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狈虮静徽吣┍厮?,始不盛者終必衷?!对姟吩疲骸霸?sup>②既平,泉流既清。”本立而道生?!洞呵铩分x,有正春者無亂秋,有正君者無危國?!兑住吩唬骸敖ㄆ浔径f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笔枪示淤F建本而重立始。
      魏武侯問“元年”于吳子,吳子對曰:“言國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薄罢魏??”曰:“明智?!薄爸遣幻骱我砸娬??”“多聞而擇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聽治,庶人有謁。必達;公族請問,必語;四方至者勿,可謂不墮蔽矣;分祿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君之利,除民之害,可謂不失民眾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選,大夫不兼官,執(zhí)者不在一族,可謂不權勢矣。此皆《春秋》之義,而元年之本也?!?br />      夫君臣之與百姓,轉相為本,如循環(huán)無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內而嘉號布于外是謂建之于本而榮華自茂矣
      曾子蕓瓜而誤斬其根。曾皙怒,援大杖擊之。曾子仆地,有頃乃蘇,蹶然而起,進曰:“參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聽其歌聲,令知其平也??鬃勇勚骈T人曰:“參來勿也?!痹幼砸詿o罪,使人謝孔子??鬃釉唬骸叭瓴宦勵?sup>④有子名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求而殺之,未嘗可得。小箠則待,大箠則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殺身以陷父不義,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殺天子之民罪吳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門,有罪不自知,處義難乎!
(節(jié)選自《說苑?建本》,有刪改)【注】①阿:歪斜。②隰:低濕的地方。③蕓:通“耘”,除草。④瞽叟:上古人物,舜與象的父親。⑤箠:刑杖。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人之行莫大A于孝B孝行成C于內D而嘉號布E于外F是謂建之G于本而榮華自茂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元年,常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文中與《公羊傳》中“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的“元年”皆為此意。
B.文中“距”指“抵抗”“據(jù)守”,這與《鴻門宴》中“距關,毋內諸侯”的“距”詞義相同。
C.執(zhí)柄的本義為拿著器皿的柄,后來引申為掌權或執(zhí)掌權力的人,文中“執(zhí)民柄者”指引申義。
D.“內”指“接納”,這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內”詞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
A
A

A.首段先引用孔子名言,強調“本”的重要性,然后引用《詩經(jīng)》和《易經(jīng)》中的話,明確提出了要重視建立根本的觀點。
B.吳子認為“國君必慎始”,國君要重視確立良好的開端,這與《老子》中“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表達的意思相同。
C.曾參因在瓜田鋤斷了瓜的根恭順地對待盛怒的父親的棍棒擊打,選文運用這一事例,意在證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的觀點。
D.舜在父親用小的刑杖打他時就防備,用大的刑杖打他時就逃走,孔子認為舜的行為是可取的,他是用堅守道義的方式來行孝。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參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
②今子委身以待暴怒,殺身以陷父不義,不孝孰是大乎?
(5)文中第二段提出了“君主端正自己”的途徑和目的,請簡要概括。
【答案】B;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9/4 4:0:8組卷:3引用:2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聽雨堂記       乙未,中郎令吳,念兄弟三人仕或隱,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懷子由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聽雨”。十月,予往吳省之,見而嘆曰:“吾觀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顛沛流離之際,室家妻子瀟然不在念,獨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風雨之感無日無之,竟不得與子由相聚也?!?br />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骯臟好盡,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則可以隱。夫孰有子瞻與子由兩相知者?以兩相知之兄弟,而偕隱于山林,講究性命之理,彈琴樂道,而著書瑞草、何村之間,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違性乖質,以戰(zhàn)于功名之途,卒為世所忌,幾至于死。彼黃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歸陽羨,當此時,富貴功名之味,亦既嘗之矣;世路風波之苦,亦既歷之矣;己之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見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許,或相攜而歸,使不得遂其樂于中年者,庶幾得遂于晚歲,亦奚不可。胡為乎招即來,麾即去,八年榮華,所得幾何?而飄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島之中,瀕海相逢,遂不得與子由再見,此吾之所不曉于子瞻者也。夫人責自照。陶潛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剛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學陶,夫不學之于少,而學之于老,是賊去而彎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愛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無兄,子由無弟,其樂尚減吾輩。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獨吾觀兩兄道根深,世緣淺,終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內寬而外激,心和而跡孤,尤與山林相宜。今來令吳中,令簡政清,了不見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豈有鑒于子瞻之覆轍,彼所欲老而學之者,中郎欲少而學之乎?如是則聽雨之樂,不待老而可遂也,請歸以俟。
    (選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注釋】①即袁宏道,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蘇轍在《<逍遙堂會宿二首>并引》中寫道:“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壯,將游宦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復移守膠西,而轍滯留于淮陽、濟南,不見者七年?!雹垠a臟:亦作“抗臟”,高亢剛直。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皆非治朝 治朝:治理朝政
    B.子由之狷介寡合 狷介:潔身自好
    C.庶幾得遂于晚歲 庶幾:或許,大概
    D.相愛不啻子瞻之于子由 不啻:無異于,不亞于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念兄弟三人仕或隱  可以免于功名
    B.獨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 乃違性乖質
    C.竟不得與子由相聚也 欲學陶
    D.其樂尚減吾輩豈有鑒 子瞻之覆轍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扁其退居之堂曰“聽雨” 為自己的閑居之所題寫匾額“聽雨”。
    B.足以招尤而取忌 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
    C.陶潛之可仕而不物 陶淵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卻不受外物牽絆。
    D.是賊去而彎弓也 這就像在盜賊離開后把弓折斷啊。
    (4)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今來令吳中,令簡政清,了不見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5)文章結尾說袁氏三兄弟的“聽雨之樂”不待老年就可實現(xiàn)。根據(jù)文意概括作者這樣說的理由。
    發(fā)布:2024/9/19 10:0:8組卷:5引用:1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文本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大學之道》)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下列各項中,加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大學 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B.欲治其國 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C.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D.非所以要譽鄉(xiāng)黨朋友也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2)下列對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哲學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亞圣”之稱,主張“仁政”“民貴君輕”等思想。
    B.《禮記》中國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相傳為孔門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作,經(jīng)西漢戴圣匯編成書,和《周禮》《儀禮》并稱“三禮”。
    C.周朝時期,周天子分給諸侯的地方叫作“國”;諸侯封給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稱為“采邑”“封邑”;周天子的轄區(qū)一般叫“天下”。
    D.《老子》與《莊子》在表達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達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經(jīng)驗展開哲理思辨。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提出的人生觀要求注重個人修養(yǎng),懷抱積極的奮斗目標,這一修養(yǎng)和要求與儒家的關于“入世與出世”的觀點是相悖的。
    B.《大學之道》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提綱挈領地論說“三綱”“八目”體系。
    C.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同情心,先王有善良、仁慈之心,所以才會行仁政。如果當下的統(tǒng)治者也能把善心推廣到政治上,天下就很容易治理好。
    D.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的發(fā)端。這為儒家的道德標準提供了心理基礎。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②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5)《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兩篇課文各有哪些語言特點?請簡要概括。
    發(fā)布:2024/9/20 15:0:11組卷:0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古者先王盡力于親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則忠臣勸;罰必,則邪臣止。忠勸邪止而地廣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黨比周以隱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東是也。亂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強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踐恃大朋之龜與吳戰(zhàn)而不勝,身臣入宦于吳反國棄龜明法親民以報吳則夫差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諸侯者危其國。曹恃齊而不聽宋,齊攻荊而宋滅曹。邢恃吳而不聽齊,越伐吳而齊滅邢。許恃荊而不聽魏,荊攻宋而魏滅許。鄭恃魏而不聽韓,魏攻荊而韓滅鄭。今者韓國小而恃大國,主慢而聽秦、魏,恃齊、荊為用,而小國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廣壤,而韓不見也。荊為攻魏而加兵許、鄢,齊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鄭,而韓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國,恃外以滅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數(shù),則國雖小,富;賞罰敬信,民雖寡,強。賞罰無度,國雖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無地無民,堯、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強。人主又以過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以明古之功者,上任之以國。臣故曰:是原古之功,以古之賞賞今之人也。主以是過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過予則臣偷;臣徒取則功不尊。無功者受賞,則財匱而民望;財匱而民望,則民不盡力矣。故用賞過者失民,用刑過者民不畏。有賞不足以勸,有刑不足以禁,則國雖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在法。
    (《選自《韓非子?飾邪》,有別改》)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撫??;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選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刪改》)【注】大朋之龜;又稱“十朋之龜”,指用以占吉兇、決疑難的十類龜,古人視為大室。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
    身臣入[A]宦于吳[B]反國[C]棄龜[D]明法[E]親民[F]以報[G]吳[H]則夫差為擒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朋黨”,指為爭權奪利,排斥異己而結合起來的集團,在本文意為拉幫結派。
    B.“幸”,意為僥幸,與《鴻門宴》中“婦女無所幸”的“幸”意思不相同。
    C.“民望”,民眾心生怨恨,與現(xiàn)代漢語“眾望所歸”的“眾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與《大學之道》中“靜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變。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開篇運用了舉例和對比論證,以秦國和山東六國的國運對比,來證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選用越王勾踐的故事,也從正面上論證了治理國家要顯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較大篇幅說明韓國的滅亡,指明其滅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運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會現(xiàn)象說明“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的觀點。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忠勸邪止而地廣主尊者,秦是也。
    ②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5)在治國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韓非子有何不同?請結合選文簡要評析,并說明你的觀點。
    發(fā)布:2024/9/21 7:0:8組卷:1引用:6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