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邏輯,是有效思維的判斷標準。要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必須講邏輯。語文教學該如何講邏輯?重要的是要讓邏輯思維訓練和學習任務緊密結合,向教學過程自然滲透。
      文本解讀常常需要在語境中推斷詞義,這種方法運用得好,既是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又是邏輯推理的示范或訓練。如《史記?刺客列傳》中寫荊軻竭力勸說燕太子丹允許他取樊於期的人頭獻給秦王時,有這樣一句話:“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句中的“乃”翻譯為“就”還是“才”?翻譯為“才”在語意上是說得通的,但是,仔細推敲,就會發(fā)現(xiàn)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條件,即沒有樊於期的人頭就肯定殺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頭也未必殺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條件(有了前面的條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結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頭就一定殺得了秦王(當然,這也意味著要殺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頭)。荊軻面對“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畫出殺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從這一點來看,翻譯成“就”要比“才”合理。在文本解讀中抓住幾例像這樣的邏輯推理和學生探討,不僅能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還會有助于他們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和心態(tài)。
      一段話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還隱藏著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這些信息,往往需要細致的邏輯推理。例如:“(四叔)說我‘胖了’之后即大罵其新黨。但我知道,這并非借題在罵我:因為他所罵的還是康有為?!保ā蹲8!罚?br />      根據(jù)這段話,可以推理出關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首先,“我”是新黨或支持新黨的人;其次,四叔不僅守舊而且消息閉塞。根據(jù)“所罵的還是康有為”的“還”字,可推知康有為等人在當時已算不得新黨了。這點在《祝?!烽_頭的第一句話“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便可得到印證,有新歷才談得上“舊歷”,而啟用新歷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說,辛亥革命之后,四叔罵新黨罵的卻還是康有為,足見其消息閉塞。
      另外,邏輯對于寫作也是有意義的。中學生寫作時大多選擇寫議論文。在證明某個觀點時,可指導學生想象一個“虛擬論敵”。這位“論敵”可能會針對論點舉出反例或從論點推出錯誤,也可能會質疑論據(jù)及隱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論證中存在的邏輯問題。面對這些,我們需要再進一步考慮怎樣使自己的論證免于受到攻擊或能抵御攻擊。
      例如,讓學生構思“兼聽則明”的論文提綱,可以先讓他們找出反例,再讓他們限定前提、構建框架。反例可以有“三人市虎”“父子騎驢”,表明聽得越多越糊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王僅僅聽“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評價還不能形成正確認知,可李世民有時只聽魏征一個人的建議就夠了。學生可在充分思考以上反例的基礎上指出論證關鍵——“兼聽”在“多”,更在“異”(聽到不同觀點),并由此限定前提——聽者要有胸懷,善辨別,從而總結出“兼聽則明”的原則——獨立思考,為我所用。
      邏輯,說到底是對有效思維規(guī)則的概括,學生努力遵守邏輯來思考,就仿佛在聆聽高于自己的聲音,心靈會逐步走向作品的核心,甚至拓展出未曾有過的境界,生成未曾有過的觀點。
(摘編自徐飛《講邏輯,把語文思維教育落到實處》)材料二:
      無數(shù)生動的例證足以說明,如果不具備起碼的邏輯知識,人就容易被謬誤和詭辯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條理地思考和說理,就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先看幾個簡單的例子:
      例1:這是我喜歡的演藝明星推薦的商品,因此,我一定要把它買到手。
      一個人這樣想問題,就犯有“訴諸不當權威”的邏輯錯誤。那位明星或許歌唱得好,或許戲演得好,但他(她)并不是其他方面的專家,假如他(她)所推薦的是藥品或營養(yǎng)品,他(她)有足夠專深的藥理知識或營養(yǎng)學知識嗎?答案常常是否定的。
      例2:你不能證明你沒有患癌癥,因此,你患了癌癥。我這里有治療癌癥的特效藥,你趕快掏錢買吧。你的命都快要沒了,捂著那些錢有什么用?
      例2犯有“訴諸無知”的錯誤。這是騙子的邏輯,是不正確的推理,就像下面這個不正確的推理一樣:“你不能證明你沒有犯案,因此,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司法上有“無罪推定”原則:除非有確鑿的證據(jù)證明一個人犯罪,否則那個人就是無罪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諾悖論【a】”:
      (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東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東西。
      (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東西,研究是不必要的。
      (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東西,研究是不可能的。
      (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僅從字面看,(1)(2)(3)三個前提似乎都是正確的,但問題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東西”這個推定是有歧義的:
      (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個問題。
      (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個問題的答案。
      在(A)的意義上,(3)是真的,但(2)卻是假的;在(B)的意義上,(2)是真的,但(3)卻是假的。故(2)(3)兩個前提不在同一種意義上為真。從一對真的前提,即(2B)和(3A),卻推不出任何結論,因為它們說的不是一回事。
(摘編自陳波《中學生應該學點邏輯》)【注】美諾悖論:古希臘一位富家子弟美諾在與蘇格拉底對話中提出的一個論證。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B
B

A.語文教學講邏輯,重要的是讓邏輯思維訓練和學習任務緊密結合,要多安排邏輯思維學習任務。
B.《史記?刺客列傳》的例句中“乃”翻譯成“就”更好,因為在語境中充分條件比必要條件更合理。
C.材料一、二都是以邏輯為論證話題,但前者重在從學生角度談做法,后者重在從生活角度談辨識。
D.如果一個人擅長詭辯,說明他不具備起碼的邏輯知識,因此不能清晰、有條理地思考和說理。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通過對《祝福》中“還”字進行語義挖掘,既可一窺當時的政治形勢,又可知魯四老爺?shù)氖嘏f閉塞。
B.在寫作議論文時,想象一個攻擊性的“虛擬論敵”,可以幫助我們完善自己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
C.根據(jù)材料二對“美諾悖論”的闡釋,可以判斷中國古代“自相矛盾”的推理過程符合這一特征。
D.“訴諸不當權威”的推理將不當意見作為推論的前提,“訴諸無知”的邏輯罔顧推斷時事實對結論的支撐。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xiàn)“虛擬論敵”對“玩物喪志”觀點提出攻擊的一項是
D
D

A.玩物一定喪志嗎?不玩物就不喪志嗎?
B.玩物會喪志,所以人不應該有喜好。
C.文學編輯馬未都沉迷于收藏,后來成為著名的收藏家。
D.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顥認為博聞強識是“玩物喪志”。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杜甫《登高》的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兩句之間存在怎樣的邏輯關系?請結合材料一中的觀點,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答案】B;C;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5 8:0:9組卷:4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題。
          材料一:
          中國古代在觀測天象過程中對宇宙也有認識,形成了一些宇宙學說。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三種: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
          蓋天說以為“天圓地方”,“天似蓋笠,地法覆槃”。這是對天地結構比較直觀的認識。它對古代天文學的影響很大。漢代成書的《周髀算經(jīng)》利用影長測量數(shù)據(jù),試圖把蓋天說構造成一個天地幾何模型,說明日月出入、晝夜變化等各種天文現(xiàn)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長“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設有誤,結果并不理想。不過蓋天說對繪制星圖、測量天體坐標來說還是很有用的。漢代有一種星圖叫“蓋圖”,大概就是按蓋天說的原理繪制的。此外,天體的赤道坐標在中國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極度”,與蓋天說并不矛盾。
          漢代出現(xiàn)了渾天說,大概出現(xiàn)在太初改歷之時。東漢張衡的《渾天儀注》對渾天說有非常形象的描寫:“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笨梢姕喬煺f的本質就是對天球的認識。渾天說對后來天文觀測的影響很大。有了渾天說,就有了渾儀,并且有可能在渾儀上加黃道、白道等,使天體位置測量越來越精密。
          宣夜說是一種認為宇宙無限的氣宇宙論,是漢代的郗萌提出的學說。他認為“天”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天穹,而只不過是無邊無涯的氣體,日月星辰就在氣體中飄浮游動。這種宇宙論雖然對天文測量和天文歷法沒有產生什么影響,卻啟發(fā)人們認識宇宙本原和天體演化。宋代理學家朱熹更是根據(jù)這種氣的宇宙論提出了關于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認為宇宙起先只是陰陽二氣,兩者旋轉摩擦,磨出一些渣滓,結在中央,便形成地。氣之清者就上升成為日月星辰,在外周轉不停。這個宇宙演化理論雖然還很粗糙,但其氣漩渦論卻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學家笛卡爾的宇宙演化漩渦說早400多年。
          中國古代宇宙論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天地對應和天人對應。中國古代的星官體系是這一特點的突出表現(xiàn)。西方的傳統(tǒng)開始于古埃及和古巴比倫,到古希臘時期形成星座體系,以神話中的事物為主。中國星官體系則完全不同,它是把人間帝王社會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副其實的對應。正是有了這種對應,中國古代的天與人之間才那么接近?!疤煳摹庇肋h與“人文”密切關聯(lián),所以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關系,正如司馬遷所說,“究天人之際”。
           (摘編自孫小淳《中國古代天文學:何為“天極”》)       材料二:
          縱觀中國古代的這場曠世學術之爭——渾蓋之爭,我們發(fā)現(xiàn),古人在這場爭論中,秉持著一個重要原則:判斷一個學說是否正確,關鍵在于其是否符合實際情況,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種先驗的哲學觀念。比如,古人一直認為天地是由陰陽二氣生成的,從這個理念出發(fā),如果承認這一前提,就得承認蓋天說是正確的,因為陽氣輕清,陰氣重濁,輕清者上浮為天,重濁者下凝為地,這樣所推出的,必然是蓋天說所主張的宇宙結構模式。但古人在爭論中,并不以陰陽學說作為判斷依據(jù),他們所關注的,是究竟哪種學說更符合觀測結果。對此,南北朝時期著名科學家祖暅的一段話可作代表:
          自古論天者多矣,而群氏糾紛,至相非毀。竊覽同異,稽之典經(jīng),仰觀辰極,傍矚四維,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見伏,校之以儀象,覆之以晷漏,則渾天之理,信而有征。(《隋書?天文志》)
          祖暅比較了渾蓋雙方的差異,在查閱典籍記載的基礎上,通過實地天文觀測,并使用儀器進行校驗,發(fā)現(xiàn)渾天說更符合實際,這才得出了渾天說可信這一結論。渾蓋之爭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重視實際校驗的這種做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個優(yōu)秀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與希臘天文學的某些特點有明顯的不同。
          除了不以先驗的哲學信念為依據(jù)判斷是非之外,渾蓋之爭在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也完全符合學術發(fā)展規(guī)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學術因素沒有介入到這場爭論之中。南北朝時,南朝的梁武帝偏愛蓋天說,曾集合群臣,公開宣講蓋天說。對于他的主張,天文學家中不以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蓋天說者。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主張的宇宙結構模式,與渾天說亦不一致,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以佛教學說為依據(jù),強行要求人們放棄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結構學說的事例。宗教因素沒有成為裁決渾蓋是非的依據(jù),也沒有人因為信奉某種宇宙理論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這些,無疑都是渾蓋之爭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節(jié)選自關增建《天文學上的曠世之爭》)(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體現(xiàn)了古人對宇宙的認識,在中國古代宇宙學說中影響較大。
    B.中國古代宇宙論強調天人對應,中國古代的天文學的根本目的是“究天人之際”。
    C.中國古代天文學有重視實際校驗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這要優(yōu)于希臘天文學。
    D.梁武帝在渾蓋之爭中的態(tài)度與做法表明政治因素沒有成為裁決渾蓋是非的依據(jù)。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蓋天說以為“天圓地方”是對天地結構比較直觀的認識,也是對宇宙結構的正確描述。
    B.蓋天說所主張的宇宙結構模式,是由陽氣輕清,上浮為天;陰氣重濁,下凝為地推斷而出。
    C.《渾天儀注》是渾天說的代表性著作,其作者東漢張衡對渾天說進行了描述。
    D.朱熹提出的宣夜說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學家笛卡爾的宇宙演化漩渦說早400多年。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西漢天文學家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歷》由于非常符合實際天象被漢武帝采用。
    B.東漢桓譚撰寫《難蓋天八事》從觀測依據(jù)等方面批駁蓋天說。
    C.祖暅通過實地天文觀測,并使用儀器進行校驗得出了渾天說可信這一結論。
    D.“渾蓋之爭”促成了《太初歷》的制訂,渾天儀的發(fā)明,唐代的天文大地的測量。
    (4)兩則材料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
    (5)古人在研究宇宙結構時秉持的原則有哪些?請結合材料概括。
    發(fā)布:2024/9/23 12:0:8組卷:0引用:2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金庸先生雖然因創(chuàng)作出許多豪氣萬丈的大俠形象被稱為“查大俠”,但是他卻覺得這個稱謂實在過譽:“如果在我的小說中選一個角色讓我做,我愿做天龍八部中的段譽,他身上沒有以勢壓人的霸道,總給人留有余地?!彼倪x擇既非機靈圓滑的韋小寶,也不是老實憨厚的郭靖,或者優(yōu)柔寡斷的張無忌。
          倪匡曾經(jīng)評價:“段譽有絕頂武功,但蛤蟆神功好像沒有怎么用過,六脈神劍要緊時用不出,斗酒時卻大派用場,凌波微步要來作逃命之用,倒十分實在?!痹谛愿裆?,段譽博學多才、善良固執(zhí),被爹娘取小名為“癡兒”。由此看來,段譽的這些特征倒是與金庸有些相似。
          金庸的文字都是純粹的漢語,實際上這純粹的漢語是從明末清初的筆記文學傳統(tǒng)出來的,又吸收了漢語現(xiàn)代文學的詞匯和語法,“哪個章節(jié)獨立起來都像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達到了錢鍾書先生所說的‘清通’的境界,沒有一點雜質,很通透的”。這對當時的香港來說,突然看到那么規(guī)范的文字,“非常新鮮”,又“特別吸引人”。
          金庸武俠小說里的地理范圍,大大開拓了香港人的閱讀空間和想象邊界。他的武俠小說不僅涉及江湖,也涉及江山。這些“萬里江山”的宏大空間,不再像香港過去的小說家那樣僅限于私仇家怨,囿于一偏僻山村或一都市庭院,而是將整個中國古代史的疆域和風光隨人物的足跡如畫卷般慢慢展開。這些小說,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它所風靡的香港社會,以及從香港輻射出去的東南亞和世界華人群體中,勾勒出一個磅礴的、史詩般的民族想象。
     ( 摘編自蒲寧《金庸:一代大俠的謝幕》)
            材料二:
          習總書記提出我們要堅持文化自信,正是從國家的層面告訴我們,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在當今社會,不可避免的存在跨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文學作品方面。文學作品順利地走出國門,有利于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使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因此,分析文學作品在跨文化傳播中遇到的問題并思考改進策略,有助于中國文化在世界上更好地發(fā)展。
          金庸小說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即金庸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創(chuàng)作了典型的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它以武俠元素為主要特征,融入了家國情懷、俠肝義膽等多種“正能量”的元素。在書中金庸先生展現(xiàn)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力,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同時也是在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
          金庸從20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創(chuàng)作武俠小說,作品問世之初就引起了香港讀者極大的興趣。20世紀七十年代末,金庸的武俠小說開始進入內地,并迅速流行。金庸的文學作品很久以前就開始了跨文化的海外傳播,最初是在東南亞地區(qū)迅速傳播,此后在日韓地區(qū)也廣為流傳,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或許是因為同處于亞洲,國家之間有某種文化上的相似性,所以文學甚至文化意識形態(tài)傳播相對容易。
          在西方文化中,金庸小說的傳播顯得落后很多,金庸眾多小說中,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本以完整的英譯本的形式出版,而且翻譯的質量也不盡相同。
          盡管金庸的武俠小說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困難重重,但是我們通過分析,依然可以看到傳播有很大的可行性。
          現(xiàn)在是一個網(wǎng)絡技術發(fā)達的時代,我們想看的書籍,幾乎都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找到,這在無形中為文學的傳播拓寬了道路,對于那些對金庸的文學作品存在興趣的海外讀者來說,也提供了更加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因此,互聯(lián)網(wǎng)的盛行為文學作品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便利。
          金庸的武俠小說自成一派江湖,是中國文學作品中永不褪色的一條支流。其濃厚的文化底蘊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都吸引著讀者去品讀與鑒賞。我們應該密切關注金庸文學作品在國內外的研究動態(tài),積極地改進我們現(xiàn)有的傳播方式,幫助金庸文學乃至更多的中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走出國門,實現(xiàn)跨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摘編自李亞男《金庸文學作品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建議》)       材料三:
          自古以來,武俠就存在于人們的心中,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俠客英雄。自《史記》之后,“俠”的形象就存在于人心,唐宋元明清的武俠小說中重視的是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其中宋朝階段游俠形式的小說變少,白話公案、俠義小說則成了中下層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學式樣。在近代,辛亥革命后各種思想流派涌入中國,報業(yè)、出版業(yè)得到空前繁榮,文學藝術得到大力發(fā)展,各種風格流派的文藝作品異彩紛呈。而當代武俠小說以古龍、金庸、梁羽生等人為代表。90年代以后,隨著玄幻武俠的出現(xiàn),傳統(tǒng)武俠小說引申出了玄幻小說,但其小說里面的人物已經(jīng)不像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那么貼近生活了。
          儒家“仁愛”思想體現(xiàn)出了孔子的“仁者,愛人”。仁愛思想不僅貫穿整部《論語》,而且還是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叭寮艺J為‘仁’是‘愛人之本’,認為真正愛人的人,是能夠履行社會義務的人”,所以在《論語》中可以看出有時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種特殊的德行,而是指一切德行的總和,金庸武俠小說在其作品里詳細地表達了其背后深藏的儒家思想。
           (摘編自馬蓮《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義文化微探》)(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盡管金庸成功塑造了韋小寶、郭靖、張無忌等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單就他個人而言,對這些形象并不喜歡。
    B.金庸創(chuàng)作的巨大成功,除了因為他個人的文學才華之外,還得益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元素。
    C.互聯(lián)網(wǎng)的盛行為文學作品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便利,因而,金庸的武俠小說很快就會占據(jù)國際文化市場。
    D.俠義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90年代傳統(tǒng)武俠小說引申出了玄幻小說,這類小說更有價值。
    (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金庸先生對別人稱他為“查大俠”感覺有些“過譽”,他倒是更看重段譽平和善良,總給人留有余地的性格特征。
    B.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在東南亞國家迅速傳播,在日韓廣為流傳,與亞洲國家在地域文化上有相似性有關。
    C.讀者讀金庸的小說,既能感受到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同時又能接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
    D.我們應該積極努力,幫助金庸武俠作品以及更多的中國優(yōu)秀作品走出國門,弘揚民族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3)下列說法中,最能體現(xiàn)材料二所論觀點的一項是
     

    A.莫言的作品在國外得到持續(xù)而大量的譯介,其翻譯的頻次之高、密度之大、覆蓋面之廣、世界影響力之強,都是中國當代其他作家難以望其項背的。
    B.跨文化的傳播不是一件易事,但“將中國文化推廣到世界,讓中國文化得以傳播,讓世界其他國家的人們了解中國文化……”這樣的聲音越來越響亮。
    C.長期以來,中國古典詩詞面臨跨文化傳播的困境,我們可以通過Facebook、Blog等多渠道對中國其他體裁古典詩詞語篇模式進行廣泛傳播。
    D.相較于梁羽生,金庸接受西方文藝的影響較重,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電影的影響,畫面感較強,滿足了不同讀者的審美趣味。
    (4)請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金庸小說”有哪些特征?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
    發(fā)布:2024/9/23 10:0:8組卷:2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中國社會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樹立了注重社會調查的學術傳統(tǒng)。今天,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需要繼承這一學術傳統(tǒng),通過社會調查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斷加深對“人”的認識和理解,在將理論創(chuàng)新與現(xiàn)實關懷融為一體的過程中,承擔起建構中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責任。
          社會調查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樞紐環(huán)節(jié),也是對社會的基礎與本質予以理解的一種方法體系。首先,社會調查是具象化的。社會調查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以一時一地的社會風貌為對象,試圖理解和把握在具體情景中展現(xiàn)出來的情感、氣質、風俗、社會發(fā)展進程以及變遷趨勢。其次,社會調查是歷史性的。要對一個特定資料作出有效解釋,就要善于挖掘其背后的歷史發(fā)展脈絡,深入了解那些習以為常卻又容易視而不見的背景;就要將材料置于時間維度之下,避免片面解讀或過度詮釋。再次,社會調查是整合性的。人類社會發(fā)展既存在一般規(guī)律,也充斥著碎片化、非預期和非理性現(xiàn)象,社會調查就是要將這些規(guī)律和現(xiàn)象都納入總體性分析框架,做到對事實本身的把握和尊重。最后,社會調查長于共情。在具體場景中所喚起的感性認識,可以使調查者盡可能避免成為置身事外的旁觀者。這種從情感上激發(fā)的對“人”的體恤之情,可以使事物“活”的一面被充分挖掘出來,由此提煉出的理論便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中國社會學自誕生之初,就深深打上了社會調查的烙印。對“人”的理解、現(xiàn)實的觀照、理論的創(chuàng)新,這三者的密切結合貫穿學術傳統(tǒng)始終。有學者在民生疾苦中理解社會性質。陳翰笙的經(jīng)濟調查蘊含人文精神,認為只有深刻認識數(shù)量眾多的農民的生存狀況,才能理解鄉(xiāng)村社會,并據(jù)此判斷中國社會的性質,進而找到適合中國的發(fā)展道路。有學者在人的處境中尋找和確立立場。
          雷潔瓊在江西的經(jīng)歷使她始終秉持“用資料說話”的精神,反對“為了社會學而社會學”,主張著重觀察社會變遷給人的發(fā)展帶來的影響。有學者用社會調查串聯(lián)起學科的本土化與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費孝通所著《江村經(jīng)濟》,既是社會學實地調查的范本,也是他后來開展研究的出發(fā)點。改革開放后,費孝通三訪江村,通過小城鎮(zhèn)研究的系列成果,探討了中國式工業(yè)化的發(fā)展路徑,總結出“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理論框架,也體現(xiàn)了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
          駐足當下,如何應對時代提出的新問題、發(fā)展帶來的新挑戰(zhàn)?回顧我國社會學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將社會調查的實踐精神融入歷史的、具體的情景之中,發(fā)現(xiàn)社會生活“活”的表達,使“人”得到認識和尊重,在此基礎上建構的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才具有人民性和主體性。
          今天,我們正步入一個需要用中國思想影響世界的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所能做的,恰是通過社會調查,把握根植于我們歷史與文化之中、與時代變遷相碰撞所激發(fā)出來的體驗與思想。我們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理提煉,就能更好地闡釋中國式現(xiàn)代化對推動中國社會變遷的根本性作用——對外提供世界認識中國的途徑,對內回應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建構本土化與自主性兼具的知識體系。
    (摘編自邢婷婷《在社會調查中發(fā)現(xiàn)“人”》)材料二:
          在時間社會學看來,年齡是社會用以規(guī)定生命時間結構的一個關鍵要素,它一方面呈現(xiàn)了生命的時間序列,另一方面也讓生命時間具有規(guī)范性,使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被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會位置。正因如此,處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也就有著不同的時間節(jié)奏。對于“青年”這一特定的年齡階段而言,其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年輕,這看似同義反復的話語其實預示著青年的本?質屬性——有著看似用不完的時間和一生中最為旺盛的體力精力。我們研究青年,有必要重拾被忽視的問題——時間,以獲得一種關于如何走入青年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
          由時間生發(fā)開去,我們就可以找到理解青年的鑰匙。本文以時間社會學為研究視角,探討移動互聯(lián)時代青年工作的真實狀態(tài)以及時間制度是如何影響青年的。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人們可以體會到周遭的世界在不斷地加速,對于青年個體而言,他們只能主動跟上或被裹挾著卷入加速的時間之中。這種加速的時間觀念外化為工作制度,使得青年的工作狀態(tài)呈現(xiàn)出“節(jié)奏快”“并行多”“協(xié)同雜”“全天候”的特征。同時,時間也愈發(fā)顯示出其自身的強制性,這種強制有時會發(fā)生偏離,成為控制青年精神的枷鎖,而這正是本文將要討論的問題。本文使用的數(shù)據(jù)涉及筆者參與的三次社會調查,三次調查均在35歲以下大城市就業(yè)青年群體中展開。其中,2019年“快遞小哥和外賣騎手(蜂鳥)調查”在北京進行,發(fā)放有效問卷1692份,訪談62人;2020年“互聯(lián)網(wǎng)青年工程師 (碼農)調查”在深圳進行,發(fā)放有效問卷505份,訪談46人;2021年“高校青年教師 (工蜂)調查”在上海進行,發(fā)放問卷1031份,訪談54人。三次調查雖然開展的城市不同,關注的群體不同,但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時間對于青年的塑造和修飭。其實,我們一旦了解了制度如何設計時間,也就知曉了社會究竟怎樣對待青年。
    (摘編自廉思《移動互聯(lián)時代青年勞動審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試圖理解和把握一時一地的社會風貌在具體情景中展現(xiàn)出來的內容,是社會調查具象化特征的體現(xiàn)。
    B.長于共情的社會調查將會從情感上激發(fā)對“人”的體恤之情,調查者也會成為完全的參與者,從而提煉出有直指人心力量的理論。
    C.通過社會調查,挖掘西方視域下的中國人看待問題的原則及特征,之后再去梳理整合,這是建構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任務。
    D.時間社會學認為處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有著不同的時間節(jié)奏,由此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也會被指定了不同的角色期待和社會位置。
    (2)根據(jù)兩則材料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在社會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我們要努力構建出能夠闡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理論體系。
    B.社會調查要在情境和過程中加深對人的理解,善于觀察人在情境中展現(xiàn)出來的想法和習慣,深刻領悟社會大眾的所思以及所為。
    C.科技的發(fā)展帶來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和勞動者自由時間增加,它們之間形成的自然聯(lián)系將使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得到極大提升。
    D.移動互聯(lián)時代,時間的強制性成為控制青年的枷鎖,外賣騎手接單后面對倒計時模式,常常會壓力陡增,甚至忘記自我。
    (3)下列對材料一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開門見山,開篇即鮮明點出我們要傳承注重社會調查這一學術傳統(tǒng)。
    B.從陳翰笙等人的例子中可看出,他們在進行社會調查時注重對現(xiàn)實的觀照。
    C.比較而言,費孝通的研究更呈現(xiàn)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放在文段最后更有說服力。
    D.材料一在論證中既回顧歷史,又立足當下,提出了中國社會學的現(xiàn)實責任。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時間”,但兩者議論的側重點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發(fā)布:2024/9/23 10:0:8組卷:2引用:1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