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往:
材料一:遣唐使者示意圖
——依據(jù)王永平《中國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繪制(1)依據(jù)材料一,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點。結合所學,分析出現(xiàn)這些特點的原因。
材料二:唐前期的對外交通由京城出發(fā),經(jīng)河西、西域向印度、西亞、歐洲的西向為主,宋朝則是從沿海廣州、泉州等地出發(fā),向西亞、南亞、北非,但重點是向以南海周圍東南亞為主的轉變。
中國傳統(tǒng)對域外輸出的產品,以絲織品為主,宋朝輸出產品開始向瓷、陶器、銅錢為主轉變。宋朝陶瓷暢銷于東南亞,在我國陶瓷輸入東南亞之前,東南亞許多地區(qū)的人民缺乏生活用器,多用樹葉充當食具。
唐朝為顯示富強,遠播聲威,對前來“朝貢”的外國貢使一般都給予豐厚的“賞賜”。宋時,經(jīng)濟貿易政策和活動大多只為單純經(jīng)濟利益,海上常有龐大船隊與東亞、東南亞或更遠的國家進行貿易,改變了宋朝以前由阿拉伯商人主導印度洋之中國航線的局面。
——摘編自李華瑞《中唐以后至宋朝海路交通的轉型》
(2)閱讀材料,比較唐宋時期對外交往的變化。
|
唐 |
宋 |
出發(fā)城市 |
京城長安 京城長安
|
沿海的廣州、泉州 沿海的廣州、泉州
|
主要輸出產品 |
絲織品 絲織品
|
瓷、陶器、銅錢 瓷、陶器、銅錢
|
經(jīng)濟貿易特點 |
不追求經(jīng)濟利益,不計成本 不追求經(jīng)濟利益,不計成本
|
以單純經(jīng)濟利益為主 以單純經(jīng)濟利益為主
|
材料三: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時代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在元朝生活了17年,馬可?波羅回國后講述他在中國的經(jīng)歷,形成《馬可?波羅行紀》一書。以下是書中的相關記載:
應知有不少道路從此汗八里城(即元大都)首途,通達不少州郡。此道通某州,彼道通別州……如從汗八里城首途,經(jīng)行其所取之道時,行二十五哩,使臣即見有一驛,其名曰站……此種驛站中備馬,每站有多至四百匹者。有若干站僅備二百匹,視各站之需要而為增減。
應知汗八里城內外人戶繁多,有若干城門即有若干附郭,郭中所居者,有各地來往之外國人,或來入貢方物,或來售貨宮中。所以城內外皆有華屋巨室,而數(shù)眾之顯貴邸舍,尚未計焉。
——[法]沙海昂注、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3)依據(jù)材料三,結合所學,提取《馬可?波羅行紀》描述的元朝的歷史信息。你如何看待馬可?波羅在中外交往中所起的歷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