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泉水潤泉城
王國政
       濟南因泉水聞名。清代劉鶚在《老殘游記》中用“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八個字,道出了濟南泉水之多、分布之廣。
      我對濟南泉水的了解始于四十多年前。那年,我從鄰居三叔家里看到了老舍先生的散文《濟南的秋天》,文中有幾句是這樣描述的:“以量說,以質說,以形式說,哪兒的水能比濟南?有泉——到處是泉……”濟南真的到處都是泉嗎?泉水能像村里的山泉水那樣用手捧著直接喝嗎?讀到這里,我年少的心里產生了好奇。一個鄉(xiāng)下孩子,對泉城濟南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機緣出現在十五年前。2005年初春,我調入省城工作,夢一樣走進了濟南。那時候,單位辦公樓在桿石橋一側,屬于市中心繁華地帶,往東數百米就是趵突泉、五龍?zhí)丁⒑诨⑷?、珍珠泉、護城河和泉城廣場。周末,我懷著急切的心情,冒著寒冷走進趵突泉公園觀賞。趵突泉三股泉水的噴涌之勢令人驚嘆,相比之下,村里山泉水的潺潺細流黯然失色。天氣雖冷,但望著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我的心里暖融融的。
      泉水是濟南的靈魂。濟南人愛泉、惜泉。為了保護泉水,規(guī)劃修建的地鐵工程多番論證,謹慎施工。作為群泉之首的趵突泉,水位的高低變化牽動著成千上萬濟南人的心。水位上漲,人人面露喜色;水位下降,全城人跟著心急。前幾年遭遇大旱,趵突泉一度幾近停噴,三股水偃旗息鼓,愛泉的濟南人就像是自己家里停了水、斷了電一樣,心急不已。這些年,隨著護城河的疏浚,加上良好的保護意識,趵突泉再現生機。那汩汩噴涌的泉水,仿佛也在昭示著濟南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發(fā)展腳步。
      泉水滋養(yǎng)了濟南這座城,也孕育了這里的文化。詩圣杜甫曾用“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詩句,形容濟南積淀深厚、人才眾多。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今,位于濟南趵突泉公園一隅的漱玉泉,相傳李清照曾在泉邊掬水梳妝、填詞吟詩,她的詞集《漱玉集》即以此泉命名。李清照是濟南章丘人,那里,有泉水從眾多脈孔里噴涌而出,謂之“百脈泉”。也許,正是奔涌不息的泉水賦予了其不盡的文思。
      時至今日,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脈相傳,影響著每一個濟南人。濟南人有愛讀書的傳統,書店、書屋、書吧多,各種自發(fā)組織的讀書會和文學沙龍遍地開花。受其影響,我也參與其中,與書友、文友交流閱讀感受和寫作體會。參與這些內容豐富、層次較高的讀書、講座、交流活動時間久了,對于我這樣一個底子薄的人來說,真是受益匪淺,不僅寫作水平有了長足進步,而且眼界也得到了極大開拓。我一面用心感受著濟南的泉水和泉城的文化,一面用手中的筆書寫著身邊的城市和身邊的人。
      泉水與濟南人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關?!稗Z轟下瀉,澎湃萬狀”的黑虎泉邊,每天前來打水做飯、飲用泉水的市民絡繹不絕,水壺、礦泉水瓶、塑料桶……各式各樣的容器悉數上場,令前來賞泉的外地游客艷羨不已。泉水已成為濟南人的生命之水,它滋養(yǎng)著濟南人的身體,涵養(yǎng)著濟南人的心性。在大明湖南門對面,有一條久負盛名的曲水亭街,一條小河從街上穿過,河里流淌著清清的泉水。閑暇時我常去曲水亭街轉轉,街上的景致百看不厭。前年盛夏的一天,坐在臨街擺放的茶桌旁,年逾花甲的老燕遞給我一杯用泉水沖泡的綠茶,然后如數家珍地跟我講起曲水亭街及濟南這座城的往事。有游客從身邊經過,我擔心影響老燕的生意,便起身準備告辭??衫涎鄥s拉住我,笑著說不差這一會兒工夫。臨別時,實在過意不去的我要付錢給老燕,可老燕說什么都不收。三個多月后,我寫的《曲水亭街》一文刊發(fā)在晚報上,我將報紙送了一份給老燕,老燕在文章里讀到了自己,“嘿嘿”笑個不停。
      這就是濟南人,友善、低調、包容,有著一副熱心腸,與他們打交道時讓人從心里感到熨帖。記得有一次,我到派出所辦事,年輕的工作人員態(tài)度和藹,手把手告知如何填表,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怎樣辦理,使人如沐春風,似飲甘霖。還有平日里,公交車司機的一句“您好”,出租車司機親切的笑容,困難面前好心人的熱心相助……都像泉水一樣清澈、透亮,使人難忘。
      時間像是流動的水。如今,我已在濟南工作生活了十多年,早已視濟南為第二故鄉(xiāng),感情和依戀與日俱增。在這座城市生活的一天天里,幸福感像泉水一樣涌進心頭。濟南的泉水,也流淌在每一個生活在濟南的人心中,永不枯竭。
(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文章引用劉鶚《老殘游記》中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既照應了題目,也寫出了濟南泉水的數量多、分布廣。
B.文章引用《濟南的秋天》的描述,表現了作者對濟南泉水的好奇和向往,設置懸念,為下文描寫泉水蓄勢。
C.文章寫到疏浚護城河,使泉水再現生機,說明濟南人愛泉惜泉,依泉而生,伴泉而居,與泉水結下不解之緣。
D.文章寫到李清照和她的《漱玉集》,是為了說明“百脈泉”奔涌不息的泉水賦予了她不盡的文思和才華。
(2)文章著重描寫了老燕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用意?
(3)本文題目是“泉水潤泉城”,請聯系全文,探究“潤”字的意蘊。
【答案】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9/6 1:0:8組卷:0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追尋那遙遠的美麗
    梁 衡
        快二十年了,總有一個強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這不只是因為小學地理上就學到的柴達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為近年來西北開發(fā)的熱鬧。另有一個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為一首歌,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還有它的作者,像一個幽靈似的王洛賓。
          大概是上天有意折磨,直到今年夏末,才有緣去朝圣。當汽車翻過日月山口的一瞬間,就像一個千磨萬難之后到達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當年藏王親迎文成公主的地方。山下是一馬平川,綠草如茵,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邊。遠處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來映照這藍天白云的鏡子。我們的車像撒歡的馬駒,追著天邊的云朵,路邊閃過金色的彩帶,那是一片片正在開花的油菜。微風掠過草面,送來一陣遠古的蒼茫。那首歌就誕生在這里,青海湖邊這片被稱為金銀灘的草原。
          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草場那樣高大茂密,也不像內蒙古的草場那樣在風沙中透出頑強,它細密而柔軟,蜷伏在地上,如毯如氈,將大地包裹得密密實實,不見黃沙不見土,除了水就是濃濃的綠。草地上蟲草、人參果、秦艽等中藥材隨處可見。牛羊漫過天邊,帳篷旁閃過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揮鞭帶著他的歌聲翻過山梁。老鷹發(fā)現了什么,在低空一圈圈地盤旋。這真是金銀一般的草場。
          當年二十六歲的王洛賓采風到這里,十七歲的卓瑪姑娘用鞭子輕輕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馬遠去。這倩影繞心三日,揮之不去,終于幻化為一首美麗的歌--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永遠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瑪一輩子也沒有想到她那輕輕地一鞭會抽出一首世界名曲。
          當后人聽著這首歌時,總想為它注釋一個具體的愛情故事,殊不知這里不但沒有具體的愛,就是在作者的實際生活中也沒有找到過歌唱著的甜蜜。王洛賓好像生來就負有一種使命,總是去追尋美麗,美麗的旋律,美麗的情感。王洛賓是美令智昏,樂令智昏,他認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麗的音樂。他一入社會就直取美的內核,而不知這核外還有許多堅硬的甚至丑陋的外殼。
          他一生屢屢受挫,他活了八十多歲,有三年是坐國民黨的監(jiān)獄,有十五年坐共產黨的監(jiān)獄,又有十五年的時間是被控制使用,直到1982年六十九歲時,才正式平反,恢復正常人的生活,1992年七十九歲時,中央電視臺首次向社會介紹他的作品。這時,全社會才知道那許多傳唱了半個世紀的名曲原來都是出自這個白胡子老頭兒。這時,離他的生命終點只剩下兩三年的時間。
          王洛賓的生命是以歌為主線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屬,就像一棵樹干上的柔枝綠葉。1937年,他到西北,這本是一次采風,但他被那里的民歌所迷,就留下不走了。他在馬步芳和共產黨的軍隊里都服過役,為馬步芳寫過歌,也為王震將軍的詞配過曲,他只知音樂而不知其余。他像草原上一只渴急的黃羊,見到一點水光,就拼命地向這唯一的目標沖去,至于路邊的石塊荊棘,他全沒有看見。在音樂的感召下,他是一個勇敢的先鋒,而對音樂之外的一切,他卻是不屑一顧。在勞改服刑時他寧可用維持生命的一個小窩頭,去換取人家唱一曲民間小調。他也曾灰心過,有一次他仰望厚墻上的鐵窗,拋上一根繩,挽成一個黑洞似的套圈,就要通向另一個世界時,一聲悠揚的牧歌,輕輕地飄過鐵窗。他分明看到了鐵窗外的白云紅日,嗅到了原野上濕潤的草香。他終于沒有舍得鉆進那個死亡隧道,三兩下扯掉了死神遞過來的接引之繩。我們至今不知道這是哪一位牧人的哪一首無名的歌,這也是一根“卓瑪的鞭子”,又一回輕輕地抽在了王洛賓的心上。這一鞭,為我們抽回來一只會唱歌的老山羊,一個偉大的音樂家。
    (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當汽車翻過日月山口的一霎間,我就像一個千磨萬難之后到達西天的唐僧?!币痪浔砻髯髡呒扔袑崿F夙愿的喜悅,又有歷經艱辛到達目的地的欣慰。
    B.王洛賓能寫出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作品,是因為他找到了自己實際生活中沒有找到的“歌唱中的甜蜜”。
    C.作者寫王洛賓對音樂的熱愛與執(zhí)著,其實道出了現在的人們不能創(chuàng)作出偉大音樂作品的原因。
    D.文章以“追尋”為明暗兩條線索,明寫了作者對遙遠的青海湖金銀灘美景的追尋,暗寫了作者對王洛賓歌中美好生活的憧憬。
    E.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往往都是甜蜜的,美好的。作者遠赴青海湖,是因為現實中找不到美麗的草原、動人的風情。
    (2)文中對草原的大量描寫有什么作用?請作簡要概括。
     

    (3)文中的王洛賓給作者留下怎樣的印象?請結合文章作簡要的分析。
     

    (4)題目是“追尋那遙遠的美麗”,請你根據全文內容,探究題目的意蘊。
     
    。
    發(fā)布:2024/9/20 0:0:11組卷:2引用:3難度:0.1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魚?魚鷹?鷹幫
    李木生
          與旭日一起,山莊村的鷹幫出發(fā)了。不大的鐵殼機動船,拽著七八只小溜子,每只小溜子上都有一個六十歲上下的漁民,或蹲或站。小溜子的兩舷支著四五排橫木,橫木上站著魚鷹,每只溜子仿佛一只張著翅膀的大鳥。
          魚鷹們大多縮著脖,將頭向后插進翅腋里,猶如沒精打采的家鴨,只是光滑的羽毛黑里泛著亮閃閃的寶石藍,小小的眼睛則冒著綠瑩瑩劍般的寒光。而那些個六十歲上下的漁民們,個個戴著或黑或灰或藍的棉線無檐帽,仍然或蹲或站,縮脖抄手,和船舷上的魚鷹一起與湖融為一體。
          終于停船,解纜,七八只小溜子自由地散浮在湖面上。小溜子上的“老者”們不經意間各自拿出一把青黃的苦江草,在湖水里浸浸,便一只一只為魚鷹們扎好了嗦子。
          我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見各只小溜子上的“老者”們,全都麻利地甩掉身上的羽絨服,揮起長長的竹竿,將魚鷹盡皆趕進綠寶石般的湖水里。隨即,“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喲喲喲喲……”吆喝與呼叫,驟然爆破!
          靜悄悄的獨山湖剎那驚醒。
          雄性的吼鳴與吶喊,恰如急驟而又激越的鼓槌鑼槌,敲擊著原本寂然的湖面,如驚雷行天、野馬奔地。吆喝與呼叫,吼鳴與吶喊,既是激勵百十只魚鷹的戰(zhàn)斗精神,又是在點燃各自蘊藏在生命最深處的活力。
          勞動開始了!
          十分鐘左右,百十只魚鷹就已迫不及待地飛翔于湖水的深處了。躍起,收身,箭一般射進水里,此入彼出間,魚鷹們的大嘴與伸縮力極強的嗦子里,便會鼓鼓囊囊著捉到魚。逢到大些的,杈形的魚尾就會在魚鷹的嘴巴上甩動著、搖晃著,還帶著濕淋淋的湖水,水珠上就閃著陽光碎成的星星,眨個不住。
          原本又蔫又老的漢子們,早已成為意氣風發(fā)的英雄。雙手握槳,膀臂肌肉突起,身子前傾,昂俯有致,一劃一收間,像極飛翔時的俯沖。隨著昂俯劃收,小溜子便像流星般向著噙滿魚的魚鷹沖去?;驈拇享樖譅窥?,或抄起竿頭纏有網兜的長竿,迅速將鷹撈到船上,一手掰開鷹嘴,一手輕搦鷹嗦,三兩條小魚或一條七八兩的半大魚就會吐進船艙里。
          鷹,爭相入水叼魚;人,東奔西突地搶魚。
          “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喲喲喲喲……”此起彼伏。
          原本靜悄悄的湖,熱氣騰騰得讓人心潮澎湃。
          最是兩三只魚鷹頭擠在一處,在水里疾行,一定是一條大魚被它們纏住。四五斤,八九斤,有時竟有二三十斤的大魚。魚大勁便大,在水中更是讓力道放大數倍,而竟能一條一條敗在體重只有六七斤的魚鷹喙下,其中必有門道。仔細觀察,其景象緊張異常。兩三只或三四只魚鷹,喙叼如急雨,且次次叼在要害處:眼睛或呼吸用的腮處。還能心照不宣,團團圍定,輪番進攻,一只失嘴,另一只或兩只立即叼住。
          這時,我才后悔將其當成家鴨的念頭。魚鷹也是鷹。魚鷹更是鷹!
          幾乎就在魚鷹們兜頭疾行的當口兒,就會有一只小溜子飛一般沖上前去。這時的搖槳人,兩目放光,身子壓得極低,一起一伏,人船一體,幾乎就是眼到船到,喉嚨里同時發(fā)出興奮的呼叫。一旦臨近,閃電般抽出竿兜,一兜下去就會將鷹與魚拖上船來。這樣的大魚,一般是微山湖聞名全國的四鼻鯉魚,銅錢般大小的鱗放電似地閃著光彩,而金黃血紅的尾巴猶如獨腳,彈著巨大的身軀跳起魚之芭蕾,敲擊得船艙“嘭嘭”如戰(zhàn)鼓在叫。這時的搖槳者,并不稍怠,又將身子俯壓著飛翔一般,快速地搖向新的目標,只是眼梢揚起著收獲的喜悅,而緊抿的嘴角還凝著戰(zhàn)斗剛剛開始的莊嚴。
          只有鷹幫的幫主、六十四歲的屈慶金,獨駕一只小溜子,似乎超然于這種熱火朝天之外。他快捷而勻速地搖著船槳,在魚鷹與眾小溜的外圈轉悠,滿臉的皺紋每一道好像都是一只眼睛,能夠看穿湖下的一切:哪里有魚,哪里的魚多??此齐s亂的場面,卻有一個綱在,這個綱就捏在他的手里:向哪里轉移,什么時間轉移,全看他與他搖的那只小溜子。開鐵殼機動船的小伙子屈云華小聲告訴我們:他的壓力比誰都大。
          等到下午一時許短暫的休息,“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喲喲喲喲……”吆喝與呼叫,已在五個小時里持續(xù)丕歇。
          開始時的興奮與搏擊,還好理解。而這種持續(xù)的生命力的強大釋放,暗暗震撼了我。我記下了這些鷹戶:屈慶純六十一歲。李居連六十二歲,熊光和五十八歲,李喜云六十六歲……不僅下午還要繼續(xù)上午一樣的強力勞動,明天、后天更是日復一日,從農歷的十月直至來年的農歷二月,五個月里不停不歇。累到什么程度?一旦回到家里,晚上睡覺雙手都無力上舉脫掉身上的毛衣。這支鷹幫的漁民們,已是四輩結合在一起,生生世世與這片湖、與這些鷹為伴,不離不棄。屈幫主不無憂傷地告訴我們,等到他們真正老了,微山湖上的鷹幫也就會絕跡了。滿臉縱橫著深的皺紋的屈幫主說:“苦不怕,最焦心的是每年都要閑上六七個月(天一熱,魚活躍了,鷹就逮不住魚了)。閑的這些日子里,全靠買魚來喂,可是上邊每年每只鷹還要征收八十塊錢的管理費,小青年誰還愿意干這個營生?”
          會有買魚的機動船從遠處駛來,船舷上站滿著也在歇息的魚鷹的群溜,就會靜靜地移過來。二十多條大鯉魚與半艙銀色的草魚,就被分別裝進大筐過秤,大鯉魚四塊錢一斤,半大草魚兩塊錢一斤。望著稱秤與一張張點清七百二十元票子的過程,讓我想起家鄉(xiāng)開鐮割麥時的喜悅與怦然心動。加上下午近四百元的收獲,鷹戶們這一天每人分到了一百一十五元。
          等到鷹累透了,人再攆也攆不動它們的時候,也就是這些個六十歲上下的人收工的時辰。夕陽就枕著不高的獨山,靜靜地落著,將自己的血灑了一湖。
          明天,這片靜悄悄的湖上,還會響起激動人心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喲喲喲喲……”
          等到微山湖上的鷹幫消失的那天,這些已經老得干不動的曾經的鷹戶,一定還會爆起星星點點的生命的火花來。點起這火花的,就是這必將與生命共始終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喲喲喲喲……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對魚鷹和鷹幫的刻畫,既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烘托。如通過“我”前后態(tài)度的不同和心理活動等來襯托。
    B.文章善用對比。既有縱向的對比,如“我”對魚鷹前后看法的對比;也有橫向的對比,如魚與魚鷹的對比,魚鷹與鷹幫的對比。
    C.本文寫人注意點面結合。如寫鷹幫的漁民們意氣風發(fā)的戰(zhàn)斗是“面”,寫幫主屈慶金看似超然于外實則統籌全局為“點”。
    D 本文善于描寫場景,如寫開始勞動的場景,運用傳神的動作和恰當的比喻將捕魚的場景寫得血脈竟張,很有感染力。
    (2)文中畫線句子作者詳細羅列了鷹戶的年齡,試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喲喲喲喲……”在文中多次出現,請結合文章揭示其多重意蘊。
    發(fā)布:2024/9/22 4:0:8組卷:8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這里有一座歪房子梁 衡      我們只見過因年久失修而歪斜的老房子,哪有人專門去建一座傾斜欲倒的新房子呢?但還真有這樣的事。婺源嚴田村就建了一座精心設計、結構復雜、外斜內平的徽式新房。
          婺源向以山清水秀的風景和白墻黛瓦的民居聞名。近年來,婺源除吸引了走馬觀花的游客外,還有一批藝術家、作家、學者長期住在那里。他們將身心融入山水田園,同時,他們又按照自己的理念來解讀生活。文化,從來都是在傳統與變異中前行的。于是,這座歪房子就成了老樹上的一朵新花,忽放奇彩,蜚聲四野。而每當一個內涵豐富的意象出現,總會有無窮個不同的解讀,斯為藝術。
          世界萬物沒有一個絕對的平衡,總是在傾斜與校正中來回擺動。這座歪房子不過是將這種意識具象化,讓人可看、可摸、可住、可思,去理解人生。其實,以“斜”警世古已有之。中國古代有一種叫“款”的器皿,在一根橫木上掛一陶罐,空著時,罐身半斜;加水一半,罐身正;加滿水,罐子立刻傾翻??鬃右姸袊@道:“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這是警惕人不要自滿。“欹”,名“宥坐之器”,“宥”同“右”,意為座右銘,是在以斜警正。國寶山西永樂宮壁畫里有眾多人物故事,但是沒忘了畫一個細節(jié):一個童子,正在用一塊斜木片去墊支一個桌腿。別小看這塊斜木片,明代學者李漁的《閑情偶寄》曾記錄它。宋代學者劉子翚曾有一首詠物詩專說它:“匠余留片木,楮案定欹傾。不是乖繩墨,人間地少平?!边@也是以斜示正。清代詩人龔自珍有一名篇《病梅館記》,他說梅花本來長得好好的,有人偏要把它們綁得東扭西歪,以曲為美,這是病態(tài)。他同情被扭曲之梅,就買了300盆梅花為它們松綁,發(fā)豪言要將天下病梅全部解放。這也是以斜說正。佛說“一物一世界”,看來無論是一個小陶罐、一塊小斜木片還是一枝梅,都含有辯證法,都可解物警世。
          以上所舉三件,都是可于手中把玩之小物件,現忽有龐然如一所房子者矗立眼前,人可繞其外,入其內,效果又當如何?這正是現代藝術與傳統之別吧。遂有感而作《歪房子銘》:
          人居地球而不知頭朝下行走,居平常之屋而不知反常之事,正所謂習以為常,歪以為正,非以為是。
          居都市者,吸汽車尾氣而不覺;吃農藥殘留之糧菜而不覺;夜不見星光之燦爛而不覺;日不聞鳥語之歡鳴而不覺;身處喧鬧紛擾之市而不覺;心陷案牘之勞、商利之爭、職場之累而不覺。疲于奔命,忙如蜂蟻,自以為得意。
          有某君一日行至婺源嚴田古村,見山青水綠,天朗氣清,驚為桃源。遂造屋數間以引知音,又筑歪房一座以警人心。房外觀之,為將傾欲倒之狀,入內則敞亮平穩(wěn),目跳遠山天際綠,耳聽鳴泉心上流。坐飲清茶一杯,頓悟今是而昨非,盡洗半生紅塵。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今以房為鏡,可明居世之道。陡然一傾,震悟人生。
     (摘編自《解放日報》2022年1月20日)文本二:
    文章傳統的傳承與進階—論梁衡的《樹梢上的中國》兼及其散文創(chuàng)作史高明勇      王夢奎曾說:“考察近代中國文學史,散文發(fā)展的主流始終是同社會政治和思想進步的潮流相呼應的,有成就的作家很多都是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積極參與者,他們作品的社會意義也因此而提升。梁衡的散文繼承著這種優(yōu)良的傳統?!彼f的“傳統”,更多偏重于“文以載道”的傳統。
          關于文章寫作,梁衡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本,談“一篇文章怎樣才好看呢?”由此,他提出了“文章五訣”的寫作主張:形、事、情、理、典五個要素,我們可以稱之為“文章五訣”。其中形、事、情、理正好是文章中不可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四種內容,又是描寫、敘述、抒發(fā)、議論四個基本手段。四字中“形”“事”為實,“情”“理”為虛,“典”則是作者知識積累的綜合運用。
          他進一步闡釋:“(創(chuàng)作)手法必須有變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寫、敘事、抒情、說理等。如就單項技巧而言,描寫而不單調,敘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說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作好了。但更多時候是這些手法的綜合使用,如敘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等。所以文章之法就是雜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襯之法、反串互換之法。”
          這個寫作主張,其實就是對“文章傳統”在方法論層面的重新理解與高度提煉,來自梁衡散文創(chuàng)作的經歷與認知,又反過來影響甚至統攝其散文創(chuàng)作。在宏觀層面,“文章傳統”可與“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論文》相銜接;在微觀層面,又與梁啟超、葉圣陶、唐弢、夏丏尊以降的文章修養(yǎng)相沿襲,進而言之,對話題選擇的重視、對寫作目的的反思、對語言推敲的專注、對修辭錘煉的講究、對思想表達的思索,都是“文章傳統”所在意的范疇。
          值得注意的是,梁衡談“為文之道”,大多是通過“文章”——當然,從詩歌、散文、小說的分類來看,散文的創(chuàng)作邏輯也是最符合文章傳統的。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運用設問修辭,作者自問自答,引出本文的寫作對象“歪房子”,同時也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B.文章將歪房子比作“老樹上的一朵新花”,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歪房子是傳統文化孕育出的新理念的產物。
    C.作者賦《歪房子銘》贊美歪房子,列舉了生活中的一系列反常之事證明“歪以為正,非以為是”的觀點。
    D.文章以物明理,文末又運用類比手法,勸誡人們要像古人以銅、人為鏡一樣,以歪房子為鏡,感悟人生。
    (2)文本一的語言有哪些特色?請簡要分析。
    (3)文本二中梁衡指出,一篇好文章要有形、事、情、理、典五個要素。這五個要素中“形”“事”為實,“情”“理”為虛,“典”則是作者知識積累的綜合運用。請問文本一是如何落實這一點的?
    發(fā)布:2024/9/22 8:0:9組卷:2引用:2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網站地圖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