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這里有一座歪房子梁 衡      我們只見過因年久失修而歪斜的老房子,哪有人專門去建一座傾斜欲倒的新房子呢?但還真有這樣的事。婺源嚴田村就建了一座精心設(shè)計、結(jié)構(gòu)復(fù)雜、外斜內(nèi)平的徽式新房。
      婺源向以山清水秀的風(fēng)景和白墻黛瓦的民居聞名。近年來,婺源除吸引了走馬觀花的游客外,還有一批藝術(shù)家、作家、學(xué)者長期住在那里。他們將身心融入山水田園,同時,他們又按照自己的理念來解讀生活。文化,從來都是在傳統(tǒng)與變異中前行的。于是,這座歪房子就成了老樹上的一朵新花,忽放奇彩,蜚聲四野。而每當一個內(nèi)涵豐富的意象出現(xiàn),總會有無窮個不同的解讀,斯為藝術(shù)。
      世界萬物沒有一個絕對的平衡,總是在傾斜與校正中來回擺動。這座歪房子不過是將這種意識具象化,讓人可看、可摸、可住、可思,去理解人生。其實,以“斜”警世古已有之。中國古代有一種叫“款”的器皿,在一根橫木上掛一陶罐,空著時,罐身半斜;加水一半,罐身正;加滿水,罐子立刻傾翻??鬃右姸袊@道:“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這是警惕人不要自滿?!办ァ保板蹲鳌?,“宥”同“右”,意為座右銘,是在以斜警正。國寶山西永樂宮壁畫里有眾多人物故事,但是沒忘了畫一個細節(jié):一個童子,正在用一塊斜木片去墊支一個桌腿。別小看這塊斜木片,明代學(xué)者李漁的《閑情偶寄》曾記錄它。宋代學(xué)者劉子翚曾有一首詠物詩專說它:“匠余留片木,楮案定欹傾。不是乖繩墨,人間地少平。”這也是以斜示正。清代詩人龔自珍有一名篇《病梅館記》,他說梅花本來長得好好的,有人偏要把它們綁得東扭西歪,以曲為美,這是病態(tài)。他同情被扭曲之梅,就買了300盆梅花為它們松綁,發(fā)豪言要將天下病梅全部解放。這也是以斜說正。佛說“一物一世界”,看來無論是一個小陶罐、一塊小斜木片還是一枝梅,都含有辯證法,都可解物警世。
      以上所舉三件,都是可于手中把玩之小物件,現(xiàn)忽有龐然如一所房子者矗立眼前,人可繞其外,入其內(nèi),效果又當如何?這正是現(xiàn)代藝術(shù)與傳統(tǒng)之別吧。遂有感而作《歪房子銘》:
      人居地球而不知頭朝下行走,居平常之屋而不知反常之事,正所謂習(xí)以為常,歪以為正,非以為是。
      居都市者,吸汽車尾氣而不覺;吃農(nóng)藥殘留之糧菜而不覺;夜不見星光之燦爛而不覺;日不聞鳥語之歡鳴而不覺;身處喧鬧紛擾之市而不覺;心陷案牘之勞、商利之爭、職場之累而不覺。疲于奔命,忙如蜂蟻,自以為得意。
      有某君一日行至婺源嚴田古村,見山青水綠,天朗氣清,驚為桃源。遂造屋數(shù)間以引知音,又筑歪房一座以警人心。房外觀之,為將傾欲倒之狀,入內(nèi)則敞亮平穩(wěn),目跳遠山天際綠,耳聽鳴泉心上流。坐飲清茶一杯,頓悟今是而昨非,盡洗半生紅塵。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人為鏡可明得失。今以房為鏡,可明居世之道。陡然一傾,震悟人生。
 (摘編自《解放日報》2022年1月20日)文本二:
文章傳統(tǒng)的傳承與進階—論梁衡的《樹梢上的中國》兼及其散文創(chuàng)作史高明勇      王夢奎曾說:“考察近代中國文學(xué)史,散文發(fā)展的主流始終是同社會政治和思想進步的潮流相呼應(yīng)的,有成就的作家很多都是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積極參與者,他們作品的社會意義也因此而提升。梁衡的散文繼承著這種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彼f的“傳統(tǒng)”,更多偏重于“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
      關(guān)于文章寫作,梁衡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本,談“一篇文章怎樣才好看呢?”由此,他提出了“文章五訣”的寫作主張:形、事、情、理、典五個要素,我們可以稱之為“文章五訣”。其中形、事、情、理正好是文章中不可少的景物、事件、情感、道理四種內(nèi)容,又是描寫、敘述、抒發(fā)、議論四個基本手段。四字中“形”“事”為實,“情”“理”為虛,“典”則是作者知識積累的綜合運用。
      他進一步闡釋:“(創(chuàng)作)手法必須有變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寫、敘事、抒情、說理等。如就單項技巧而言,描寫而不單調(diào),敘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說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作好了。但更多時候是這些手法的綜合使用,如敘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等等。所以文章之法就是雜糅之法、出奇之法、反差映襯之法、反串互換之法。”
      這個寫作主張,其實就是對“文章傳統(tǒng)”在方法論層面的重新理解與高度提煉,來自梁衡散文創(chuàng)作的經(jīng)歷與認知,又反過來影響甚至統(tǒng)攝其散文創(chuàng)作。在宏觀層面,“文章傳統(tǒng)”可與“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論文》相銜接;在微觀層面,又與梁啟超、葉圣陶、唐弢、夏丏尊以降的文章修養(yǎng)相沿襲,進而言之,對話題選擇的重視、對寫作目的的反思、對語言推敲的專注、對修辭錘煉的講究、對思想表達的思索,都是“文章傳統(tǒng)”所在意的范疇。
      值得注意的是,梁衡談“為文之道”,大多是通過“文章”——當然,從詩歌、散文、小說的分類來看,散文的創(chuàng)作邏輯也是最符合文章傳統(tǒng)的。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第一段運用設(shè)問修辭,作者自問自答,引出本文的寫作對象“歪房子”,同時也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B.文章將歪房子比作“老樹上的一朵新花”,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歪房子是傳統(tǒng)文化孕育出的新理念的產(chǎn)物。
C.作者賦《歪房子銘》贊美歪房子,列舉了生活中的一系列反常之事證明“歪以為正,非以為是”的觀點。
D.文章以物明理,文末又運用類比手法,勸誡人們要像古人以銅、人為鏡一樣,以歪房子為鏡,感悟人生。
(2)文本一的語言有哪些特色?請簡要分析。
(3)文本二中梁衡指出,一篇好文章要有形、事、情、理、典五個要素。這五個要素中“形”“事”為實,“情”“理”為虛,“典”則是作者知識積累的綜合運用。請問文本一是如何落實這一點的?

【答案】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9/22 8:0:9組卷:2引用:2難度:0.5
相似題
  • 1.染綠的聲音
    徐 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頭房里度過的。天天,我都為一種巨大的寧靜所震懾著。經(jīng)過許多塵囂侵擾的心靈,陡然回歸到這曠古未有的寧靜之中,而又知道周圍全是綠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滿了一汪清漣之水,輕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綻放著的一朵睡蓮。
          也有聲音,在白天的山巒;偶爾也有人語喧嘩,幽谷回鳴??丈讲灰娙耍故谷烁杏X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煙火之氣。更多的是鳥聲,從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聞著那密密松林里傳出的啾啾鳥鳴,還可以看見那墨點般的小鳥,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蕩著、棲落著。鳥鳴常常使大森林歸于虛靜,它天生就是一種虛幻的精靈呢!鳥聲讓人著迷地聽,這時聽出的就是一陣陣染綠的聲音。
          當然有許多聲音是有顏色的。如皚皚白雪、潺潺流泉,響動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謝,細心的人也會聽出它的艷紅和鵝黃的色調(diào)。在大森林里,此時使我激動的不是這種顏色的聲音,而是滿山攢動的森林--那濃綠濃綠的聲音了。滿山密密的松林、楓樹、珍珠黃楊、翠竹……樹叢間刮過的風(fēng)也是綠的。綠將大森林融為碧翠的一體,分不清顏色的濃淡深淺。那聲音自然也不用側(cè)耳傾聽,觸目皆是--大森林的寧靜固然會使人墜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孤獨和虛空當中。而這染綠了的聲音,卻讓人感到一種生命的快意和心靈的悸動。黎明的時候,“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森林里露珠“撲撲”滴落的聲音,在我聽出的是一種輕柔而凝重的綠色;森林靜靜肅立,樹葉交織,在我聽出的是一種茁壯成長的蓬勃的綠色;狂風(fēng)呼嘯,排山倒海咆哮著的松濤,在我聽出的是一種悲壯和磅礴的綠色;陽光拂動滔滔無邊的綠海,陽光掠去又顯出一江春水,在我聽出的是恬淡而平和的綠色……山居無事的時候,只要靜靜地穿行在無邊的大森林之中,我滿心的塵垢,便一下子就被蕩滌得無影無蹤,只覺得身心愜意和愉悅,心中徒然就有層斑駁的綠爬上心壁,盈注著生命那清涼的綠意來。
          聽慣了這種聲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著覺。擁被而坐,此時周遭那染綠了的聲音已漸漸無聲無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欞,月光里的綠色冷冷如春水蕩漾著,使人感到那綠色的聲音一定是為濃濃的月光所消融,隱翳在莽莽蒼蒼的大森林之中了。但這時這刻,我思想的羽翅還翩翩起伏著,希冀那染了綠色的聲音出現(xiàn)。有風(fēng)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開的一團綠色,那染了綠的松濤之聲,鋪天蓋地地在我石屋周圍如狂飆般的春潮,驚濤拍岸,振聾發(fā)聵,讓我激動得恨不得長嘯……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諦聽水聲,諦聽鳥聲,不僅是因為我對塵囂之聲異常地厭倦和唾棄,更多的是在尋找清純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須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輕輕地裹在這染綠了的聲音里,心就會輕靈得像一朵綠荷,即便泊在波濤里滾動,那夢也是常常染了綠呢!
    (選自《山東文學(xué)》)(1)下面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3段寫作者黎明時候的獨特感受,能聞聲而見色,見色而聞聲。見人所未曾見,聞人所未曾聞,言人所未嘗言,因思維獨步,而自然出新。
    B.第4段寫作者夜里聽染綠的聲音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是思想內(nèi)容的進一步深化,表達了尋求清純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的美好理想。
    C.作者在結(jié)尾說“若能輕輕地裹在這染綠了的聲音里,心就會輕靈得像一朵綠荷”,這句話反映了作者回歸大森林,融入大自然的強烈愿望。
    D.散文以“染綠的聲音”為題頗為新穎,綠色有聲,令人費解。這染綠了的聲音卻是讓人感到一種生命的快意和心靈的悸動,翻然出新,不落窠臼。
    (2)結(jié)尾段中作者說“……更多的是在尋找清純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請寫出“清純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的含義。
    ①“清純的自然”的含義:
     

    ②“人生的大自然”的含義:
     
    。
    (3)第3段作者在寫“森林--那濃綠濃綠的聲音”之前,先談到“許多聲音是有顏色的”,如白雪、流泉、春花秋菊,分析這樣行文的作用。

    發(fā)布:2024/11/11 0:0:3組卷:14引用:2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說 樹
    吳冠中
          童年的故鄉(xiāng)本有很多高大的樹,孩子們誰也不理會樹有什么美,只常冒險爬上高枝去掏鳥窩。后來樹幾乎被砍光了,因為樹干值錢。沒有了大樹的故鄉(xiāng)是多么單調(diào)的故鄉(xiāng)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涼。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樹,因樹比人活得久長,撫摸老樹,仿佛撫摸了逝去的故舊親朋,老樹仍抽枝發(fā)葉,它尚活著,它自然認識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閱盡帝王將相,成為讀不盡的歷史卷軸。
          人們到樹下納涼,擺小攤,四川的黃桷樹蔭更是挑夫們中途最佳的歇腳處,那里還往往有小姑娘賣茶水。“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如果沒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賣藝的好場所。夏木蔭濃固具郁郁蔥蔥之美,而冬天的樹,赤裸著身軀,更見體態(tài)魁梧或綽約多姿之美,那純是線結(jié)構(gòu)之美,進入抽象美的范疇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間豐腴,不愛看冬天的樹,因其荒禿。宋代畫家郭熙幾乎專畫冬天的樹,郭熙的畫面充滿強勁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樹之精靈的世界,是人之精靈的世界。
          作為郭熙的后裔,我永遠在探尋樹的精靈。到江南寫生,要趕早春,楊柳枝條已柔軟,才吐新芽,體態(tài)裊娜,一派任東風(fēng)梳弄的嫵媚風(fēng)韻,遠看如披了輕紗,詩人說:柳如煙。黃山松背靠石壁,無地自容,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卻被人贊賞,說那是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國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見過的最大的松樹,筆直參天,高樹仰止,汽車從樹基裂開的水洞間穿行。如何表現(xiàn)其高大,畫家煞費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樹最是莫逆之交。濱江的大榕樹,遍體垂掛著氣根,蓬頭散發(fā),永葆婆娑風(fēng)范;冰天雪地,白樺無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國的棗樹依然光禿著烏黑、堅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視群芳。天南地北,我見過的樹,愛過的樹確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識。有一回在貴州凱里地區(qū)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著笨重的畫箱,全靠著兩只手攀著樹枝前進,有些樹看來軀干結(jié)實,不意一抓卻成灰,我摔跤滾下,幾乎喪生,這是初次見到站著死去的樹,壽終正寢,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樹畢竟不多了,人們懂得了植樹的重要,“前人種樹后人乘涼”,這是人類的美德,為子孫造福的職責(zé)。毀盡了樹,人類自己也將毀滅,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樓蘭……樹不僅是生命的標志,也是藝術(shù)的標志。生命之樹長青,其實是藝術(shù)生命長青,人總是要死去的,藝術(shù)才能跨越時代,“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的作者永存在藝術(shù)中。然而藝術(shù)極難成活,比樹難活多了。人們說風(fēng)格是人,也可說風(fēng)格是樹,像樹一樣逐漸成長。樹的年輪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風(fēng)格的形象還往往不一定與歲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風(fēng)格,但卻絕對需要長年累月的耕作。眾目睽睽,空頭美術(shù)家滿天飛舞,君不見在花籃簇擁的展廳中,有最長、最大、最小及用腳、舌、發(fā)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彥或美女。雨后多春筍,更多雜草,哪里去尋夏木蔭濃處?天壇、太廟,依傍的是祖蔭。
    【注】①天壇:在北京。原為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場所。②太廟:古代帝王的祖廟。
    (1)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久別的游子最珍惜老樹,撫摸老樹,仿佛撫摸了逝去的故舊親朋。
    B.在作者的眼里,冬天的樹呈現(xiàn)了線結(jié)構(gòu)之美、抽象之美,夏天的樹具有郁郁蔥蔥之美,二者平分秋色,各具其美。
    C.文中引用“前人種樹后人乘涼”這句話,是為了說明植樹是人類的美德,為子孫造福的職責(zé)。
    D.文章最后一句發(fā)人深省,從中可以體會到植根于悠久、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的濃郁的民族風(fēng)格。
    (2)下列對本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寫童年的故鄉(xiāng)有很多高大的樹,孩子們常爬上高枝去掏鳥窩,為下文寫探尋樹的神韻、樹的精靈做鋪墊。
    B.“沒有了大樹的故鄉(xiāng)是多么單調(diào)的故鄉(xiāng)呵……”語言質(zhì)樸,感情彌滿,字里行間滲透的是作者對故鄉(xiāng)、大樹的拳拳之心與殷殷之情。
    C.“楊柳枝條已柔軟,才吐新芽,體態(tài)裊娜”,運用擬人手法,傳神地寫出了楊柳永葆婆娑風(fēng)范的特點。
    D.文章不受時空限制,寫了故鄉(xiāng)的老樹、冬天的樹、江南的樹、美國的大松樹等各種樹,重在探尋樹的氣質(zhì)、靈魂、風(fēng)格等,形散而神聚。
    (3)文章的結(jié)尾部分寫道:“眾目睽睽,空頭美術(shù)家滿天飛舞,君不見在花籃簇擁的展廳中,有最長、最大、最小及用腳、舌、發(fā)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彥或美女。雨后多春筍,更多雜草,哪里去尋夏木蔭濃處?”請對這幾句話加以賞析。
    (4)本文的題目為“說樹”,請簡要分析其作用。

    發(fā)布:2024/11/10 21:30:1組卷:3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拜    雪
    魏清潮
           ①拜雪陰霾的天空中,雪花像一羽羽的鵝毛漫天飛舞,又似潔白的蘆花,揚揚灑灑地到處飄蕩。一片白色的世界,白皚皚的大地,遠處只見農(nóng)戶的屋頂上,蓋上了一層棉白的毛毯,古老斑駁的大樹銀裝素裹,大雪壓枝枝欲折,婉延的小溪變成了銀蛇。風(fēng)雪中,一座古樸、莊嚴寂寞的寺院門前,佇立著一位老和尚,面對紛紛揚揚的雪花,雙手合掌,虔誠祈禱,深遂的眼睛中透出一道仁慈、睿智和帶著傷感的眼光,默默地注視著前方,那眼光將一切孤寂的守候和祈盼深深地藏在了心底。這是我在一次攝影展上不經(jīng)意看到的一幅放大的相片,取名為:拜雪。我在這幅相片前站立良久,被這詼諧、幽默、機智的畫面,深深地吸引著,揮之不去,平和的心給攪動了,掀起一串串漣漪,任思緒飛馳。
          ②人們敬畏大自然,也崇拜飄飄白雪。一縷潔白的雪魂,它飄逸、通靈、虛幻,伸手接過幾片雪花,來不及細看,來不及親吻,它就融化了;雪是水,它來去匆匆,一見白晃晃的太陽,就變化得無影無蹤;雪是蜜,涂抹在人心上,可拂去塵埃,凈化靈魂。大雪無痕,蘊含了虛無縹緲。它吻合了佛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皆空”的思想,參悟人生,人生苦短,誰能躲得過幾十年后黃土一塋,洞明世事,深諧哲理玄機,為人處世,多點奉獻,少點算計,不生妄欲,一身無掛,直面人生。
          ③“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大無言,雪飄無聲,充滿了恬靜的韻味??催|闊無垠的雪域,聽一曲來自心靈的風(fēng)雪輕柔的音樂,一曲未了情的靜夜思,輕輕地、靜靜的飛雪,讓你感受到了冬的詩情畫意,沉默是一種力量,生命在這里駐足、沉思、休憩,孕育著心得生機,讓你驚訝的感嘆生命的活力和美麗。
          ④我們贊頌雪花,它與梅花相比:“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毖┗ňК?、潔白、絢麗,連白梅都羞于比較,梅花盛開,香氣襲人,雪花愧不能及。造物主賦予其不同的秉性,各揚所長。寒冬,雪花在大江南北鋪天蓋地的“怒放”,而梅花知識“墻角數(shù)值梅,凌寒獨自開”的稀罕物。因此,踏雪尋梅成了不可多得的雅景,雪花在梅花的濡染、熏陶下也成了香雪,哦,心里的香雪。
          ⑤從飄飄的白雪中,我仿佛看見了同樣輕盈、潔白飛舞的蘆花秋雪,“春去葦葉青,秋來蘆花白”。成片的蘆花,獨守江畔那一方瘠土,細濤撫浪,輕輕飄揚,花序有致,潔白飄逸。在夕陽里,落霞中,搖曳一抹淺醉,絮飛如雪,優(yōu)雅生動,宛如一幅重彩濃墨的寫意國畫。在蒼茫遼闊、煙波浩渺、秋雪飛舞的景致中,令人感到古典的、寂靜的幽野之美。而蘆花那洋洋灑灑的身姿,讓人聞足了秋天的味道,也有了 一份讓人凋零落寞的情懷。雪花和蘆花都是在秋冬之際,裸露著生命的本真和飛揚的原態(tài),迎風(fēng)而歌,瀟瀟灑灑。人生也是如此,你我是世間隨風(fēng)飄揚的雪花或蘆花,點綴著生命的繁華,無論你來自哪里,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yè),都紛飛在塵世間,尋找合適自己生存的方式,在淡然的生命中,綻放出自己的美麗。:||:。
          ⑥美麗的生命,誰不愛風(fēng)花雪月。當你年輕的時候,你愛北國風(fēng)光,千里雪飄,深愛雪的浪漫情懷,因為嚴冬,你做了一個纏綿溫柔愛的夢,絢爛凄迷的歲月,走過了許多坎坷之路,聽過了多少晨鼓暮鐘,愛已愛了,恨亦恨了,風(fēng)干了愛的記憶,發(fā)現(xiàn)愛已不是愛,情已非情,原來是紅樓夢一場,一場情殤,一身惆悵,一眼傷心,淡泊了廊橋遺夢,了斷了半截情懷,只剩下愛的詠嘆調(diào)。:||
          ⑦瑞雪兆豐年,我們感謝上蒼的恩賜。白茫茫的冬雪凍死了病蟲災(zāi)害,冬雪的地下涌動著春潮澎湃,萬物經(jīng)過了一個冬天的守候,積蓄了無限的能量,只待驚蟄一鳴,春雷滾滾,吹響了集結(jié)號,生命的沖動,迸發(fā)出排山倒海春天的力量。又是一個好年景,春華秋實,五谷豐登,收成在望。
          ⑧我贊嘆冰雪,最難忘的還是映在我腦海中雪地里那一串深沉的腳印。我南方炎熱的家鄉(xiāng),經(jīng)年不見雪,不出遠門的老人一輩子也沒看見過雪。因此,我童年的心里,問題突發(fā)奇想,期盼老天下雪,下大雪。十八歲那年我到邊防當兵,冬天,終于還了夙愿,見到了第一場下雪,我感動,盡情的撒潑著青春的活力。從此,我于冰雪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我們的部隊分散在二十多公里的五六歌兵站上,一名五十多歲的老軍醫(yī),菱角分明的臉龐,兩鬢斑白,精神抖擻,高高的個子,佝僂的背,一雙大腳穿著44號解放鞋,每隔一天都要背著藥箱,不論嚴寒酷暑,來回在二十多公里的邊境警戒線上巡診,待人和藹可親,他和戰(zhàn)士們感情篤深,大伙都戲稱他“大腳叔”。那年的冬天,天氣特別寒冷,暴風(fēng)雪肆虐,一個大雪紛飛的黃昏,本應(yīng)該到達梳子鋪兵站,但戰(zhàn)士們左顧右盼,并沒有等到他的到來。夜幕降臨了,大伙拿著手電筒到處去找他,終于在半山腰白森森的地里尋到了他,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雪地里他已變成一尊白色的塑像,他身后厚厚的雪地里留下了一串串44號解放鞋深深的腳印……我們淚流滿面。
          ⑨雪花飄也飄,好雪知時節(jié)……老和尚拜天拜地,也拜雪,似乎對我們有所啟迪和教益。
    --選自2011年第11期《作品》(1)第①段詳細描寫照片“拜雪”,是為了
     
    。
    (2)文章明明是寫雪,為什么卻在第⑤段寫秋天的蘆花?
    (3)對文章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A.第①段大量運用比喻,寄托了作者對故鄉(xiāng)雪的特有情懷,奠定全文感情基調(diào)。
    B.第③④⑤段多處引用古典詩句,語言典雅簡潔凝練,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C.第⑥段承上啟下,將筆觸從對往事的回憶轉(zhuǎn)向現(xiàn)實,為下文贊美雪做鋪墊。
    D.本文濃墨筆重名描寫不同時節(jié)的雪景,景致不同但卻都展現(xiàn)相似的恬美意境。
    E.本文縱橫捭闔,將敘述、描寫、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使文章充滿了情趣。
    F.本文在清新雅致的文字背后蘊含著凝重雋永的情感,具有感人的藝術(shù)魅力。
    (4)簡析第⑧段畫線詞語“撒潑”的表達效果。
    (5)有人認為第⑧段畫線插入“大腳叔”的實際太突然,可以刪去,你以為如何?
    (6)聯(lián)系全文,理解題目“拜雪”的意蘊。

    發(fā)布:2024/11/11 8:0:1組卷:5引用:1難度:0.4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wù)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