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題詳情
襯托是指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的一種修辭手法。《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多處運用了襯托手法,請結合具體內(nèi)容簡要賞析。
【考點】鑒賞詩詞技巧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nèi)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8/8 8:0:9組卷:3引用:2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下列各題。
    天末懷李白
    【唐】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李白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注〕①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流寓湘江。②魑魅:泛指鬼怪。
    (1)下列關于這兩首詩描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詩的格律較李詩嚴整。
    B.兩首詩都以“水”寄情。
    C.兩首詩都用了借代手法。
    D.兩首詩都以實寫虛抒情。
    (2)宋人葛立方說“李詩思疾而語豪,杜詩思苦而語奇”,結合這兩首李杜詩對此作分析。
    發(fā)布:2024/8/9 8:0:9組卷:1引用:1難度:0.6
  • 2.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列各題。
    《赤壁懷古》
    【宋】蘇轍
    新破荊州得水軍,鼓行夏口氣如云。
    千艘已共長江崄,百勝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強要一斗,君臣已定勢三分。
    古來伐國須觀釁,意突成功所未聞。
    《赤壁》
    【清】趙翼
    依然形勝扼荊襄,赤壁山前故壘長。
    烏鵲南飛無魏地,大江東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國,一片山河百戰(zhàn)場。
    今日經(jīng)過已陳跡,月明漁父唱滄浪。
    【注】①此詩大約作于元豐三年,蘇轍到黃州看望蘇軾之時。此前北宋在與西夏的多次戰(zhàn)役中處弱勢,此后北宋又出兵伐夏,但各軍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在對夏政策上,蘇轍一直主張退守求和的態(tài)度。②觜距:鳥類的嘴和爪,比喻戰(zhàn)斗的武器。③觀釁:窺伺敵人的間隙以便行動。④趙翼:清代史學家、詩人,這首詩是他棄官歸鄉(xiāng),途經(jīng)赤壁時所作。
    (1)選出沒有在這兩首詩中出現(xiàn)過的一項藝術手法
     

    A.虛實結合
    B.今昔對照
    C.托物言志
    D.借古諷今
    (2)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詩首聯(lián)寫曹操“破荊州,下江陵”時的意氣風發(fā),與蘇軾《赤壁賦》所依據(jù)的歷史事實基本相同。
    B.蘇詩中“安知”一詞強調(diào)了曹軍在赤壁的意外慘敗,并與結句“未聞”形成呼應。
    C.趙詩頷聯(lián)化用蘇軾《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形象地寫出赤壁一戰(zhàn)曹操兵敗、周瑜得勝的結局。
    D.趙詩尾聯(lián)用典,“滄浪”指漁父勸慰屈原的短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3)這兩首詩同為赤壁懷古之作,但寄寓的情志有所不同,請結合這兩首詩的尾聯(lián)分析。
    發(fā)布:2024/7/13 8:0:9組卷:18引用:3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后面的填空題。
    雜??詩無名氏無定河邊暮角聲,赫連臺畔旅人情。函關歸路千余里,一夕秋風白發(fā)生。詩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具體的“意象世界”,讓人沉浸其中去感受一切。全詩語言清暢,形象鮮明。最后一句運用
     
    的修辭方法,與第三句照應,表達了詩人
     
    的感情。
    發(fā)布:2024/7/16 8:0:9組卷:2引用:2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