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懲山北之塞 |
懲前毖后 |
懲一儆百 |
B.固不可徹 |
固若金湯 |
根深蒂固 |
C.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
不毛之地 |
輕于鴻毛 |
D.且焉置土石 |
本末倒置 |
置之度外 |
(2)結(jié)合上下文內(nèi)容,對下面語句的進一步理解,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甲】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理解:寒來暑往季節(jié)交替,愚公一家開始折返回家。這句話寫出了移山進程之快,表現(xiàn)出愚公一家干勁十足。
【乙】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理解:這是智叟譏笑、阻止愚公移山的語句。智叟認為愚公不可能完成移山任務(wù),他不理解愚公的堅定執(zhí)著。
【丙】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理解:愚公認為自己的子孫繁衍不斷,但山不會加大增高,移山任務(wù)終將完成。這體現(xiàn)了愚公超越一般人的見識。
(3)愚公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結(jié)合下面兩則鏈接材料,談?wù)勥@種精神是如何被繼承和發(fā)揚光大的。
【鏈接材料一】
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鏈接材料二】
一渠繞群山,精神動天下。十萬開山者,歷時十年,絕壁穿石,挖渠千里,在太行之巔修建了紅旗渠。
20世紀(jì)60年代,河南省林縣人民為解決當(dāng)?shù)馗珊等彼膯栴},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開始修建紅旗渠這一水利工程。太行山綿延陡峭,在山腰修建溝渠本就十分困難,加上每延伸8000米才允許垂直高度降低1米的施工要求,使得修建過程難上加難。修渠民工從峭壁高聳的山頂,腰系大繩,下到山腰,再用蕩秋千的方法到達渠線,在堅硬的石英巖構(gòu)成的懸崖上掄錘打釬,劈山鑿石。除此之外,他們還面臨糧食緊張、物資短缺、技術(shù)設(shè)備落后等困難。修渠民工憑著自強不已、奮斗不息的精神,最終削平了1250座山頭,開鑿了211個隧洞,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最終完成了紅旗渠工程,結(jié)束了林縣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