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漢族由先秦既已產生的華夏族發(fā)展演變而來,而今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是由眾多民族在形成為統(tǒng)一國家的長期歷史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華夏國家、民族從春秋戰(zhàn)國起就逐漸加快了它的一體化進程。這種一體化進程打破“邦國”“宗族”壁障,使國家、人民不論在政治制度、個人身份、族類從屬上都發(fā)生極大變化。
——摘編自李禹階《華夏民族與國家認同意識的演變》材料二 秦始皇初滅六國,便遷徙天下豪富12萬戶到咸陽,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將軍蒙恬率大軍30萬人擊敗匈奴,取河南地,筑44個縣城,徙內地罪人去居住。漢族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被帶到游牧地區(qū),牧地變?yōu)楦?,北方邊境擴大。又征發(fā)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贅婿、小商賈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發(fā)50萬人守五嶺,與土著雜居。漢族文化技術傳入南方……
——摘編自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材料三 通過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權從政治制度到經濟基礎完全轉變?yōu)闈h族傳統(tǒng)形式的政權,拓跋鮮卑的主體部分也迅速和漢族融為一體,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權由此受到漢族士人的擁戴,十六國以來北方的民族融合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華夏國家和民族的變化。
(2)根據材料二,歸納秦始皇管轄邊疆地區(qū)的措施并指出其積極意義。
(3)結合材料三與所學知識,從民族關系的角度,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3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商人在攻滅了夏之后“因于夏禮”,繼承了華夏文化并且將其發(fā)展壯大:起源于白狄的周在取代商以后,自稱夏人之后,是中原文化正統(tǒng),將自己族群與四周“蠻夷戎狄”區(qū)分開來。這種做法旨在( ?。?/div>
    發(fā)布:2024/9/15 6:0:10組卷:2引用:1難度:0.7
  • 2.在古代中國,從商周時期的“夷夏異制”到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華夷一體”,體現(xiàn)了對中原地區(qū)最高境界“華夏”的認同。這一認同(  )
    發(fā)布:2024/9/21 9:0:9組卷:6引用:9難度:0.7
  • 3.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逐漸形成文化和民族認同,從而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錢穆曾說:在古代觀念上,四夷與諸夏實在有一個分別的標準,這個標準,不是‘血統(tǒng)’而是‘文化’……在先秦時期的天下觀念中,四夷被視為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原地區(qū)的“諸夏”與“夷狄”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文化層面上,四夷只要學到了“中國”文化,就可以變成“華夏”人。
    材料二:漢朝盛時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qū)別,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tǒng)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經歷兩漢四個多世紀的統(tǒng)治,統(tǒng)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逐漸被稱為“漢人”。
    ——據《漢書》《后漢書》等(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時期的一種什么觀念?這一觀念對中華民族產生怎樣的影響?
    (2)與先秦時期相比,漢朝時期人們的觀念有怎樣的發(fā)展?漢武帝時期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利于這一觀念的形成?
    發(fā)布:2024/9/16 11:0:11組卷:2引用:1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網站地圖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