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甲)
《齊國佐不辱命》
      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甗、玉磬與地:“不可,則聽客之所為。”賓媚人致賂,晉人不可,曰:“必以蕭同叔子為質,而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睂υ唬骸笆捦遄臃撬丫敢?。若以匹敵,則亦晉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諸侯而曰必質其母以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粢圆恍⒘钣谥T侯,其無乃非德類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則不義,何以為盟主?其晉實有闕!四王之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諸侯,以逞無疆之欲?!对姟吩唬骸颊?yōu)優(yōu),百祿是遒。’子實不優(yōu)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則有辭矣,曰‘子以君師辱于敝邑,不腆敝賦,以犒從者;畏君之震,師徒橈敗。吾子惠徼齊國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繼舊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子又不許,請收合馀燼,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從也;況其不幸,敢不唯命是聽?’”晉人許之。
選自《左傳?成公二年》(乙)
燭之武退秦師
      (燭之武)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注:①公元前589年,晉國聯(lián)合魯、衛(wèi)、曹在鞌?shù)睾妄R國開戰(zhàn),以晉國勝利而告終,齊侯派使臣國佐賂晉求和。②賓媚人即國佐,齊國卿士。③我疆我理,南東其畝:劃出疆界辨地勢,或南向或東向開田壟。④借一:指欲于城下,復借一戰(zhàn)。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
吝惜
吝惜

②若不秦,將焉取之
使缺乏,削減
使缺乏,削減

(2)結合文意,為下列加點詞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
①四王之王也,樹德而同欲焉
B
B

A.渡河
B.滿足
C.救濟
D.利用
②布政優(yōu)優(yōu),百祿是
C
C

A.迫近
B.剛健
C.聚集
D.堅固
(3)甲文畫直線的句子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
吾子布大命于諸侯而曰必質其母以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
(4)把甲文畫曲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
(5)甲文中的國佐以駁斥晉國來求和,乙文中的燭之武以分析局勢來求和,不同的方式達到了相同的目的,請結合文本分析其中的原因。

【考點】歷史事件;一般實詞;文言斷句;文言翻譯
【答案】吝惜;使缺乏,削減;B;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1/20 14:0:1組卷:6引用:4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
          晉、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br />(選自《左傳》)      智伯率韓、魏二國伐趙,囤晉陽,決晉水而灌之。城下緣木而處,縣釜而炊。襄子謂張孟談曰:“城中力已盡,糧食匱乏,大夫病,為之奈何?”張孟談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乃見韓、魏之君,說之曰:“臣聞之,唇亡而齒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趙,趙將亡矣。趙亡,則君為之次矣。及今而不圖之,禍將及二君?!倍唬骸爸遣疄槿艘?,粗中而少親。我謀而泄,事必敗。為之奈何?”張孟談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圖之!”二君乃與張孟談陰謀與之期。張孟談乃報襄子。至其日之夜,趙氏殺其守堤之吏,決水灌智伯。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殺其身而三分其國。襄子乃賞有功者,而高赫為賞首。群臣請曰:“晉陽之存,張孟談之功也。而高赫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圍也,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群臣無不有驕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禮,吾是以先之?!?br />      由此觀之,義者,人之大本也,雖有戰(zhàn)勝存亡之功,不如行義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br />(選自《淮南子?人間訓》)(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面約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無為貴智士/臣請試潛行見/韓魏之君而約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侯,西周春秋時期爵位名稱,當時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執(zhí)事,辦事官員。此處代指對方(秦穆公),表示對對方尊敬的稱呼。
    C.《左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戰(zhàn)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著,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D.《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哲學著作,屬于雜家作品。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段一燭之武說秦伯而退晉師,可謂一箭雙雕,文章最后一段從側面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機智與出色的辭令。
    B.文段二趁著智伯軍隊混亂之機,韓軍和魏軍從兩翼攻打過來,趙襄子又率領軍隊從正面出擊,殺死智伯,又將晉國分成了韓、魏、趙三國。
    C.文中主要人物燭之武、張孟談都是在國家危難之際,主動請纓,挺身而出,一個夜縋而出,一個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D.文中主要人物燭之武、張孟談兩人都以紓解國難為重,有膽識,有智慧,為了國家利益,不顧個人安危,令人尊敬。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②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圖之!
    (5)趙襄子賞有功之臣,眾大臣認為首要的功勞是誰的?為什么趙襄子卻首先獎賞高赫?

    發(fā)布:2024/11/15 5:30:1組卷:77引用:16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秦王世民至高墌,仁果使宗羅睺將兵拒之。羅睺數(shù)挑戰(zhàn),世民堅壁不出。諸將咸請戰(zhàn),世民曰:“我軍新敗,士氣沮喪,賊恃勝而驕,有輕我心,宜閉壘以待之。彼驕我奮,可一戰(zhàn)而克也?!毕喑至嗳?,仁果糧盡,其將梁胡郎帥所部來降。世民知仁果將士離心,命行軍總管梁實營于淺水原以誘之。羅睺大喜,盡銳攻之。梁實守險不出,羅睺攻之甚急。世民度賊已疲,謂諸將曰:“可以戰(zhàn)矣!”使右武侯大將軍龐玉陳于淺水原,羅睺并兵擊之,玉戰(zhàn),幾不能支,世民引大軍自原北出其不意,羅睺引兵還戰(zhàn)。世民帥驍騎數(shù)十先陷陣,唐兵表里奮擊,羅睺士卒大潰。世民帥輕騎追之,竇軌叩馬苦諫曰仁果猶據(jù)堅城雖破羅睺未可輕進請且按兵以觀之世民曰吾慮之久矣破竹之勢不可失也舅勿復言遂進。仁果陳于城下,世民據(jù)涇水臨之,仁果驍將渾幹等臨陣來降。仁果懼,引兵入城拒守。日向暮,大軍繼至,遂圍之。仁果計窮,已酉,出降。諸將皆賀,因問曰:“大王帥騎直造城下,眾皆以為不克,而卒取之,何也?”世民曰:“羅睺所將皆外之人,將驍卒悍;吾特出其不意而破之,斬獲不多。若緩之,則皆入城,仁果撫而用之,未易克也;急之,則散歸隴外。高墌虛弱,仁果不暇為謀,此吾所以克也?!北娊詯偡?。上遣使謂世民曰:“薛舉父子多殺我士卒,必盡誅其黨以謝冤魂?!崩蠲苤G曰:“薛舉虐殺不辜,此其所以亡也,陛下何怨焉?懷服之民,不可不撫?!蹦嗣酒渲\首,余皆赦之。上使李密迎世民于豳州,密自恃智略功名,見上猶有傲色。及見世民,不覺驚服,曰:“真英主也!不如是,何以定禍亂乎?”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唐紀二》)(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竇軌叩馬苦諫曰/仁果猶據(jù)堅城/雖破羅睺/未可輕進/請且按兵以觀之/世民曰/吾慮之久矣/破竹之勢/不可失也/舅勿復言/
    B.竇軌叩馬苦諫曰/仁果猶據(jù)/堅城雖破/羅睺未可輕進/請且按兵以觀之/世民曰/吾慮之久矣/破竹之勢/不可失也/舅勿復言/
    C.竇軌叩馬苦諫曰/仁果猶據(jù)/堅城雖破/羅睺未可輕進/請且按兵/以觀之世民/曰/吾慮之久矣/破竹之勢/不可失也/舅勿復言/
    D.竇軌叩馬苦諫曰/仁果猶據(jù)堅城/雖破羅睺/未可輕進/請且按兵/以觀之世民/曰/吾慮之久矣/破竹之勢/不可失也/舅勿復言/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王:最初是周代諸侯秦國的君主,后世也有多人受封或自立為秦王,如李世民。
    B.輕騎:騎指騎兵,古代作戰(zhàn),一人一馬為一騎;輕騎指騎兵數(shù)量少,戰(zhàn)力不強。
    C.己西:“己”為天干名,“西”為地支名,干支結合可記年、月、日,這里是記日。
    D.隴:這里指隴山,在現(xiàn)甘肅、山西交界的地方?,F(xiàn)在的“隴”可用作甘肅的簡稱。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世民到達高墌時,羅睺多次挑戰(zhàn),李世民因為軍隊剛吃敗仗士氣不高而堅守不出戰(zhàn),他想等到士氣振奮時,趁敵人驕傲輕敵而戰(zhàn)勝敵人。
    B.李世民先是相持幾十天不出戰(zhàn),使敵人城中糧盡,然后趁敵方將士離心之時命梁實在淺水原扎營誘敵,敵人進攻,梁實卻不出戰(zhàn),而是等敵人疲憊之時再出戰(zhàn)。
    C.龐玉差點抵擋不了羅睺時,李世民出奇兵,從淺水原北面出其不意攻打羅睺,與龐玉里應外合擊潰羅睺,羅睺潰敗后,李世民又迅速追擊。
    D.皇上派人告誡李世民殺光薛舉的同黨以向死去的冤魂謝罪,李密反對,認為應該安撫歸順的人,于是李世民下令只殺主謀,赦免了其他人。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仁果陳于城下,世民據(jù)涇水臨之,仁果驍將渾幹等臨陣來降。
    ②大王帥騎直造城下,眾皆以為不克,而卒取之,何也?
    (5)請概括“羅睺士卒大潰”之后李世民“帥輕騎追之”的原因。

    發(fā)布:2024/11/20 8:0:2組卷:2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
    孟子見梁惠王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br />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痹唬骸扳矣蟹嗜猓瑤蟹蜀R,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br />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叭羰瞧浯蠛??”曰:“民猶以為小也?!痹唬骸肮讶酥苑剿氖?,民猶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圈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br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有刪改)【注】①梁惠王:魏惠王。因曾遷都大梁,所以魏國又稱梁國。②梃(tǐng):木棒。③耨(nòu):鋤草。④芻蕘(chúráo):割草打柴。
    (1)下列對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有以:有什么辦法
    B.王,何曰利 必:必然
    C.未有仁而其親者也 遺:丟棄
    D.人以其父兄 事:侍奉
    (2)下列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B.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C.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D.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3)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的稱謂,其身份比奴隸高。
    B.“文王”姓姬,名昌,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稱王,史稱周文王。
    C.“弒”在封建時代稱君殺臣、父母殺子。如“放弒其君則殘之”。
    D.文中的“紂”是中國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又稱紂王,因殘暴無道,最終導致商朝滅亡。
    (4)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一個國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那,那就危險了,并通過利害分析,進一步勸誡梁惠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不必談利益。
    B.孟子詢問梁惠王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餓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國的恥辱,向孟子詢問對策,孟子建議梁惠王對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確指出他讓百姓生活在苦難中,必難以抵擋外來之敵。
    D.周文王方圓七十里的狩獵場,百姓覺得??;齊宣王方圓四十里的狩獵場,百姓卻認為大。孟子將兩者對比,意在闡述與民同樂的思想。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②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③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6)選文第2段的論述思路是怎樣的?

    發(fā)布:2024/11/9 8:0:37組卷:23引用:3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