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文本一: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fù)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節(jié)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jīng)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熙寧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問:“卿所施設(shè)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數(shù),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圣慮,但當修人事以應(yīng)之?!钡墼唬骸按素M細事?朕所以恐懼者,正為人事之未修爾。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遜語。憂京師亂起,以為天旱,更失人心?!北O(jiān)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為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钡垡嘁芍?,遂罷為觀文殿大學(xué)士、知江寧府。八年二月,復(fù)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來。安石之再相也,屢謝病求去,上益厭之,罷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曰文。
(節(jié)選自《宋史?王安石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B
B

A.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
B.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
C.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
D.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儒者,指研究儒家學(xué)術(shù)的人,后泛指一般讀書人。我國古代讀書人推崇“儒者風范”。
B.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或泛指官吏。中國古代設(shè)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C.風俗,指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xí)俗。在古代,風俗多與法度相悖,立法度須變風俗。
D.太傅,中國古代職官,“三公”之一。始于西周,東漢后各朝都有設(shè)置,但多為虛銜。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闡明給司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陳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馬光解釋了為什么上次簡短回復(fù)而這次“具道所以”。
B.文本一中,王安石針對司馬光提出的責難進行了辯駁。他先立后破,認為在名實相符這個前提下,司馬光對他的種種指責都是沒有根據(jù)的。
C.文本二中,面對國內(nèi)嚴重旱災(zāi),王安石認為這些都是上天運行的常數(shù),應(yīng)以治理人事應(yīng)對,皇帝對此表示贊同,并說自己也正為人事而憂慮。
D.文本二中,王安石兩度為相,兩度被免。第一次被免,與變法招怨、被人詆毀有關(guān);第二次被免,與自己心境變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關(guān)。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fù)一一自辨。
②安石之再相也,屢謝病求去,上益厭之,罷相。
(5)《王安石傳》中說王安石“有矯世變俗之志”,何以見得?請根據(jù)文本一和文本二簡要概括。

【答案】B;C;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1/11 14:0:1組卷:10引用:6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甲)
    賈誼論
    蘇軾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shù)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yōu)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以吊屈原,縈紆郁悶,趯然有遠舉之志。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fù)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fù)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fā)哉!
    (節(jié)選自《古文觀止》)(注)①地名,今山東臨淄。②趯然:超然遠去的樣子。③狷介:性情正直,潔身自好,不與人茍合。
    (乙)
          且以誼之所陳,孝文略施其術(shù),猶能比德于成、康。況用于朝廷之間,坐于廊廟之上,則舉大漢之風,登三皇之首,猶決壅稗墜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遠致諸侯之間。故誼過長沙,作賦以吊汨羅,而太史公傳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棄逐也。而班固不譏文帝之遠賢,痛賈生之不用,但謂其天年早終。且誼以失志憂傷而橫夭,豈曰天年乎!
    (節(jié)選自歐陽修《賈誼不至公卿論》)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B.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C.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D.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愚,自稱,謙稱自己不聰明,愚兄,是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
    B.三代,也叫三朝,是對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三個重要朝代的合稱。
    C.賦,漢朝特別盛行的一種文學(xué)體裁。它講究文采,韻律,屬于駢體文的一種。
    D.廊廟,廊是指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也指殿下屋;廟即太廟。此處指代朝廷。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文開篇提出觀點,接著指出賈誼的仕途遭遇,為他雖然是帝王的輔佐之臣卻未能施展才華而倍感痛惜,語意深沉。
    B.蘇文第二、三段圍繞“待”與“忍”,列舉孔子得君之勤,孟子惜君之厚、愛身之至等事例,反思賈誼行為,得出結(jié)論。
    C.蘇文第四段寫絳侯、灌嬰功高勢大,而賈誼僅一年輕后生,地位低微,不可能使文帝采納自己的主張,從而實現(xiàn)人生抱負。
    D.蘇文對賈誼之志未能施展詳盡評論,同時提醒君主,像賈誼這樣的臣子,一旦不被重用就會憂傷頹廢,不能重新振作。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②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fù)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
    (5)對于賈誼不被重用的原因,蘇軾和歐陽修的看法分別是什么?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概括。

    發(fā)布:2024/11/13 10:30:1組卷:81引用:6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題。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br />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論語?憲問》)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
    (1)子貢和子路都從君臣之“
     
    ”的角度否定管仲是個“仁”者,“披發(fā)左衽”言外之意是“
     
    ”。
    (2)以上三人對管仲的評價,對你評價一個人產(chǎn)生了哪些啟示?

    發(fā)布:2024/11/13 16:0:1組卷:21引用:5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解?!肚f子》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dǎo)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 />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do>
    (1)請賞析第一段的語言特色?
    (2)請分析下列兩句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②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3)第三段作者凸顯了對比手法的運用,請加以概括并作賞析。
    (4)“解牛之道”和“養(yǎng)生之道”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

    發(fā)布:2024/11/13 14:30:1組卷:11引用:4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wù)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