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今日根本之危機,全在經濟之殘破。 以致國民生活日益困窮,而民族之命 運,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紀之今日。
    (一)……活潑農業(yè)金融、流暢農產運銷,悉以合作社為基礎,指導并改進之,以達到糧食自給自足為初步目標。
    (四)……贊助政府實施征工制度,鼓勵民眾參加義務勞動。 尤以開發(fā)交通道路,修治水 利,培植森林,開辟墾地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對于一般工業(yè),由政府分別保護并獎勵之。
    (八)……由政府執(zhí)行健全貨幣政策與匯兌政策,而人民衷誠擁護之。
--蔣中正《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之意義及實施》(1935年)材料二:1937年 3月……宋子文宣布大蕭條已經結束:“沒有理由認為中國已經脫離了所有困難,不可否認,過去 18月的事實說明,整個國家的境況……都已經有了徹底的改 變和改善。”總之,正像陳光甫所回憶的:“我要說,從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是標志性的兩年?!?br />--[日]城山智子《大蕭條時期的中國》
材料三:到1936年,帝國主義在華資本已達42.8億多美元,控制了中國生鐵產量的96.8%,原煤產量的55.7%,發(fā)電量的55%,棉布產量的64%,外洋航運噸位的83.3%,國內航運噸位的63.1%.1937年,帝國主義直接經營和控制經營的鐵路已占到全國鐵路總里程的90.7%。
--嚴志才《評南京國民政府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材料四:時人評論說:“統(tǒng)制蠶絲的結果,是在通過繭商,使農民負擔重稅……是在勒令小行閉歇,使富商大賈壟斷居奇。”……另外,南京國民政府提倡國貨的各項舉措,為國貨開拓了市場,但政府直接介入經營,不利于市場的公平競爭。
--劉蘭兮《南京國民政府的市場管理與經營》
材料五:國民黨政府進行經濟建設的部門很多,但真正用于經濟建設的資金很少,在全國財政開支中只占極小的比重。如有數(shù)可查的 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國財政支出總計 40.18億元,其中經濟行政費和“國營事業(yè)資本”,合計3.64億元,僅占總額的9%.這些資金包括撥給實業(yè)部、交通部、鐵道部、建設委員會、全國經濟委員會等部委及其所屬各機構和事業(yè)實體的行政費用、1934年擴充中央銀行資本的 7500萬元,以及原在軍務費內支出的國防建設費等,真正用于經濟建設的經費,極其有限。
--劉克祥《中國近代經濟史(1927-1937)》(1)根據材料概括蔣介石所倡導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背景、基本內容及其特征。
(2)根據材料和所學,簡要分析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對中國產生的影響。
(3)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原因。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2引用:7難度:0.3
相似題
  • 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慶歷初期,國家面臨空前的內外壓力,各類社會矛盾愈益突出。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人抨擊積弊,力倡新政。范仲淹的《答手詔條陳十事》,指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提出“端本澄源”的原則,這一奏章成為“慶歷新政”的綱領性文件。富弼上章《乞編類三朝故典》,強調“法制既立,然后萬事有經而治道可必也”。批評時政的士大夫力主復振祖宗之法。祖宗之法是新政派復振綱紀的楷模,也是他們主觀上保護自己的屏障。
    改革措施針對既得利益集團,如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等五條建議,在推行過程中遇到很大困難。新政的倡行者們,在變革啟動階段,謹慎小心。范仲淹,富弼、韓琦等人入朝之初,主要精力用于對付西北邊患。仁宗朝,朝政寬松,卻又暴露出國家行政施為滯緩的問題,慶歷改革未能成功。慶歷之后,社會上仍然涌動著變革的思潮。
    --摘編自任逸飛《宋仁宗的慶歷新政,敗給了誰》(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慶歷年間北宋所面臨的內外壓力。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慶歷新政失敗的原因。
    發(fā)布:2024/9/12 0:0:8組卷:1引用:3難度:0.5
  • 2.材料  新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時期土改基礎上的繼續(xù)和發(fā)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強調“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但不得沒收“地主兼營的工商業(yè)及其直接用于經營工商業(yè)的土地和財產”;“保護富農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種的土地及其他財產”;“所有應加沒收和征收的土地,在當?shù)亟夥乓院?,如以出賣、出典、贈送或其他方式轉移分散者,一律無效”;在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發(fā)給土地所有證,并承認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經營、買賣或出租其土地的權利”。土改期間地方政府組織了人民法庭,依法想辦一切違抗或破壞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新區(qū)土改于1952年基本結束,據統(tǒng)計,約有三億農業(yè)人口的地區(qū)完成了土改,獲得經濟利益的農民約占農業(yè)人口的60-70%,1952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加4%左右。
    --摘編自李良玉《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解放區(qū)土地改革順利推行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解放區(qū)土地改革的意義。
    發(fā)布:2024/9/15 10:0:8組卷:3引用:8難度:0.3
  • 3.材料:二十世紀初,張謇積極參與近代淮南鹽業(yè)改革,以解決淮南鹽區(qū)鹽價過高,“產不敷銷”的窘境。改革初期,張謇采取提升鹽民收入、設廠聚煎等舉措,并建議政府就場征稅,還試行灘曬法、日本鹽田法,但皆未起到良效。于是他不再追求淮南一隅的鹽業(yè)增產,而是致力于降低全國制鹽成本。鑒于淮北制鹽成本低廉,張棗加強了淮北鹽場建設,創(chuàng)辦7家管理水平領先的股份制公司,使淮北成為淮鹽主產區(qū)。與此同時,張謇調整淮南改革方向,發(fā)起“廢灶興墾”運動,據載:“1914年,張謇擔任北洋政府農林工商總長,為規(guī)劃墾務,在淮南設立了淮南墾務局,并派了辦理清丈、墾荒事務的專員,制定了放墾章程。”在此期間,張謇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移民,創(chuàng)辦多家鹽墾公司,并實現(xiàn)盈利,于是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效仿響應號召建立農墾公司,在1914年至1920年間,相關投資總金額已高達1700多萬元,經營土地面積多達430萬畝,荒野變良田,農業(yè)取代鹽業(yè)成為淮南沿海地區(qū)的主要產業(yè),這些農業(yè)公司也逐漸演變?yōu)橐粋€個市鎮(zhèn),促進了江蘇近代沿海市鎮(zhèn)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時至今日,該地區(qū)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基地。
    ——摘編自丁濤《張謇與近代淮南鹽業(yè)改革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張謇淮南鹽業(yè)改革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張謇淮南鹽業(yè)改革的作用。
    發(fā)布:2024/9/1 12:0:8組卷:0引用:1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網站地圖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