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22課 《孟子》二章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2021年同步練習卷(8)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對比閱讀。

  • 1.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一)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二)      于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庇谑亲涫鎏仗?sup>②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
    (選自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注)①縲紲(léi xiè):監(jiān)獄。②陶唐:即唐堯。③至于麟止:漢武帝元特元年,獵獲白麟一只,《史記》記事即止于此年。
    (1)下列各組句子中,畫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有時朝發(fā)白帝
    B.行亂其所為 入則無法家
    C.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D.征于,發(fā)于聲,而后喻 入簾青
    (2)把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能否將語段(一)中兩個段落的內容互換位置?為什么?
    (4)請結合語段(一)(二)的具體內容,說說排比在兩語段中的表達效果。

    組卷:10引用:1難度:0.5
  • 2.文言文閱讀。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上問侍臣:“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chuàng)業(yè)難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鄙显唬骸靶g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诟毁F,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chuàng)業(yè)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注)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狀態(tài)。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①管夷吾
     

    心忍性 
     

    ③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
     

    (2)請用“/”標示出下面文言文語句的停頓(標示三處)。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②然創(chuàng)業(yè)之難,既已往矣
    (4)(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國思想與孟子有相似之處,請結合選文進行分析。

    組卷:79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面甲、乙兩文,完成問題。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二章》)【乙】當今天下之病,臣請譬諸病者:其安時調養(yǎng)適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膚,醫(yī)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肢體,若得良醫(yī),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勢已如是,于可醫(yī)之時,陛下又選任良醫(yī),倘信任不疑,聽其施設,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壽。若于此時,使良醫(yī)不得盡其術,則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賢材,收眾策,不憚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選自蔡襄奏折《乞④韓琦⑤、范仲淹》,有刪改)【注】①支:同“肢”。②使:假使。③憚:怕,畏懼。④乞:乞求,請求。⑤韓琦:北宋政治家,名將。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意思。
    ①入則無法家士:
     
    其筋骨:
     
    ③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
     
    ④非愈病: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甲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天下之病,勢已如是。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3)請用選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甲文中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的,所以說“
     
    ”有了這樣的磨煉,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乙文作者認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
     
    ”。
    (4)甲、乙兩文都論述了治理國家的問題,它們的觀點分別是什么?在人才的問題上,它們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處?

    組卷:29引用:2難度:0.6
  • 4.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問題。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節(jié)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稽之恥邪?”
    (節(jié)選自《史記》)注:①句踐:即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大敗于會稽,被俘,釋放回國后,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于公元前473年滅掉吳國。②焦思:焦慮思考。③膽:即膽囊,膽汁極苦。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
    ①困于心衡于慮而后
     

    ②人過然后能改
     

    ③入則無法家
     

    ④飲食亦膽也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點詞。
    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②女忘稽之恥邪?
    (3)孟子認為,一個國家要想避免“亡”的命運,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4)勾踐滅吳的故事,印證了孟子的哪些說法?現(xiàn)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說法是否還有現(xiàn)實意義?請簡要談談你的認識。

    組卷:23難度:0.5
  • 5.閱讀文言文選段,然后回答問題。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告子下》)【乙】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終滅吳。
    (選自《史記》)(1)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意思:
    ①行亂其所為
     
    ②人恒
     
    自耕作
     
    ④越王勾踐
     
    (2)仔細閱讀【乙】文,用“/”為文中劃線句劃分兩處朗讀停頓。
    衣 不 重 采 折 節(jié) 下 賢 人 厚 遇 賓 客
    (3)將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②女忘會稽之恥邪?
    (4)甲文國家要想避免“滅亡”的命運,必須具備:
     
    。乙文越王最終滅掉吳國的原因是:
     
    。
    (5)結合【甲】【乙】兩文的內容,你從中受到怎樣的啟示?

    組卷:28難度:0.5
  • 6.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各題。
    (一)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二)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再者,不敢縱逸。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必懹^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為敝,不知時政得失,亦不見過,以是滅亡。朕既在九重,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br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有改動)[注釋]①貞觀:唐太宗李世民年號。②存:撫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宮之內。⑤存意:用心操勞國事。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是 天將降大任于人也 欲界之仙都
    B.拂 亂其所為 入則無法家
    C.發(fā) 征于色,發(fā)于聲 有時朝發(fā)白帝
    D.然后 人恒過,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憂患
    (2)把語段(一)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孟子認為應該如何造就擔當“大任”的人才?結合語段(一)的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
    (4)兩文都提出了治國的觀點,兩文觀點有何異同?請結合語段內容具體分析。

    組卷:100引用:2難度:0.3
  • 7.閱讀下面甲,乙兩個語段,完成問題。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黽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之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br />      方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余邸。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蹴,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無余處矣。予故嘗曰:“園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褒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囿之興廢而得。則《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于朝,放乎一已之私,自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宋?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注]①淆(xiáo):山名。黽(miǎn):古隘道名。②襟喉:喻要害之地。③走集:出入必經的要地。④治亂:即太平和動亂。后文的“治忽”同“治亂”。⑤候:征兆。⑥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⑦蹂蹴:蹂躪。⑧囿(yòu):飼養(yǎng)動物的園地。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①人恒
     

    于慮
     

    ③予故
     

    ④化而灰燼
     

    (2)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
     

    A.恒亡/去懷鄉(xiāng)
    B.故天將降大任是人也/皆以美徐公
    C.退享此/報之于陛下也
    D.蓋四方之必爭地也/何陋
    (3)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
    (4)乙文第二段“園囿之興廢”的事例印證了甲文中
     
    的觀點。
    (5)談談乙文給你的啟示。

    組卷:240引用:2難度:0.3
  • 8.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游》(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乏其身 庭下如積水
    B. 月色 則無法家拂士
    C. 念無為樂者 未復有能其奇者
    D. 漁者歌曰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人恒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語段(乙)中蘊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5)結合(甲)(乙)選文內容及下面背景資料,分別簡要概括孟子和蘇軾對待人生苦難的態(tài)度。
    背景材料: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組卷:15引用:2難度:0.2
  • 9.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再者,不敢縱逸。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人?!必懹^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為敝,不知時政得失,亦不見過,以是滅亡。朕既在九重,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貞觀十三年,太宗謂侍臣曰:“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仁義積則物自歸之。人皆知畏避災害,不知行仁義則災害不生?!?br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有刪改)【注釋】①貞觀:唐太宗李世民年號。②存:撫恤。③耽:沉溺。④敝:同“蔽”。⑤九重:深宮之內。⑥存意:用心操勞國事。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體膚 餓:使……饑餓
    B.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 喻:了解,明白
    C.管夷吾舉于 士:士兵
    D.人恒,然后能改 過:犯錯誤
    (2)下列句子中,加點“則”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林深鳥棲,水廣則魚游
    A.此岳陽樓之大觀也
    B.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則殆
    C.然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D.入無法家拂士
    (3)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解釋和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甲文采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開頭先列舉事例,接著提出了擔任治國重任的人才必須經過磨煉的觀點,然后從反面進行推論,自然導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
    B.甲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既增添了氣勢,也給人以美感。
    C.乙文中太宗以“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設喻,闡明施行仁義的必要性。
    D.【甲】【乙】兩文都從國家興亡的角度闡述了治國之道?!炯住课膹娬{國家興盛內要有“法家拂士”,外要有“敵國外患”;【乙】文強調為君之道,首先是“存百姓”,其次是“不敢縱逸”,還要廣開言路,居安思危。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5)用“/”給【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

    組卷:49難度:0.7
  • 10.閱讀下面兩則古文,完成問題。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乙]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于吳。二歲而吳歸蠡。
          至明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勾踐伐吳吳師敗遂殺吳太子。其后四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于齊、晉,而越大破吳。
    (選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刪改,)[注釋]①振:救濟。②吊:慰問。③成:講和,和解。④弊:同“成”。
    (1)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傅說于版筑之間 舉:選拔,任用
    B.人恒 過:錯誤
    C.越王勾踐 反:同“返”,返回
    D.厚賓客 遇:對待,招待
    (2)下列句子中加點“于”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置膽于坐
    A.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B.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C.所惡有甚于死者
    D.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3)下列對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開篇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論述了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性。
    B.[乙]文寫的是:越國戰(zhàn)敗后,越王勾踐立志發(fā)憤圖強,臥薪嘗膽,通過禮賢下士、與民同勞等一系列措施,最終大敗吳國。
    C.[甲]文第二段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論證經受磨煉的好處,最終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D.[乙]文中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而終破吳的故事可以用作[甲]文中心論點的事實論據。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請用“/”為下面句子斷句。(標兩處)
    勾踐伐吳吳師敗遂殺吳太子。

    組卷:44引用:3難度:0.6
  • 1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乙]虞舜者,名曰重華。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普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做。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懈。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器,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可”。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節(jié)選自《史記?五帝本紀》)[注]①瞽(gu):眼睛瞎,瞎子。②就時:乘時,趁著時機。
    (1)下列語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慮
    C.入則無法家拂士
    D.舜順適不失子道
    (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發(fā)于聲
    B.人恒 及有小
    C.以篤謹 欲頹
    D.然后知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警叟更娶要而
    (3)給文中加橫線的語句斷句(斷三處)。
    欲 殺 不 可 得 即 求 嘗 在 側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②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
    (5)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運用舉例、道理論證方法,采用排比的形式,富有氣勢,使說理更充分有力。
    B.乙文中即使在常常面臨被辱和被殺情況下,虞舜依舊非常友愛兄弟,孝順父母。
    C.“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闭f明在短時期內虞舜就表現(xiàn)出顯著的治理能力。
    D.甲乙兩文主要從個人成長和人才造就兩方面來闡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個觀點。
    (6)結合兩文內容,體悟其中的道理,談談怎樣才能成為人才?

    組卷:46難度:0.4
  • 1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問題。
    (甲)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乙)      上問侍臣:“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chuàng)業(yè)難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鄙显唬骸靶g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烛溕萆诟毁F,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chuàng)業(yè)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狀態(tài)。④忽:不注意,不重視。
    (1)請用“/”標示出下面文言文語句的停頓(只標示一處)。
    故知創(chuàng)業(yè)之難。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傅說 版筑之間
     

    則無敵國外患者
     

    ③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
     

    ④困于心于慮而后作
     

    ⑤征與吾共天下
     

    (3)選出下列畫橫線詞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 
     

    A.國恒 亦死
    B.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知守成之難
    C.傅說舉于版筑 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
    D.征與吾共天下 求其能千里也
    (4)翻譯下面語句。
    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創(chuàng)業(yè)之難,既已往矣。
    (5)下列句子中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C.莫不/得之于艱難
    D.玄齡與吾/共取天下
    (6)(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國思想與(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處,請結合選文簡要分析。
    (7)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甲)文第2段用對比的方式論證了文段的論點。試對此作簡要說明。
    ②(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國思想與孟子有相似之處,請結合選文簡要分析。

    組卷:17引用:1難度:0.5
  • 13.比較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      上謂侍臣曰:“治國如治病,病雖愈,尤宜將護,儻遽自放縱,病復作,則不可救矣。今中國幸安,四夷俱服,誠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懼不終,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魏征曰:“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將護:休養(yǎng)護理。③儻:倘若。④四夷:四方的少數民族。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傅說于版筑之間
     

    ②困于心于慮
     

    ③病
     

    ④四夷俱
     

    (2)下列句中“然”字的意思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然后知生于憂患
    B.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C.雜然相許
    D.悠然見南山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②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
    (4)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钡脑颍眉孜闹械哪囊痪湓捒梢越忉??

    組卷:173引用:2難度:0.6

二、課內閱讀。

  • 39.閱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回答問題。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行亂其所為
     

    ②入則無法家
     

    發(fā)于聲
     

    于慮
     

    (2)翻譯下面句子。
    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文中列舉六個名人的事例在內容和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4)孟子在2000多年前就警示人們要有憂患意識,2000多年之后的今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名言能引起你怎么的共鳴?

    組卷:41難度:0.5
  • 40.閱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回答問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舜發(fā)于畎畝之中:興起,指被任用
    B.百里舉于:集市
    C.于色:征驗、表現(xiàn)
    D.出則無國外忠者:敵對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它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A.必先其心志
    B.其體膚
    C.所以動心性的
    D.人恒,然后能改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首先一連列舉了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說明這些人雖出身貧賤,但他們在經受了艱苦磨煉之后,終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B.孟子又重視造就人才的客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
    C.孟子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論斷,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D.這篇文章要告訴人們,憂患和磨難可以使一個人奮發(fā)有為,使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安逸享樂則會讓一個人不思進取,使一個國家衰敗滅亡。

    組卷:140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