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高考語文專題復習: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第5-1課《論語》十二章》2023年同步練習卷(5)

發(fā)布:2024/9/9 0:0:8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儒家的重義輕利,是不言私利,反對見利忘義,不想因利而害義的觀點。從孔子“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對“求富”、“惡貧”的觀點。孟子重“義”輕“利”,提倡“以義為先,不必曰利”的觀點,也闡明了人們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講求了“義”,才可追求沒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來董仲舒講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與朱熹講的“必以仁義為先”也都是這個道理。因此,關于人的利欲問題,儒家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個平衡的支點,那就是重義輕利、以義為先。其主旨就是主張在合乎“義”的前提下,去取得正當?shù)?、更長遠、更大的“利”,從而在這個支點的基礎上平衡社會的利益關系,從而發(fā)展出一套修身治國之道。由此可見,孟子的義利觀著實開創(chuàng)了義與利理論的新篇章,為后世儒家諸子“義”的學說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礎。
          中國儒家“義”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們當世借鑒的理論。雖然有人認為儒學只是農(nóng)業(yè)文明的產(chǎn)物,是過時的東西,如同“義”這種準則性的學說于當世已經(jīng)沒有價值,但是這些人忽略了儒學對我們民族性格、生存處世方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沒有人文精神的調(diào)治,社會的發(fā)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義為先的思想,激勵著近代革命人士為民族大義前赴后繼、舍生取義,讓民族于危難中重義輕利,不論是在反封建的斗爭中還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中,重“義”的思想已然成為中國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難之時的志士心中。這些思想精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逐漸凝結和升華為“見義勇為、大義為先”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浩然正氣。
          然而,當今社會中一些人在價值觀念上產(chǎn)生混亂,這些人金錢至上,棄精神道義于不顧,發(fā)不義之財,得不義之利。此類以利為上的功利主義,是一種缺乏誠信、道義的危險信號。對于生活在和平時期的我們,我們的“義利觀”應該與時俱進,在現(xiàn)實社會中,我們應該欣賞、欽佩并推崇重義輕利、舍生取義的行為。退一步講,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義”與“利”的沖突時,我們應該合理地平衡這兩者的關系,把“義”放在首位,以義統(tǒng)利。畢竟“好義”和“欲利”是兩種人性,其中雖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個人而言,正確地看待和處理義和利的關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們不可陷于個人的利欲之中,為人處事應見利思義,應在道德與利益的抉擇中站到“義”的一方。
          正如《禮記纂言序》講“其截然而裁制也,謂之義”。對于此處之“義”,我認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縛之意。“義”于我們,更多的應是一種道德的準則與精神上追求的目標,有了“義”的準則約束,我們在“利”的道路上才不會迷失自我。朱子《大學章句序》中說“及孟子沒而其傳泯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或許也是在表達后世的人們對經(jīng)典的理解越來越淺薄,知者已鮮矣。而《大學》的結語又重在義利之辨,頗具深意?;蛟S我們著實需要銘記《大學》的結語,“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由是則使國人以義為先、見利思義;由是則得以國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實現(xiàn)“明明德于天下”。我們當今需要傳承與發(fā)展儒家文化“義”中以仁義為先、利益在后的精華思想,讓“義”成為我們的行為準則,用“義”這種價值觀來引導社會穩(wěn)步發(fā)展,這無疑對當世具有一定的指導與借鑒意義。
    (選自楊喆《義者,宜也--對孟子義利觀的思考》,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孔子看來,追求富有和高貴的地位,厭惡貧窮和低賤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張“重義輕利”。
    B.孟子重“義”輕“利”,提倡“以義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認為“義”與“利”發(fā)生矛盾時,應該舍“利”。
    C.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與朱熹的“必以仁義為先”都闡明了只要先講求了“義”,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D.儒家強調(diào)的義利觀,可以引導人們在協(xié)調(diào)自己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時找到一個平衡義與利的支點。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關于“富貴”與“貧賤”的言論,旨在闡明儒家并不是杜絕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義的。
    B.文中先賢們有關“義”“利”的觀點,內(nèi)容不盡相同,但都論證了在利欲問題上,儒家倡導重義輕利、以義為先。
    C.文章論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義之舉,為闡述儒家義利觀對我們的民族思想性格、行為方式的深遠影響提供了例證。
    D.文章運用例證法、引證法,從儒家義利觀對各時期人們的不同影響的角度,論述了人們對經(jīng)典的理解越來越淡薄。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名句,體現(xiàn)了儒家的義利觀。
    B.現(xiàn)代的人們應該理解、繼承和發(fā)揚儒家義利觀,從而在思想行為中避免唯利是圖,踐行以義為先。
    C.儒學對我們民族性格、生存處世方式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自覺地遵守它。
    D.當今社會,我們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義利觀,鄙視那些追求正當物質(zhì)財富和社會地位的人們。
    組卷:56引用:31難度:0.9

二、文言文閱讀

  • 2.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留張良者,其先韓人也。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沛之從洛陽南出轅轅,良引兵從沛公。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曉下軍,良說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沛公乃引兵擊秦軍,大破之。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漢元年正月,沛公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行,燒絕棧道。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fā)兵北擊齊。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王田榮反粱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弊淦瞥撸巳肆σ?。
          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怒。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漢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謚為文成侯。
    (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B.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C.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D.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侯,古代爵位名,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低一等。韓信、周勃等人都曾被封這一爵位。
    B.公,對人的敬稱。秦末劉邦起兵于沛,大家稱他為沛公。
    C.高帝,為“高皇帝”簡稱,是開國皇帝的謚號之一。謚號是一種帶有褒貶色彩的稱號。
    D.崩,是古代對帝王和王后的去世的稱呼;卒,原本是對大夫死亡的稱呼,后來成為死亡的通稱。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良輕財愛國。韓國破亡之時,張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財來尋求刺客暗殺秦王,為韓國報仇。
    B.張良足智多謀。他仔細分析敵方情況,獻計劉邦,并親身利誘秦軍將領,趁秦軍防備懈怠之時一舉拿下咸陽。
    C.張良功勛卓著。他獻計大敗曉關下的秦軍,破除項羽疑心,薦舉良才解除危難,為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D.張良淡泊名利。在高帝封賞有功之臣,想把齊地的三萬戶封賞給張良時,他婉言謝絕了重賞。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
    ②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
    (5)當高帝給張良三萬戶封賞時,張良為什么婉言謝絕?
    組卷:44引用:8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br />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1)下列各組句子中,全能表現(xiàn)孔子“仁”的思想的一項是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②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⑤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⑥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2)下列各項中,對上面《論語》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引導弟子顏淵、子路各自表達他們的志向,而孔子也抒發(fā)了自己的抱負,顯現(xiàn)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寬宏的胸懷。
    B.師生之間在和諧的氣氛下相互學習和砥礪,有切磋,有請益,循循善誘,很自然地呈現(xiàn)出了孔門教與學的情景。
    C.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養(yǎng),朋友間以誠相待,少年得到關愛,其關注的層面更為廣闊,志向更加高尚。
    D.在師生對話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講話魯莽,只講朋友義氣,境界最為低下。
    (3)如何評價子路、顏淵、孔子的“言志”?
    組卷:0引用:3難度:0.5
  •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熙寧轉對疏
    曾鞏
          準御史臺告報臣僚朝辭日具轉對,臣愚淺薄,恐言不足采。然臣竊觀唐太宗即位之初,延群臣與圖天下之事,所以成貞觀之治。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群臣,使陳當世之務,故顯德之政,亦獨能變五代之因循。
          今陛下始承天序,亦詔群臣,使以次對。然且將歲余,未聞取一人,得一言,豈當世固乏人,不足以當陛下之意歟?抑所以延問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實歟?伏惟陛下超然獨觀于世俗之表,詳思臣言而擇其中,則二君之明,豈足道于后世,而士之懷抱忠義者,豈復感知言之少乎?
          察今之天下則風俗日以薄惡紀綱日以弛壞百司庶務一切文具而已內(nèi)外之任則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計則不足于食貨。近則不能不以盜賊為慮,遠則不能不以夷狄為憂。海內(nèi)智謀之士,??痔煜轮畡莶坏靡跃冒惨?。
          《易》曰:正其本,萬事理。故臣以謂正其本者,在得之于心而已。得之于心者,其術非他,學焉而已矣。古之圣人,舜禹成湯文武,未有不由學而成,而傅說、周公之輔其君,未嘗不勉之以學。故孟子以謂學焉而后有為,則湯以王,齊桓公以霸,皆不勞而能也。蓋學所以成人主之功德如此。誠能磨礱長養(yǎng),至于有以自得,則天下之事在于理者,未有不能盡也。能盡天下之理,則天下之事物接于我者,無以累其內(nèi);天下之以言語接于我者,無以蔽其外。夫然則循理而已矣,邪情之所不能入也;從善而已矣,邪說之所不能亂也。如是而用之以特久,資之以不息,則積其小者必至于大,積其微者必至于顯。古之人自可欲之善,而充之至于不可知之神,自十五之學,而積之至于從心之不逾距,豈他道哉?由是而已矣。
    (選自《唐宋八大家大全集》,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察今之天下則風/俗日以薄惡/紀綱日以弛壞/百司庶務/一切文具/而已內(nèi)外之任/則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計/則不足于食貨
    B.察今之天下/則風俗日以薄惡/紀綱日以弛壞/百司庶務/—切文具而已/內(nèi)外之任/則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計/則不足于食貨
    C.察今之天下/則風俗日以薄惡/紀綱日以弛壞/百司庶務/—切文具而已/內(nèi)外之任/則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計/則不足于食貨
    D.察今之天下/則風俗日以薄/惡紀綱日以弛壞/百司庶務/一切文具而已/內(nèi)外之任/則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計/則不足于食貨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御史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官署名,負責糾察、彈劾官員,肅正綱紀。
    B.臣僚,古代指輔佐君主的文臣武將。
    C.轉對,宋代臣僚每隔數(shù)日,輪流上殿指陳時政得失,謂之“轉對”。
    D.陛下,古代對皇帝的尊稱,后來也用來稱太子、親王、皇太后、皇后。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段引用唐太宗、后周世宗兩位賢君的事例是為了證明臣子直言進諫的必要性和君王虛心納諫的必要性。
    B.第二段中作者委婉批評了當朝統(tǒng)治者雖然要求臣子進諫,卻不采納的事實。
    C.作者認為想要解決當今社會的諸多弊端,對君王而言,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奏效。
    D.作者列舉了舜、禹、成湯、周文王、周武王、傅說、周公等人的事例,充分說明了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抑所以延問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實歟?
    ②則積其小者必至于大,積其微者必至于顯。
    組卷:1引用:1難度:0.5
  • 5.閱讀材料,完成各小題。
          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轉相矜尚曲調(diào)愈多流派因之亦別。短長互見,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陽姜夔出,句琢字練,歸于醇雅。于是史達祖、高觀國羽翼之:張輯、吳文英師之于前:趙以夫、蔣捷、周密、陳允衡,王沂孫、張炎、張翥效之于后管之于樂,舞簡至于九變,而詞之能事畢矣。
    --(清?汪森《詞綜》序)(1)用斜線“/”給文之后畫線的文言文斷句。(限5處)
    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轉相矜尚曲調(diào)愈多流派因之亦別
    (2)姜夔,字堯章,號
     
    ,南宋著名詞人。
    (3)作者認為姜夔對詞的貢獻是什么?請概括。
    組卷:24引用:5難度:0.6

三、選擇題

  • 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詞類活用現(xiàn)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br />①見思齊焉
    ②見賢思
    ③可以
    ④遠之
    ⑤鄰之,君之
    ⑥擇而從之
    菅人命
    組卷:162引用:17難度:0.7
  • 7.下列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div>
    組卷:170引用:11難度:0.9
  • 8.下列句子中畫線詞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br />例句:師者,所以傳受業(yè)解惑也。
    組卷:123引用:20難度:0.8
  • 9.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活用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br />例句:先其心
    組卷:91引用:13難度:0.8
  •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div>
    組卷:43引用:5難度:0.5

七、小閱讀-課內(nèi)

  • 29.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簀,進,吾往也?!?br />(《論語?子罕》)
    上述語段蘊含了哪些做事和學習的道理?請結合材料分析。
    組卷:0引用:2難度:0.6
  • 30.閱讀《論語?里仁》這段話,思考問題:這句話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div>
    組卷:3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4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