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狄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緒,貞觀中尚書左丞。父知遜,夔州長史。公為子,極于孝;為臣,極于忠。忠孝之休,揭如日月者,敢歌于廟中。公嘗赴并州掾,過太行山,反瞻河陽,見白云孤飛,曰:“吾親在其下?!本枚荒苋?,左右為之感動?!对姟酚小囤灬病?sup>①,傷君子于役,弗忘其親。于嗟乎!孝之至也,忠之所由生乎!
公為大理丞,決諸道滯獄萬七千人,天下服其平。武衛(wèi)將軍權(quán)善才坐伐昭陵柏,高宗命戮之。公抗奏不卻,上怒曰:“彼致我不孝!”左右策公令出。公前曰:“陛下以一樹而殺一將軍,張釋之所謂‘假有盜長陵一抔土,則將何法以加之?’臣豈敢奉詔,陷陛下于不道?”
帝意解,善才得恕死。于嗟乎!執(zhí)法之官,患在少恩,公獨愛君以仁,何所存之遠(yuǎn)乎!
公遷豫州,時宰相張光輔率師平越王之亂,將士貪暴,公拒之不應(yīng)。光輔怒曰:“州將忽元帥耶?”對曰:“公以三十萬眾除一亂臣,彼脅從輩聞王師來,乘城而降者萬計。公縱暴兵殺降以為功,使無辜之人肝腦涂地。如得尚方斬馬劍加于君頸,雖死無恨?!惫廨o不能屈,奏公不遜,左遷復(fù)州刺史。于嗟乎!孟軻言:“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其公之謂乎!
初,中宗在房陵②,而吉頊、李昭德皆有匡復(fù)讜言,則天無復(fù)辟意。唯仁杰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fù)為儲君。中宗自房陵還宮,則天匿之帳中,召仁杰廬陵為言。仁杰慷慨敷奏,言發(fā)涕流,遽出中宗,謂仁杰曰:“還卿儲君?!比式芙惦A泣賀,既已,奏曰:“太子還宮,人無知者,物議安審是非?”則天以為然,乃復(fù)置中宗于龍門,具禮迎歸,人情感悅。
公之勛德,不可殫言。公為大理寺丞,抗天子而不屈;在豫州日,拒元帥而不下;及居相位而能復(fù)廢主,以正天下之本。豈非剛正之氣,出乎誠性,見于事業(yè)?當(dāng)時優(yōu)游薦紳之中,顛而不扶,危而不持者,何足道哉!
(取材于《唐狄梁公碑》《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九》)
【注釋】:①《陟岵》:出自《詩經(jīng)?魏風(fēng)》,表達(dá)久役在外的人想念父母之情。②房陵:地名。武則天廢其子中宗之帝位,改封其為“廬陵王”,軟禁于此。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決諸道滯獄萬七千人 |
獄:案件 |
B.武衛(wèi)將軍權(quán)善才坐伐昭陵柏 |
坐:因為 |
C.乘城而降者萬計 |
乘:登上 |
D.物議安審是非 |
審:審問 |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敢歌于廟中 |
見于事業(yè) |
B.吾親在其下 |
其公之謂乎 |
C.執(zhí)法之官 |
公之勛德 |
D.公縱暴兵殺降以為功 |
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 |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忠孝之休
(狄梁公)忠孝的善行
B.彼脅從輩聞王師來
那些被脅迫跟隨的百姓聽到朝廷軍隊到來
C.雖死無恨
(你)即使身死也沒有什么可怨恨的
D.則天無復(fù)辟意
武則天卻沒有恢復(fù)中宗皇位的想法
(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引用《詩經(jīng)》中的語句是為了說明狄仁杰是一個忠誠朝廷的人。
B.中宗被軟禁在房陵時,吉頊等官員也曾提出匡復(fù)李氏天下的正直言論。
C.作者認(rèn)為那些在國家危難之際只顧自己游樂不去扶助的官員不值一提。
D.本文敘議結(jié)合的寫法使讀者對狄仁杰的美好品行有了更為深入的認(rèn)識。
(5)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
則天亦漸省悟,竟召還中宗,復(fù)為儲君。
(6)第五段中,作者這樣評價狄仁杰:“公為大理寺丞,抗天子而不屈;在豫州日,拒元帥而不下;及居相位而能復(fù)廢主,以正天下之本?!庇米约旱脑捄喪銎渲械囊患?,并概括這件事中所體現(xiàn)的狄仁杰的精神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