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年上海市普陀區(qū)高考歷史二模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

  • 1.新舊“世界七大奇跡”
    約公元前3世紀,一位地中海沿岸的旅行家提出了“世界七大奇跡”。他心目中“奇跡”的主要依據(jù)是規(guī)制宏大。它們分布如下:
    菁優(yōu)網(wǎng)
    (1)從上述“奇跡”的分布和具體指向看,古代文明表現(xiàn)出的明顯特征是
     
    (單選)
    A.歐洲中心
    B.分布集中
    C.聯(lián)系廣
    D.多元發(fā)展
    (2)“太陽神巨像”“宙斯神廟”“阿爾忒彌斯神廟”“金字塔”等“奇跡”,反映出人類早期文明的重要特點是
     
    (單選,)
    A.等級分化
    B.崇尚神靈
    C.重視農(nóng)耕
    D.專制集權(quán)
    (3)將下列早期文明成果與上述奇跡所屬的文明區(qū)域匹配。(填寫圖中字母,)
    文明成果 ①《荷馬史詩》 ②象形文字 ③《漢謨拉比法典》
    文明區(qū)域
     
    區(qū)域
     
    區(qū)域
     
    區(qū)域
    (4)吉薩金字塔群是唯一留存至今的“奇跡”,修建于約公元前2575至前2465年。大約同時期,D地區(qū)處于
     
    (單選,)
    A.克里特和邁錫尼文明時期
    B.古代城邦國家時期
    C.亞歷山大帝國的統(tǒng)治時期
    D.拜占庭帝國統(tǒng)治時期
    菁優(yōu)網(wǎng)
    (5)墨西哥奇琴?伊察金字塔和秘魯馬丘比丘遺址,分別屬于古代美洲的
     
    (單選,)
    A.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
    B.阿茲特克文明、瑪雅文明
    C.瑪雅文明、印加文明
    D.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
    (6)為“中國萬里長城”簡要撰寫“一生中必去打卡的歷史‘奇跡’”推薦理由。
    菁優(yōu)網(wǎng)
    (7)“新世界七大奇跡”與古代“世界七大奇跡”,在分布與具體指向上有很大不同。你認為造成這種不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組卷:12引用:1難度:0.5

一.

  • 3.書籍中的世界史
    世界史是歷史發(fā)展的結(jié)果,世界通史類書籍則反映和影響人們對世界史的認識。
    材料一:《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目錄(部分)
    第五編公元1500年以前各孤立地區(qū)的世界
    第六編西方崛起時的世界(公元1500-1763年)
    第七編西方據(jù)優(yōu)勢地位時的世界(公元1763-1914年)
    第八編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與成功的世界
    (注:本書作者為【美】斯塔夫里阿諾斯,第一版于1970年問世)
    材料二:《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目錄(部分)
    第四部分跨文化交流的增速(1000-1500年)
    第五部分全球一體化的緣起(1500-1800年)
    第六部分革命、工業(yè)和帝國的時代(1750-1914年)
    第七部分當代全球重組:1914年至今
    (注:本書作者為【美】杰里?本特利等,第一版于2000年問世)
    (1)依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對于1500年以來“全球史”的認識主要有何相同與不同?
    材料三:《世界現(xiàn)代史》目錄(部分)
    第一章進入20世紀的世界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第三章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初期的資本主義世界
    第五章亞非拉地區(qū)民族解放運動的發(fā)展
    第六章蘇聯(lián)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
    ……
    第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
    第十一章雅爾塔體系與冷戰(zhàn)的開始
    第十二章二戰(zhàn)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的社會主義國家
    第十三章二戰(zhàn)后初期至50年代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第十四章二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與第三世界的興起
    ……
    注:本書由于沛等編寫,第一版于2013年問世。
    (2)材料三的編寫者試圖幫助讀者如何全面理解“20世紀”?
    (3)材料三第一章為“進入20世紀的世界”。結(jié)合編寫者意圖及所學知識,嘗試為本章設計三個子目名稱。

    組卷:8引用:1難度:0.5
  • 4.“共和”的近代中國之旅
    英語republic經(jīng)日本翻譯為“共和”后傳入中國,開啟了近代中國之旅。
    材料一: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
    ——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材料二:萬國政體,可以三大別概括之,一曰專制政體,二曰立君政體,三曰共和政體。……若夫共和政治,則人人皆治人者,人人皆治于人者。蓋各以己意投票選舉,以議行一國之政,故曰人人皆治人。既選定之司法官,則謹遵其令而莫或違,故曰人人皆治于人。
    ——據(jù)梁啟超《蒙的斯鳩之學說》(1899年)《法理學大家孟德斯鳩之學說》(1902年)整理材料三:且夫共和政治,不僅為政體之極則,且以適合于中國國民之故……今欲求避禍之道,惟有行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革命之一法;而與革命同行者,又必在使英雄各充其野心。充其野心之方法,唯作聯(lián)邦共和之名之下,其夙著聲望者使為一部之長,以盡其材,然后建中央政府以駕馭之……吾既實行此主義,必不至如前此野蠻割據(jù)之紛擾。
    ——《孫逸仙與白浪庵滔天之革命談》(1903年)材料四:就是這樣,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文明,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chǎn)。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1)材料一“周本紀”中的“周”史稱
     
    (單選)
    A.西周
    B.東周
    C.北周
    D.后周
    (2)分別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共和”的內(nèi)涵。
    (3)根據(jù)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觀點。
    (4)綜合材料及所學,你如何看待“共和”的近代中國之旅?

    組卷:7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