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19-2020學年江西省撫州市南城二中高一(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0/29 1: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中國于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fā)達;更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fā)達”。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新時代對史學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史學研究要有更大作為、發(fā)揮更大作用。
          史學何為?史學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會變遷的內(nèi)在邏輯與規(guī)律,為文明的發(fā)展提供借鑒與參考。真正的史學家都將認識人類的命運作為自己學術活動的出發(fā)點,力圖通過對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的反思,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歷史結論。
          經(jīng)世致用是當代中國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述往事,思來者”,是中國當代老一輩史學大家的史學追求,也是當下和今后史學研究者應該追求的目標。20 世紀以來,我國涌現(xiàn)出一批宣傳和運用唯物史觀研究歷史、服務現(xiàn)實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大家,如郭沫若、胡繩、侯外廬、范文瀾、夏鼐、白壽彝、劉大年等。郭沫若先生以求真、求是和經(jīng)世為宗旨,懷著“清算過往社會的要求”,創(chuàng)造性地把古文字學和古代史研究結合起來,寫成《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開碎了中國史學研究的新天地,成為我國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研究中國歷史的開拓者。白壽彝先生有感于中國缺少一部全面闡述中國歷史的大規(guī)模歷史著作,召集全國史學研究者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用20余年時間完成了一套12卷、22分冊、約1400萬字的《中國通史》,充分反映了20世紀中國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被稱為“積一代之智慧”的巨著。這些重要史學成果的取得表明,堅持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立足中國國情,始終是當代中國史學最鮮明的特征。
          當前,我國史學研究主流積極健康,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出現(xiàn)了一些碎片化、片面化、表面化現(xiàn)象,漠視對歷史規(guī)律的探索,缺乏對現(xiàn)實社會的關懷。更有甚者,出現(xiàn)了一些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思潮,如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這些錯誤思潮是對歷史的扭曲,是對史學經(jīng)世致用的濫用。我們要從歷史中獲得什么?我們所倚重的歷史應該發(fā)揮什么作用?歷史研究者不能做時代潮流的冷眼旁觀者,更不能逆流而動,而應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近些年興起的環(huán)境史、災荒史、醫(yī)療史、鄉(xiāng)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學研究對社會關懷的體現(xiàn),也是史學經(jīng)世致用的表現(xiàn)。
          偉大的時代必然高度重視對歷史的總結和傳承。史學研究應該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反觀人類歷史,把握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從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發(fā)揮史學傳承文明、啟迪未來,知古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新時代中國史學研究只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才能解決時代面臨的歷史問題,才能回答歷史之問和時代之問,才能開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史學發(fā)展新局面。新時代中國史學研究要以習近平同志關于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努力推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研究成果,努力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努力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提供史學智慧。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史學研究不能缺席,也不會缺席,必將有更大作為。
    (摘編自高翔《新時代史學研究要有更大作為》,2019年11月4日《人民日報》)(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梁啟超先生認為史學是中國最發(fā)達的學問,中國是史學最發(fā)達的國家。
    B.探索社會變遷的內(nèi)在邏輯與規(guī)律,為文明發(fā)展提供借鑒與參考,便是“史學何為”這一問題的答案。
    C.經(jīng)世致用是當代中國史學好傳統(tǒng),“述往事,思來者”應是中國當代及以后史學研究者的共同追求。
    D.近年來興起的環(huán)境史、災荒史、醫(yī)療史等研究體現(xiàn)了史學研究對現(xiàn)實社會的關懷和經(jīng)世致用。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運用比喻和引用,由古及今,自然提出“史學研究要有更大作為、發(fā)揮更大作用”的觀點。
    B.文章以郭沫若和白壽彝的著作為例,有力地論證了史學研究必須堅持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C.文章既肯定了我國當代史學研究的偉大成就,也指出其存在的問題,論證全面客觀,體現(xiàn)出辯證思維。
    D.文章站在時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時代中國史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和根本遵循,為史學研究指明了方向。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只有通過對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的反思,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歷史結論,從面認識人類的命運,才是真正的史學家。
    B.《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和《中國通史》是當代老一輩史學家運用唯物史觀研究歷史、服務現(xiàn)實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具有獨創(chuàng)性。
    C.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是當前史學研究兩種最為嚴重的錯誤思潮,扭曲了歷史事實,濫用了經(jīng)世致用,違背了時代潮流。
    D.史學研究作為當今時代的制高點,有助于把握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從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組卷:9引用:5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正常狀態(tài)下,每個人保持著內(nèi)心的穩(wěn)定狀態(tài),保持自身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當遇到緊急事件時,這種內(nèi)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機體會立即調(diào)動生理、心理系統(tǒng)的反應,竭盡全力地應對突發(fā)事件,進入應激狀態(tài)。不同的個體對應激事件的反應是有差異的,決定個體應激反應能力的因素有內(nèi)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個體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適應能力,后者指客觀環(huán)境的條件等。從反應結果上看,一次應激事件后,一類反應是恰當?shù)?、適應性的,應激事件后個體得到成長和鍛煉。另一類反應是不恰當?shù)?、非適應性的,其結果留下創(chuàng)傷。人格越是強健者,越是以前者反應為主,樂觀豁達的人能相對客觀地評估事件的真實危險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實危險性。
          在SARS一線的醫(yī)務工作者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應激反應。一是預期性焦慮,主要表現(xiàn)為忐忑不安,對自己能否勝任工作沒有把握。這一方面源于他們對未知工作情景的擔憂,另一方面源于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鼓勵個體認識自己的這種心理沖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著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時,如果有了充分準備,盡可能將未知的因素變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懼心理就會減輕。因此需進行知識和技能儲備、身體和心理儲備。二是挫敗、內(nèi)疚、抑郁等負性情緒。他們可能有對被感染危險的恐懼感、工作難度帶來的挫敗感、與家人分離帶來的牽掛以及面對重癥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時產(chǎn)生的哀傷等。因此,要對被感染SARS的真實危險性做出正確的評估,熟練地操作隔離等防護措施。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病毒,承認個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敗和暫時的、部分的無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敗,就越能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調(diào)整心態(tài),積極學習新技能。作為醫(yī)務人員,需要足夠的共情能力,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及時體察他們的痛苦,為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治療,但也要有能力將自己的情感與病人分離開來,接受現(xiàn)實的局限性。
    (摘編自《中國全科醫(yī)學》2003年07期,楊蘊萍《由SARS認識應激與應激反應》)材料二: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我們該如何評價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數(shù)?不同人群該如何獲得心理支持?日前,記者采訪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導手冊》編委會主任游旭群教授。
          記者:當意外來臨,焦慮、恐慌是人們最主要的情緒,疫情對一個人產(chǎn)生的心理影響有哪些?我們?nèi)绾卧u價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數(shù)?
          游旭群:疫情給我們造成的心理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認知、情緒與行為三個方面。這兩天大家特別關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夠明確會產(chǎn)生認知沖突、無所適從等,都屬于認知上的變化;同時,情緒上容易緊張、恐懼,甚至是抑郁憤怒;從行為方面來看,大家的生活也會出現(xiàn)很大變化,出行受限、社交減少等。這幾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的,恐懼會加劇我們對疫情的非理性認知,生活的變化又會加劇情緒的緊張感等。
          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的群體,他們在心理反應上必然存在差異。對待重度應激反應,我們可以借助專業(yè)的心理測評手段和診斷技術進行評估和治療;對普通人群來講,應激反應比較弱,未達到臨床標準,自我心理健康評估時,可以依據(jù)幾個基本原則:一是生理活動正常,關注睡眠飲食是否規(guī)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緒反應適度,是否存在過度焦慮、持續(xù)抑郁、易激怒現(xiàn)象;三是社會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閉、興趣減退等現(xiàn)象。通常來講,只要這幾個方面沒有明顯的變化,就無須過度關注和緊張。
          記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該如何獲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兩個群體:一是確診感染的重癥患者及其親人,二是在救治一線奮戰(zhàn)的醫(yī)護人員。這兩個群體面臨的壓力最大,最需要相應的心理支持。
          一般來說,從兩個層面獲取心理支持:一是個人層面,通過個人努力、充分調(diào)動個人資源進行自我支持和維護。二是社會層面,有效利用社會支持是應對壓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專業(yè)團體獲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過家庭、親人、朋友獲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過政府部門、所在社區(qū)、工作單位等獲得更多的組織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0年2月6日)材料三: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慮、恐慌之中。這不僅給身體和心理帶來負面影響,而且長時間、聚焦式的心理恐慌會對整個社會機體產(chǎn)生負面效應,因此對民眾的心理疏導不可或缺。
          實施心理干預,須把握好兩個原則:一是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要針對不同人群開展分類分級服務;二是專業(yè)、有序、符合倫理要求。當前的心理服務主要通過熱線電話和網(wǎng)絡實施,必須運用專業(yè)方法和技術,為求助者提供針對性服務。各部門各類組織有效協(xié)同、高效協(xié)作,為個人提供針對性心理服務。疫情初期,國家衛(wèi)健委就在心理危機干預方面予以指導;心理學界也迅速組織起來,通過心理熱線、在線咨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務。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熱線為例,目前各地社會組織,已經(jīng)支持建設了幾百條心理援助熱線,但缺少統(tǒng)一管理,存在重復建設、浪費資源的現(xiàn)象,對服務質(zhì)量很難進行有效評估。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演進,心理服務需求也會不斷變化。接下來應注重從“介入式危機干預”轉向“恢復性危機干預”。
          社會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一個核心因素是信息傳播。媒體在信息傳播時,要強化事實,多一些科學知識和防控進展、展現(xiàn)國家力量和人性光輝的內(nèi)容,從而引導民眾建立理性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結合疫情防控,還需在預防促進為主、分層分類、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基礎上,拓展到社會心態(tài)引導、核心價值觀培育等重要領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為指引的社會心理建設價值引領機制,從而在全民族共同抗擊疫情的考驗中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0年02月11日)
    (1)三則材料對“應激反應”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應激反應是一種內(nèi)在平衡被打破導致機體緊急調(diào)動生理、心理系統(tǒng)有效解決突如其來的困難和危險的適應性反應。
    B.全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一線的醫(yī)護工作者在應激事件中需強健人格,樂觀豁達,客觀評估事件的真實危險性。
    C.疫情引發(fā)的心理恐慌是一種正常的應激反應,但應激狀態(tài)持續(xù)太久,會對身心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心理疏導必不可少。
    D.重癥患者和普通民眾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應激反應必然存在差異,這就要求各類組織針對個體開展分類分級服務。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隨著疫情防控工作不斷推進,生活將逐步恢復正常,但疫情帶來心理影響還將在一段時間內(nèi)存在,應注重“恢復性危機干預”,重建公眾心理健康。
    B.面對疫情,不僅需要醫(yī)學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關“應激與應激反應”的表述為材料二和材料三陳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論依據(jù)。
    C.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會在認知、情緒與行為三個方面給公眾帶來心理影響,并且三者相互影響,因信息不夠明確,容易導致緊張,生活方式發(fā)生變化。
    D.奮戰(zhàn)一線的醫(yī)護人員,需要強烈的責任感和足夠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將自己的情感與患者分離,接受現(xiàn)實的局限性,從而避免預期性焦慮。
    (3)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面前,每個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該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眾的恐慌心理。

    組卷:6引用:31難度:0.6
  • 3.汾河的圓月
    蕭 紅
          黃葉滿地落著。
          小玉的祖母雖然是瞎子,她也確確實實承認道已經(jīng)好久就是秋天了。因為手杖的尖端觸到那地上的黃葉時,就起著她的手杖在初冬的早晨踏破了地面上的結著薄薄的冰片暴裂的聲音似的。
    “你爹今天還不回來嗎?”祖母的全白的頭發(fā),就和白銀絲似的在月亮下邊走起路來,微微地顫抖著。
    “你爹今天還不回來嗎?”她的手杖格格地打著地面,落葉或瓦礫或沙上都在她的手杖下發(fā)著響或冒著煙。
    “你爹,你爹,還不回來嗎?”她沿著小巷子向左邊走。鄰家沒有不說她是瘋子的,所以她一走到誰家的門前,就聽到紙窗里邊咯咯的笑聲,或是問她:“你兒子去練兵去了嗎?”
          她說:“是去啦,不是嗎!就為著那盧溝橋……后來人家又都說不是,說是為著‘三一八’什么還是‘八一三’……”
    “你兒子練兵打誰呢?”
          假若再接著問她,她就這樣說:“打誰……”
    “你沒見過?”
    “那還用看,有眼睛的要看,沒有眼睛也必得用耳聽,看不見,還沒聽人說過……”“你聽誰說的?”
    “聽誰說的!你們這睜著眼睛的人,比我這瞎子還瞎……人家都說,瞎子有耳朵就行……我看你們耳眼皆全的……耳眼皆全……皆全……”
          汾河邊上的人對于這瘋子起初感到趣味,慢慢地厭倦下來,接著就對她非常冷淡。也許偶爾對她又感到趣味,但那是不常有的。今天這白頭發(fā)的瘋子就空索索地一邊嘴在咕魯咕魯?shù)叵笫囚~在池塘里吐著沫似的,一邊向著汾河邊走。
          小玉的父親是在軍中病死的,這消息傳到小玉家是在他父親離開家還不到一個月的時候。祖母從那個時候,就在夜里開始摸索,嘴里就開始不斷的什么時候想起來,就什么時候說著她的兒子是去練兵練死了。
          可是從小玉的母親出嫁的那一天起,她就再不說她的兒子是死了。她忽然說她的兒子是活著,并且說他就快回來了。
    “你爹還不回來嗎?你媽眼看著就把你們都丟下啦!”
          夜里小玉家就開著門過的夜,祖父那和馬鈴薯一樣的臉孔,好象是浮腫了,夾起來的地方突得更高了。
    “你爹還不回來嗎?”祖母那夜依著門扇站著,她的手杖就在蟋蟀叫的地方打下去。祖父提著水桶,到馬棚里去了一次再去一次。那呼呼地,喘氣的聲音,就和馬棚里
          邊的馬差不多了。他說:
    “這還像個家嗎?你半夜三更的還不睡覺!”
          祖母聽了他這話,帶著手杖就跑到汾河邊上去,那夜她就睡在汾河邊上了。
          小玉從媽媽走后,那胖胖的有點發(fā)黑的臉孔,常常出現(xiàn)在那七八家取水的井口邊。尤其是在黃昏的時候,他跟著祖父飲馬的水桶一塊來了。馬在喝水時,水桶里邊發(fā)著響,并且那馬還響著鼻子。而小玉只是靜靜地站著,看著……有的時候他竟站到黃昏以后。假若有人問他。
    “小玉怎么還不回去睡覺呢?”
          那孩子就用黑黑的小手搔一搔遮在額前的那片頭發(fā),而后反過來手掌向外,把手背壓在臉上,或者壓在眼睛上:
    “媽沒有啦!”他說。
          直到黃葉滿地飛著的秋天,小玉仍是常常站在井邊;祖母仍是常常嘴里叨叨著,摸索著走向汾河。
          汾河永久是那么寂寞,潺潺地流著,中間隔著一片沙灘,橫在高高城墻下。在圓月的夜里,城墻背后襯著深藍色的天空。經(jīng)過河上用柴草架起的浮橋,在沙灘上印著日里經(jīng)行過的戰(zhàn)士們的腳印。天空在遼遠的,高的,不可及的深遠的圓月的背后,在城墻的上方懸著。
          小玉的祖母坐在河邊上,曲著她的兩膝,好像又要說到她的兒子。這時她聽到一些狗叫,一些掌聲。她不知道什么是掌聲,她想總是一片震耳的蛙鳴。
          一個救亡的小團體的話劇在村中開演了。
          然而,汾河的邊上仍坐著小玉的祖母,圓月把她畫著深黑色的影子落在地上。
    (選自 1938 年 8 月 26 日漢口《大公報》副刊《戰(zhàn)線》第177期,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相長關春內(nèi)二容模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玉在回答鄰居詢問時“把手背壓在臉上,或者壓在眼睛上”,此處細節(jié)描寫折射出小玉懵懂敏感的心靈所遭受的痛苦。
    B.“趣味”“厭倦”“冷淡”等勾勒了“汾河邊上的人”的群像特征,反映出戰(zhàn)爭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變得空虛,麻木,迷茫。
    C.祖母的“手杖”、祖父的“水桶”,分別融入了二人特定的情感和性格,而且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增添了小說的生活氣息。
    D.“圓月把她畫著深黑色的影子落在地上”呼應題目,營造出了寂寥蕭索的情境,深化了亂離之悲、生死之苦,韻味悠遠。
    (2)請從人物語言描寫的角度,分析祖母的形象特點。
    (3)小說是如何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主題的?請簡要分析。

    組卷:10引用:2難度:0.4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9.請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根據(jù)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進行拓展,描寫一個場景。要求想象合理,語言生動,至少使用兩種修辭手法,不超過80個字。

    組卷:11引用:6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關于讀書方法,宋朝思想家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泵髂┣宄踉娙笋T班說:“讀書勿求多,歲月既積,卷帙自富?!比欢本┐髮W教授溫儒敏說:“讓中小學生‘海量閱讀’,學會‘連滾帶爬’地讀。不要每一本書都那么摳字眼,不一定全都要精讀,要容許有相當部分的書是‘連滾帶爬’地讀的,否則就很難有閱讀面,也很難培養(yǎng)起閱讀興趣來?!北贝笳Z文教育研究所曾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國民讀書讀得較多的還是小學生,但到了初二,就幾乎是個轉折,之后便一路下滑。現(xiàn)在高中生大都是應考,除了教材教輔,就很少讀課外書。高中三年完整地讀過幾本書的是少數(shù)。
          你贊成以上哪一種讀書方法呢?
          假如你參加希望中學有關讀書方法的辯論賽,請結合以上材料內(nèi)容,寫一篇辯論稿,要體現(xiàn)出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20引用:2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