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0-2021學年北京市豐臺區(qū)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18分。

  • 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
          人們常以“人治”和“法治”對稱,認為西洋是“法治”的社會,我們是“人治”社會。其實這個對稱的說法并不準確。“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說法律本身能維持社會秩序,而是說社會中人和人的關系是根據(jù)法律來維持的。法律還得靠權力來支持,還得靠人來執(zhí)行,法治其實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沒有人的因素。
    “人治”和“法治”自然是有區(qū)別的。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于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jù)的規(guī)范。鄉(xiāng)土社會秩序的維持,有很多方面和現(xiàn)代社會秩序的維持是不相同的??墒撬煌牟⒉皇钦f鄉(xiāng)土社會是“無法無天”,或者說“無需規(guī)律”,假如我們把法律限于以國家權力所維持的規(guī)則,我們可以說這是個“無法”的社會,但是“無法”并不影響這社會的秩序,因為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
    “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guī)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guī)范這點來說,禮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guī)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guī)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guī)范的是傳統(tǒng)。
          傳統(tǒng)是社會所累積的經(jīng)驗。鄉(xiāng)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不但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不分秦漢,代代如是”的環(huán)境里,前人所用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盡可抄襲來做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經(jīng)過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依照著做就有福,不依照就可能會出問題,于是人們對于傳統(tǒng)有了敬畏之感。
          禮并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yǎng)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進而禮可以為人所好,成為人的主動追求,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于個人的。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棄,是恥,禮則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禮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是經(jīng)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tǒng)的習慣。
    (節(jié)選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有刪改)(1)根據(jù)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經(jīng)常把“人治”與“法治”對立起來的提法是不準確的。
    B.無論“人治”還是“法治”。維護社會秩序離不開人的因素。
    C.維護秩序的力量和根據(jù)的規(guī)范不同,“人治”“法治”有別。
    D.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無法”社會,只能依靠“禮治”維護秩序。
    (2)根據(jù)材料一,下列對“禮治”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國家權力推行法律,為“禮治”創(chuàng)造外部條件。
    B.社會所積累的經(jīng)驗對“禮治”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C.“禮治”都是從教化中所養(yǎng)成的對個人的服從。
    D.社會輿論是維護鄉(xiāng)土社會“禮治”的主要力量。
    材料二
          客觀地講,“禮治秩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環(huán)境下,對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起過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所說,“舊日中國文明最使人驚異者,即是其社會秩序恒自爾維持,若無假乎強制之力”。禮的作用不僅在于提供給人們一些行為規(guī)范以維持社會秩序,更在于通過這些外部的規(guī)范來起到教化的作用,啟發(fā)和涵養(yǎng)人們內(nèi)在的理性自覺,不斷培育人們的道德心,從而提高人們的道德境界。當?shù)赖戮辰缣嵘揭欢ǜ叨群?,人們的行為就會由禮的約束上升為道德自覺,由他律進為自律,達此道德境界,人的內(nèi)心高度自由,行為則于禮無不自然相合。孟子所謂“由仁義行”而非“行仁義”說的就是這一境界和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將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覺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養(yǎng)人的道德自覺,這就是禮的教化之功,也是禮治所賴以運作的內(nèi)在機制。
          但是,從整個歷史發(fā)展、社會進化的角度來看,它的消極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它阻礙社會的進步、阻礙科學,尤其是中國近代科學的發(fā)展。中國是世界文明發(fā)展最早的國家之一,然而近四百年來西方近代科學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我們卻停滯不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們過于依賴傳統(tǒng),因循守舊。而“禮治”往往被封建統(tǒng)治者所利用,成為反對變革、維護封建制度的屏障。長期固定不變、幾近僵化的思維模式和社會治理阻礙近代科學的興起。
          從“鄉(xiāng)土社會”的角度看,鄉(xiāng)土社會的禮治秩序,保守大于開拓,合作重于競爭,注重整體綜合,輕視個體獨立。這在無形中壓抑了人性,甚至扭曲了人格。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就是舊中國農(nóng)村“禮治秩序”統(tǒng)治下各種畸形人格的“集大成者”。禮治社會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主。法治意識的淡薄,難以融入近代化的潮流之中。
    (取材于張璐等人的文章)(3)根據(jù)材料二,下列對禮治作用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借助強制力量的情況下,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
    B.達到“行仁義”的境界,實現(xiàn)內(nèi)心高度自由。
    C.阻礙社會的進步,阻礙中國近代科學的發(fā)展。
    D.輕視個體,壓抑人性,妨礙法治意識的形成。
    (4)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治的形成與傳統(tǒng)、習慣和特定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B.禮是在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中習得的良好習慣。
    C.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講的就是禮治下的道德自覺。
    D.禮治靠傳統(tǒng)來維系,對傳統(tǒng)的敬畏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5)綜合以上兩則材料,概括“禮”的含義,并談談在現(xiàn)代社會中,該如何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治”思想。

    組卷:6引用:1難度:0.5

二、本大題共2小題,共25分,

  • 2.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
    游靈巖記
    姚鼐
          泰山北多巨巖,而靈巖最。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來觀之。狀如壘石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環(huán)而缺其南面。南則重嶂蔽之,重溪之。自巖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種柏,翳高塞深。靈巖寺在柏中,積雪林下,初日澄徹,寒光動寺壁。寺后鑿巖為龕,以居佛像,度其高,當巖之十九,峭不可上,橫出斜援登。登則周望萬山,殊鶩而詭趣,帷張而軍行。巖尻有泉,皇帝來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飲余?;匾曀伦笥伊⑹?,多宋以來人刻字,有墁入壁內(nèi)者,又有取石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與朱子潁約來靈巖,值子潁有公事,乃使泰安人聶劍光偕余。聶君指巖之北谷,溯以東,越一嶺,則入于琨瑞之山。蓋靈巖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濟;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濟,皆泰山北谷也。世言佛圖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時為人說其法于靈巖。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靈巖有朗公石焉。當苻堅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樓閣甚壯,后頹廢至盡;而靈巖自宋以來,觀宇益興
          靈巖在長清縣東七十里,西近大路,來游者日眾。然至琨瑞山,其巖谷幽邃,益奇也。余不及往,書告子潁:子潁他日來也,泰山西麓,觀乎靈巖,北至歷城,復溯朗公谷東南,以抵東長城嶺下,緣泰山東簏,以乎泰安,則山之四面盡矣。張峽夜宿,姚鼐記。
    注釋:①雉:古代計算城墻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②竺僧朗,佛教高僧,生卒年不詳。北朝京兆(今陜西西安)人。西晉高憎佛圖澄(232~348)弟子。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靈巖最 著:著名
    B.重溪 絡:環(huán)繞
    C.泰山西麓 循:沿著
    D.以乎泰安 反:反面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狀如壘石為城墉 后頹廢至盡
    B.橫出斜援 其巖谷幽邃,益奇也
    C.僧出器,酌飲余 告子潁
    D.皆泰山北谷也 子潁他日來也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初日澄徹,寒光動寺壁
    初升的太陽明朗清澈,深冬的陽光使寺壁都跟著顫動
    B.帷張而軍行
    像搭起了行軍的帳篷,又像軍隊在移動
    C.而靈巖自宋以來,觀宇益興
    而靈巖寺自宋代以來,道觀廟宇更加興盛
    D.西近大路,來游者日眾
    西靠大路,來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
    (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環(huán)抱著靈巖山的群山南面有個缺口,缺口處有重疊山嶺遮蔽。
    B.靈巖山腳下有泉,乾隆皇帝來巡游時,命名為“甘露之泉”。
    C.作者在聶劍光陪同下,迎北谷東行,越過山嶺,抵達琨瑞山。
    D.傳說竺僧朗曾住在琨瑞山,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又稱作朗公谷。
    (5)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
    余初與朱子潁約來靈巖,值子潁有公事,乃使泰安人聶劍光偕余。
    (6)文章第三段作者介紹了琨瑞山的哪些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歷史掌故?請簡要概括。

    組卷:3引用:1難度:0.7
  • 3.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br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br />(1)請解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2)上述材料中,孔子談及了哪些學習智慧?請簡要概括。每則限四個字。

    組卷:2引用:2難度:0.7

三、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

  • 4.閱讀下面詩詞,完成問題。
    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棄疾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等送歸船。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注釋:①這首詞是乾道九年秋天,作者在滁州任上,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臨安而作。范倅:即范昂。倅,副職。②《世說新語?識鑒篇》: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操。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遂命駕便歸。③承明:漢有承明廬,為朝官值宿之處。④視草:為皇帝起草制詔。⑤殢(tì)酒:沉溺于酒。
    (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詞開篇三句,寫作者面對別酒,感慨流年,直抒胸臆,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調(diào)。
    B.本詞善于通過聯(lián)想表達情感,如由“別酒”想到“中秋”“好月”“西風”“歸船”。
    C.詞中“秋晚”二句,作者通過想象,描述范昂入朝前返鄉(xiāng),享受天倫之樂的情景。
    D.詞的下片,作者回想自己當年承明廬草擬詔書、奉命籌劃邊事的情景,感慨萬千。
    (2)古詩中常借用典故來抒情達意,如“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翻用《戰(zhàn)國策》“虛弓落病雁”的典故,抒發(fā)了內(nèi)心深摯的情感。下列詩句沒有運用這一手法的是
     

    A.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B.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行路難》)
    C.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D.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辛棄疾的詩詞多為感時撫事之作。本詞表達了作者哪些人生感慨?請結合具體詞句加以解說。

    組卷:5引用:1難度:0.6

  • 11.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青年精神是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家國情懷;青年精神是梁啟超少年強則國強的責任擔當;青年精神是馬克思為人類理想幸福而奮斗終生的堅定信念;青年精神是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廣闊胸襟……古今中外,多少有志青年,正是秉承了這樣的美好品格,才鑄就了人生的輝煌,在人類發(fā)展史上書寫了壯麗的篇章。社會進步、時代發(fā)展、個人成功都需要“青年精神”。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以“青年精神”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實,論證合理;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組卷:9引用:1難度:0.7
  •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見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有了生命……
          請以“遇見”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nèi)容充實,有細節(jié)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

    組卷:5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