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上冊《第14課 荷塘月色》2022年同步練習卷(2)
發(fā)布:2024/11/9 15:0:2
一、選擇題
-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h2>
A.曲折(qū) 歌曲(qǔ) 彌漫(mí) 明眸善睞(móu) B.顫動(zhàn) 煤屑(xiè) 脈搏(mài) 含情脈脈(mò) C.霎時(shà) 裊娜(nà) 負荷(hè) 荷槍實彈(hè) D.譬如(pì) 梵文(fàn) 出差(chāi) 差強人意(chà) 組卷:112引用:6難度:0.9 -
2.選出沒有錯別字的一項( )
A.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 B.迷迷糊糊地哼著氓歌。 C.樹縫里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 D.這令我到底掂著江南了。 組卷:8引用:6難度:0.9 -
3.對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辭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 B.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C.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擬人) D.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排比) 組卷:58引用:5難度:0.8 -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h2>
A.在交融與沖突并存的文化環(huán)境中,能否用東方雕塑語言來表達個性精神,恰恰是中國當代雕塑所欠缺的。 B.《荷塘月色》從側面含蓄地為我們展示了那個黑暗時代留下的舊中國知識分子的苦難歷程中一個清晰的,足印。 C.最新推出的“市民卡”,除了包含現(xiàn)行“社保卡”所具有的醫(yī)療、養(yǎng)老等保險功能外,還可享受各類公共服務。 D.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我們于種種細節(jié)中看到了作者在痛苦中無力掙扎、在幻滅中茫然追求。 組卷:7引用:4難度:0.7 -
5.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填入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ā 。?br /> 敏銳善感的心理特質,使得朱自清經常產生生命不堪重負的感覺,不免陷入低徊的情 緒中。 。 。 。 , , 。
①于是朱自清便從現(xiàn)實批判和倫理承擔兩方面來直面人生的沉重
②現(xiàn)實批判,展示了朱自清作為現(xiàn)代知識分子對社會的責任感
③但是平正的理性,又不許他陷入頹唐
④在倫理關系重建中建構父子、夫妻、朋友的親密關系,一日三省自己的過失
⑤也實現(xiàn)了自我道德人格的升華
⑥朱自清又在轉換儒家文化合理內核中尋找到心靈安置之所A.①②④③⑥⑤ B.③①②④⑥⑤ C.③①⑥⑤②④ D.①②⑥⑤④③ 組卷:14引用:5難度:0.6 -
6.選出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說有誤的一項( ?。?/h2>
A.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
--“似乎”有不確定之意,表明采蓮的歷史久遠,但何時開始不十分確定B.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語,突出了樹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C.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
--“總”表明在這樣的日子里月光就會另有一番樣子D.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
--“大意”在這里是大概的輪廓的意思,可見當時的朦朧靜謐組卷:117引用:11難度:0.7
四、文學類閱讀-單文本
-
1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過了大中橋,便到了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秦淮河,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橋外,頓然空闊,和橋內兩岸排著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異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蔚藍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郁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終于使我們認識綠如菌陳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著的多些,故覺夜來的獨遲些;從清清的水影里,我們感受到的只是薄薄的夜——這正是秦淮河的夜。這時正是盛夏。我們下船后,籍著新生的晚涼和河上的微風,暑氣已漸漸消散;到了此地,豁然開朗,身子頓然輕了—習習的清風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這便又感到一縷新涼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沒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熱蓬蓬的,水像沸著一般,秦淮河的水卻盡是這樣冷冷的綠著。任你人影的憧憧,歌聲的擾擾,總像隔著一層薄薄的綠紗面似的;它盡是這樣靜靜的,冷冷的綠著。我們出了大中橋,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將船劃到一旁,停了槳由它蕩著。他以為那里正是繁華的極點,再過去就是荒涼了;所以讓我們多多賞鑒一會兒。他自己卻靜靜的蹲著。他是看慣這光景的了,大約只是一個無可無不可。這無可無不可,無論是升的沉的,總之,都比我們高了。
那時河里熱鬧極了;船大半治著,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來往,停泊著的都在近市的那一邊,我們的船自然也央在其中。因為這邊略略的擠,便覺得那邊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從那邊過去時,我們能畫出它的輕輕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們的心上;這顯著是空,且顯著是靜了,那時處處都是歌聲和凄厲的胡琴聲,圓潤的喉嚨,確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澀的、尖脆的調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覺,也正可快我們的意。況且多少隔開些兒聽著,因為想象與渴慕的作美,總覺更有滋味;而競發(fā)的喧囂,抑揚的不齊,遠遠的雜沓,和樂器的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諧音,也使我們無所適從,如隨著大風而走。這實在因為我們的心枯澀久了,變?yōu)榇嗳酰还逝既粷櫇梢幌?,便瘋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確也膩人。即如船里的人面,無論是和我們一堆兒泊著的,無論是從我們眼前過去的,總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張圓了眼睛,凈了眥垢,也是枉然。這真夠人想呢。在我們停泊的地方,燈光原是紛然的;不過這些燈光都是黃而有暈的。黃已經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暈,便更不成了。燈愈多,暈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黃的交錯里,秦淮河仿佛籠上了一團光霧。光芒與霧氣騰騰的暈著,什么都只剩下了輪廓了;所以人面的詳細的曲線,便消失于我們的眼底了。但燈光究竟奪不了那邊的月色;燈光是渾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燈光里,滲入一派清輝,卻真是奇跡!那晚月兒已瘦削了兩三分。她晚妝才罷,盈盈的上了柳梢頭。天是藍得可愛,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兒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兩株的垂楊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搖曳著。它們那柔細的枝條沐浴著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纏著,挽著;又像是月兒披著的發(fā)。而月兒偶爾也從它們的交叉處偷偷窺看我們,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樣子。岸上另有幾株不知名的老樹,光光的立著;在月光里照起來,卻又儼然是精神矍鑠的老人。遠處——快到天際線了,才有一兩片白云,亮得現(xiàn)出異彩,像是美麗的貝殼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帶輪廓,是一條隨意畫的不規(guī)則的曲線。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風味大異了。但燈與月竟能并存著,交融著,使月成了纏綿的月,燈射著渺渺的靈輝,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們了。
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一日作完,于溫州
(節(jié)選自《朱自清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有刪改)(注)二十年代初,正是五四運動落潮期,朱自清寄情山水,追求一時的寧靜和一切均適度的生活情趣;同時他又渴望光明,向往自由。
(1)下列對散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最恰當?shù)囊豁検?
A.開頭第一段的描述告訴人們,秦淮河的真實面目就是秦淮河上燈月交輝、笙歌徹夜的情景。
B.“他以為那里正是繁華的極點……所以讓我們多多賞鑒一會兒。”句中的“賞鑒”一詞能表現(xiàn)出船夫有文藝風范,他似乎知道來的是文學大家。
C.第三段對月色的描摹,先將月色與燈光進行渲染,突出月色之“清”,再運用夸張手法贊美月兒的神態(tài)。
D.文章體現(xiàn)了朱自清散文縝密、細致的特色,將自然景象、歷史影像、古代風物、真實情感融匯起來,洋溢著一股真摯深沉而又細膩的感情。
(2)文章第二段主要運用哪種手法描繪秦淮河夏夜水的什么特點?達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3)試以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為例,簡析這篇散文的語言美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4)對“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段話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白天的應酬太多,交際太多,夜晚終于可以安閑了,所以就放下心來欣賞荷塘月色。
B.在黑暗籠罩下的社會,人與人之間鉤心斗角,白天必須說些違心的話,做些違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時候,才覺得輕松了些。
C.白天在壓抑的心情與環(huán)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終于暫得寬余,獨自欣賞荷塘月色,從那些令人厭倦的人與事中解脫出來,感到淡淡的喜悅。
D.白天從事地下工作,必須加倍小心地同周圍的敵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悅。組卷:2引用:1難度:0.7
五、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
-
1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宋祁《玉樓春》有句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崩顫O《笠翁余集》卷八《窺詞管見》第七則別抒己見,加以嘲笑:“此語殊難著解。爭斗有聲之謂‘鬧’;桃李“爭春’則有之,紅杏‘鬧春’,余實未之見也。‘鬧’字可用,則‘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蘇軾少作《夜行觀星》有一句“小星鬧若沸”,紀昀《評點蘇詩》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這表示他不懂蘇軾那句,以為它像司空圖所寫:“亦猶小星將墜,則芒焰驟作,且有聲曳其后?!彼稳嗽娢睦锍0选棒[”字用來形容無“聲”的景色,不必少見多怪。宋祁的詞句和蘇軾的詩句都是“通感”或“感覺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諸如此類在普通語言里經常出現(xiàn)。譬如我們說“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字轉移到聲響上去,正像拉丁語以及現(xiàn)代西語常說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有“通財之誼”。培根的想象力比較豐富,他說:音樂的聲調搖曳和光芒在水面蕩漾完全相同,“那不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腳跡”。這算得哲學家對通感的巧妙解釋。
(摘編自錢鍾書《通感》)
材料二 閱讀《荷塘月色》,我們感受到詩情畫意。朱自清先生以詩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騁懷地觀察,而且嚴辨淄澠地品味,從而細致地描繪了令人“驚異”的“無邊的荷香月色”。
作者所寫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樣的描寫,離不開作者嫻熟而有個性的藝術技巧。有鮮明的比喻,有明顯的對比,有強烈的襯托,有生動的擬人。但更令人贊賞的是,由于作者對描寫對象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一般經驗而產生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即古典詩歌中常有的“通感”,這種出神入化的藝術處理手段,在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是不多見的。
描寫的細,來自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僅以對蟬聲這一細節(jié)的描寫就足以說明問題。由于有些讀者提出異議,以為月夜不應有蟬鳴,因此他請教了好些人,最后還是親自體察,“又有兩回親聽到月夜的蟬聲”,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頭,因此他深深地體會到“觀察之難”,以為不能“由常有的經驗作概括的推論”(《關于“月下蟬聲”》)。整篇《荷塘月色》均體現(xiàn)了作者這種縝密審察的創(chuàng)作精神,他不但對荷塘作整體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審視,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時而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時而摹寫花葉,時而描繪岸柳,時而淡勾云彩,時而輕描樹影,層層鋪陳,步步開拓,細膩地展現(xiàn)了荷塘月色令人“驚異”之美。朱自清還認為“花和光固然有詩,花和光以外還有詩”“山水田園固然有詩……僅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一些味覺,一些觸覺,也都可以有詩”(《詩與感覺》)。藝術家的任務就是要以敏銳的感覺去發(fā)現(xiàn)這些“詩”。從《荷塘月色》里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正是這樣努力去發(fā)掘蘊含在大自然里的這些“詩”,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極力摹寫了月夜荷塘的聲、光、色、味,從而創(chuàng)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寫技巧有獨到之處外,語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語言的最大特點是自然新穎,如他自己所主張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歐化的口語”來繪神狀態(tài)、表情達意。優(yōu)美的藝術境界是要通過高質量的語言來實現(xiàn)的,所以凡杰出作家無不重視語言的鍛煉?!逗商猎律返恼Z言藝術確是達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順口”“順耳”“順眼”的境地(《誦讀教學與“文學的國語”》)。
《荷塘月色》之無限動人,還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輕紗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當時微妙的心思。作者緣情寫景,以景襯情,不僅使作品具有繪畫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編自劉泰隆《荷香月色詩情畫意--讀<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華大學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揚州,他的兩個孩子在揚州他的父親那里。但他與父親的關系由于種種原因鬧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難以和父親和解,猶豫不決。這樣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開頭的一句話:“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倍@證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時感到的自由,在性質上是一種倫理的“自由”,是擺脫了作為丈夫、父親、兒子潛意識里的倫理負擔,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沒有直接關系的。這樣的解釋,如果不是更加貼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藝術的奧秘。朱自清自己曾說:“只有參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決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生活的中和主義”“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著我生活”“還是別提超然為好”“最終的選擇還是‘暫時逃避’”“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這些表明朱自清因為考慮到老婆孩子的責任問題,而不能絕對地作政治的抉擇。
(摘編自孫紹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漁與紀昀兩位大家對“鬧”字的認識,說明古人對“通感”手法運用的妙處還未能領會。
B.“通財之誼”原指交情甚篤的朋友之間的錢財往來,文中指各個官能的領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中較少運用,《荷塘月色》中則運用得巧妙、奇特、新穎。
D.“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中的“這幾天”應該有所指,孫紹振順著此思路得出新結論。
(2)下列語句中,可以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通感”觀點的一項是
A.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D.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
(3)根據(jù)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讀者不親自體察而憑常有經驗質疑“月夜蟬聲”一說,朱自清最后確認自己無誤。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詩意,是朱自清以敏銳的感覺發(fā)現(xiàn)了荷塘月色中的“詩”。
C.朱自清提倡文學語言要“順口”“順耳”“順眼”,他的《荷塘月色》確實做到了。
D.對《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僅從政治的角度,也要從倫理的角度。
(4)材料二是從哪幾個方面賞析《荷塘月色》的?請簡要概括。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觀點,這樣的引用有哪些好處?請分析。組卷:51引用:17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