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河北省高一(上)聯(lián)考歷史試卷(12月份)

發(fā)布:2024/6/30 8:0:9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 1.如表所示為戰(zhàn)國時期兩位改革家的相關言論。由此可知,二人均主張( ?。?br />
    改革家 言論
    吳起 大臣太重,封君太眾,若此則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商鞅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組卷:1引用:5難度:0.7
  • 2.東漢后期,雖然函谷關(位于今河南洛陽新安縣)以東的中原地區(qū)只占全國疆域面積的11.4%,但據(jù)保守估計,當?shù)貙嶋H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60%以上,其中多數(shù)為豪強蔭蔽人口;“百畝之家”只算是小家門戶。這一局面( ?。?/h2>

    組卷:0引用:6難度:0.7
  • 3.武則天稱制及稱帝二十一年,前后任宰相者達75人;唐中宗時,曾有19人同時為相。唐朝群相制的實施(  )

    組卷:1引用:3難度:0.7
  • 4.《齊民要術》記載:“凡黍、穄田,新開荒為上,大豆底為次,谷底為下,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睋?jù)此可知,《齊民要術》崇尚( ?。?/h2>

    組卷:3引用:7難度:0.6
  • 5.宋太祖說:“可以利百代者,惟養(yǎng)兵也。方兇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一遇兇歲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禁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這一舉措的消極影響是(  )

    組卷:1引用:5難度:0.7
  • 6.中唐時,“天下”即“以江淮為國命”。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說:“中國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帑藏空虛。必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則國用富饒矣。”此言反映了中唐至宋初( ?。?/h2>

    組卷:6引用:5難度:0.6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

  •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太平天國運動在反對封建主義的同時,肩負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成為中國近代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以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和1861年的辛西政變?yōu)槠鯔C,中外反動勢力由彼此對立開始走上相互勾結的道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根本利益——統(tǒng)治、剝削中國人民,而當時首先表現(xiàn)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只有這樣,清政府才能保住它的統(tǒng)治,外國侵略者才能保證不平等條約的實施?!侗本l約》剛剛簽完字,外國侵略者就紛紛提出幫助清政府對太平天國作戰(zhàn)的建議;1862年,清政府正式宣布了“借師助剿”的方針,英法兩國公使也向清政府宣布放棄“中立”,“幫助官軍”鎮(zhèn)壓太平軍,中外反動勢力由此正式勾結起來。
    ——摘編自范衛(wèi)平《為什么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農(nóng)民運動的最高峰》材料二 1900年,某英國侵華代理人曾總結道:“蓋中國人數(shù)千年在沉睡之中,今也大夢將覺,漸有‘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也’之思想,故義和團之運動,實由其愛國之心所發(fā),以強中國、拒外人為目的者也……自今以往,此種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彌漫全國。他日必有義和團之子孫輦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槍,以行今日義和團未竟之志者?!?br />——摘編自吳民貴《慈禧太后與義和團——兼與丁名楠先生商榷》(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時代賦予太平天國運動的新的歷史使命,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原因。
    (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中國近代的農(nóng)民階級在反侵略斗爭中的作用。

    組卷:8引用:5難度:0.5
  •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戊戌維新、辛亥革命時期,人們主要把“民族獨立和統(tǒng)一”作為主要著眼點來切入民主觀念;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前期開始,面對異常錯綜復雜的政局,面對打開國門后從外面世界蜂擁而至并且流派紛繁的“民主”思潮,知識分子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人權自由、個性解放”這樣的主題。胡適晚年回憶新文化運動時,認為此次運動具有一種人類解放的要求,即“把個人從傳統(tǒng)的舊風俗、舊思想、舊行為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還補充說:“‘家庭革命’這句話,在那時便是流傳一時的名言?!焙m更多地將“五四”新文化運動定性為一場學生的愛國運動,強調其文化而不是社會和政治活動的意義。他特別關注當時的白話文運動,在他的著作的影響下,許多西方人把這場新文化運動理解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摘編自汪林茂《“五四”期間浙江新文化運動研究—以“一師風潮”為例》(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五四”新文化運動前期的主要內容。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胡適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性質認識的局限,并簡析胡適的相關認識對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組卷:0引用:4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