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蘇省常州市九年級(上)期中物理試卷
發(fā)布:2024/11/28 16:0:2
一、選擇題(共30分,每小題2分。下列各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意的,請將正確答案前的序號填寫在下列表格中)
-
1.火箭是用液態(tài)氫作為燃料,這是因為液態(tài)氫具有的優(yōu)點是( ?。?/h2>
A.較小的密度 B.較大的比熱容 C.較易燃燒 D.較高的熱值 組卷:142引用:6難度:0.8 -
2.如圖所示的杠桿中,動力的力臂用l表示,圖中所畫力臂正確的是( )
A. B. C. D. 組卷:2374引用:72難度:0.9 -
3.如圖所示,起瓶器開啟瓶蓋時,可看作是( )
A.以B為支點的省力杠桿 B.以B為支點的費力杠桿 C.以A為支點的省力杠桿 D.以A為支點的費力杠桿 組卷:317引用:10難度:0.8 -
4.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各種機械,在使用機械時,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h2>
A.可以省力或省距離,但不能省功 B.可以省力,同時也可以省功 C.可以省距離,同時也可以省功 D.只有在費力情況時才能省功 組卷:432引用:31難度:0.9 -
5.如圖所示,設(shè)作用在A端的力F始終與桿垂直,把掛有重物的杠桿從圖示位置慢慢轉(zhuǎn)動到水平位置的過程中,力F的大小將( ?。?/h2>
A.逐漸變小 B.先變小,后變大 C.逐漸變大 D.先變大,后變小 組卷:367引用:4難度:0.7 -
6.如圖所示,小明利用動滑輪勻速提升木箱。以下做法可以提高動滑輪機械效率的是( ?。ú挥嬂K重和摩擦)
A.適當增加木箱重力 B.增大木箱上升高度 C.增大提升木箱的速度 D.換用質(zhì)量更大的動滑輪 組卷:244引用:32難度:0.6 -
7.下面四個事例中能量轉(zhuǎn)化與做功沖程相同的是( ?。?/h2>
A.搓手取暖 B.瓶塞沖出 C.壓縮氣體 D.鉆木取火 組卷:27引用:4難度:0.5 -
8.兩人用同樣的水桶從同一處提水,給同樣遠處、同樣的水桶注滿水。其中一個人每次都將水桶裝滿,另一個人每次都不裝滿,則兩人做功的大小情況是( ?。?/h2>
A.裝滿水桶者做的功多 B.不裝滿水桶者做的功多 C.兩人做的功一樣多 D.裝滿水桶者做的有用功多 組卷:237引用:2難度:0.5 -
9.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將重10N的物體勻速提升0.1m,拉力F為6N.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所做的有用功為0.6J B.所做的額外功為0.8J C.所做的總功為1.2J D.此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60% 組卷:138引用:17難度:0.7 -
10.為了探究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低溫物體溫度變化的特點,小明做了如下實驗。將盛有30℃冷水的小燒杯放入盛有70℃熱水的大燒杯中,分別用溫度傳感器測量兩杯水的溫度變化情況,繪制成如圖所示的圖像。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h2>
A.熱水和冷水到達同一溫度的時間是相同的 B.熱水溫度下降比冷水溫度升高快 C.熱水放出的熱量小于冷水吸收的熱量 D.熱水的質(zhì)量可能小于冷水的質(zhì)量 組卷:151引用:5難度:0.7
三、解答探究題(第26題8分,27題8分,第28小題9分,第29小題6分,第30題6分,第31題7分,共44分)計算型問題解答時要有必要的文字說明、公式和運算過程,直接寫出結(jié)果的不能得分.
-
30.如圖甲所示是“比較水和煤油吸熱升溫的特點”的實驗裝置。小明用兩個相同的容器分別裝入質(zhì)量相等的A、B兩種液體,用同一裝置先后加熱。
(1)實驗前,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順序組裝器材,實驗中用玻璃棒不斷攪拌,目的是讓液體。
(2)實驗中兩種液體吸收熱量的多少可通過(填“液體升高的溫度”或“加熱時間”)來比較。
(3)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的溫度和時間的關(guān)系圖象如圖所示,分析可知,質(zhì)量相等的A和B兩種液體,在吸收相同熱量時,(填“A”或“B”)升高的溫度較多。
(4)冬天,小明想自制一個暖手袋,若只能從A或B中選一種液體裝入暖手袋中作為供暖物質(zhì),則應選擇(填“A”或“B”)液體。
(5)在對實驗進行反思時,他們認為原方案有較多缺點,因此改進方案并設(shè)計了圖乙所示的裝置,與原方案相比,該方案具有的優(yōu)點是。組卷:48引用:6難度:0.5 -
3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如圖甲所示,實驗前,杠桿左側(cè)下沉,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左/右)調(diào)節(jié)。
(2)如圖乙所示,A處掛3個鉤碼,B處掛2個鉤碼,杠桿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在A處下方再掛1個相同的鉤碼,為使杠桿保持水平位置平衡,需將掛在B處的鉤碼向 (右/左)移動 格。
(3)已知杠桿上每個小格長度為5cm,每個鉤碼重0.5N,小明按照圖乙所示方式進行實驗,他改變所掛鉤碼的數(shù)量和A、B位置,使杠桿水平平衡,記錄數(shù)據(jù)如表:測量序號 動力FA/N OA/cm 阻力FB/N OB/cm 1 1.5 10.0 1.0 15.0 2 2.0 15.0 2.0 15.0 3 3.0 10.0 1.5 20.0 組卷:45引用:4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