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節(jié)選),完成問題。
??學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1】,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歿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君子之學也,入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2】,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學莫便乎近其人?!抖Y》《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其人而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已。將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3】也,不可以得之矣。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4】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取材于《荀子?勸學》)注釋:【1】經:指經典。后人將《詩》《書》《禮》《易》《春秋》合稱為“五經”?!?】端,通“喘”,微言。蠕,微動。【3】餐壺:這里指進食?!?】盜跖:相傳是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一個大盜。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學乎始 惡:厭惡
B.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 數(shù):課程程序,科目
C.其人而習君子之說 方:通“仿”,仿效
D.將先王 原:推究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
A

A.終乎圣人 圣人之所以
B.入 其聞道也固先
C.不免為陋儒 取之于藍,青于藍
D.思索通之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即使是極細微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
B.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小人學習,只是把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
C.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
學習的途徑不是迅速地成為好人
D.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
那么遵行禮法正是那四通八達的途徑
(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經典的義理深廣,基本涵蓋了人生的各種學問,而《禮》尤為重要。
B.向良師學習,能更便捷有效地理解不易真切領會的經義,通達世事。
C.不遵禮法,只依詩書行事,在街巷游蕩,可能淪為庸人,甚至惡人。
D.從心所欲不逾矩,既仁且智,成為完美之人,這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5)上面的選文是教材《勸學》課文的后續(xù)文本,在前文論述基礎上,選文又從哪些角度對“學習”展開了論述?請概括兩條。

【考點】散文;一般實詞;;;;文言翻譯;內容理解
【答案】A;A;C;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17引用:2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文本一: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節(jié)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于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熙寧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問:“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bdo class="mathjye-underwave">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數(shù),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圣慮,但當修人事以應之?!钡墼唬骸按素M細事?朕所以恐懼者,正為人事之未修爾。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遜語。憂京師亂起,以為天旱,更失人心?!北O(jiān)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為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钡垡嘁芍炝T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八年二月,復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來。安石之再相也,屢謝病求去,上益厭之,罷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曰文。
    (節(jié)選自《宋史?王安石傳》)(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
    B.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
    C.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
    D.上以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者,指研究儒家學術的人,后泛指一般讀書人。我國古代讀書人推崇“儒者風范”。
    B.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或泛指官吏。中國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
    C.風俗,指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在古代,風俗多與法度相悖,立法度須變風俗。
    D.太傅,中國古代職官,“三公”之一。始于西周,東漢后各朝都有設置,但多為虛銜。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闡明給司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直陳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馬光解釋了為什么上次簡短回復而這次“具道所以”。
    B.文本一中,王安石針對司馬光提出的責難進行了辯駁。他先立后破,認為在名實相符這個前提下,司馬光對他的種種指責都是沒有根據(jù)的。
    C.文本二中,面對國內嚴重旱災,王安石認為這些都是上天運行的常數(shù),應以治理人事應對,皇帝對此表示贊同,并說自己也正為人事而憂慮。
    D.文本二中,王安石兩度為相,兩度被免。第一次被免,與變法招怨、被人詆毀有關;第二次被免,與自己心境變化、皇帝不再信任他有關。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
    ②安石之再相也,屢謝病求去,上益厭之,罷相。
    (5)《王安石傳》中說王安石“有矯世變俗之志”,何以見得?請根據(jù)文本一和文本二簡要概括。

    發(fā)布:2024/11/11 14:0:1組卷:10引用:6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文本一:
          ①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③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④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
          文本二:
          ①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②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術有,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③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也。
          ④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⑤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節(jié)選自《禮記?學記》)(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B.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C.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D.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和教材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屬制成的刀劍,有的泛指金屬,此處指前者。
    B.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步,屬于古今異義。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學校,后也泛稱學?;蚪逃聵I(yè)。
    D.《師說》中的“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技藝。
    (3)下列加點詞語的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博學:廣泛學習 黨有 庠:學校
    B.聲非疾也 加:增加 師為難 嚴:嚴厲
    C.無以至千里 無以:沒有……的辦法 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 所以:……的原因
    D.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 寄托:安身 是以離師輔而不反也 雖:即使
    (4)下列句子中虛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非利足也,致千里 臂非加長也,見者遠
    B.取之
    C.不如登高博見也 非蛇鱔穴無可寄托
    D.蛟龍生 圣心備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②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

    發(fā)布:2024/11/11 20:0:1組卷:2引用:3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勸學
    秦觀
          ①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②比數(shù)年來,頗發(fā)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shù)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③嗟夫!敗吾業(yè)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塞答邢(邵)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抵君贏卒數(shù)萬?!毙纳破湔f,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
          ④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節(jié)選自《精騎集?序》)勸學
    荀子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1)秦觀《勸學》文中第①段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
    B.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
    C.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
    D.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
    (2)下列句中的“聞”與例句劃橫線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聲非加疾也,而者彰。
    A.其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B.不求達于諸侯——諸葛亮《出師表》
    C.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王安石《傷仲永》
    D.終歲不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下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勸學》啟發(fā)我們,說理并不排除生動性,方法之一就是運用比喻論證,使論證形象生動,淺顯易懂。
    B.《勸學》所講的“學”,不僅指學習各種文化知識,還包括加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
    C.《荀子》認為,對于“學”,人的先天條件是決定因素,但同樣需要后天的學習。
    D.選文說理的突出特點是以喻代議,寓議于喻。
    (4)把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5)秦觀《勸學》中讀書的故事可否論證荀子“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請作出判斷并闡明你的理由。

    發(fā)布:2024/11/11 15:30:2組卷:0引用:3難度:0.5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網站地圖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