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故都的秋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yuǎn)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當(dāng)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fēng);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混混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上,是不合適的。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①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②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xì)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lán)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lán)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xì)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③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輟。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xì)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xì)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天,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xì)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fēng)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沙塵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1)以上文段選自《故都的秋》,作者是
。
(2)北方秋天的特點:清、
、
與南方秋天的特點:草木凋零慢、
、天色淡、
、少風(fēng),兩者形成鮮明對比。
(3)畫線①處,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表達(dá)作者
感情。
(4)讀段②和③處,分析回答問題。
①文段②處,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仰視
天空,俯視
牽?;ǎ叢粫r傳來馴鴿的飛聲。畫面有動有靜,繪聲繪色,秋天的美融合在藍(lán)天白云之中。
②用形容色彩的詞語描寫文段②中:“從槐樹葉底,朝東細(xì)數(shù)著一絲一絲
下來的日光……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xì)且長的秋草”。
③文段③處,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會鋪得滿地”,“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極微細(xì)極柔軟”。作者用了
多種感覺來描寫景物,文筆細(xì)膩,飽含深情。
A.聽覺 |
視覺 |
嗅覺 |
觸覺 |
B.觸覺 |
聽覺 |
視覺 |
嗅覺 |
C.視覺 |
聽覺 |
嗅覺 |
觸覺 |
D.觸覺 |
聽覺 |
嗅覺 |
視覺 |
(5)選文通過對北平秋景的描繪,贊美古都的自然風(fēng)物,畫面優(yōu)美,感情濃烈。共計描寫了小院晨觀、秋槐落蕊、
、
、
等五種平常景物,呈并列結(jié)構(gòu)。作者若沒對古都北平的摯愛,也不會寫出這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