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四川省瀘州市高三(上)第一次診斷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9/15 21:0:9
一、選擇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滿分48分)
-
1.孟子曰:“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jié),先圣后圣,其揆一也。”這一觀點( ?。?/h2>
組卷:0引用:6難度:0.6 -
2.秦都咸陽宮殿建筑區(qū)有較為完善的陶水管道、排水池以及散水等遺物遺跡;漢代長安城內的宮殿、官署、邸第、里居等有眾多井臺,普遍飲用井水;秦漢時期的廁所有“廁”、“囿”“涵”“清”“軒”“更衣之室”等眾多名稱。這反映秦漢時期( )
組卷:0引用:2難度:0.5 -
3.宋代士人們在談及國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則時,秉持“從義而不從君,從道而不從父……君有不地要義,不從也,而況于權臣乎!父有不義,不從也,而況于他人乎”的原則,認為“士之所宜學者,天下國大戰(zhàn)家之用也”。這一原則( ?。?/h2>
組卷:20引用:11難度:0.7 -
4.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對一千多種動植物進行了統(tǒng)計,然而這部領先西方早二百年的杰作獻給朝廷卻遭到冷落;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序言中曾辛辣地指出:“丐大業(yè)文人,棄擲案頭,此書于堅持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這種現象表明( )
組卷:3引用:10難度:0.5 -
5.清末頑固派堅決反對修建津通鐵路,并將鐵路之害概括為三條:資敵、擾民、失業(yè)。洋務派針鋒相對并提出修鐵路有三大利:陸戰(zhàn)、海防、河運。當時兩派爭論得相持不下,直到張之洞提出了折衷方案,被清政府采納,才慢慢平息下來。這表明( )
組卷:1引用:4難度:0.7
四、【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共1小題,滿分0分)
-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919~1921年間,列寧提出了蘇維埃國家同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和平共處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條件。1921年10月,蘇俄向英、德、意、日、美五國遞交照會。聲明原意承認1914年前沙皇政府所借的外債,但要求以五國給予最惠國待卡遇和外交承認蘇俄為條件。1922年4月,協(xié)約國最高委員會決定召開歐洲經濟會議,邀請包括蘇俄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參加。在會議上,蘇俄代表團聲明“到這里來的目的是為了和平”“在互惠、平等和充分、無條件的相互承認的基礎上,且與所有國家的政府以及貿易界建立務實的關系”。這次會議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但它是蘇俄參加的第一次重要國際會議,而且作為平等一員的身份與資本主義各國進行談判。會議后期,蘇俄同德國單獨簽訂雙邊協(xié)定,規(guī)定:兩國建立外交關系;兩國的貿易、經濟和法律關系享有最惠國待遇;兩國互相放棄對戰(zhàn)費、戰(zhàn)爭和非戰(zhàn)爭損失的賠款要求。該條約是第一個在事實上肯定兩種制度國家和平共處的國際條約,為蘇俄進一步發(fā)展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和外交關系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開端。到1925年底,已有22個國家與蘇聯建立了外交關系,蘇聯與資本主義國家簽訂的各種條約和協(xié)定已達40多個。
——據盧文璞《熱那亞會議與列寧的和平共處政策》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列寧“和平共處”政策的主要內容。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俄推行“和平共處”政策的意義。組卷:0引用:2難度:0.5
五、【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共1小題,滿分0分)
-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民族主義是個舶來詞,起源于17世紀宗教改革中要求建立獨立主權國家、擺脫教權。梁啟超是中國揭示和宣傳近代民族主義的第一人。進入近代,傳統(tǒng)的“夷夏之辨”依然濃厚,甲午戰(zhàn)爭和之后的瓜分狂潮刺激了中國人民族主義的醞釀。1902年,梁啟超發(fā)表文章,明確提出:“今日欲救中國,無他術焉,亦先建設一民族主義之國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設適于天演之國家,則天下第一帝國之徽號,誰能篡之?”并將矛頭指向原先寄予維新希望的滿族統(tǒng)治者,積極鼓吹排滿。辛亥革命前后梁啟超的兩個重要論述,一是“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的“大民族主義”;二是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絕后的大意義”,即“覺得凡不是中國人都沒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覺得凡是中國人都有權來管中國人的事”。
——摘編自梁啟超《論民族競爭之大勢》(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梁啟超民族主義提出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梁啟超民族主義提出的意義。組卷:0引用:3難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