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江蘇省連云港市南京師大灌云附中、灌南二中高三(上)聯(lián)考語文試卷(10月份)

發(fā)布:2024/9/19 19:0:8

一、現(xiàn)代文閱讀(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土地是承載萬物的媒介。《禮記》云:“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币驗橥恋氐闹匾裕瑢ν恋氐囊缿僖渤蔀槿祟惖囊粋€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結。盡管“戀土情結”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世界上的各個民族也都有對土地的崇拜和依賴現(xiàn)象,但在中國文化中,這種“戀土情結”卻表現(xiàn)得最為鮮明、最為持久。在費孝通先生看來,傳統(tǒng)中國就是鄉(xiāng)土社會,如《鄉(xiāng)土中國》一書所描述的:“鄉(xiāng)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薄班l(xiāng)土”才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說,對土地的依戀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基因,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行為邏輯。
          作為一種物質和元素,土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傳說,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文化共識和集體記憶。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國傳統(tǒng)“五行”觀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為尊貴也最為重要。中國人不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體,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靈魂的歸宿。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入土為安”也是一種重要的死亡和喪葬觀念。選擇一方“風水寶地”,不僅能夠護佑自己,也可以護佑整個家族。中國人信仰的“風水觀念”也與土地密切相關。
          中國人對土地的崇拜和依戀在漢語和漢字中也有鮮明的體現(xiàn)。“鄉(xiāng)土”“風土人情”“土生土長”等詞語都體現(xiàn)了對土地的依戀。中國古代常常用“社稷”來代表國家,“社”,即土地神,“稷”則是谷神。在中國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為“國家”的代表,這當中體現(xiàn)的即是農業(yè)民族的土地崇拜觀念。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幾乎每個村落都有土地廟,里面伺奉著“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鄉(xiāng)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鄉(xiāng)土的保護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過這樣一種對土地的崇拜觀念和祭祀儀式,日復一日,這方上地上的人們就形成了一個共同體“社會”??梢哉f,中國文化飽含了對土地的歷史記憶,從神話傳說到民間信仰再到我們的語言詞匯,處處可見“戀土情結”的印記。
          對土地的依戀和崇拜伴隨了中國文化的始終,并沉淀為一種中國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論游子、戰(zhàn)士還是商人或移民,他們都會帶一包家鄉(xiāng)的泥土在身邊。“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痹趥鹘y(tǒng)中國人的觀念中,土地既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財富,也是一種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
          土地給中國人帶來的不僅是財富,也是一種安全感和穩(wěn)定感。正是千百年來對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也影響到了士人的價值觀。“大人不華,君子務實”,一向是中國圣賢先哲所倡導的一種精神。
          中國人對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個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國人變得十分溫和,樂天知命,安土重遷,這樣的民族本能地反對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鞍餐炼睾跞剩誓軔??!敝袊鴤鹘y(tǒng)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聯(lián)系在一起,如《禮記》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其身?!?br />      土地與“鄉(xiāng)土”情結也影響著中國人的交往觀念。遠親不如近鄰,中國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們生長的那塊土地上,“鄉(xiāng)土情誼”在中國人的交往觀念中顯得十分重要,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開放以來,“鄉(xiāng)誼網(wǎng)絡”同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溫州人就用“一人帶一人去,一家?guī)б患胰ァ钡姆椒?,把很多同鄉(xiāng)和產業(yè)帶到了世界各地?!班l(xiāng)土文化資本”“鄉(xiāng)誼關系”成為華人交往實踐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
          在人與土地的關系中,中國文化主張“天、地、人”的和諧共處,這種觀念無疑是一種中國智慧,對于今天的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而言,也極富啟示價值。立足新時代,只有深刻認識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文化中的“戀土情結”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發(fā)展,我們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會層面實現(xiàn)“天時、地利、人和”的協(xié)調發(fā)展。
    《摘編自潘祥揮《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戀土情結”及其揚棄》)材料二:
          中國自古以來的政治經濟體制造成了文化體制的高度集中,也形成了中華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自覺性非常強烈,這是由我們的歷史文化決定的。余光中經歷了“雙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與大陸相隔的寶島臺灣,后來又赴美留學,在另一個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臺灣另一種政治形態(tài)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他也曾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懷疑,但是思維中固有的“落葉歸根”的想法讓多愁善感的詩人的鄉(xiāng)土情結尤為濃重,以致后來他意識到他的西化是蒼白和空虛的,然后清醒地回歸并堅定傳統(tǒng)文化的路線,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這是一種鄉(xiāng)土情結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皈依和堅守。
          余光中對于鄉(xiāng)愁的看法是:“所謂鄉(xiāng)愁,原有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層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鄉(xiāng)一鎮(zhèn)。地理當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種,文化同樣換不了心,歷史同樣整不了容。鄉(xiāng)愁并不限于地理,他應該是立體的,還包含時間。一個人的鄉(xiāng)愁如果一鄉(xiāng)一鎮(zhèn)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鄉(xiāng)會的層次。真正的華夏之子潛意識深處耿耿不滅的,仍然是漢魄唐魄,鄉(xiāng)愁則彌漫于歷史與文化的直經橫緯,而與整個民族禍福共承,榮尊同當?!边@段話映射出他認為鄉(xiāng)愁中應包含的“文化圓歸”和對中華民族血脈的認同?!罢嬲娜A夏之子潛意識深處耿耿不滅的,仍然是漢魏唐魂,鄉(xiāng)愁則彌漫于歷史與文化的直經橫緯,而與整個民族禍福共承,榮群同當?!边@種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投射于他的詩中,更是表現(xiàn)出余光中對故園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摘編自傅天虹《詩國的游子——論余光中詩歌的原鄉(xiāng)性》)(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戀土情結”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個民族中,但在中國文化中,表現(xiàn)得最為鮮明、最為持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行為。
    B.中國人對土地的依戀在語言文字中有著鮮明的體現(xiàn),如用“社稷”來代表國家,就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土地的崇拜觀念。
    C.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自覺性非常強烈,造成了中國自古以來的政治經濟體制以及中華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余光中的經歷生動地體現(xiàn)這一點。
    D.余光中認為鄉(xiāng)愁不必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體的那個鄉(xiāng)鎮(zhèn),而是立體多層次的,彌漫于歷史與文化的直經橫緯,與整個民族禍福共承,榮辱同當。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多處引經據(jù)典,不僅分析了“戀土情結”在中國文化中的表征,同時也闡釋了其對中國文化及國民心理的影響,論證精當有力。
    B.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人在死后也會選擇“風水寶地”作為歸宿,這既體現(xiàn)了中國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靈魂的歸宿的理念,也體現(xiàn)了迷信落后的一面。
    C.中國古代有“春祈秋報”的祭祀儀式,即春耕前舉行祭祀,祈禱土地神保佑豐收,秋收后舉行儀式報答土地神的恩德,這是“戀土情結”的一種體現(xiàn)。
    D.中國文化主張“天、地、人”的和諧共處,如能對其中的“戀土情結”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發(fā)展,必然會對今天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產生積極作用。
    (3)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xiàn)中國人“安土重遷”的一項是
     

    A.云閑望出岫,葉落喜歸根?!ㄋ危╆懹巍对@》
    B.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钋逭铡断娜战^句》)
    C.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諟Y明《歸園田居?其一》
    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宋)李覯《鄉(xiāng)思》
    (4)請結合材料一概括“戀土情結”對中國文化及國民心理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5)中秋佳節(jié)“同一輪明月,同一個家園”慶祝活動正在“幸福里”社區(qū)展開,如何凝聚華人感情,發(fā)展地方經濟,大伙都在建言獻策,假如你是其中一員,請結合上述材料,記錄下他們的精彩發(fā)言,兩條即可。

    組卷:4引用:2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扁擔那頭的父親卞毓方      人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親身高一米八,我該長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對得起達爾文的進化論。遺憾啊遺憾,我最終只跑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還不如我,兩個姐姐,更甭提了。
          我為什么不能青出于藍。我認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親大人生得過于玲瓏,也就一米五出頭,正應了俗諺“爹矬矬一個,娘矬矬一窩”,我的一米七三已屬僥天之幸。其次是后天營養(yǎng)匱乏。正在高速成長的當兒,碰上了三年困難時期,果腹都成了頭等難題,還長什么長。
          父親有頂禮帽,深灰色,冠高而圓,頂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緞帶,帽檐寬大而略微翹起。聽母親講是早先闖蕩上海時置的,上海人講究行頭,出客必須穿戴入時。我懂事后,偶見父親戴過一次,是去興化出席二哥婚禮時。其余日子,禮帽一直放在紙盒里,擱在竹棚上。說不清從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宏愿:將來,這頂禮帽歸我。
          將來是什么時候?喏,就是我是得和父親一樣高時。小學期間,我曾無數(shù)次偷著試戴,那禮帽拿在手里,溫如玉,軟如絨,闊綽而又帥氣。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腦瓜又太小,往頭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語“沐猴而冠”。沒關系,我還小,有的是長高長壯的機會。
          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定格,再次試戴,仍然嫌大。散場敲鑼——沒戲了。從此只能仰望父親高大的背影興嘆,那頂禮帽或許在竹棚竊笑,是的,它屬于魁梧,屬于偉岸。
          小時候,沒人說我長得像父親。除了身高不及,臉型也不像,父親的臉明顯偏長,我的近似于圓;父親五官的線條是儒家的,外柔而內剛,我的線條卻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親詼諧、幽默,我則木訥、無趣。夏日晚間,一幫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歸宿。這時,各家大人就會出來找。找著了,還賴著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讓你瘋!讓你瘋!”父親也會出來找我,他號準我的脈,料定我會往哪兒躲,一下子就逮個正著。見了面,老遠揚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狀。我曉得,那是唱戲的胡子——假生氣,父親的巴掌不會落下,嚇唬而已。父親在家里,從來不發(fā)脾氣;對外人,更是笑顏相對。四弟元氣足,瘋勁大,拳頭硬,諢名“四亂子”,與小朋友玩耍,常常話不投機就“看家伙”。有的家長就找上門來,向我父親告狀。父親總是千賠禮,萬道歉,答應等“四亂子”回來,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狀,躡手躡腳踅回,躲在屋角,等著挨訓。然而父親故作視而不見狀,仿佛啥事也沒有發(fā)生。
          是出爾反爾、自食其言嗎?非也?!靶幸冒椋∫绵彙薄皭纻€鄰居瞎只眼”是他的口頭禪。事后見了那曾被四弟欺負的小朋友,他總會好言撫慰。父親對四弟的“劣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曉得四弟只是頑童意氣,骨子里還是個仁義的孩子。父親有句掛在嘴邊的話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對一時過錯無須責打,重在以身作則,言傳身救。果然,四弟上學后,各方面表現(xiàn)皆優(yōu)。
          為人處世,父親常講,宰相肚里能撐船,小肚雞腸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講過兩個故事,特別強調,是祖上傳下來的。
          其一,“秦穆飲盜馬”。秦穆公丟了幾匹馬,官員發(fā)現(xiàn)馬被三百多個農夫殺了分吃后,欲抓農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幾匹馬而傷害百姓,且擔心百姓食馬肉傷身,讓他們喝了酒,放他們回家。后來秦穆公在戰(zhàn)場上重傷被圍,那三百個農夫趕了來,舍命將秦穆公救出。
          其二,“楚客報絕纓”。楚莊王大宴群臣時,有人趁亂酒后失禮,拽了楚莊王愛妃許姬的衣袖。許姬扯斷對方的帽纓,以此為記,請求莊王查處。莊王認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纓摘下來,盡情歡飲,失禮之人得起,逃過一劫。七年后,楚莊王陷入絕境之時,當年那個非禮許姬的楚軍副將沖入重圍,救出莊王。
          這兩個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來這是“家學”。
          竹棚上,在禮帽盒的旁邊,還擱著一根扁擔。這也是文物級的古董,串聯(lián)著父親前半生的許多故事。這扁擔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過。父親說,他去上海打工,在碼頭上裝貨卸貨,用的也是它。船與碼頭之間,搭著一尺寬的跳板,挑著擔子走在上面,沒經驗的,腿會發(fā)抖,一不小心,就會栽下河。經驗從哪里來?練呀。巷子里放幾條長板凳,連在一起,權當跳板,徒手走,挑著擔子走,閉了眼睛走,練腿勁,練膽量。
          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學,上學時因直言賈禍,陷入困擾。困惑,寫信給父親,說不想念書了,干脆回家種田。父親回信:“人都有七災八難,捆起來經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過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天無絕人之路。”
          “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這句話給了我力量。我后來遇到過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憑了這種信念,咬牙度過。
          晚歲攬鏡,發(fā)現(xiàn)我和父親竟然有幾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掛相。當初為什么覺得不像呢?這是因為,那時我面對的是父親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歲月的滄桑,當然是合不上轍的。如今我已邁入耄耋,五官逐漸向父親趨同,基因相承,血濃于水,繁華落盡,露了本色。
          偶爾玄想,歲月是一根長長的扁擔,父親在那頭,我在這頭。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如玉”“如絨”體現(xiàn)禮帽的昂貴精致,戴上它會顯得闊綽帥氣,因此“我”迫切想得到這頂禮帽。
    B.“一根扁擔能睡三個人”是父輩年輕時艱辛生活的真實再現(xiàn),也激勵“我”在困難惶惑時咬牙支撐。
    C.父親尋到晚歸的“我”后只揚起手作嚇唬狀,對犯錯的四弟故意視而不見,這些都能看出父親的教育智慧。
    D.小時候“我”的外貌與父親并不相像,晚年卻越長越像,是因為“我”的性格浸潤了父親的脾性、思想。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劃線部分兩處歇后語用得很準確。前者表現(xiàn)出我身高定格不能戴上父親昂貴帽子的失落之情,后者表現(xiàn)出“我”摸準父親心思的狡黠心理。
    B.“躡于躡腳踅回,躲在屋角,等著挨訓”,用一連串的動詞,細致生動地寫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長告狀后惶恐不安的心理。
    C.文章結尾化用余光中《鄉(xiāng)愁》的詩句,將情感寄寓在尋常事物中,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出對父親已逝,徒留回憶的痛苦之情。
    D.文章語言既詼諧風趣又莊重典雅?;貞泝簳r往事時,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語;寫成年后的經歷,多用簡潔凝練的書面語。
    (3)文章寫“我”在父親的影響下成長,卻寫父親留下來的“禮帽”,寫祖輩傳下來的“扁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4)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在父親言傳身教影響下,形成自己的涵養(yǎng),學會待人處世,到晚年覺得自己越來越像自己的父親,并醒悟到“家學”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請結合全文分析,作者在父親身上學到哪些“家學”?

    組卷:6引用:2難度:0.5

七、語言文字運用(二)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最近火熱的ChatGPT是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開發(fā)的一種全新聊天機器人模型,它能夠通過學習和理解人類的語言來進行對話,并協(xié)助人類完成一系列任務。
          這款人工智能語言模型,讓撰寫郵件、論文、腳本,制訂商業(yè)提案,創(chuàng)作詩歌、故事,甚至敲代碼、檢查程序錯誤都變得①____。不少和ChatGPT“聊過天”的網(wǎng)友紛紛感嘆,“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辦不成的”。它真的這么靠譜嗎?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我們也來會一會這位“全能網(wǎng)友”——問:你真有那么靠譜嗎?
          ChatGPT:作為一個機器學習模型,我在培訓數(shù)據(jù)的范圍內,具有很高的準確率,但不能保證我的回答最終是100%正確。
          和它聊天,可以直奔主題、開門見山,也能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當被問到一些嚴肅性話題和解決方案,它的回答邏輯合理、用詞到位,雖然沒有提出老生常談之外的觀點,但清晰直觀的表達方式和快速的反應過程令人②____。
          它的迅速普及有可能顛覆許多行業(yè)。有專家指出,新聞、高等教育、圖形和軟件設計等行業(yè)的某些工作有被人工智能代替的風險。那么,面對新技術的挑戰(zhàn)和沖擊,我們選擇什么樣的方案去應對,方向不同,結果就不同。當照相技術的普及給肖像畫家造成巨大壓力,有人選擇③____,有人選擇堅守繪畫的陣地。結果是各種藝術流派百花齊放,藝術市場得到空前發(fā)展。因而,某些工作是否會被“人工智能”取代關鍵在于人類所采取的積極態(tài)度。人們如果能利用好新技術、新工具,就能改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畢竟,人工智能是人的延伸,社會真正的主角是你。
    (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2)與畫波浪線這句話中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辦不成的”。(出自本文)
    B.他們的做法徹底撕掉了“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
    C.某些工作是否會被“人工智能”取代關鍵在于人類所采取的積極態(tài)度。
    D.當我們批評別人時,不能逞口舌之快,必須抱著“治病救人”的態(tài)度。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缮倭吭鰟h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組卷:2引用:2難度:0.5

八、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一項閱讀調查顯示,有相當比例的成年人傾向于傳統(tǒng)紙質圖書閱讀,也有不少成年人則傾向于電子閱讀。對此,有人認為“讀屏”意味著碎片化的淺閱讀,有人則不以為然,認為兩種閱讀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請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組卷:4引用:3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