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書吳潘二子事
(清) 顧炎武 蘇之吳江有吳炎、潘檉章二子,皆高才。當國變后,年皆二十以上,并棄其諸生,以詩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傳也,當成一代史書,以繼遷、固之后?!庇谑琴彽谩秾嶄洝?,復(fù)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懷紙吮筆,早夜矻矻①。其所手書,盈床滿篋,而其才足以發(fā)之。及數(shù)年而有聞,予乃亟與之交。
會湖州莊氏難作。莊名廷鑨,目雙盲,不甚通曉古今。以史遷有“左丘失明,乃著《國語》”之說,奮欲著書。廷鑨招致賓客,日夜編輯為《明書》,書冗雜不足道也。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產(chǎn)獨仲子死無后吾哀其志當先刻其書而后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吳、潘盛名,引以為重,列諸參閱姓名中。
書凡百余帙,頗有忌諱語,本前人詆斥之辭未經(jīng)刪削者。莊氏既巨富,浙人得其書,往往持而恐嚇之,得所欲以去。歸安令吳之榮者,以贓系獄,遇赦得出。有吏教之買此書,恐嚇莊氏。莊氏欲應(yīng)之,或曰:“踵此而來,盡子之財不足以給,不如以一訟絕之?!彼熘x之榮。之榮告諸大吏,大吏右莊氏,不直之榮。之榮入京師,摘忌諱語,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執(zhí)莊生之父及其兄廷鉞及弟侄等,并列名于書者十八人,皆論死。其刻書鬻書,并知府、推官之不發(fā)覺者,亦坐之。發(fā)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沒其家產(chǎn)。所殺七十余人,而吳、潘二子與其難。當鞫訊時,或有改辭以求脫者。吳子獨慷慨大罵,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罵亦不辨。
其平居孝友篤厚,以古人自處,則兩人同也。予之適越過潘子時,余甥徐公肅新狀元及第。潘子規(guī)余慎,無以甥貴稍貶其節(jié),余謝不敢。二子少余十余歲,而予視為畏友,以此也。方莊生作書時,屬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學(xué),竟去,以是不列名,獲免于難。二子所著書若干卷,未脫稿,又假予所蓄書千余卷,盡亡。予不忍二子之好學(xué)篤行而不傳于后也,故書之。且其人實史才,非莊生者流也。
【注】①矻矻:kū,勤勞不懈的樣子。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予乃亟與之交 |
亟:多次。 |
B.遂謝之榮 |
謝:感謝 |
C.之適越過潘子時 |
過:拜訪 |
D.予薄其人不學(xué),竟去 |
?。嚎床黄?/td>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繼遷、固之后 |
作《師說》以貽之 |
B.無以甥貴稍貶其節(jié) |
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
C.盡子之財不足以給 |
蚓無爪牙之利 |
D.而予視為畏友 |
項王按劍而跽曰 |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產(chǎn)/獨仲子死無后/吾哀其志當先刻其書/而后為之置嗣/遂梓行之
B.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產(chǎn)獨仲子/死無后/吾哀其志/當先刻其書而后為之置嗣/遂梓行之
C.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產(chǎn)獨仲子/死無后/吾哀其志/當先刻其書/而后為之置嗣/遂梓行之
D.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產(chǎn)/獨仲子死無后/吾哀其志/當先刻其書/而后為之置嗣/遂梓行之
(4)下列四組中,全部屬于“莊氏難作”的原因的一組是
①復(fù)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 |
②書凡百余帙,頗有忌諱語 |
③浙人得其書,往往持而恐嚇之 |
④摘忌諱語,密奏之 |
⑤四大臣大怒 |
⑥所殺七十余 |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A.吳炎、潘檉章兩個人有才華而又有氣節(jié),明亡后他們放棄了科舉之路,以寫作詩文而自豪自娛。
B.吳炎、潘檉章認為只有寫出一代史書才能流傳后世,因此參與編輯莊廷鑨的《明書》。
C.潘檉章被捕后沒有像吳炎那樣慷慨陳詞,痛罵不絕,主要是因為擔心連累母親。
D.作者詳敘吳炎、潘檉章兩人蒙難原因和經(jīng)過,寫清朝統(tǒng)治者借“明史”案對江南文士血腥鎮(zhèn)壓,企圖以此來消滅反清意識,文中所說潘檉章和吳炎便是其中的犧牲者。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其所手書,盈床滿篋,而其才足以發(fā)之。
②其刻書鬻書,并知府、推官之不發(fā)覺者,亦坐之。
(7)作者對同樣是寫史書者的吳炎、潘檉章二子和莊廷鑨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請簡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