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客謂顧子曰:“子所著《方輿紀要》一書,集百代之成言,考諸家之緒論,后有起者,考求險要,辯別攻守,非子之書,何所適從焉?”
余曰:“不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且孫子有言:‘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xiāng)導者,不能得地利?!剐庞嘀畷蝗⌒庞卩l(xiāng)導,譬之掩耳而求聞,閉目而求見,所誤必多矣!”
或曰:“審如子言,則鄉(xiāng)導之于地利,重矣。然則子之書,其可廢乎?”曰:“何可廢也?孫子言:不用鄉(xiāng)導者,不能得地利。然不得吾書,亦不可以用鄉(xiāng)導。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轅也,東泛之不可以西楫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嘗無沮洳之地;東南多水,而未嘗無險仄之鄉(xiāng)。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則泰山不見;十步易轍,則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澤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執(zhí)途之人,而求其為鄉(xiāng)導,鄉(xiāng)導其可恃乎哉?何也?鄉(xiāng)導用之于臨時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嘗于九州之形勝、四方之險易,一一辨其大綱,識其條貫,而欲取信于臨時之鄉(xiāng)導,安在不為敵所愚也?
是故先知馬陵之險,而后可以定入魏之謀;先知井陘之狹,而后可以決勝趙之計。不然曹瞞之智猶惕息于陽平武侯之明尚遲回于子午乃謂求地利于臨時,而不求地利于平日,豈通論哉!凡吾所以用多用少、用分用合、用實用虛之處,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鄉(xiāng)導,從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豈徒寄耳目于仆夫云爾哉!此吾書所以必不可廢也。
或曰:“然則孫子之說固未當乎?”曰:“非也。孫子之言,固以地利者行軍之木,而鄉(xiāng)導者地利之助也。先知地利,而后可以行軍。以地利行軍,而復取資于鄉(xiāng)導,夫然后可以動無不勝。凡吾所以為此書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無所適從者任天下之事,舉宗廟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畀之他人。此先君子所為憤痛呼號扼腕,以至于死也。予小子既已奉遺命,采舊聞,旁搜記載,規(guī)之正史,稍成一家之言。合為一十八部,分為百三十卷。藏之家塾,以俟來者。”
(選自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總敘,有刪改)(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審如子言 |
審:果真 |
B.東泛之不可以西楫也 |
楫:劃船 |
C.缺其可疑 |
缺:缺乏 |
D.一旦束手而畀之他人 |
畀:給與 |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然則子之書,其可廢乎 |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
B.左陷大澤而不知 |
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
C.考諸家之緒論 |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D.以地利行軍 |
垣墻周庭,以當南日 |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不然/曹瞞之智/猶惕息于陽平/武侯之明/尚遲回于子午
B.不然曹瞞之/智猶惕息/于陽平武侯之明/尚遲/回于子午
C.不然/曹瞞之/智猶惕息于陽平/武侯之明/尚遲回于子午
D.不然曹瞞之/智猶惕息/于陽平/武侯之明/尚遲回于子午
(4)下列六句分編四組,都能直接表明作者寫作《讀史方輿紀要》目的的一組是
①予小子既已奉遺命,采舊聞,旁搜記載,規(guī)之正史,稍成一家之言
②然不得吾書,亦不可以用鄉(xiāng)導
③從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
④凡吾所以為此書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
⑤藏之家塾,以俟來者
⑥此吾書所以必不可廢也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5)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A.在作者看來,不能因為向導的輔助作用就廢棄他的書,二者應是相輔相成的。
B.向導的功用在于“臨時”,而地利的掌握則在于平日,二者應有主次之分。
C.在“先知地利”方面,作者觀點與孫子并無沖突,而且本書還有歷史知識在內。
D.作者采用了“主客問答”的形式,這種寫作方式是蘇軾在《赤壁賦》中首創(chuàng)的。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且夫一指蔽前,則泰山不見;十步易轍,則日景不分。
②孫子之言,固以地利者行軍之本,而鄉(xiāng)導者地利之助也。
(7)請用自己的話概述選文中作者闡述的“向導”和“吾書”的辯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