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必修下冊《第8課 中國建筑的特征》2022年同步練習卷(16)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解答題(共8小題,滿分0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這種“詞匯”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歸根說來,它們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建筑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guī)則和慣例。它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chuàng)造成果的總結。它不是一人一時的創(chuàng)作,它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
          由這“文法”和“詞匯”組織而成的這種建筑形式,既經廣大人民所接受,為他們所承認、所喜愛,雖然原先是從木材結構產生的,但它們很快地就越過材料的限制,同樣運用到磚石建筑上去,以表現那些建筑物的性質,表達所要表達的情感。這說明為什么在中國無數的建筑上都常常應用原來用在木材結構上的“詞匯”和“文法”。這條發(fā)展的途徑,中國建筑和歐洲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筑體系,乃至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建筑體系是完全一樣的,所不同者,是那些體系很早就舍棄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磚石為主要材料。在中國,則因很早就創(chuàng)造了先進的科學的梁架結構法,把它發(fā)展到高度的藝術和技術水平,所以雖然也發(fā)展了磚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時也被采用為主要結構方法。這樣的框架實在為我們的新建筑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無比有利的條件。
          在這里,我打算提出一個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
          如同語言和文學一樣,為了同樣的需要,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乃至為了表達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詞匯”和“文法”來處理它們的。簡單的如臺基、欄桿、臺階等等,所要解決的問題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許多民族創(chuàng)造了許多形式不同的臺基、欄桿和臺階。例如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就與無數文藝復興時代窗子的“內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詞匯”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這樣一句“話”說出來了。又如天壇皇穹宇與羅馬的布拉曼提所設計的圓亭子,雖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體裁的“文章”。又如羅馬的凱旋門與北京的琉璃牌樓,羅馬的一些紀念柱與我們的華表,都是同一性質,同樣處理的市容點綴。這許多例子說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來各種各類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寫出來的文學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樣。
    (1)下列對中國建筑的“詞匯”和“文法”的解釋,最準確的一項是
     

    A.是從中國人民在長期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考驗,而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guī)則和慣例。
    B.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建筑實踐中普遍承認并遵守的規(guī)則和慣例。
    C.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勞動和創(chuàng)造成果的總結,是整個中華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
    D.是在木材結構建筑中產生的,既經廣大人民所接受,為他們所承認、所喜愛的規(guī)則和慣例。
    (2)下列對選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但都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
    B.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古典建筑體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從木結構開始的,只不過西方建筑體系很早將磚石作為主要建筑材料。
    C.中國建筑往往采用木結構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磚石結構,說明這兩種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發(fā)展道路。
    D.熱河普陀拉的一個窗子,與文藝復興時代窗子使用的“詞匯”和“文法”不相同,其“內容”也是相同的。
    (3)怎樣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

    組卷:3引用:4難度:0.6
  • 2.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建筑和語言文字一樣,一個民族總是創(chuàng)造出他們世世代代所喜愛,因而沿用的慣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臘、羅馬體系創(chuàng)造了它們的“五種典范”,成為它們建筑的方式。中國建筑怎樣砍割并組織木材成為梁架,成為斗拱,成為一“間”,成為個別建筑物的框架,怎樣用舉架的公式求得屋頂的曲面和曲線輪廓;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臺基、臺階、欄桿的比例;怎樣切削生硬的結構部分,使同時成為柔和的、曲面的、圖案型的裝飾物;怎樣布置并聯系各種不同的個別建筑,組成庭院;這都是我們建筑上兩三千年沿用并發(fā)展下來的慣例法式。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地千變萬化,它們都遵循著那些法式。構件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裝飾,個別建筑物和個別建筑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系,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建筑上的“文法”。至于梁、柱、門、窗、墻、瓦、檻、階、欄桿、斗拱、正房、廂房、游廊、庭院、夾道等等。那就是我們建筑上的“詞匯”,是構成一座或一組建筑的不可少的構件和因素。
          這種“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時也有極大的運用的靈活性,能有多樣性的表現。也如同做文章一樣,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許多體裁,有多樣性的創(chuàng)作,如文章之有詩、詞、歌、賦、論著、散文、小說,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宮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文字上有一面橫額,一副對子,純粹作點綴裝飾用的。建筑也有類似的東西,如在路的盡頭的一座影壁,或橫跨街中心的幾座牌樓等等。它們之所以都是中國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國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為它們都用中國建筑的“詞匯”,遵循著中國建筑的“文法”所組織起來的。運用這“文法”的規(guī)則,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極不相同的“詞匯”構成極不相同的體形,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chuàng)造極不相同的類型。
          這種“詞匯”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歸根說來,它們是從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建筑活動的實踐中所累積的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經過千百年的考驗,而普遍地受到承認而遵守的規(guī)則和慣例。它是智慧的結晶,是勞動和創(chuàng)造成果的總結。它不是一人一時的創(chuàng)作,它是整個民族和地方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下的產物。
    (摘編自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1)下列有關“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構件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裝飾,個別建筑物和個別建筑物之間的一定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系。
    B.中國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限制下,創(chuàng)造的多樣性有所減弱,而文章的語法在運用上卻具有較大的靈活性。
    C.“文法”在文中指中國建筑在兩三千年里沿用并發(fā)展下來的慣例法式,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民所承認,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D.中國建筑將朱紅色用在建筑物屋身、門窗等地方,并且用彩繪圖案裝飾木構架的上部結構,這些都是“文法”使用的大膽之處。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建筑“文法”的一項是
     

    A.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縱橫梁組合構架制。
    B.古建筑在立柱與橫梁接頭處設“斗拱”。
    C.中國古建筑采用的水泥是“精米灰漿”。
    D.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對稱和中軸線原則。
    (3)根據上文及《紅樓夢》第三回節(jié)選的文字,說明“榮國府”所體現的中國建筑“文法”的特點。
          (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門前列坐著十來個華冠麗服之人。正門卻不開,只有東西兩角門有人出入。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黛玉想道:這必是外祖之長房了。想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卻不進正門,只進了西邊角門。那轎夫抬進去,走了一射之地,將轉彎時,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們已都下了轎,趕上前來。另換了三四個衣帽周全十七八歲的小廝上來,復抬起轎子。眾婆子步下圍隨至一垂花門前落下。眾小廝退出,眾婆子上來打起橋簾,扶黛玉下轎。林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兩邊是抄手游廊,當中是穿堂,當地放著個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轉過插屏,小小的三間廳,廳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間上房,皆雕梁畫棟,兩邊空山游廊廂房,掛著各色、畫眉等鳥雀。

    組卷:13引用:7難度:0.6

一、解答題(共8小題,滿分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以現代眼光,重新注意到中國建筑的一般人,雖尊崇中國建筑特殊外形的美麗,卻常忽視其結構上之價值。這忽視的原因,常常由于籠統(tǒng)地對中國建筑存一種不滿的成見。這不滿的成見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覺到中國木造建筑之不能永久。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為材料本身或是其構造法的簡陋,卻未嘗深加探討。中國建筑在平面上是離散的,若干座獨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若是以一座單獨的結構與歐洲任何一座負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較起來,顯然小而簡單,似有遜色。但是若以今日西洋建筑學和美學的眼光來觀察中國建筑本身之所以如是和其結構歷來所本的原則及其所取的途徑,則這系統(tǒng)建筑的內容,的確是最經得起嚴酷的分析而無所慚愧的。
          我們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須具有三個要素:適用,堅固,美觀。任何建筑皆不能脫離產生它的時代和環(huán)境來講的;其實建筑本身常常是時代環(huán)境的寫照。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地會反映著各時代的智識、技能、思想、制度、習慣和各地方的地理氣候。所以所謂適用者,只是適合于當時當地人民生活習慣氣候環(huán)境而講。
          所謂堅固,更不能脫離材料本質而論。建筑藝術是產生在極酷苛的物理限制之下的,所謂建筑的堅固,只是不違背其所用材料之合理的結構原則,運用通常智識技巧,使其在普通環(huán)境之下--兵火例外--能有相當永久的壽命的。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堅固,然在中國用木的方法竟達極高度的圓滿,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當,且建筑上各種問題常不能獨用石料解決,即有用石料處亦常發(fā)生弊病,反比木質的部分容易損毀。
          至于論建筑上的美,當然是其輪廓、色彩、材質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卻蘊于其權衡中,如長與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立體上各體積各部分之輕重均等。所謂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但建筑既是主要解決生活上各種實際問題而用材料所結構出來的物體,那么無論美的精神多縹緲難以捉摸,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脫離合理的、有機能的、有作用的結構等而獨立的。能呈現平穩(wěn)、舒適、自然的外象;能誠實地袒露內部有機的結構、各部的功用及全部的組織……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條件。
          因為中國現代生活種種與舊日積漸不同,所以舊制建筑的各種分配,隨著便漸不適用。尤其是因政治制度和社會組織忽然改革,迥然與先前不同,一方面許多建筑物完全失掉原來功用,--如宮殿、廟宇、官衙、城樓等等;--另一方面又需要因新組織而產生許多公共建筑--如學校、醫(yī)院、工廠、圖書館、商場等等;--在適用一條下,現在既完全地換了新問題,舊的答案之不能適應,自是理之當然。
          中國建筑堅固問題,在木料本質的限制之下,實是成功的。其在技藝上,有過極艱巨的努力,而得到許多圓滿且可驕傲的成績。如“梁架”“斗拱”“翼角翹起”等種種結構做法及用材。直至最近代科學猛進,堅固標準驟然提高之后,木造建筑之不永久性,才令人感到不滿意。但是近代新發(fā)明的科學材料,如鋼架及鋼骨水泥,作木石的更經濟更永久的替代;其所應用的結構原則,卻正與我們歷來木造結構所本的原則符合。所以即使木料本身有遺憾,因木料所產生的中國結構制度的價值則仍然存在,且這制度的設施,將繼續(xù)應用在新材料上,效勞于我國將來的新建筑。
          古埃及的陵殿、希臘的神廟、文藝復興中的宮苑皆是建筑中的至寶,雖然其原始作用已全失去。雖然建筑的美術價值不會因原始作用失去而低減,但是這建筑的“美”卻不能脫離適當的、有機的、有作用的結構而獨立。中國建筑的美就是合于這原則,其輪廓的和諧、權衡的俊秀偉麗,大部分是有機、有用的結構所直接產生的結果。
          并非因其有色彩或因其形式特殊,我們推崇中國建筑;而是因產生這特殊式樣的內部是智慧的組織、誠實的努力。
    (摘編自 林徽因《<清式營造則例>緒論》)材料二:
          我國建筑中之斗拱系統(tǒng),本身是一種裝飾,是一種宮廷建筑所特有的東西。從結構的本原看,它本不真正是建筑結構中有機的一部分。換言之,即使沒有斗拱,我國木系統(tǒng)仍可以存在,出檐的深度亦可存在。唐宋以來,斗拱在中國架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種有機的裝飾。獨樂寺觀音閣的上層結構是最“有機”的,我們仍然看不出“重昂”所代表的意義,及若干水平走向的斗拱的價值。至于廣濟寺的三大士殿,雖然部材仍然很大,但其斗拱在結構上的作用以其梁材的高度來比較,仍然是有限的。
          故從某種觀念看,斗拱在中國建筑史上的演變,從未到達真正“成熟”的時期。系統(tǒng)化發(fā)生在唐代,格式化發(fā)生在宋代,結構與造型均恰到好處的時代從不曾有過。若我們從形式上看,則可看出一個演變的方向,可能是尚算合理的。因為它始于裝飾,終于裝飾,明清只是發(fā)揮它裝飾的作用而已。
    (摘編自漢寶德《明清建筑二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木造建筑使用的材料及簡陋的構造法致其不永久是人們對它不滿的主要原因。
    B.建筑是反映時代的,我們探究建筑的適用性,不能脫離建筑建造時的時代與環(huán)境。
    C.只有運用智慧,遵循材料結構原則去建造,才可能讓建筑堅固而長久地留存下去。
    D.漢寶德指出斗拱的結構與造型不曾同時得到很好地發(fā)展,認為它并未真正成熟過。
    (2)下列對材料中論據與論點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通過建筑的石料與木料對比,來強調石料不如木料耐用,它比木料更容易損毀。
    B.材料一列述多種權衡關系,意在更好地突出美的精神主要蘊于權衡之中這一段落主旨。
    C.材料一以古埃及的陵殿等為例,是為了佐證建筑美不會因建筑實用價值的失去而消減。
    D.材料二主要以唐宋建筑為據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但最終是為了闡述明清建筑有關話題。
    (3)下列四個句子是對材料一第四段省略號所省略內容的補充,其中補充錯誤的一句是
     

    A.“能自然地發(fā)揮建筑所使用材料的本質特性”
    B.“只雕飾于必需的結構部分,以求更美的輪廓與色彩”
    C.“努力結構出更多的裝飾物來增加建筑的華麗”
    D.“不濫用曲線或色彩等來尋求建筑之美的提升”
    (4)漢寶德與林徽因對于中國木造建筑中“斗拱”的態(tài)度是否一致?請結合原文具體說明。
    (5)請簡要梳理材料一除開篇與結尾外主體部分的行文脈絡,并分析文章在行文應緊扣全文中心這一方面有無問題。

    組卷:17引用:13難度:0.3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鄉(xiāng)村:民族的記憶與想象
    雷抒雁
          曾經的鄉(xiāng)村,是一卷卷藍布封皮的線裝書,手工刻制的木版文字在薄薄的宣紙上印滿了炊煙、古屋、插秧、刈麥,印滿了拱橋、溪流、杏花、薺菜;平平仄仄的一些低吟淺唱,長長短短的一些唐詩宋詞,都寫在卷卷線裝書的冊頁里。
          當然,還有滾滾的征塵,有苛捐猛于虎的悲號,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勞作,有“田園荒蕪胡不歸”的呼喚……
          幾千年的農耕文化,起根發(fā)苗,發(fā)展壯大就在農村;農村,刻寫著我們民族的記憶和想象。
          商品的繁榮造就了城市。城市的出現,拉開了城鄉(xiāng)經濟和文化的距離。鄉(xiāng)村喂養(yǎng)著城市。衣衫襤褸的鄉(xiāng)村父母,吃糠咽菜送兒子走進學堂,開始了逃離農村,逃離勞動,逃離貧困與低賤的第一步?
          思念鄉(xiāng)村的人也有,多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商戰(zhàn)中的敗北者,戰(zhàn)場上的傷殘者,是激烈的爭斗之后尋找寧靜地方的療傷者。鄉(xiāng)村以善意的同情接納了他們,用源源不斷的溫情和取之不盡的草藥為他們醫(yī)治創(chuàng)傷。而這些受傷者往往如受傷的鳥,強健之后,又掙脫農人的雙手飛進城市。農村依然清靜而貧苦,熒麗卻落后。他們遠在都市的子女,西裝革履、粉面彩裙,記憶里只是星星點點的鄉(xiāng)情,和偶爾由芭蕉暮雨生發(fā)出的淡淡鄉(xiāng)愁。卻很少有人想去寫一部鄉(xiāng)村史,像寫一部王朝史那樣,寫鄉(xiāng)村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遷,寫農人的勞作、災難和貢獻。充滿想象和幽默的鄉(xiāng)村版文學,也只在口頭上流傳,隨風起落;充滿真誠和情感的鄉(xiāng)村版歌謠,偶爾為都市人采集,一唱競成明星。
          廣大的鄉(xiāng)村,如今面臨一次新的機遇,它將以新農村的面貌出現在中國的大地上。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變革,是都市前所未有的對鄉(xiāng)村的親情反哺??墒牵疫€是有一點杞憂。既往的每一次變革,哪怕是最小的,都傷害過鄉(xiāng)村的美麗與個性。這一次,會不會也有一些難免的傷損?美麗的村舍被單一的水泥樓房代替,寧靜的生活被喧囂的市聲淹沒,一卷古樸柔軟的線裝書,被生生地改造成硬殼子西裝書,千姿百態(tài)的鄉(xiāng)村,成了千篇一律的城鎮(zhèn)。
          鄉(xiāng)村,是我們最后一片詩意的棲居地。保護詩意的鄉(xiāng)村,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命題。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注意搜集和整理古老的鄉(xiāng)村歷史和文化是一個當務之急。我國的鄉(xiāng)村以其古老的存在,成為整個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許多古老村落歷經數千年,保留著深厚的為正史所缺失的寶貴記憶,成為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有力的物證。
          如山西長治的八義鎮(zhèn),名稱源于著名的長平之戰(zhàn),八位義士阻攔趙括草率發(fā)兵抗秦,被剛愎自用的趙括殺害;戰(zhàn)爭結果是趙軍大敗。此地后來立碑紀念“八位義士諫趙處”,村子更名八義村。
          像這樣一些有趣的記憶,中華大地的許多村子都有。建設新農村,關心和保護、留存鄉(xiāng)村古老的文化記憶是十分必要的。不要再如“文革”時期用的那些流行語言替代鄉(xiāng)鎮(zhèn)街巷的古老名字;更不要用什么“羅馬”“阿拉斯加”之類的崇洋名字改造古老鄉(xiāng)村。新農村,一定要是中國式的,與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一脈相連的農村。
          我們的記憶,想象和情感,還在農村。那里,永遠都應是我們詩意的精神家園。我們要讓鄉(xiāng)村與都市親近,而不是讓鄉(xiāng)村的背影漸行漸遠。
    (1)結合全文來看,“曾經的鄉(xiāng)村,是一卷卷藍布封皮的線裝書”一句有何作用?
    (2)結合全文,說說“農村,刻寫著我們民族的記憶和想象”一句中“民族的記憶”的含義。
    (3)作者說“鄉(xiāng)村喂養(yǎng)著城市”具體表現為什么?請分點概括。

    組卷:3引用:6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