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考語文三模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所謂文化歷史考古,是以考古學物質(zhì)文化定義“文化圈”,在有古史傳說和文獻記載的時期,則附會以古史記載的族屬,這樣“物質(zhì)文化圈”便成為“民族文化圈”的替代品,于是追溯“考古學文化”便可以成為尋找古代民族來龍去脈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在西方考古學傳統(tǒng)中一般認為始自德國歷史語言學家科西納,后由柴爾德發(fā)揚光大。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安特生一開始就試圖通過尋找仰韶文化的來源,來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源頭,同時也有研究者論證了仰韶文化就是虞夏文化。此后,本土化的文化歷史考古雖然被稱為“區(qū)系類型”學說或者文化譜系研究方法,但按照俞偉超、張忠培的說法無非就是“通過考察我國考古學文化的譜系來研究中國這一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而三代考古至今仍然熱衷于利用考古學文化、文化譜系或文化因素來探討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進而“追跡三代”,更何況在中國考古學中,最先規(guī)范考古學文化的夏鼐,利用的就是柴爾德考古學文化的概念。
(摘編自張弛《民族與革命-百年中國考古學的研究取向》)
材料二:
以考古學文化譜系梳理方法揭示中華文明發(fā)展脈絡,始終是中國考古學尤其是新石器時代和夏商周考古學的主流。這里所說的考古學文化譜系梳理,具體指建立在考古類型學基礎(chǔ)上、著眼于中國整體的長時段的考古學文化譜系研究。考古學文化研究的前提,就是認為考古學文化和某些特定的人群存在一定的對應關(guān)系。整體視野下的中國考古學文化譜系梳理,目的是試圖理清中華民族或者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譜系、脈絡和結(jié)構(gòu)。聚落考古學或者社會考古學重點在考察某個聚落或者某個區(qū)域社會的狀況,長于分析社會的復雜化程度,卻很難宏觀把握各大區(qū)域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很難洞悉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fā)展的整體結(jié)構(gòu)和脈絡。這也正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當西方明顯發(fā)生了由所謂物質(zhì)文化史研究向社會考古的轉(zhuǎn)型,而中國考古仍然執(zhí)著于考古學文化譜系研究的主要原因。
20世紀前葉,安特生、李濟、梁思永、吳金鼎、尹達等對于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來龍去脈和相互關(guān)系的討論,雖然涉及的時空范圍有限,但著眼點已在探索整個中華文化的始源問題。五六十年代,隨著黃河流域考古材料的急劇增多,出現(xiàn)了“黃河流域中心論”或者“中原中心論”。1959年,安志敏就指出“黃河流域是中國文明的搖籃”,認為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推動和影響了鄰近地區(qū)的古代文化”“黃河中下游一直是古代文明的中心”。石興邦有類似認識。1962年,夏鼐也說“黃河流域是我國上古時代文明的中心”。1965年,蘇秉琦更具體指出,仰韶文化時期“一方面形成了一個以中原為核心的主體,另一方面又把原來關(guān)系比較疏遠的江淮河漢之間的諸原始文化聯(lián)系起來”。這些論述或許有不成熟之處,但都是對中國考古學文化整體譜系和結(jié)構(gòu)的認識,有著重要的學術(shù)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后,為了消解極端的中原中心論,充分認識各地區(qū)文化自身的發(fā)展演變脈絡,蘇秉琦等提出考古學文化的區(qū)系類型學說,將全國大部地區(qū)劃分為六個大文化區(qū),強調(diào)在每個文化區(qū)內(nèi)劃分考古學文化及地方類型,并考察這些文化、類型的發(fā)展演變和相互關(guān)系。雖然是以分區(qū)為基礎(chǔ)的學說,但六區(qū)的劃分本身著眼全國,也關(guān)注區(qū)域之間的文化關(guān)系。區(qū)系類型學說影響巨大,對迄今為止的中國考古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主要據(jù)此基本搭建了全國范圍新石器時代至夏商周時期的分期年代框架和考古學文化譜系。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對全國范圍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進行系統(tǒng)梳理的基礎(chǔ)上,張光直提出大約距今6000年以后,由于各區(qū)域文化的交流而形成一個“中國相互作用圈”;嚴文明提出史前中國有著“重瓣花朵式格局”,奠定了現(xiàn)代多民族統(tǒng)一中國的最早基礎(chǔ)。兩人的觀點有一定區(qū)別,張光直“中國相互作用圈”中的各文化互相“平等”,而嚴文明的“重瓣花朵式格局”是以中原為核心的多元一體的形象表達。不過總體而言,兩人認識還是很相似,即都認為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已經(jīng)有了秦漢以后“中國”或者現(xiàn)代中國基本格局的雛形。21世紀以后,趙輝還有關(guān)于“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的形成”的論述,則進一步提出早期中國文化圈或者文化上的早期中國概念,論證了有中心有主體的多支一體的早期中國文化結(jié)構(gòu),梳理了其跌宕起伏的連續(xù)發(fā)展過程。
(摘編自韓建業(yè)《中國特色考古學的主要內(nèi)容》)
(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因為時空范圍有限,所以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xiàn)的“黃河流域中心論”或者“中原中心論”觀點是不成熟的,也是極端的。
B.區(qū)系類型學說的提出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作為本土化的文化歷史考古,主要研究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
C.考古界利用柴爾德考古學文化概念,利用考古學文化、文化譜系或文化因素“追跡三代”,來探討夏商周文化。
D.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和西方考古沒有同步轉(zhuǎn)型是因為聚落考古學長于分析社會的復雜化程度,很難有宏觀視野。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考古界對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來龍去脈和相互關(guān)系的討論,體現(xiàn)了對中國考古學文化整體譜系和結(jié)構(gòu)的認識。
B.蘇秉琦一方面堅持中原中心論,另一方面也關(guān)注區(qū)域之間的原始文化聯(lián)系,這是他對中華文化始源的認識,體現(xiàn)了其觀點的先進性。
C.區(qū)系類型學說影響巨大,指導作用明顯,源于其強調(diào)劃分文化區(qū)的考古學文化及地方類型,且著眼全國,關(guān)注區(qū)域之間的文化關(guān)系。
D.對于新石器時代文化,張光直認為各文化平等交流,嚴文明則認為是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多元一體,兩者都是對早期“中國”的認知。
(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聚落考古學研究的一項是
A.嚴文明從姜寨入手,分析仰韶文化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制度。
B.夏鼐認為中國文明可以從殷墟向上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雖有外來影響,但起源是獨立的。
C.對安陽殷墟的考古發(fā)掘,實證了晚商歷史,摧毀了“東周以上無信史”的謬論。
D.白壽彝認為仰韶文化后期對應炎黃時期,龍山時代對應堯舜禹時期。
(4)材料二論證的嚴密性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簡要分析。
(5)依據(jù)材料一,給“文化歷史考古”下一個準確定義,并分析材料二是如何運用這種方法證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的。組卷:4引用:1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閑看!
曹靖華
且說當年北京,我總覺有所不同。盡管歲月飛逝,人世滄桑,而陰丹士林一類的藍大褂“江山”,總穩(wěn)如磐石。男女老幼,富貴貧賤,無不甘為“順民”。春夏秋冬,時序更迭,藍大褂卻總與其主人形影相隨也。溽暑盛夏,儒雅之士,倘嫌它厚,改換紡綢、夏布之類的料子而已。但其實,那也不見得真穿,出門時,多半搭在肘彎上做樣子,表示禮貌罷了。短促的酷暑一過,又一元復始了。其他季節(jié),不管“內(nèi)容”如何隨寒暖而變化:由夾而棉,或由棉而皮,也不管怎樣“錦繡其內(nèi)”,外面卻總罩著一件“永恒的”藍大褂。實在說,藍大褂在長衣中也確有可取之處:價廉、樸素、耐臟、經(jīng)磨,宜于御風沙……對終日在粉筆末的塵霧中周旋的窮教書匠說來,更覺相宜;這不僅使他一出教室,輕輕一撣,便故我依然,且在一些富裕的同類和學子面前,代他遮掩了幾許寒酸,使他側(cè)身“士林”,也滿可無介于懷了。
不僅此也。在豺狼逞霸,獵犬四出的當年,據(jù)說藍大褂的更大功能,在于它的“魚目混珠”。但其實也不盡然。同樣托庇于藍大褂之下,而竟不知所終者,實大有人在!不過同其他穿著相比,藍大褂畢竟“吉祥”得多了。這雖然是無可奈何中的聊以自慰的看法。
某年的秋夜,一個朋友把我從一個地方送到北平。另一個朋友相見之下,驚慌地說:
“呀,洋馬褂!不行,換掉!換掉!”
我窘態(tài)萬狀,無言以對。殊不知我失掉“民族形式”的裝備也久矣。他忽然若有所悟地轉(zhuǎn)身到臥房里取了一件藍大褂,給我換上,就講起北平的“穿衣經(jīng)”來。
實在說,我向來是不喜歡“洋馬褂”,喜歡藍大褂的。不過這以前,此一地,彼一地也。穿著藍大褂在異邦馬路上行走,其引人注目,正不亞于狗熊在廣場上表演。而現(xiàn)在和藍大褂重結(jié)不解之緣,恰是“適懷我心”了。
不久,我就穿著這“適懷我心心”,而且又能“魚目混珠”的藍大褂,到了闊別的十里洋場。
不知怎的,也許因為久別重逢,分外興奮的緣故吧,我這如此“土氣”的藍大褂,昨天整整半日,魯迅先生仿佛都沒有發(fā)現(xiàn)。第二天,早飯之后,一同登樓。坐定之后,正不知話題從何開始。窗明幾凈,鴉雀無聲,旭日朗照,滿室生輝。我們恬淡閑適,萬慮俱無。如此良辰,正大好傾談境界也。這時魯迅先生忽然把眉頭一揚,就像哥倫布望見新大陸似的,把我這“是非之衣”一打量,驚異地說:
“藍大褂!不行,不行。還有好的沒有?”
我感慨地說:“北方之不行也,洋馬褂……”
他沒待我說完,就接著說:
“南方之不行也,藍大褂呀!洋馬褂倒?jié)M行。還有好的沒有?”
我一面答有,一面把那頓成“不祥之衣”的藍大褂下襟往起一撩,露出了皮袍面:這是深藍色的,本色提花的,我叫不出名字來的絲織品,堪稱大方、素雅,而且柔和、舒適。
魯迅先生一見,好像發(fā)現(xiàn)了我的保險單一樣,喜不自勝地說:
“好,好!滿及格!”
他放心了。面露微笑地噴了一口煙說:
“沒事別出門。真要出門時,千萬不能穿這藍大褂。此地不流行。否則易被注意、盯梢,萬一被盯上可不得了!”
當時的確如魯迅先生所說:“滬上實危地,殺機甚多,商業(yè)之種類又甚多,人頭亦系貨色之一,販此為活者,實繁有徒,幸存者大抵偶然耳?!?br /> 接著他就談到不但要注意穿著,而且要注意頭發(fā)梳整齊,皮鞋擦光,等等。蓬首垢面、衣冠不整、外表古怪,都足引起注意,鬧大亂子。連舉止也都要留神……
“這是用犧牲換來的教訓呀?!?br /> 他結(jié)論似的這么來了一句,又點起一支煙,吸了一口,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下,接著說:
“在上海過生活,就是一般人穿著不留心,也處處引起麻煩。我就遇到過?!?br /> 他又噴了一口煙,停頓了一下,用說故事的口氣,從容不迫地一邊回憶,一邊說起來:
“有一次,我隨隨便便地穿著平常這一身,到一個相當講究的飯店,訪一個外國朋友。飯店的門丁把我渾身上下一打量,直截了當?shù)卣f:‘走后門去!’”
“這樣飯店的‘后門’,通常只運東西或‘下等人‘走的。我只得繞了一個圈子,從后門進去,到了電梯跟前,開電梯的把我渾身上下一打量,連手都懶得抬,用腦袋向樓梯擺了一下,直截了當?shù)卣f:‘走樓梯上去!’”“我只得一層又一層地走上去。會見了朋友,聊過一陣天,告辭了?!?br />“據(jù)說這位外國朋友住在這里,有一種慣例:從來送客,只到自己房門為止,不越雷池一步。這一點,飯店的門丁、開電梯的,以及勤雜人員,都司空見慣了。不料這次可破例了。這位外國人不但非常親切而恭敬地把我送出房門,送上電梯,陪我下了電梯,一直送到正門口,恭敬而親切地握手言別,而且望著我的背影,目送著我遠去之后,才轉(zhuǎn)身回去。剛才不讓我走正門的門丁和讓我步行上樓的開電梯的人,都滿懷疑懼地閉在悶葫蘆中……”
他噴了一口煙,最后結(jié)束說:
“這樣社會,古今中外,易地則皆然。可見穿著也不能等閑視之呀?!?br />1961年9月3日追憶
(有刪改)
(1)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開篇說當年的北京,人們總是穿著“永恒的”藍大褂,目的是說明藍大褂在北京確有可取之處,與下文形成對照。
B.魯迅先生看到“我”的皮袍面,“好像發(fā)現(xiàn)了我的保險單一樣,喜不自勝”是因為上海不流行藍大褂,穿它容易引起麻煩。
C.文本最后一段揭示了古今中外不同地域都存在“先敬羅衣后敬人”的世俗風尚,表達了魯迅先生對此種社會現(xiàn)象的鄙夷和憎惡。
D.作者回憶了與魯迅先生的交往,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感激和懷念之情。
(2)下列對本文藝術(shù)特色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開篇以“且說當年北京……”扣題,既引領(lǐng)下文,又反襯出魯迅先生的崇高品質(zhì)。
B.文中畫線的句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傳神地表現(xiàn)了“穿著藍大褂在異邦馬路上行走”的寒酸可笑、不合時宜。
C.本文熔記敘、描寫、議論于一爐,行文舒緩自然,靈活多姿,語言詼諧風趣,毫無刻意雕琢的痕跡。
D.本文結(jié)構(gòu)頗有特色,看似散漫無邊,實際上貫穿著一條線索,那就是“穿衣不能等閑看”。
(3)本文的標題樸素中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性,請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簡要分析。
(4)文本對魯迅先生的刻畫很有特色,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是從哪幾個方面刻畫的?請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加以分析。組卷:9引用:1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中國園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尋味。立峰是一種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細看才像美人。九獅山、鴛鴦廳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說不明白,一說才① ,竟有鴛鴦之意。然而今天有許多好心腸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裝了人工大魚,熊貓館前站著泥塑熊貓,如做著大廣告,與含蓄兩字② ,失去了中國園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風景。魚要隱現(xiàn)方妙,熊貓館以竹林引勝,漸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過去有些園名,如寒碧山莊(留園)、梅園、網(wǎng)師園,都可③ ,園內(nèi)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盡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亭榭之額真是賞景的說明書。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人臨其境,即無荷風,亦覺風在其中,發(fā)人遐思。而聯(lián)對文辭之雋永,書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嘆,徘徊不已。鎮(zhèn)江焦山的別峰庵,為鄭板橋讀書處,小齋三間,一庭花樹,門聯(lián)寫著“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游者見到,頓覺心懷舒暢,親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稱好,游罷個個傳誦。至于匾額,有磚刻、石刻,聯(lián)屏有板對、竹對、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書條石,皆少用畫面,比具體的形象來得曲折耐味。其所以不用裝裱的屏聯(lián),因園林建筑多敞口,有損紙質(zhì),額對露天者用磚石,室內(nèi)者用竹木,皆因地制宜而安排。住宅之廳堂齋室,懸掛裝裱字畫,可增加內(nèi)部光線及音響效果,使居者有明朗清靜之感,有與無,情況大不相同。當時宣紙規(guī)格、裝裱大小皆有一定,乃根據(jù)建筑尺度而定。
(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2)文中提到園林中雋永的對聯(lián)文字和美妙的書法常令人一唱三嘆。請選擇下面給出的對聯(lián)的其中一副,作簡要賞析。
①湖北黃州赤壁:銅琶鐵板,大江東去;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②岳陽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組卷:8引用:1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北京市上半年征兵工作圓滿結(jié)束。30名清華北大學子響應祖國號召,他們走出校園,奔赴疆場,開啟別樣的熱血青春。
“我甘愿扎根無人問津的邊疆,甘愿坐事業(yè)、學業(yè)上的冷板凳,只要祖國有需要,我義不容辭!”
“決心入伍的那一天,我就做好了吃苦受累的準備,做好了有一天會犧牲在戰(zhàn)場上的準備。在最熱血的年紀投身軍營,為國防事業(yè)添磚加瓦,是我最無悔與光榮的選擇!”
然而面對他們鏗鏘的誓言,有人認為熱血精神固然值得稱贊,但是作為最高學府里的學子,學習才是他們的天職,才可以發(fā)揮他們的最大價值。
作為青年學子,學長們的選擇帶給你怎樣的感受與思考呢?請結(jié)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5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