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廣西南寧二中高考語文適應性試卷(5月份)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在中國的哲學和藝術理論中,存在一個“以小見大”的美學思想,中國古代美學的“以小見大”思想,經歷了一個從先秦的以大為美,到六朝時期逐漸轉變?yōu)閷π〉耐瞥绲陌l(fā)展階段。六朝時期,王朝更迭頻繁,士大夫階層開始返歸于內,成就心性的圓滿,以平和的愉悅代替外在的爭奪。印度宗教哲學和思想信仰的傳入發(fā)展也是“以小見大”得以在六朝時期流行開來的重要原因。
詩詞中的“以小見大”,包括以小物寫家國情思,以細節(jié)揭示深刻主題。如辛棄疾的《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從饑鼠、蝙蝠、燈、雨、風、破窗戶紙等富有典型意義的小物小景構筑的意境中,見出詞人所處環(huán)境的荒涼恐怖、蕭瑟孤寂,以及生活的潦倒孤獨,從而體會到社會環(huán)境的殘酷,領悟到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這首詞的最后,一對燕子呢喃的這一細節(jié),寫出了東晉王、謝兩大家族的興衰史,進而使人產生時代變遷、盛極而衰的感慨。詩人陶淵明在物質短缺、孤獨寂寞的情況下,仍然寫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在于詩人的心靈體驗是充滿圓足的,心靈的圓足和超越可以穿透世界,洞察千秋,貫通人倫。
中國古代的園林設計更加注重通過調配假山、泉水來創(chuàng)造意境。大到皇家園林,小到私家園林,空間都是有限的,從橫向或縱向讓游人擴展視野和聯(lián)想,才可以“以小見大”。清代所建的頤和園,就借用了玉泉山和玉峰塔的景致,來達到豐富本園的目的。在園林設計中,分割滲透方法也體現了“以小見大”思想。利用游廊、樹木花草等作為景區(qū)或景物之間的間隔,以阻擋人們的視線,當人們走出間隔,眼前就會突現一處美妙不凡的景觀,讓人眼前一亮;而透景則完全是一種隔而不斷,可見而不可及的設計方式,從而誘發(fā)人們對另一空間的無限遐想,激發(fā)探尋參觀的愿望。空間的調配選擇是中國古代園林意境創(chuàng)造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有限的園林中讓園中人感受到無限的自然意境,是每一個造園人心中的最高理想。
中國畫的主流不是將畫作為寫實的工具,而是當作表達內在生命體驗的工具?!鞍?,即是紙素之白。凡山石之陽面處……及畫外之水、天空闊處,云物空明處……以之作天、作水、作云斷、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夫此白本筆墨所不及,能令為畫中之白,并非紙素之白,乃為有情?!边@是我國清代著名繪畫理論家華琳在他編著的《南宗抉秘》中講到的話。這里所說的“白”即畫家所使用的畫紙,通過畫面的空缺,使畫質的底色與筆墨的深淺形成互補,讓觀者在有限的畫紙上,看到畫家獨特的生命體驗的表達。
中國美學思想中的“以小見大”,不是簡單的數量上的小大之別,它歷經幾千年至今仍然對眾多文學藝術具有重要的影響。在現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越來越需要藝術家運用這一美學思想,引導人們融入于小處見大意的美妙的審美體驗之中。
(摘編自鐘海北、李歐《小大之美——論中國古代以小見大美學思想》)(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社會動蕩、戰(zhàn)亂頻繁和不同思潮的傳播、碰撞與發(fā)展,是“以小見大”的美學思想在六朝得以流行的社會原因。
B.中國古代園林設計使用了“借景”“隔景”“透景”等空間調配方法,讓人們在一山一水之間體味萬水千山之美。
C.中國畫用極淡的墨畫出日光、道路、云斷等,使筆墨的深淺形成互補,讓觀者看到畫家獨特的生命體驗的表達。
D.現代快節(jié)奏社會更需要人們學會體驗“以小見大”的審美境界,它能讓我們在繁雜瑣碎的生活中理解人生的價值。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詩歌、園林、繪畫三個方面,層層深入地闡述中國美學的“以小見大”思想。
B.文章主體部分在闡述中國美學的“以小見大”思想時,都采用了舉例論證的手法。
C.文章用利用游廊、花草作為間隔的例子,來論證頤和園有“以小見大”的設計理念。
D.文章最后一段闡述了“以小見大”美學思想的影響與當代價值,起總結全文的作用。
(3)下列各項中,其性質不符合原文所論“以小見大”的是
A.寺廟里題寫的楹聯(lián):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B.深圳“世界之窗”有按比例縮小仿建的景點130多個。
C.2022年北京冬奧會會徽以漢字“冬”為靈感來源。
D.明代廖柴舟認為“大塊鑄人,縮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內”。組卷:12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花的圣潔已經被人們稱頌了近千年之久?,F在,科學家們終于發(fā)現了荷葉一塵不染的秘密。這一發(fā)現不但令人們感嘆大自然的精妙構思,還給材料科學家?guī)韱l(fā)。一場自清潔材料的革命因此揭開了序幕,有望使人們擺脫污漬的煩惱。
20世紀90年代,德國波恩大學的植物學家巴斯洛特首次發(fā)現并解釋了荷葉的自清潔效應。他在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植物葉面時,為防止微小灰塵帶來的干擾,總是將葉面清洗干凈。但是,他發(fā)現有些植物幾乎總是保持一塵不染,荷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他發(fā)現荷葉表面分布著許許多多尺寸20~40微米的凸起結構,而整個荷葉,包括這些凸起結構的表面,又被更為微小的納米尺度的植物蠟的晶體所覆蓋。這種獨特的結構就像是一片連綿不絕的長滿參天大樹的丘陵。植物表面的蠟本身具有疏水的功能,而表面微小的凸起結構可以吸附空氣,這一層薄薄的“氣墊”可以托起落在表面上的水滴。由于水滴與荷葉表面的實際接觸面積非常小,因而水滴在荷葉上可以像小球一般自由滾動。同時,微小的凸起結構也使得荷葉表面的灰塵和污物與葉面的接觸面積很小,這樣就減小了污物與荷葉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當水滴在葉面上滾動時,污物就很容易黏附在水滴上,隨著水滴的滾動被帶走,因此荷葉在雨后顯得格外清爽潔凈。荷葉的超疏水性依賴于表面疏水的植物蠟和表面獨特的凸起結構??茖W家們對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比如芋頭葉、紫羅蘭等進行探索,發(fā)現許多植物葉面都有疏水的功能。水稻的葉子不但有疏水的功能,而且由于其微觀凸起平行于葉邊緣有序排列,還可以使水滴定向滾動。除此之外,鴨、鵝、部分水鳥的羽毛表面具有微小的條形結構,這樣使得水更易于定向排除,自身不容易被沾濕。
現在,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可以用各種各樣的物理或者化學方法制造出類似荷葉結構的自清潔表面。金屬、塑料、有機物等疏水物質通過構造微米或納米級別的復合表面結構,就可以擁有自清潔的功能??茖W家們以簡單的溶液成膜的方法,通過改變成膜物質的組成或成膜條件,十分簡便地在普通塑料表面上構筑了荷葉般的凸起結構,賦予了塑料超疏水的功能。冰箱內膽上也采用了納米超疏水材料,這種材料有獨特的凸起結構,并在其上面附著一層仿植物蠟,這樣內膽表面上的小水滴就會自動滑落而不在內膽上沉積,從而避免內膽表面出現結霜、結冰現象。瑞士的一家公司則將納米顆粒黏結到織物纖維上,形成類似荷葉表面的粗糙凸起,可以使織物具有排斥咖啡、紅酒等污漬的能力。雖然目前投入到市場中的具有自清潔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自清潔革命的一線曙光。除了自清潔之外,類似荷葉結構的表面還有著更加廣泛的用途:把它應用在衛(wèi)星天線上,可以防止因為積雪而造成信號變差;應用于管道中,可以減少液體運輸中造成的損失;作為人體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積而造成血栓等問題。
荷葉上的一滴水珠給予的啟發(fā)已經可以解決這么多的難題,而這還遠不及大自然智慧的萬分之一。地球上的生物經過億萬年的進化,每一種都有其值得讓人學習的獨到之處。研究生物給人類的啟示,逐漸成為新興的學科,即“仿生學”,也就是通過對生物的結構和性質的研究來為工程技術提供新的設計思想和工作原理的科學。今后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許大自然早就給我們準備好了答案。
(摘自張靚、趙寧、徐堅《荷葉“一塵不染”的秘密》)(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荷葉表面的凸起結構不僅能讓水滴自由滾動,而且可以減弱污物與荷葉之間的作用力,從而讓水滴更容易帶走污物。
B.科學探索發(fā)現水稻的葉子上有與荷葉類似的凸起結構,這可以解釋水稻葉具有的疏水功能以及水滴在上面的定向滾動。
C.人類已經能用物理或者化學的方法在塑料表面和織物纖維上構筑類似荷葉表面的凸起結構,使它們具有自清潔功能。
D.荷葉“一塵不染”的秘密屬于“仿生學”的研究內容,它的破解引發(fā)了我們身邊正在進行的自清潔材料研發(fā)的革命。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開頭,既引出說明對象和寫作內容,也起到引發(fā)讀者閱讀興趣的作用。
B.受荷葉表面的植物蠟具有疏水功能特性的啟發(fā),瑞士的一家公司研制出了具有排斥咖啡、紅酒等污漬能力的織物。
C.為讓讀者看到自清潔應用的廣闊前景,作者舉了把類似荷葉結構的材料植入人體來防止血栓產生的例子進行說明。
D.科學家們可以在地球的每一種生物身上學習它們進化的智慧,并以此來一一解決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3)請簡要分析本文是從哪些方面對荷葉的自清潔效應進行說明的?組卷:39引用:9難度:0.2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文本一:
冬與獅(節(jié)選)
蘭曉龍 天空有幾顆星星很規(guī)整地閃爍,那是美軍往戰(zhàn)區(qū)空投物資的夜航燈。
千里和萬里坐在林邊看著,沒這個意識也懶得意識,劇戰(zhàn)和巨大的悲慟之后基本上就是真空萬里:“哥,我可能快死了。你不用帶我回家?!?br /> 千里沒轉頭,睨著弟弟,看著萬里在那幼稚又老成地述說愁事。
萬里:“也不用埋我?!彼粗约籂€掉的手,那現在屬于不值得包扎的傷:“太累。不想累死你們。”
千里:“怎么個意思?”
萬里很認真地戳了戳自己的心臟,自我診斷:“我這里痛。一掙一掙地痛,一脹一脹地痛,有時要裂開一樣地痛,刀子扎一樣地痛,咱老家也有人這樣,沒多久,他死了?!?br /> 千里:“啥時候有的?”
萬里:“你把我從山坡上推下來,讓我自己走那會有的。后來就常有,現在特厲害。哦,還得早,瞞著爸媽跟上你那會就有了。不過不厲害。”
千里:“站起來,這病能治?!?br /> 萬里乖乖站起來。千里看著弟弟,從來不走心的家伙現在在心痛。那是個陌生的感受,萬里又痛又怕,喘不過氣。不到一個月,萬里體會了許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別離,第一次負責,第一次勇敢而非放任,第一次自豪,第一次體會團隊,第一次認知國家,第一次見證生死,現在是第一次心碎。
千里一拳掄了過去。
萬里憤怒:“你干什么?”
千里:“挨打的地方痛,現在是不是心里沒那么痛了?”
萬里愣了一會:“好些了。”
千里:“歡迎你來第七穿插連,因為這里沒痛過,那是走過七連,不算來過七連。你且不會死,長命著呢,那叫難受?!?br /> 萬里:“我難受過,不這樣?!?br /> 千里:“那叫真難受,那叫心碎了。”
萬里:“可是我還痛?!?br /> 千里:“那是你以前太不走心,現在又太走心。萬里,你不是炮,你盡管又彪又二地活著,可人上邊,走點心?!?br /> 他又一拳掄過去,萬里甘之如飴。
千里:“還手??!挨打就要還手啊!我也痛,我也痛??!”
萬里:“……哦?!?br /> 于是兄弟倆不閃不避,你一拳,我一拳,間或會有“還痛嗎”“還痛”的互相詢問,這種詢問或回答并不一定來自萬里。
毆打后來成了雪地上的擁抱,氣喘吁吁,但是平靜。
千里:“真不知道爸媽看見你成了這樣,是難受還是高興?!?br /> 萬里:“我也不知道?!?br /> 旁邊忽然有人問:“第七穿插連?”
兄弟倆回頭,看見讓他們心臟都能驟停的一景:團直的那名騎兵傳令兵,騎在馬上馳騁而來,雪浪在馬蹄下翻滾。
驚訝,或者說驚喜地忘了回答。
傳令兵于是又問一遍:“第七穿插連?”
梅生連跑帶爬地從林子里竄了出來,他是狂喜:“第七穿插連!團直……”
可是傳令兵連人帶馬撞在一棵樹上,馬翻倒,掙扎著往起里爬。傳令兵先從墜地中爬起來,艱難地走向他們。
傳令兵:“我來的方向,七點方向,祠鼐大橋,友軍部隊,急需增援,必須增援,否則,沒法打了?!?br /> 他的聲音又斷續(xù)又急促,千里他們理解為長途跋涉后的呼吸不勻。
千里:“團部呢?大部隊呢?”
傳令兵比萬里還稚嫩的臉頓時黯然:“打散了。我也在找,一直在找。最后一個命令是各自為戰(zhàn),但團結一心。這是勝利。完畢。你們餓不餓?”
對千里和梅生這不是一個好消息,其實是壞到讓他們對后一句沒反應的壞消息。
傳令兵看著他還在掙扎的馬:“它叫春生。春生兩歲。我雙手把春生從它媽肚子里拽出來的,班長說這馬會一輩子記著你。春生凍瞎了?!?br /> 他說得像是沒啥感情,語法是剛過掃盲班級別的稚嫩。但是往下千里他們知道這孩子做了多大的舍棄:“它是我的朋友,所以吃的時候你們千萬要記得,它叫春生。要保證?!?br /> 千里:“我們不吃……”
傳令兵對春生開了一槍。
千里不想說,萬里不知道怎么說,連梅生都不知道怎么說。
傳令兵:“七點,祠鼐,急需援軍,沒有援軍,你們是最近的援軍——祖國在什么方向?”
茫然,但是梅生指點,那是懸崖的方向,有著皎潔的月光。
于是傳令兵在雪地里艱難地走著,祖國和月光吸引了他最后的神志。千里他們這時才發(fā)現他的背都被打爛了,沒那么多血是因為傷口早已凍結。
傳令兵于是跪在懸崖上,看著他覺得他能看到的祖國,那是回家的方向。
傳令兵:“新中國萬歲。”
然后他死了,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為一座平靜而赤誠的冰雕。
(有改動)【注】伍千里和伍萬里是兄弟倆,哥哥是第七穿插連連長;后文提到的梅生是第七穿插連指導員。第七穿插連剛剛經歷一場阻擊戰(zhàn),成功擊潰美軍,但傷亡慘重。
文本二:
在《冬與獅》序言中,蘭曉龍透露,自己的父親曾作為軍醫(yī)參加了朝鮮戰(zhàn)爭,但自己一直以來對于朝鮮戰(zhàn)爭的真正意味卻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一位18歲志愿軍戰(zhàn)士的照片,“這位戰(zhàn)士托著個橘子(也許是糕點),憋著樂,有點懵懂,生機盎然,有點跳脫”,這張照片讓蘭曉龍產生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他感嘆道,“他真年輕,他們真年輕”。
談及《冬與獅》的書名,蘭曉龍表示,對這個故事的認知,都在書名里?!蔼{子是不屬于冬天的,但冬天的獅子依然是獅子。長津湖戰(zhàn)役,第九兵團的人來自江浙長江流域到膠東半島,把這樣一群人給非常倉促地扔到了蓋馬高原零下40度的地方。相比十三兵團在西線打的那一仗,第九兵團這一仗嚴格來說打得不那么成功——十三兵團叫勝利,第九兵團這個叫慘勝。”
(摘自北京青年報《蘭曉龍新作<冬與獅>講述“鋼七連”長津湖之戰(zhàn)》)(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兩處畫線句,前者交代惡劣的戰(zhàn)場形勢,后者以“皎潔的月光”寄托希望,同時以“懸崖”暗示戰(zhàn)爭的艱難。
B.萬里瞞著父母跟著哥哥從軍,許多的“第一次”呈現了他進入軍隊生活后的經歷,也暗示了他“心痛”的原因。
C.傳令兵的語言多用短句,且在說話中常有語意突轉現象,這表現了他年輕稚嫩、因緊張而表達不流暢的特點。
D.文本一標題寓意深刻,用極簡的語言凸顯了環(huán)境與人物特征;文本二對書名的介紹,豐富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
(2)請結合作品簡要說明伍千里在文本一中的心理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3)文本二提到,一位18歲志愿軍戰(zhàn)士的照片讓作者產生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請分析其創(chuàng)作動機是如何在文本一體現的。組卷:2引用:1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對于人類而言,之所以要學習,①
由此可見,雖古語云“學而知不足”,但反過來說更有道理,就是③
(1)在上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若改寫成:“完美的人生很難進步,不要完美的人生?!睆恼Z義上看,與原文基本相同;從表達效果看,原文的更好,為什么?組卷:19引用:6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2021年3月,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建議在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后面增添一個“更團結”,四個詞在一起的呈現形式是“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
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上發(fā)表演講,指出面對各種逆流險灘,各國必須握穩(wěn)舵盤、把準航向,同乘一條船,共同駛向更加美好的彼岸。
回望歷史,從個人、家庭,到民族、家國,都難免遭遇“逆流險灘”,但是人們對“美好彼岸”的期盼從未磨滅。展望未來,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tài)和行動創(chuàng)造美好的明天?請結合材料內容和自己身邊的事例,以“一起向未來”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題目自擬,②主題鮮明,③文體不限(詩歌除外),④不少于800字。組卷:14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