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王定國詩①集敘
蘇軾 太史公論《詩》,以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怒誹而不亂”。以余現(xiàn)之,是特識變風、變雅耳,烏睹《詩》之正乎?昔先王之澤衰然后變風發(fā)乎情雖衰而未竭是以猶止于禮義以為賢于無所止者而已若夫發(fā)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詩豈可同日而語哉!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今定國以余故得罪,貶海上三年,一子死貶所,一子死于家,定國亦病幾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放以書相聞。而定國歸至江西,以其嶺外所作詩數(shù)百首寄余,皆清平豐融,藹然有治世之音,其言與志得道行者無異。幽憂憤嘆之作,蓋亦有之矣,特恐死冷外,而天子之恩不及報,以忝其父祖耳??鬃釉唬骸安辉固欤挥热??!倍▏也晃以苟显固旌酰∮嗳缓髲U卷而嘆,自恨期人之淺也。
又念昔日定國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詩幾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國與顏復長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余亦置酒樓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無此樂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復作詩,又以病止酒,閉門不出。門外數(shù)步即大江,經(jīng)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農(nóng)夫也。而定國詩益工,飲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窮山水之勝,不以厄窮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國者,不獨其詩也。
與王定國書(節(jié)選)
蘇軾 定國所寄臨江軍書,久已收得。二書反復議論及處憂患者甚詳,既以解憂,以洗我昏蔡,所得不少也。然所謂“非茍知之,亦允蹈之”者,愿常誦此語也。杜子美在國窮之中,一飲一食,木嘗忘君,詩人以來,一人而已。今見定國,每有書皆有感思念咎之語,甚得詩人之本意。仆雖不肖,亦嘗庶幾仿佛于此也。
文字與詩,皆不復作。近為葬老乳母,作一志文,公又求某書,輒書此奉寄。今日馬鋪李孝基送君謨③石刻一卷來,其后有定國題字,又動我相思之懷,作惡久之。數(shù)日前,沈達過此,亦云與定國熟,船中會話半夜,強半是說定國。
注:①王定國:名鞏,工詩。受蘇軾“烏臺詩案”的林連,被貶嶺南。②眊眊:昏亂,糊涂。③君謨:宋代書法家蔡襄的字。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風》好色而不淫 |
淫:過分 |
B.是特識變風、變雅耳 |
特:特別 |
C.以忝其父祖耳 |
忝:有愧于 |
D.非茍知之,亦允蹈之 |
蹈:遵循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乘月而歸 |
侶魚蝦而友麋鹿 |
B.又以病止酒 |
以其無禮于晉 |
C.眊眊焉真一老農(nóng)夫也 |
猶且從師而問焉 |
D.甚得詩人之本意 |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
(3)下列對文章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昔先王之澤/衰然后變風發(fā)乎情/雖衰而未竭/是以猶止于禮/義以為賢于無所止者而已
B.昔先王之澤衰/然后變風發(fā)乎/情雖衰而未竭/是以猶止于禮/義以為賢于無所止者而已
C.昔先王之澤/衰然后變風發(fā)乎/情雖衰而未竭/是以猶止于禮義/以為賢于無所止者而已
D.昔先王之澤衰/然后變風發(fā)乎情/雖衰而未竭/是以猶止于禮義/以為賢于無所止者而已
(4)下列句子分別表現(xiàn)王定國豁達和與作者感情深厚的一項是
A.①以其嶺外所作詩數(shù)百首寄余,皆清平豐融 |
②定國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 |
B.①特恐死嶺外,而天子之恩不及報 |
②又念昔日定國遇余于彭城,留十日 |
C.①定國與顏復長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飲酒,乘月而歸 |
②其后有定國題字,又動我相思之懷 |
D.①二書反復議論及處憂患者甚詳 |
②船中會話半夜,強半是說定國 |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定國詩集敘》開篇引用太史公對《國風》《小雅》的評論,指出其局限,引出詩作“發(fā)于情止于忠孝”的傳統(tǒng)。
B.作者評論王定國的詩歌,稱贊他的“清平豐融之作”,有“治世之音”;但對他的“幽憂憤嘆之作”則有否定之意。
C.王定國在兩封軍書中談論到處于憂患時應注意的事,不僅幫助作者解憂,還幫助作者洗滌愚昧,讓作者收獲不小。
D.兩篇文章都寫到杜子美在困窮之中未嘗忘君,以此來襯托王定國的心志氣度。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書相聞。
②窮山水之勝,不以厄窮衰老改其度。
③仆雖不肖,亦嘗庶幾仿佛于此也。
(7)結合原文分析作者畏服王定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