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陜西省銅川市王益中學高二(上)期中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11/12 9:0:2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 1.荀子曾說“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薄靶禂?shù)者(法律制度),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睋?jù)此可知,荀子( ?。?/h2>

    組卷:2引用:2難度:0.5
  • 2.春秋時期,某思想家曾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庇纱丝芍?,該觀點( ?。?/h2>

    組卷:2引用:2難度:0.6
  • 3.在東漢明帝的幫助下,班固撰成了《漢書》,其中的《古今人表》更是其史學創(chuàng)舉。以下為《漢書?古今人表》中部分人物及其對應品級。由此可知( ?。?br />
    品級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人物
    (部分)
    堯、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貢
    范蠡
    廉頗
    老子
    商鞅
    韓非
    齊桓公
    呂不韋
    荊軻
    秦始皇
    李斯
    陳勝
    宋襄公 夏桀 商紂

    組卷:0引用:2難度:0.6
  • 4.南北朝時期,佛教信徒宣稱皇帝即“如來”,佛教自身也提出“父母恩惠,無量無邊,不孝之愆(罪過),卒難陳報”的修行之道。由此可知,南北朝時期( ?。?/h2>

    組卷:0引用:3難度:0.5
  • 5.朱熹認為:“致知力行,論其先后,固然以致知為先;然論其輕重,則當以力行為重。”王陽明主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庇纱丝芍?,二者( ?。?/h2>

    組卷:10引用:5難度:0.8
  • 6.李贄認為:“童心者,心之初也”,但是隨著所學、所聞日益增長,知道了“美名之可好也”,便想發(fā)揚它以致喪失童心,又知道了“不美之名之可丑也”,便想壓制它以致喪失童心。李贄的這一思想意在( ?。?/h2>

    組卷:4引用:2難度:0.5
  • 7.現(xiàn)存中國古代全國總圖中基本沒有宋代以前的地名;而在宋代之后古籍中長期留存、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全國總圖,繪制時間基本只能追溯到宋代。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  )

    組卷:2引用:2難度:0.6
  • 8.中國古代某一著作詳細介紹了古代農產品加工、釀造、烹調、果蔬貯藏的配方與技法;其中就有9種酒曲的制作方式,并將它們按照制作和應用方式分為神曲、白醪曲、笨曲三大類。由此可知,該著作為( ?。?/h2>

    組卷:4引用:2難度:0.5
  • 9.有學者在研究中西方科技時提出:中西方思想的對比,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主德和主智的對比;中國歷代仁人志士的獻身,都是為了仁義道德,而不是追求某種純粹理性,即科學認識上的真理。該學者意在說明( ?。?/h2>

    組卷:1引用:2難度:0.7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26題12分,第27題14分,第28題12分,第29題12分,共50分。)

  •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紀初,西方傳教士的東來并沒有使中國出現(xiàn)文化選擇的問題。林則徐、魏源等人則是地主階級改良派進行文化選擇的最初探索者,特別是魏源,以“睜眼看世界”的立場,明確地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文化選擇理念。結合時代背景,從“師夷長技以制夷”來分析魏源的文化選擇,他的文化選擇表現(xiàn)出自省式的文化反思、改良化的文化策略以及功利性的文化求索理念。
    ——摘編自《從“師夷長技以制夷”看魏源的文化選擇》材料二 一般而言,近代思潮主要是以作為時代主導意識的觀念的變化為其演進標志。在我們看來,將鴉片戰(zhàn)爭前后、甲午戰(zhàn)爭之后、五四運動前后和20世紀30年代的理論觀念形態(tài)的變異或發(fā)展,看成中國近代思潮演變的幾個階梯,從其前后的延續(xù)和區(qū)別中把握思想上好的總趨勢可能是有意義的。
    ——摘編自彭明《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中期魏源的文化選擇及文化求索理念產生的背景。
    (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思潮演變的總特征,并結合史實加以論證。

    組卷:1引用:1難度:0.5
  • 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紀初期,新舊勢力的較量主要是圍繞著政治制度的變革而展開的,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即使宣傳很不力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也理所當然地成為思想界的主旋律,對馬克思及其思想學說的零星介紹當然不會引起重視。但是,一旦人們的興奮樞紐由于政治制度變革的失敗而消散時,原先被隱藏在政治制度變革后面的思想文化上的新舊矛盾和新舊勢力沖突日益凸顯出來。于是,中國社會變革開始從制度價值認同向思想價值認同轉換。馬克思主義形成廣泛傳播的熱潮,超越早期譯介階段,是順理成章的。
    ——摘編自齊衛(wèi)平《五四運動前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兩個階段比較研究》材料二 從1935年遵義會議開始,毛澤東事實上已經成為黨的領導人。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這在客觀環(huán)境上為中共系統(tǒng)學習馬列主義和總結經驗教訓提供了條件。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命題。1945年,劉少奇在黨七大上作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理論上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并且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摘編自項杰《中共七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20世紀初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條件。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毛澤東思想成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原因。

    組卷:5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