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安徽省池州一中高二(上)期中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12/27 23:30:2
一、選擇題.
-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種分科分層的、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的,運用合理技術并嚴格遵循法典法規(guī)的官僚科層式行政組織,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并以“變法”的形式,在列國普及開來。這些行政組織的發(fā)展( )
組卷:4引用:1難度:0.5 -
2.經過克里斯提尼改革,通過新生的公民大會,雅典人“習慣于既做演說者,也做聽眾。每個人,因為感到他對決定施加了影響,將他自己的安全和幸福與多數人的決定相認同,并熟悉了他既不能也不應抗拒的主權的觀念”。克里斯提尼改革倡導的社會觀念( ?。?/h2>
組卷:5引用:1難度:0.5 -
3.1660年,英國復辟王朝的一項法規(guī)廢除了1640年以來的一切法律,理由是它們都未經過國王同意;1661年頒布的另一項法規(guī)提出,凡聲稱議會有權單獨立法者,皆以叛逆罪論處。這兩項法規(guī)( ?。?/h2>
組卷:8難度:0.5 -
4.美國前副總統蒙代爾曾寫道:“國會無力運用旨在防止總統支配美國政府管理過程的約束力量,這就妨礙它去堅強地行使它的基本權力,憲法賦予國會的每一項權力往往形同度虛設……每一項權力似乎越來越受到驕橫恣肆的行政部門的支配?!边@表明美國( ?。?/h2>
組卷:11難度:0.6 -
5.《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專設了“法院”一章,規(guī)定:“法院依法律審判民事訴訟及刑事訴訟”,“院之審判,須公開之”,“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這些規(guī)定( ?。?/h2>
組卷:2難度:0.7 -
6.與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反對列強主導進行司法調查不同,在司法調查問題上,北洋政府采取了爭取擴大法權調查范圍這一應對措施,以便為廢除治外法權尋找法律和事實依據。北洋政府的做法( )
組卷:2難度:0.6 -
7.王安石曾為科舉考試制定新制:“進士罷詩賦、帖經、墨義,各占治《詩》、《書》、《易》、《周禮》、《禮記》一經,兼以《論語》、《孟子》。每試四場,初本經,次兼經,并大義十道。務涵義理,不須盡用注疏?!边@反映出,王安石的改革措施( ?。?/h2>
組卷:17引用:1難度:0.5 -
8.1984年5月,國務院允許企業(yè)自銷和完成國家計劃后的超產部分,在不高于計劃價格20%的幅度內,由企業(yè)自行定價或由供求雙方協議定價;1985年1月,取消計劃外價格不得高于計劃內價格20%的限制,允許企業(yè)按市場價出售和購買計劃外產品。這些規(guī)定( ?。?/h2>
組卷:3引用:1難度:0.5 -
9.在漢代,無論是郡國歲舉的孝廉,還是詔令特舉的賢良、文學,到朝廷后,均須再參加考試??荚嚨膬热菀越泴W、章奏為主??紗栔黧w,則上至皇帝親策,下至公府甄核,幾乎遍及察舉的各個科目。這些舉措( ?。?/h2>
組卷:11難度:0.7
二、非選擇題
-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政治協商傳統以“天下公義”為立論依據,倡導“和而不同”的協商原則,包含了“通民情、達民隱、申民意”的政治訴求,其實踐具體表現為體制內的“咨詢”、“朝議”“諫議”和體制外的“清議”、“鄉(xiāng)議”。西周至春秋天子和諸侯均設立“三朝”制度以咨詢意見,秦漢以后,“朝議”雖有“廷議”和“集議”之別,但都是皇權決策的一種輔助手段?!扒遄h”隨著士階層的興起而逐漸產生,主要批評當時的混亂政治,正所謂“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漢代以降,士階層的清議在鄉(xiāng)里決策、官吏選拔、倫理教化等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班l(xiāng)議”是宗族或鄉(xiāng)紳在處理公共事務時進行的協商討論。無論是士人的“清議”還是基層的“鄉(xiāng)議”,都成為國家(官府)與平民之間進行溝通的重要渠道,在很長時期內實現了有效的社會治理,維持了基層社會的穩(wěn)定。
--摘編自盧興、吳倩《中國古代政治協商傳統的思想內涵與基本特征》材料二 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舉行。中國共產黨及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等單位的代表(含候補代表)共662人參加了會議。會議選出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宋慶齡等為副主席,還選出了由180人組成的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并制定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毛澤東在會議上宣布,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人民政協代行全國人大的職權。
--摘編自何沁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政治協商”的特點并分析其積極作用。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中國古代政治協商相比,新中國政治協商的新變化并說明其原因。組卷:9難度:0.5 -
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7年1月22日,威爾遜提出了和平建議和重建世界的藍圖。威爾遜的和平建議是要恢復戰(zhàn)前的狀態(tài),這與英、法等國徹底摧毀德國軍國主義的戰(zhàn)爭目的是相悖的,他們渴望美國的參戰(zhàn),但同時在內心深處反感美國的救世主心態(tài),以及過于理想化的戰(zhàn)后秩序。1917年4月,美國政府正式對德國宣戰(zhàn),結束了長達三年的中立立場。7月,威爾遜寫信給眾議院說:“英、法兩國的戰(zhàn)爭目的與我們的是相違背的。但是當戰(zhàn)爭結束時,我們可以迫使他們來接受我們的思維方式?!钡?,在共同的敵人德國被打敗后,美國的理想主義和舊歐洲的現實主義就發(fā)生了沖突。
材料二:1920年成立的國聯,雖然在一段時間內點燃了人們對和平與正義的希望,正如政治學者顧德里奇所言:“國聯雖未能如世人理想的那樣,成為一個有效的世界組織,以充分實現國際主義的精神,然其趨勢究系朝著此方向進行,故不容忽視其歷史地位。”但國聯存在的時間很短,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和實例則更為有限。除了英、法兩個大國存在分歧以外,還有其它很多原因。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國聯既沒有能夠防止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發(fā)生,也未能有效地維護國際秩序。
——材料一二均摘編自王黎《歐洲外交史1494-1925》(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一戰(zhàn)后“美國的理想主義和舊歐洲的現實主義”沖突的表現。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國聯“未能有效地維護國際秩序”的原因。組卷: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