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生態(tài)民生問題是一個關涉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從系統工程尋求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治理之道、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以道德法治和規(guī)章制度保障生態(tài)民生建設等,所有這些既體現了頂層設計層面的戰(zhàn)略構想,又展現了具體實踐層面的操作規(guī)范。應當說,在新時代推進生態(tài)民生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協同性是必須特別關注和重點把握的顯性特點。這種協同的特性不僅來自于客觀對象本身所具有的普遍聯系的品質,也來自于人類解決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自覺選擇。任何單一方式、舉措,都無法使復雜的生態(tài)民生問題得到最終的解決。
與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緊密關聯的自然生態(tài),是一個由諸多生態(tài)要素構成的“生命共同體”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和功能性特征。在這一“生命共同體”中,各要素之間的生態(tài)過程既相互影響與制約,又互為依托與基礎。正如習近平所言:“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些不同的生態(tài)要素共同構成了一個彼此關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顯然,對于這樣的生態(tài)系統,只有進行整體的謀劃并切實保障和實現其良性運轉,才能使其生態(tài)功能得以完整實現。這樣的特性也就決定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與治理,必須從系統性、整體性、全面性的角度出發(fā),有效統籌組成自然生態(tài)的各要素,以尋求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全鏈條的治理對策。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對自然生態(tài)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
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理念落到實處,最重要的是努力實現各種保障措施的協同推進。其中制度實施、法治施行的剛性約束,是這一工作取得實效的最堅實的保證與依托。事實上,這些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夠完善、機制不夠健全、法治不夠完備有著緊密的內在關聯。
所以,針對中國生態(tài)民生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zhàn),必須著眼于通過改革和完善體制機制來有效加以解決,依靠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以及最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執(zhí)行力,“保護好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本錢”。牢固樹立生態(tài)紅線的觀念,注意防范因資本無序擴張所帶來的生態(tài)風險,由此為新時代中國生態(tài)民生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在全球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面前,共處同一地球的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加強生態(tài)治理的全球合作。顯然,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推進生態(tài)民生建設,就必須廣泛開展生態(tài)民生領域的國際合作,著力提升生態(tài)治理的全球協同能力。作為生態(tài)文明全球共治的價值引領者和國際生態(tài)文明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積極倡導并始終秉持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科學指引下,“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這無疑是對眾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秉持的狹隘民族主義立場的超越,彰顯了中國愿意承擔世界負責的整體形象。
總體而言,新時代中國生態(tài)民生建設是一個任務極其艱巨、過程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中國與時俱進地提出了具有協同性特征的一系列實踐要求,為順利推進新時代生態(tài)民生建設提供科學的行動指南。只有推進新時代生態(tài)民生建設,切實將觀念變革、行為養(yǎng)成到政策實施、制度保障等各個層面、環(huán)節(jié)協同聯動,才能真正實現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統一。同時,在治理全球性生態(tài)危機背景下,以系統思維推進中國生態(tài)民生建設的實際成效,也為中國有效展現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的內在特質與發(fā)展前景,提供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的根本支撐。
(摘編自趙美嵐《中國生態(tài)民生建設理論的新形態(tài)建構》)(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A
A.在新時代推進生態(tài)民生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忽略協同性的任何單一方式、舉措,都無法使復雜的生態(tài)民生問題得到解決。
B.自然生態(tài)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須從系統性、整體性、全面性角度出發(fā),尋求系統性解決方案、全鏈條治理對策。
C.應對中國生態(tài)民生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zhàn),落實好各種保障措施的協同推進,離不開制度實施、法治施行的剛性約束。
D.在全球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面前,任何國家都應該廣泛開展生態(tài)民生領域的國際合作,著力提升生態(tài)治理建設的全球協同能力。
(2)下列對于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是 CC
A.文章開頭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分析生態(tài)民生問題,并指出協同性是新時代推進生態(tài)民生建設時必須特別關注和重點把握的顯性特點。
B.在談論“生命共同體”概念時,引用習近平的觀點,論證了共同體不同生態(tài)要素之間既相互影響與制約,又互為依托與基礎的復雜關系。
C.第三自然段運用比喻論證手法,把生態(tài)民生保護治理比作“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本錢”,生動形象地闡明生態(tài)民生建設的長遠戰(zhàn)略意義。
D.論述全球化背景下生態(tài)民生建設時,將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眾多西方國家的狹隘立場對比,凸顯了中國秉持的全球協同治理觀念。
(3)請簡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脈絡。
【答案】A;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10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眾多事實告訴我們,語言文字的功能絕不僅僅在于交流和書寫,還關乎民族認同和國家統一。共同的語言文字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價值觀念、歷史記憶、民族情感等,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而這,正是促進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前提條件之一。
古代中國的地域已經非常廣袤,而且諸侯林立、民族眾多,如果各地都各說各的語言,不利于國家的統一和政令的頒行,所以早在夏商周時期就有了統一的、標準的語言發(fā)音。比如,在《詩經》的“風、雅、頌”三部分中,“雅”和“頌”要用“雅言”來吟唱?!把叛浴本褪钱敃r統一的普通話或標準話,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國語”。秦始皇一統中國后,又做到了“書同文”,即文字的統一。文字統一對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對中國的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疆域拓展、歷史延續(xù),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香港已故儒商安子介曾說文字統一是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而在筆者看,實是第一大發(fā)明。
但是,漢語漢字自近代以來就命運多舛,即使在今天也是危機重重。一些地方電臺、電視臺的方言節(jié)目無所約束,國人國語水平堪憂;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利用電腦處理文字工作,敲打鍵盤代替了握筆書寫、拼音字母代替了筆畫順序。人們不再識繁體字,不再寫文言文,不再讀經典名著,不但說著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語言,而且菲薄道德、懈怠禮儀、漠視傳統。繁簡并行于世,“中華文化圈”各說各話、各用各字---大陸使用簡體字,臺港澳、新加坡以及一些海外中文媒體使用繁體字。早年臺灣稱繁體字為“正體字”,意在表明臺灣堅守中國文化正統,如今則意在表明臺灣文化和大陸文化的差異,成為“文化臺獨”的一個由頭。臺灣弱化國語教育而把“客家話”或“閩南話”稱為“臺語”加以推行,同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上述這些現象,不但危及中國的文化傳承和文明特色,也關乎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和國家統一。筆者在此嘗試性提出幾條建議以期引起有識者的重視和討論:其一,加強保護漢語言文字純潔的力度。保護母語是絕大多數民族和國家的通行做法。比如,法國規(guī)定國產商品的商標必須使用法文,韓國主張“立志于國語發(fā)展和國語文化創(chuàng)造”。我們要在全社會樹立以“說我漢語,寫我漢字”為榮的觀念;規(guī)范漢語發(fā)音、漢字書寫;降低外文“污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就提出“學習母語是一種權利”,并把每年的2月21日作為“世界母語日”,筆者也建議中國把每年2月21日確立為“中華母語節(jié)”。
總之,漢語漢字關乎文化傳承、文明特色,關乎民族認同和國家統一,關乎民族復興和中國崛起,必須從戰(zhàn)略的高度對待漢語漢字問題。
(節(jié)選自《中文興衰關乎國家統一》)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共同的語言文字有助于形成共同的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價值觀念、歷史記憶、民族情感等,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
B.文字統一對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對中國的民族融合、國家統一、疆域拓展、歷史延續(xù),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C.早年臺灣稱繁體字為“正體字”,意在表明臺灣堅守中國文化正統,如今則意在表明臺灣文化和大陸文化的差異,成為“文化臺獨”的一個由頭。
D.保護母語是所有民族和國家的通行做法。比如,法國規(guī)定國產商品的商標必須使用法文,韓國主張“立志于國語發(fā)展和國語文化創(chuàng)造”。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共同的語言文字不僅在于交流和書寫,還有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這有利于促進和維系國家統一。
B.認識到文字統一對國家民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香港已故儒商安子介曾說文字統一是中國的第一大發(fā)明。
C.臺灣弱化國語教育而把“客家話”或“閩南話”稱為“臺語”加以推行,本質上也是“文化臺獨”的一個由頭。
D.我們要在全社會樹立以“說我漢語,寫我漢字”為榮的觀念;規(guī)范漢語發(fā)音、漢字書寫;降低外文“污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語言文字的功能絕不僅僅在于交流和書寫,還關乎民族認同和國家統一,這已經為眾多事實所證明。
B.《詩經》的“雅”和“頌”要用“雅言”來吟唱,可見早在夏商周時期就有了統一的、標準的語言發(fā)音。
C.因為一些地方電臺、電視臺的方言節(jié)目無所約束,國人國語水平堪憂,所以自近代以來就命運多舛的漢語漢字,今天也是危機重重。
D.必須從戰(zhàn)略的高度對待漢語漢字問題,因為漢語漢字關乎文化傳承和文明特色、民族認同和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和中國崛起。發(fā)布:2024/12/26 8:0:1組卷:4引用:1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速讀,按字面解釋,就是快速地閱覽。它注重的是閱讀過程的提速,目的是應對當下的“知識經濟時代”: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閱讀盡可能多的書本,以獲取更多的信息,把握更多的機會。
早在上世紀中后期,“速讀”一詞就經常出現在報刊的讀書專題版面,以期激發(fā)閱讀者不斷提高閱讀速度。中央電視臺曾在黃金時段反復播放《學習的革命》這本書的廣告,為速讀之風推波助瀾--大有誰不速讀,誰就要被時代淘汰之意。許多不明真相的讀者和好奇者,紛紛購買定價很高的《學習的革命》,然后反復翻之讀之,希望快速掌握速讀的各種“要領”,準確運用速讀的各種“方法”。一些出版社順應社會上猛刮勁吹的速讀之風,趁勢而上推出眾多的“速讀外國名著叢書”“速讀中國現代經典文學叢書”“速讀中國四大古典名著讀本”一類的圖書。結果,一些讀者購買了這些“壓縮書”和“精簡書”之后,隨即發(fā)出了“原來名著和經典也就這種水平”的喟嘆。其實這是“速讀”惹的禍。為了讀者能夠速讀,幾十萬字乃至上百萬字的一部名著或經典,被壓縮或精簡成數千字、上萬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簡介。讀者發(fā)現,這些被抽剝了“血肉”的“經典”,讀得再多也是白讀,更要命的是,它還會讓讀者失去閱讀的信心。
速讀的正面價值被夸大以后,培訓速讀的商業(yè)機構就應運而生。它們收費招生,以函授、面授和網絡教學等各種方式,培訓閱讀者的速讀能力。他們安慰受訓者,最常見和最有蠱惑性的話語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速讀能力,只是缺少速讀方法。經過訓練,改變閱讀習慣,就能夠把閱讀的潛能激發(fā)出來?!比欢幢愠晒α送ㄟ^速讀的培訓,具備了所謂“眼腦直映,一眼看一行甚至整個頁面”的速讀能力,又能怎樣呢?這樣的速讀,能享受多少閱讀的樂趣呢?
速讀有極強的目的性和實用價值,這一點無可非議。然而閱讀者是不是都得提高閱讀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沒必要刻意如此。一個純粹的閱讀者,其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各種文憑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證書,而是為了安頓心靈與澄明思想,豐富內心生活與透亮內心世界。只有不受速度制約的入心入腦的品讀,才會讓人真正體驗到閱讀的意義和價值,維護閱讀的信仰和尊嚴。
生活在一個圖“快”的年代,生存的經驗似乎在告訴我們:只有與“快”字沾上邊,只有具備“快”字當頭的思想意識,你才能贏得良好的生存能力與生活條件。然而就閱讀而言,最好不要一味圖“快”。圖書畢竟是一種精神產品,其性質決定了人們的“使用方式”,不在多而在精,不在于閱讀的數量而在于閱讀的質量。
作為一個自由閱讀者,我一直拒絕速讀。我寧可用速讀十幾本書乃至幾十本書的時間來有滋有味地品讀一本書。
(1)下列說法不符合選文文意的一項是
A.為了應對“知識經濟時代”,有些閱讀者希望更快地閱讀更多的書籍。
B.報刊版面經常出現“速讀”,是為了激發(fā)閱讀者不斷提高閱讀的速度。
C.一些出版社推出眾多的速讀圖書,起到了為速讀之風推波助瀾的作用。
D.圖書的性質決定了人們對圖書的使用不在閱讀的數量而在閱讀的質量。
(2)對作者拒絕速讀的理由的理解,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速讀是為了獲取各種文憑或形形色色的證書,但不會速讀也不會被時代淘汰。
B.把名著或經典壓縮、精簡成故事梗概或作品簡介,這必然會讓讀者產生誤會。
C.商業(yè)機構為了收費招生蠱惑人心:速讀能改變閱讀習慣且能激發(fā)出閱讀潛能。
D.速讀有極強的目的性和實用性,卻無法達到安頓心靈與澄明思想的閱讀目的。
(3)某高中學校為激發(fā)學生的讀書熱情,開展了課外閱讀考級評比活動,每個等級都規(guī)定一定的閱讀篇目和數量。請結合本文的基本觀點,簡要評析上述做法。發(fā)布:2024/12/24 8:0:13組卷:1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題。
中國書法是歷史悠久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現代書法藝術探索的影響下,一些書法作品片面追求書法的“線條質量”,甚至無底線地戲謔漢字,造成文本不可識讀,喪失了對漢字、書法的基本尊重。一些學書者曲解“筆墨當隨時代”之內涵,拋開傳統,求新求異,頻頻寫出“怪書”“丑書”,讓業(yè)內人士搖頭,讓書法愛好者一頭霧水。其實,“筆墨當隨時代”的本意是希望藝術家能創(chuàng)作出富有時代氣息的作品,而非背離傳統創(chuàng)造所謂的“新”筆墨、“新”面目。
漢字天覆地載、嚴謹優(yōu)美的造型結構,深藏著先民的美學智慧。不夸張地講,了解中國書法中有關漢字的結構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國美學。不論是商周時期的金文,漢代的隸書,還是唐代的楷書,其結字原則都是拱向一個中心,書寫時嚴格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筆畫順序,呈現出緊湊有序、大方得體、勻稱美觀的漢字形象。漢字結構的平中寓奇、險中求勝,漢字筆畫的勁健內斂、剛柔相濟,以及書法布局的計白當黑、虛實相生,都極大強化了漢字書寫的內在張力,影響著書法的審美取向。因此,缺乏對漢字與文本的研究,就相當于丟掉書法之根,符號化的漢字線條終究無法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當下一些書法家見作品不見風格,真正能寫出自己風格的大家并不多。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當代學書者對古人書風的研習不足,從而導致創(chuàng)新不足。古人書風有千百種,學習時應抽絲剝繭,找到其中不變的精神為我所用。張芝、鄭道昭等人書風強勁陽剛,有正大氣象;歐陽詢、黃庭堅等人書風儒雅純正,耐人尋味;張旭、王鐸等人書風氣勢恢宏,豪邁不羈。近現代,沙孟海書風沉雄樸茂,蒼厚古拙,有金石之氣;趙樸初書風儒雅雋秀,蘊藉內斂,有書卷之氣……他們的書法風格各異,個性突出。風格即人。這些書法風格均在守正的基礎上實現出新,在汲取書法優(yōu)秀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各有優(yōu)長,值得學書者深入研究。
書法風格是書法的藝術語言,建立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審美標準之上。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審美標準無外乎真、善、美,這也是所有學書者創(chuàng)作時都應堅守的審美標準。
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審美標準,還需進一步加深對書法審美情感的認識。書法審美情感,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感性審美情感,另一種是理性審美情感。兩種情感之間呈遞進和互相深化的關系,沒有感性審美情感階段就沒有理性審美情感階段,沒有理性審美情感階段就無法創(chuàng)作出有高度的作品。存在于認識過程中的遞進情感,一般總是由初始對書法的興趣進而步入到對書法的理性把握,這是一個對書法貫穿始終的,甚至是周而復始的認識過程。因此,再難的字體、字帖,最終臨習到手總歸不是太難,但要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則非盡畢生精力與功夫不可。
當然,在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中,情感的表現是多樣的,也是復雜的,反映在作品中最高級的東西,即真實純凈的情感,常常是理性審美情感與感性審美情感的交輝。所以,當書法進入到創(chuàng)作實踐中時,所謂“靈感”往往是一種觸發(fā);所謂“激情”,則是一種喚起。了解這一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提升書法審美認知,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守正出新。
(摘編自劉鎖祥《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守正出新》)(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筆墨當隨時代”并非要求人們置我國書法優(yōu)秀傳統于不顧,而是作品要有時代感。
B.當前一些大家雖有作品但卻無法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因其沒有汲取書法優(yōu)秀傳統精華。
C.漢字追求平中寓奇、險中求勝結構,造型可謂天覆地載、嚴謹優(yōu)美,凸顯審美特征。
D.書法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始終堅持真善美的原則標準,這也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審美標準。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一針見血,直指當前書法作品和學書者曲解“筆墨當隨時代”內涵。
B.第二段從漢字結構造型的審美研究深入剖析片面追求漢字“線條質量”的嚴重危害。
C.文中列舉不同時代書法家的風格之例,旨在論證“大家”書風凸顯個性,值得學書者研究。
D.結尾段在對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中復雜多樣的情感分析的基礎上明確了書法創(chuàng)作應有的態(tài)度。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怪書”“丑書”不斷出現的原因是一些學書者不了解中國書法中有關漢字的結構原理。
B.加強對漢字與文本的研究,才能牢固書法的根,才能讓符號化漢字線條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C.好作品需要觸發(fā)“靈感”,需要喚起“激情”,這是所有學書者應該把握的書法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
D.所有學書者只要能以守正為基,勇于創(chuàng)新,就能形成自己獨特風格,成為后人楷模。發(fā)布:2024/12/26 8:0:1組卷:10引用:3難度:0.7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