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最先上市的美國輝瑞公司與德國BioNTech公司合作開發(fā)的mRNA疫苗是采用一種全新的技術路線研制的疫苗。這種疫苗不選用自然界的病原體,而是人工合成編碼特定抗原蛋白的基因序列,然后將編碼抗原蛋白的mRNA直接注入人體,誘導免疫系統(tǒng)產生對新冠病毒的抗體。mRNA疫苗的優(yōu)勢是研發(fā)速度快,保護有效性高。但其缺點是可靠性尚未得到充分驗證。另外,mRNA疫苗狀態(tài)不穩(wěn)定,一旦周圍溫度高于零點,它們就很可能被分解掉。
      第一款上市的中國新冠疫苗是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有別于過去的滅活疫苗生產技術,中國生物采用先進的細胞培養(yǎng)技術、純化工藝技術及質量控制方法,生產效率高,質量控制指標完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新冠滅活疫苗將全病毒進行培養(yǎng),然后通過滅活和純化,制備成滅活疫苗,其抗原成分完整,保護性更加全面。2020年7月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獲批緊急使用以來,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對高風險暴露人群累計完成數百萬劑次的新冠疫苗緊急接種工作。
      國家藥監(jiān)局審評通過的分析數據顯示,疫苗保護效力為79.34%,高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50%的指標。一般來說,多數疫苗有效率超過70%即可在我國上市。在呼吸道疾病疫苗普遍保護率相對較低的情況下,我們的新冠疫苗屬于“優(yōu)等生”。
      此外,疫苗的可及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在可及性方面,滅活疫苗有著自己的儲運便捷性優(yōu)勢,儲運條件是2℃至8℃,這與我國以及許多國家現有的疫苗儲存條件和運輸條件一致,不需要重構冷鏈體系設施,可大規(guī)模降低成本。
(摘編自《中國新冠疫苗安全嗎?有效嗎?夠用嗎?》,《北京青年報》2021年1月27日)
材料二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戴兵26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非正式會議上發(fā)言,表示中方在新冠疫苗問題上堅持做到三個“第一”。
      戴兵表示,疫苗是抗擊病毒的利器,是拯救生命的希望,應當服務全世界、造福全人類。中方歡迎黎巴嫩等國發(fā)起《全球公平獲得新冠疫苗政治宣言》,并率先成為聯署國之一。戴兵表示,中國一貫秉持疫苗作為公共產品的“第一屬性”,以實際行動落實將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重要承諾,切實推動提高疫苗在發(fā)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讓新冠疫苗真正成為“人民的疫苗”。中國堅定擔當疫苗公平分配的“第一梯隊”,目前正向80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提供疫苗援助。中方積極加入“新冠疫苗實施計劃”,承諾提供1000萬劑疫苗,并向維和人員捐贈30萬劑疫苗。中方也愿同國際奧委會合作,向準備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們提供疫苗。中國堅定站在疫苗國際合作的“第一方陣”,目前已同10多個國家開展疫苗研發(fā)和生產合作,60多個國家授權使用中國疫苗。中國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正在得到各國廣泛認可。
(摘編自《讓新冠疫苗真正成為“人民的疫苗”》,《北京日報》2021年3月28日)
材料三
      2020年12月3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fā)布,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已獲得國家藥監(jiān)局批準附條件上市。這一成果來之不易,中國新冠病毒疫苗上市,為全球戰(zhàn)勝疫情注入強大信心,也為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提供有力支撐。國家衛(wèi)健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紹,中國疫苗接種會采取“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2020年12月15日啟動重點人群接種,包括進口冷鏈、口岸檢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鮮市場、公共交通、醫(yī)療疾控等感染風險比較高的工作人員。當前境外疫情還比較嚴重,要做好外防輸入的工作,需要首先保護好這部分高感染風險的人群。第二步,對高危人群接種。高危人群是一旦感染病毒以后,容易發(fā)生重癥,甚至容易導致病亡的人群,比如老人、有慢性基礎疾病和糖尿病的人群。第三步,對其他普通人群進行接種?!盀槭裁催@樣做?如果一下子全面鋪開,疫苗產量跟不上去。我們是根據疫苗的產量和對風險、危險因素的判斷,來科學合理地設計接種策略,根據疫苗產量的逐步增加,來推進人群的疫苗接種?!痹嫘卤硎?。
      傳染病的消滅,最終還是要靠疫苗?!拔覀円苍谟媱澩ㄟ^新冠疫苗的接種,來建立一個全人群的免疫屏障,最終控制疫情?!痹嫘陆榻B,一般認為,接種率達到60%甚至70%,才能建立起對全民的保護。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年01月12日)(1)下列對材料中“新冠疫苗”的相關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A

A.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保護效力為79.34%,高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50%的指標;此外,疫苗的可及性很高。因此,疫苗被批準在我國上市。
B.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采用先進的細胞培養(yǎng)技術、純化工藝技術及質量控制方法,與mRNA新冠疫苗相比,生產效率更高。
C.美國輝瑞公司與德國BioNTech公司合作開發(fā)的mRNA疫苗將人工合成編碼特定抗原蛋白的mRNA直接注入人體,誘導免疫系統(tǒng)產生相應的抗體。
D.傳染病的消滅,最終還是要靠疫苗。新冠疫苗接種率達到60%甚至70%,就能建立全人群的免疫屏障,最終控制疫情。
(2)下列對材料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A

A.中國秉持疫苗作為公共產品的“第一屬性”,切實推動提高疫苗在發(fā)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發(fā)起簽署《全球公平獲得新冠疫苗政治宣言》。
B.中國疫苗接種實施三步走策略,第二步針對高危人群進行接種,如老人、有慢性基礎疾病和糖尿病的人群。
C.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具有儲運便捷性和產能可及性的特點,滅活疫苗的儲運條件是2℃至8℃,與我國以及許多國家現有的疫苗儲存條件和運輸條件一致,可大規(guī)模降低成本。
D.中國積極與多個國家開展疫苗研發(fā)和生產合作,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授權使用中國疫苗。中國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正在獲得國際認可。
(3)根據上述材料,概括中國滅活新冠疫苗的優(yōu)點和中國疫苗應用及推廣的相關舉措。

【答案】A;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在實體空間之外產生了另一個空間,即數字空間或賽博空間。為了實現在數字空間的關系建構,個體身體存在在實體之外需要再建一個虛體,這是進入數字空間的前提條件。個體只有完成了身份虛體的建構,才能在實體空間和數字空間之間實現切換。
          在數字化時代,人格的實體虛體化即所謂數字人格的形成。嚴格來說,數字人格并不能叫作人格,是因為它始終是以人的身份虛體的存在為前置條件的。同時,數字人格一個主要的特性是通過網絡數據實現的對人的擬像,網絡數據不是對生命實體的真實采集,而是基于個人填寫。討論數字人格的意義不只在于確定人的網絡存在方式,更在于防止數字人格對個體自我形成的誘導甚至壓迫,使個體淪為網絡的奴隸甚至犧牲品。
          網絡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新的交往空間,而且提供了新的交往方式,形成了新的聚合關系。這種新的聚合關系既造就了面對面的熟悉的陌生人,即社會的陌生化;又造就了不見面的陌生的熟人,即網絡社群的熟悉化。在這種新型聚合關系下,由于數字空間的出現擴大了人們之間的交往范圍,提升了人們的交往效能,使得人們在短時間內很容易找到自己的趣緣群體,進行集體“自嗨”,從而催生了一種新型文化即網絡文化。它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依附性增強。圈層文化的出現既有個體精神上的需要,又有資本的助推。它以小群體的方式滿足了個體個性化、差異化的精神需求,增強了個體生活的豐富性、多樣性。人們聚合在一定的圈層下,形成窄化的虛擬關系,逐漸形成對圈層群體的依賴。在不同的圈層中有不同的圈規(guī)、語言、禮儀等,它是圈層部落成員的標識。
          第二,具有封閉性和排他性。網絡趣緣群體處于不同的圈子或圈層,很容易形成信息繭房,造成網絡信息閉環(huán)。由于社交范圍的狹小、社交圈子的固化,人們在圈層文化氛圍中形成一種圈養(yǎng)型差異性群體人格。這一人格傾向是因網絡虛擬世界的存在和作用而造成的現實生命實體的人格改變。
          第三,對個性自由的誤讀。趣緣群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在現實生活規(guī)制中缺少或失去話語權的邊緣人群的情感需求。個體也常常誤把網絡平臺當成釋放個性、張揚自我的自由渠道和途徑。但實際上,網絡趣緣群體的出現并未真正實現個體的自由,相反長期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文化圈子中,容易造成對異己的敵視或排斥,形成對趣緣群體的過分依賴。
          第四,集體無意識的形成。數字化平臺常常通過投票討論,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用選擇、打分代替獨立判斷,不再面對情境化本身,而是進行量化、極端化,非A即B或非B即A。當意見被簡化為一或非一、正面或反面時就是同一性的形成,它既表現為簡單的極端化或單一化,又表現為同溫層或圈層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從而造成集體無意識。與此同時,網絡圈層長期處于封閉、隔離環(huán)境又加劇了集體無意識。由于圈層自身的選擇性、隔離性的特點,在圈層文化中逐漸形成了唯我獨尊、排斥異己、黨同伐異的圈層意識形態(tài)。
          在這種網絡亞文化中,圈養(yǎng)著一批熱衷網絡交友、游戲的青少年。不同的網絡平臺以不同的社群觀念吸引著具有不同趣緣的群體,實現網絡聚合。它們各取所需,維持著一種相互依存關系。個體以身份虛體的方式進入網絡社交,長期處于虛擬網絡空間,在圈層文化的熏陶下,作為生命實體存在的人們的真實人格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摘編自徐強《數字化時代的人格反思》)材料二:
          人們在網絡交流時產生的虛擬人格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平時被壓抑的人格,一類是平時崇敬的人格?,F代社會的競爭及其他方面施加給人的壓力及多重社會角色對人的束縛使人們很難甚至不可能盡情地展現真我風采,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個人的個性會從此消失,通常情況反而是愈禁而彌強。這就好像是用高壓鍋煮水,被壓抑的氣體壓強越大,對鍋的作用力也越大,但鍋的強度是一定的,當作用力達到這一強度或者超過時,就會發(fā)生爆炸。虛擬人格的產生則正可以達到“減壓”的作用,從而調節(jié)心理平衡。稱之為“虛擬人格”,主要是因為在通常情況下,它并沒有表現出來,而主要是在網絡交流中出現,而且離開這一條件就不會表現出來,它具有不穩(wěn)定性及有條件性。
          由于虛擬人格能起到釋放壓力和豐富體驗的作用,因此許多人對虛擬人格產生依賴性。通常的情況是,許多人先從虛擬人格里獲得良好體驗,而后對現實社會更加不滿足,以此陷入惡性循環(huán),沉溺其中無法自拔。這與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個體所受壓抑程度和對憧憬人格的向往程度,一個是個體意志力的強弱。個體對虛擬人格的依賴程度與受壓抑程度成正比,與向往程度也成正比:個體在現實生活中所受壓抑程度越大,甚至超過其所承受范圍,就會更傾向于用虛擬人格來得到解脫;個體對憧憬人格的向往程度越深,就會更傾向用虛擬人格獲得滿足。其依賴性與個體意志力強弱成反比:個體意志力強,則可以控制自己上網的頻率及使用虛擬人格的程度,意志力弱則容易對虛擬人格產生依賴。
          如果個體的受壓抑程度過大,可以多通過其他方式來放松,比如旅游,參加體育運動和文娛活動。美國興起一種“漂流療法”,意思是不要只抓住一種方法不放,而要采取多種方式,使整個身心得以徹底放松。如果個體對憧憬人格的向往程度很大,則可以將這種向往升華為現實中對“現實的我”向“理想的我”前進的動力,轉化為克服困難的決心與力量。如果是由于個體本身意志力較弱,則可以根據情況,制定上網計劃及使用虛擬人格的頻率與時間長度,從而逐步擺脫對虛擬人格的依賴。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虛擬人格來清空心靈垃圾、調節(jié)心理平衡、保持積極心態(tài),而不至于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產生新的心理疾病。
    (摘編自鄧澤球 張桂群《論網絡虛擬人格》)(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數字人格產生的前提是網絡,一旦脫離網絡世界,數字人格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B.趣緣群體的形成有利有弊,它滿足了人們的情感需求,但也容易讓人們排斥異己。
    C.在圈層文化氛圍中產生的圈養(yǎng)型差異性群體人格不是網絡虛擬人格,是真實人格。
    D.被向往的虛擬人格可以引導個體克服困難,合理利用虛擬人格則對個體心理有益。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數字人格是對人的擬像,填寫的網絡數據出于個人的主觀性,因而具有非真實性。
    B.造成集體無意識的深層原因是同一性,同一性形成的標志是意見被簡化、單一化。
    C.虛擬人格可以減壓、調節(jié)心理,它只要滿足一定條件就可以出現,從而穩(wěn)定下來。
    D.因為人們從虛擬人格里獲得了好處,所以對現實更加不滿足,從而依賴虛擬人格。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世界衛(wèi)生組織新版《國際疾病分類》將游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雖然這一版本還未經各國正式批準,但已經引起了社會熱議。
    B.某一網癮戒除機構實行軍事化管理,有專業(yè)心理老師,網絡成癮者每天早晨都要跑操,日常生活環(huán)境也相對封閉。
    C.研究發(fā)現,網絡在線角色游戲“魔獸世界”的用戶在游戲中的人格更接近于他們的理想自我,而不是現實自我。
    D.王月在校乖巧聽話,尊敬老師,友愛同學,但是在家卻是不折不扣的“小魔女”,叛逆、脾氣暴躁,不和父母溝通。
    (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特點。
    (5)有人認為,在對待數字人格這一虛擬人格的態(tài)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發(fā)布:2024/11/18 9:0:1組卷:15引用:4難度:0.5
  • 2.材料一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屠呦呦、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以表彰他們發(fā)現了治療瘧疾的開創(chuàng)性療法和治療線蟲感染的新療法。
          數千年來,寄生蟲引發(fā)的疾病一直是全球一項重大的醫(yī)療問題,對全球最貧窮人口的影響尤其嚴重。今年三位獲獎者針對破壞性最大的幾種寄生蟲病研發(fā)的療法,使治療這些疾病的手段得到了革新。
          盤尾絲蟲?。ㄋ追Q“河盲癥”)和淋巴絲蟲病都是由寄生蟲引發(fā)的。河盲癥會造成患者角膜感染,最終導致失明。淋巴絲蟲病會導致慢性腫脹,造成終生的紅斑并致殘。
          日本微生物學家大村智是分離天然產物的專家,他專注于研究鏈霉菌,從土壤樣品中分離了能夠產生包括鏈霉素在內的多種抗菌物質的鏈霉菌的新菌株,并在實驗室成功進行了純化培養(yǎng),從中篩選了50株最有前途的菌株,分析它們在對抗有害微生物方面的能力。
          寄生蟲生物學家威廉?坎貝爾利用大村智的鏈霉菌菌株,分離并純化出了一種能有效對抗家養(yǎng)和畜牧動物體內寄生蟲的成分--阿維菌素。阿維菌素隨后被進一步化學修飾成為一種叫“伊維菌素”的物質。后經人體試驗,發(fā)現①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癥和淋巴絲蟲病的發(fā)病率,同時對治療其他寄生蟲病也有效果。大村智和坎貝爾的貢獻使一類能有效對抗寄生蟲病的新藥得以發(fā)現。
          瘧疾的病原體瘧原蟲是一種單細胞寄生生物,這種生物會入侵紅細胞,導致發(fā)燒,在嚴重情況下會造成腦損傷甚至死亡。全世界有超過3億人面臨瘧疾感染風險,每年有超過45萬人死于瘧疾,其中絕大多數是兒童。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原有抗瘧藥氯喹因瘧原蟲產生抗藥性而失效停用。此時,屠呦呦將研究視線轉向傳統(tǒng)草藥,鎖定從黃花蒿中提取純化青蒿素。她又從與陶淵明生活在同時代的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兩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中獲得啟發(fā),提出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來提取青蒿素這一關鍵方法,終于在1971年獲得黃花蒿粗提取物的有效單體--青蒿素。經臨床試驗,證實它具有勝于氯喹的滿意療效,抗瘧新藥青蒿素由此誕生。之后,屠呦呦率領的研究團隊又對青蒿素的化學結構進行研究,最終確定了青蒿素的立體結構。②是一個具有過氧基團的新型倍半萜內酯,打破了過去認為“抗瘧藥必須含氮雜環(huán)”的斷言,為尋找新的抗瘧藥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取材于環(huán)球科技觀光團相關文章)
    (1)下列對“材料一”中①②兩處畫線的“它”指代內容,分析都正確的一項是
     

    A.①指代伊維菌素      ②指代青蒿素
    B.①指代阿維菌素      ②指代青蒿素
    C.①指代阿維菌素      ②指代青蒿素的立體結構
    D.①指代伊維菌素      ②指代青蒿素的立體結構
    (2)根據“材料一”,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寄生蟲引發(fā)的疾病不只對全球最貧窮人口產生嚴重影響。
    B.河盲癥和淋巴絲蟲病是由寄生蟲引發(fā)的疾病,瘧疾也是。
    C.全世界有超過3億人感染瘧疾,其中兒童的發(fā)病率最高。
    D.氯喹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因瘧原蟲產生抗藥性而被棄用。
    材料二
          2011年,屠呦呦獲得拉斯克臨床醫(yī)學獎,理由是“發(fā)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國內媒體在報道這一事件時把青蒿素稱為中藥,并說它讓人們重新燃起中藥創(chuàng)新的希望。
          其實青蒿素不是中藥,而是從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單一、結構明確的化學藥。所謂中藥,應該是指中醫(yī)傳統(tǒng)上用來治療疾病的中藥材。中醫(yī)雖然傳統(tǒng)上也用青蒿治瘧疾,但是中醫(yī)所用的那種青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證明對治療瘧疾無效。青蒿素是從與青蒿同屬的黃花蒿中提取的。而中醫(yī)幾乎不用黃花蒿入藥,更從來不用它治瘧疾。青蒿素一開始也稱為黃花素或黃花蒿素,后來為了表明其與中藥的關系,才統(tǒng)一叫做青蒿素。再后來干脆在藥典里把黃花蒿改叫青蒿,定為青蒿的正品,讓人誤以為青蒿素真的是從青蒿提取的。
          況且,黃花蒿最初被用來代替青蒿使用時,里面的青蒿素并沒有起到作用。因為中醫(yī)的傳統(tǒng)做法是把藥物煎成湯藥來治病的,而一旦加熱到60℃,青蒿素的結構就被破壞,失去了活性,殺不死虐原蟲了。屠呦呦的關鍵作用就是發(fā)現了這一點,因而想到了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稱,她是受到古代醫(yī)方的啟發(fā)才恍然大悟,不能用加熱的方式來提取青蒿素。由于這個說法,人們說青蒿素的發(fā)現至少受益于中醫(yī)。
          事實上,葛洪記載的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瘧疾,還值得商榷。青蒿素幾乎不溶于水,用兩杯水浸泡一把青蒿,就算用的是黃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達到藥理濃度的青蒿素。即使葛洪記載的青蒿偏方真的對治療瘧疾有效,它也并沒有被葛洪特別關注。葛洪在書中共搜集了43個治療瘧疾的偏方,而青蒿一條只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條,只出現了一次,也沒有說其療效有多好。中醫(yī)和民間仍然在不停地尋找治療瘧疾的方法,記錄的藥方更是多達數千個。中國古人從來就沒能抗擊瘧疾,每次瘧疾流行都死人無數。直到1950年,全中國還有瘧疾病人3000萬,每年病死數十萬人。
    (取材于方舟子《青蒿素和中藥的關系》)
    (3)根據“材料二”,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目前藥典里的青蒿實際包括青蒿和黃花蒿兩種植物。
    B.黃花蒿在60℃以下服用就能夠起到治療瘧疾的作用。
    C.屠呦呦研究的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是用乙醚來提取青蒿素。
    D.中國古代治療瘧疾的藥方雖很多但療效卻無從證實。
    (4)作者認為青蒿素不是中藥的理由有哪些?請根據“材料二”分條概括。
    (5)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完成下列填空。
    ①“材料二”中“結構明確的化學藥”,“結構”具體指的是
     

    ②“材料二”中“她是受到古代醫(yī)方的啟發(fā)才恍然大悟”,“古代醫(yī)方”具體指的是
     

    (6)下列對“材料一”“材料二”中加點的部分,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瘧疾:“瘧”字書寫的第7筆是“?(豎折)”。
    B.畜牧:“畜”作動詞時讀作xù,作名詞時讀作chù。
    C.葛洪:與陶淵明生活在同時代,是東漢時期人。
    D.搜集:此處不能換作“收集”。
    材料三
          除了屠呦呦的發(fā)現之外,中國過去一個世紀最重要的來自中藥的藥物發(fā)現還有,張亭棟等人發(fā)現了砒霜中三氧化二砷在治療白血病中的作用,為白血病患者帶來福音。
          砒霜的化學成分為三氧化二砷。用砒霜治病,中醫(yī)古已有之,北宋的《開寶詳定本草》、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記載了砒霜的藥性。西方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也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但未獲普遍接受。
          上世紀七十年代,張亭棟的同事韓太云從民間中醫(yī)得知用砒霜、輕粉(氯化亞汞)和蟾酥等治療淋巴結核和癌癥的方法,并將它們改制成水針劑,稱“癌靈注射液”(后稱“癌靈1號”),通過肌肉注射,對某些腫瘤病例見效,但因毒性太大而放棄。
          其后,張亭棟與韓太云合作繼續(xù)此工作。1972年后,張亭棟等一方面主要集中做砒霜治療白血病的探索,另一方面分別檢測“癌靈1號”的組分,發(fā)現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腎臟毒性、血壓升高的副作用則是輕粉和蟾酥帶來的,且這兩者對白血病本身并無治療作用。
          1973年他們發(fā)表第一篇論文,介紹了用“癌靈1號”治療6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人的過程。他們明確知道主要用了砒霜的化學成分亞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輕粉(氯化低汞)。經過治療,6例病人癥狀都有改善,其中一例慢性白血病發(fā)生急性變的患者病情也有所緩解。該文還提到正在研究對急性白血病的治療效果。
    1979年張亭棟等又發(fā)表論文,總結了他們從1973年至1978年的研究成果,認為對55例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的治療效果最好。其中1973年至1974年單獨使用“癌靈1號”治療23例病人,1例兒童存活已經4年。他們指出,在與其他中藥同時用藥時,其他中藥只用來支撐病人身體狀況。1975年至1976年用“癌靈1號”加其他中藥和少量化療藥物治療20例,1977年至1978年用“癌靈1號”加其他中藥和少量化療手段治療12例。對每一個病例,他們都根據血象分型,有明確的療效觀察。實驗結果全部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轉,緩解率70%,12例完全緩解,而且,藥物對病人的毒副作用也很小。如果說,1973年的論文是他們發(fā)現“癌靈1號”的開創(chuàng)性論文,1979年這篇則是張亭棟等有關“癌靈1號”的成果性論文。
          以屠呦呦和張亭棟為代表的研究人員取得的成果都得到了普遍應用,直接產生了治病救人的效果。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發(fā)現清晰地肯定了古老的中藥在今天仍然有益,傳統(tǒng)中還沉睡著尚未開發(fā)的、可能進一步改善人類健康的潛力。
    (取材于饒毅《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
    (7)根據“材料三”,下列對白血病有治療作用的是
     

    A.砒霜
    B.砒霜和輕粉
    C.輕粉和蟾酥
    D.砒霜、輕粉和蟾酥
    (8)根據“材料三”,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和西方都有過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記錄,只是未獲普遍接受。
    B.張亭棟等人在1973年的論文中證明了砒霜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有療效。
    C.張亭棟在用砒霜治療白血病時會適當加入其他中藥來降低砒霜的毒性。
    D.根據材料三的內容可推知,青蒿素和砒霜能夠完全治愈瘧疾和白血病。
    (9)根據“材料一”“材料三”,簡述屠呦呦和張亭棟的科學發(fā)現的意義。

    發(fā)布:2024/11/18 8:0:1組卷:8引用:1難度:0.7
  • 3.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我們經常說兩句話,“文如其人”“言為心聲”。中國古代傳統(tǒng)詩論習慣于將詩品與人品相聯系,以為人品決定詩品,詩品出于人品,因而總是強調“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才有第一等真詩”。
          考察中國古典詩歌的歷史流程,“文如其人”確實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這是一種史實,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實是,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也不難找到“言非心聲”的例證,在一些詩人那里,詩品和人品其實是割裂的,背離的,永遠無法契合的。如果堅持認為“詩品醇者,人品必正”,顯然是一種罔顧文學史實的想當然的誤判。
          表達類似“文如其人”的觀點比較多,比如徐增《而庵詩話》里提到,詩是人心靈的一種外化表現,見詩如見其人。驗之創(chuàng)作實踐,在中國詩歌史上,確實有許多詩人的詩品與人品是統(tǒng)一的,和諧的,讀其詩,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觀其人,亦可想見其詩。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劉禹錫,中國古典詩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國詩歌史上,“言非心聲”的情況也很多。相當一部分詩人的詩品與人品其實是割裂的,背離的,永遠無法契合的,以致出現了創(chuàng)作與生活嚴重脫節(jié)的現象:詩品高潔,而人品卑劣。讀其詩,分明為志士仁人;觀其行,顯然是無恥敗類。
          西晉詩人潘岳,后世稱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閑居賦》中,描述自己對功名的蔑視之情。但現實是,權貴賈謐手下有二十四個諂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畏敵如虎,喪權辱國,但是讀他的詩《題金山》卻是豪氣萬丈:“屹然天立鎮(zhèn)中流,彈壓東南二百州??裉攣砼R須破膽,何勞平地戰(zhàn)貔貅?!眱叭灰杂鶖秤⑿圩悦?。這可歸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內心深處未必無意御敵,卻因懦弱自私故而終不敢御敵。
          考察中國古典詩歌的歷史流程。盡管“言非心聲”的現象并不罕見,也許永遠無法杜絕,但我們仍然倡導堅守“文如其人”的傳統(tǒng),倡導詩品與人品的統(tǒng)一,鄙棄詩品與人品相背離的非正常行為。
    (節(jié)選自《浙江人文大講堂——詩品與人品》有刪改)材料二:
          北宋哲學家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既是先賢圣道,亦急喻家國大義。因此,家國情懷也是中國古典詩詞從未缺席的主題,詩詞中的家國,既有“邊塞況味”,也有“憂國憂民”。
    “邊塞況味”,莫如盛唐四大邊塞詩人王昌齡、王之渙、岑參、高適,他們開啟了中國邊塞詩詞的巔峰之門,王昌齡有感于漢將李廣的英雄氣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盡顯盛唐人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王之渙留存于文學史的詩作已不多,但《涼州詞》的余響不絕于耳,尤其是那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與楊柳,春風與玉門關,離家已經平添幾分戰(zhàn)思,而更為堪憂的是,面對這茫茫荒漠,連表達思念的楊柳枝都找不到。玉門關,自古就隱喻著邊塞情緒,詩人把它放在這里,更顯回鄉(xiāng)之路漫長悠遠。憂愁雖然有,但比憂愁更強烈的是慷慨,鄉(xiāng)愁之上,還有家國榮譽,這遠遠高于個人悲情。邊塞將士們的坦蕩著實令人嘆服。于是,我們不難理解,王之渙的《涼州詞》為何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悲壯卻不凄涼了。
    “憂國憂民”詩詞所體現的則是國與民在爭戰(zhàn)中的苦難。憂國,既有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又有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軀赴國難”這面旌旗下,辛棄疾一腔熱血奔赴《破陣子》,陸游逝前留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憂民,最深情的則非杜甫莫屬了。朱熹論杜甫人格,將他與顏真卿、諸葛亮、韓愈、范仲淹并舉為“君子”,意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認為他們“其所遭不同,所立亦異,然求其心,則皆光明正大,疏暢洞達,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對民眾生命的人道關懷。他的“三吏”“三別”像一部史詩,記錄著戰(zhàn)爭中百姓的艱辛?!凹夼c征夫,不如棄路旁”的年輕人,“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的老人,“存者無消息,死者為沉泥”的受難者,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愛民之情丹心耿耿,情義相照。
          家國情懷,成為中國古典詩詞積淀于文化中的審美基因。它深隱于華夏靈魂深處,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內斂、融達,成就了中華文化昂揚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边@種文化自信與古典詩詞偕隱同行,玲瓏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間,點亮了時代,燭照千秋,輝映未來。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網《古典詩詞與文化自信》)材料三:
          王國維說,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當前正處于價值轉型期,詩歌的審美價值、社會價值、人性價值、道德價值、文化價值都在變化,如何創(chuàng)造高格成為文化創(chuàng)新的時代命題。有一些路徑有助于詩人提高境界,創(chuàng)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從“自我”走向“人類喉舌”。21世紀以來出現的廢話體、垃圾派、口水化寫作,以及“梨花體”“烏青體”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這些詩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發(fā)熱潮,但少了“鄰于理想”的情懷,轉眼煙消云散,談不上“人類喉舌”?!叭祟惡砩唷标P注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萬萬人的事。王陽明說:“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痹姷囊饬x、價值、夢想都誕生在詩人做“事情”的過程中?!笆隆敝杏小扒椤保小吧庵尽?,有“欲”?!笆虑椤标P乎實踐、關乎意境之“意”:王國維“境界說”提出的“合乎自然,鄰于理想”的兩個維度,要求詩歌不僅關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寫出符合人的生存發(fā)展的理想性?!昂虾踝匀弧保春虾酢叭诵缘谋救弧?,“鄰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會”。只有契合這兩個維度,才能寫出“歷史地發(fā)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詩人不是一勞永逸的“職業(yè)”,“鄰于理想”就要求詩人永遠行走在路上,永遠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
    (摘編自宋湘綺《新時代詩歌應提高境界,創(chuàng)造高格》)(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如其人”“言為心聲”等由來已久的說法,說明我們一直在倡導詩品與人品的統(tǒng)一。
    B.21世紀以來出現的詩歌都少了“鄰于理想”的情懷,往往缺乏對千千萬萬人的事的關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創(chuàng)作的詩歌,所體現出的人品與詩品,可以全面論證材料一中的觀點。
    D.材料三認為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鄰于理想”。這里“理想”的含義與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史上詩品與人品割裂、背離、無法契合的情況有很多,以致出現了創(chuàng)作與生活嚴重脫節(jié)的現象。
    B.我們只要倡導堅守“文如其人”的傳統(tǒng)。倡導詩品與人品的統(tǒng)一,鄙棄詩品與人品相背離的非正常行為,就可以杜絕“言非心聲”的現象。
    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渙的《涼州詞》為例,意在論證即使在鄉(xiāng)愁如此濃郁的詩里,家國情懷也未曾缺席。
    D.材料二從家國情懷的角度,挖掘出我國古典詩詞的文化價值,讓我們在認同中傳承,在踐行中堅定信心,這恰是對文化自信的具體例釋。
    (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詩詞中的“邊塞況味”,或表現為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氣概,或表現為比個人的鄉(xiāng)愁更為強烈的家國榮譽。
    B.朱熹認為杜甫等“君子”盡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們都“磊磊落落”,在詩詞中體現出對民眾生命的人道關懷。
    C.《出塞》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詩句,主要表達詩人王昌齡對李廣英雄氣概的敬佩。
    D.中華文化昂揚的自信積淀于中國古典詩詞的字里行間,深隱于民族血脈的薪火相傳,它孕育了家國情懷。
    (4)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創(chuàng)造詩歌高格成為文化創(chuàng)新的時代要求,怎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高品質詩歌?請結合三則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發(fā)布:2024/11/18 12:30:1組卷:43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網站地圖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