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當(dāng)?shù)孛M入古詩
彭程
一 在我個人的經(jīng)驗中,面對地圖時,也總是古詩詞最能夠以生動的姿態(tài)呈現(xiàn)的時刻。
目光摩挲過一個個地名,旁邊那些或大或小的圓圈或圓點,在幻覺中次第打開。仿佛是巖溶地帶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進入,卻會發(fā)現(xiàn)溶洞寬闊,石筍奇詭,暗河幽深。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著自然、歷史、民俗……一個物質(zhì)和精神的豐富浩大的譜系。而與這種感覺幾乎同步,此時耳畔也總是會響起古詩詞鏗鏘有力或婉轉(zhuǎn)悠揚的音調(diào),在眼前幻化成為一幅幅畫面。
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處,是甘肅武威。西漢初,武威為匈奴所占據(jù)。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兩次遠征河西,大敗匈奴,為彰顯大漢的“武功軍威”而命名此地。不過在漫長歲月中,它更為人知的名字是涼州。涼州,地名二字中已經(jīng)有了凜冽的寒意,入詩,更是漫溢出邊地的荒涼和戍人的哀愁。甚至“涼州詞”在唐代成為專門的曲調(diào),很多詩人依調(diào)填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坐看今夜關(guān)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白石黃沙古戰(zhàn)場,邊風(fēng)吹冷旅人裳”……從漢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慘霧,飄蕩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如果一個地方是一只瓷器,詩詞便是表面上閃亮的釉彩。因為這些詩句,一個原本抽象單調(diào)的地名變得具體而生動,有了色彩、聲音和氣息。一行詩句便是一條通道,讓我得以穿越時光的漫漫長廊,馳目于遼闊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靜的山林和庭院,欣賞四時風(fēng)光,感受八方習(xí)俗。
二 愛默生說過:詩人是為萬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雖然早已經(jīng)地老天荒地存在著,但長時間里都只是一種物質(zhì)形態(tài)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經(jīng)過文人墨客的描繪后,才變得具有精神性。詩文是一種加持,為地名灌注了靈動的氣質(zhì)。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進了生命的氣息,活靈活現(xiàn)。于是一切大為不同。正如郁孤臺,本是僻遠閉塞的贛州古城墻上的一處亭臺,卻因為南宋詩人辛棄疾寫有“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的詞句,而得以廣為人知。
當(dāng)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復(fù)言說,它就上升為一種意象,具備了符號的功能。陽關(guān)象征了離別,北邙寓意著死亡。蓬萊是來世的向往,昆侖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園是奢靡的狂歡,烏衣巷是繁華的落幕……在這樣的場合,對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決于閱讀者精神文化的蘊積。沒有對母語的熱愛,缺乏對歷史和傳統(tǒng)的沉浸,就難以窺見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奧,難以感知到那些不盡之意,言外之旨,聲音中的聲音,味道里的味道。三
向往某一個地方,反映出的其實是一個人的情感維度和美學(xué)嗜好??傆幸恍┑胤?,最能夠與處于某個生命時段的你,產(chǎn)生同頻共振。時間和空間的共謀,孕育出某一類文化的氣質(zhì),精神的風(fēng)度。而詩句,這時便扮演了有力的證人角色。
青春時代,夢想的棲息地是江南吳越。感官的筵席一場場排開,聲音和色彩渾然一體:“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以詩為舟楫,我劃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葦蕩、烏桕和桑樹之間,波光滟滟,蓮葉田田。
時光悄然流逝。從某一時刻起,浪漫綺麗的少年輕愁遁隱了,內(nèi)心開始向往北地的雄渾和寥廓,蒼涼和悲愴?!盀橄釉娚儆难鄽?,故向冰天躍馬行”,清代黃仲則這句詩,成為一種新的美學(xué)召喚。向北,向西,一種迥異的境界在面前展開,是“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是“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guān)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樓寒,夢長安”……
就這樣,經(jīng)由詩句的陶冶,一處地點便不再是單純的外在客體,而內(nèi)化為精神世界的某個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試紙,能夠檢測出靈魂中存在的元素。
四 古詩詞是一棵大樹,根系深扎在過去,紛披的枝葉卻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遠處于生長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種狀態(tài),人們情感的每一次波動,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從豐富浩瀚的古代詩歌中,獲得印證,找見共鳴,聽到回聲。一首首詩詞,正是一個個的接引者,引領(lǐng)讀者步入人生與社會的廣闊庭院,在今與昔、恒常與變易的對話中,加深對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仔細盯著地圖上的一個個地名,時間久了,那些圓圈圓點就會幻化成一個個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調(diào)吟誦的詩句,豈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聲?
泉水不竭地涌流,詩歌也一代代地傳誦。
吟唱著山河蒼茫,歲月滄桑,生命浩蕩。
(摘編自《光明日報》2018年1月5日)(1)下列對本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A
A.地名被反復(fù)引用言說,就上升為一種意象,具備了符號的功能。每個閱讀者看到“陽關(guān)”“北邙”,就會想到地名字面背后“離別”和“死亡”的意味。
B.人生的不同時段,總有一些經(jīng)由詩句陶冶內(nèi)化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與情感維度和美學(xué)嗜好發(fā)生改變的你,產(chǎn)生同頻共振。
C.文章視角獨特,以“地名進人古詩”為切入點,表達了作者對古詩詞的由衷贊美之意,流露出作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無限熱愛之情。
D.古詩詞以歷時性的方式,展現(xiàn)了共時性的內(nèi)容;融入了詩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豐富的意涵,彰顯著民族的文化氣質(zhì)和精神風(fēng)度。
(2)下列對本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DD
A.“更是漫溢出邊地的荒涼和戍人的哀愁”中,“漫溢”一詞本意指水過滿,向外流,準(zhǔn)確、生動地表現(xiàn)出“涼州”入詩后那“無處不在而又無法承載”的荒涼之感和戍人的哀愁。
B.全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與地名有關(guān)的詩句,如“白石黃沙古戰(zhàn)場,邊風(fēng)吹冷旅人裳”“郁孤臺下清江水”等,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C.本文句式多整散結(jié)合,富于變化,生動活潑,語氣急促中有舒緩,使文章語勢激蕩而又意味綿長。
D.本文緊緊圍繞“當(dāng)?shù)孛M人古詩”展開行文,從甘肅武威到陽關(guān)、蓬萊、昆侖……從西漢到當(dāng)下……洋洋灑灑,穿古越今,語言雖樸實無華,卻耐人尋味。
(3)請分析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作用。
①只有經(jīng)過文人墨客的描繪后,才變得具有精神性。
②仔細盯著地圖上的一個個地名,時間久了,那些圓圈圓點就會幻化成一個個泉眼。
(4)作者說:“面對地圖時,也總是古詩詞最能夠以生動的姿態(tài)呈現(xiàn)的時刻?!闭埦C合全文概括古詩詞的魅力是如何通過地名展現(xiàn)的。
【考點】散文.
【答案】A;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31引用:4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各題。
最妙的是下點兒小雪呀??窗?,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兒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fēng)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兒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兒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古老的濟南,城內(nèi)那么狹窄,城外又那么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兒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1)語段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A.比喻 擬人 B.比喻 夸張 C.擬人 借代 D.擬人 夸張 發(fā)布:2024/12/20 8:0:13組卷:7引用:4難度:0.3 -
2.閱讀下面這段文字,完成各題。
夏日里那一片陰涼
王政 鄉(xiāng)村人家的房前屋后總是長滿了樹,把村子遮掩在濃密的樹蔭里,像村子的衣裳。炎炎夏日,濃密的樹蔭灑下一片片陰涼,鄉(xiāng)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種天然的涼爽。
鄉(xiāng)村的日子里填滿了辛苦,農(nóng)事勞作幾乎不避風(fēng)雨烈日。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勞作??臻煹柠溙锢?,金色的麥浪涌動著豐收的喜樂,也散發(fā)著令人生畏的火辣和酷熱。但是,麥?zhǔn)觳坏热耍^頂?shù)奶柸绱蠡鹎虬銥⑾吕幸粯哟棠恳鄣墓饷?,人們依然要下地割麥。上中學(xué)時夏天就跟著大人們夏收勞動,每當(dāng)割麥割得腰酸臂軟、滿頭是汗時就想,麥地邊要是有一棵樹多好。困乏了到樹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樹蔭的清涼,該是多么愜意的事??!事實上,有時候也會不堪酷熱勞累,不顧大人的責(zé)怪,放下手里的鐮刀,跑到離麥地稍遠的河邊或土崖下有樹的地方去歇息。坐在樹蔭里,沐浴著在汗水中渴盼而來的陰涼,那種渾身的涼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無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對樹下陰涼的留戀和期待,我甚至為人們不在地頭栽樹而深感不解。一次農(nóng)閑時,和母親一起清理地邊的雜草刺棘,看見草叢里有一棵自然生長出來的幼小的椿樹,我欣喜地告訴了母親,并提議把椿樹留下,不要和雜草一塊清理掉。這種樹在故鄉(xiāng)野生的很多,長得也快,所以,我算計著不幾年地邊這棵小椿樹就能長大,長出繁枝,在夏日里給在地里勞動的我們撐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陰涼。母親卻說,不行的,地邊上不能有樹,不然樹蔭遮住陽光,會影響莊稼生長。那棵讓我期待陰涼的小樹最終還是被母親連同雜草一起清理了。這也使我深深感到,夏日的陰涼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東西一樣,要擁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過,麥子收回來晾曬時就不一樣了。人們把新打的麥子在地上撒開攤薄,讓太陽一覽無余地暴曬著,人坐在麥場邊上那棵柿樹的陰涼里。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樹,僅暴露在地面上錯綜盤纏的樹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濃密的樹冠足夠有一棟房子那么高大,灑下的陰涼就可想而知了。偌大的麥場空空曠曠,就場邊這么一棵大樹。這個時候,麥子都收完了,大家剛從緊張勞累的夏收中解脫出來,曬麥就可以悠閑一點了。頭頂著厚厚的樹蔭,或拉閑話,或在地上畫幾個方格,拿幾根柴棍,盤起腿來做游戲,或鋪個裝麥子的袋子席地而睡,有的還端一壺茶水,邊說話邊品茶,只是隔一會兒起身去用木耙翻攪一下麥子。婦女們則邊說話邊納鞋底,孩子們更不知困乏,也圍攏在大人身邊,追逐攆打,玩鬧嬉戲。有時候,大人也會讓玩耍的孩子去攪一下麥子。滿場的麥子,攪起來要有章法,不能東一耙子西一耙子,而是從一個邊角處開始,一耙一耙挨著攪。我就是那時候?qū)W會攪麥曬麥的。一場麥攪下來,就被火一樣的太陽曬得滿頭是水,扔下耙子就往樹蔭底下跑,也更加感到樹下陰涼的美好。
老家的屋舍都是瓦房,而且前后開門。夏天里前后門都開著,風(fēng)從屋子里穿過,清爽而又涼快,但是人們似乎更喜歡樹蔭下的涼爽。正午時分即便不下地干活,左鄰右舍,也喜歡坐在村邊的樹蔭下天南海北地扯閑話、說笑話。女人們也喜歡把針線活兒拿來坐在樹底下做。記憶中,母親就常常把過冬的棉衣棉被拆洗了,放在院子里的樹蔭下去做。午后的太陽把門口重重疊疊的樹影拉得長長的,灑下滿院子的陰涼。母親就在這大片的陰涼里,鋪一張竹席,把棉衣棉被鋪在上面,一針一線地縫啊納啊。有時是一個人做,有時還約了鄰家的女人一起做,有時是母親納棉衣,鄰居的女人拿著鞋襪之類的小件,和母親一塊坐在席子上,一邊說著閑話,一邊飛針走線。農(nóng)家的日子大多都是瑣碎而單調(diào)的,甚至有些苦澀和無奈。但是,在那一片片樹下的陰涼里,在鄉(xiāng)親們那輕松的言笑里,在母親那輕輕的針線里,我覺得,一切的單調(diào)、瑣碎和苦澀,甚至勞累和煩惱,都被那大片大片的陰涼吸收了、融化了、遮蓋了,留下的都是輕松和美好。
夏天的鄉(xiāng)村,除了房舍里,過了正午那一時半刻,麥垛旁、屋檐下、土崖邊,到處都是陰涼,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長在麥場邊、田野里、院門口這些地方的大樹給人的陰涼最是涼爽。在這些地方,沒有麥垛里積蓄的悶熱氣息的影響,沒有屋墻和崖壁的遮攔,樹蔭灑下的陰涼不但更純粹,而且空氣通暢,時有輕風(fēng)拂過,更加為那一片陰涼錦上添花。這樣的涼爽是自然的、淳樸的,所以,在夏日里,坐在空調(diào)房里,看見外面濃濃的樹蔭和樹蔭下那厚厚的清涼,我總會想起在故鄉(xiāng)的樹蔭下乘涼的情景,想起在田間勞動時渴盼著有一片樹蔭讓我小憩的心情。甚至想著像古詩寫的那樣“樹陰滿地日當(dāng)午,夢覺流鶯時一聲”?;蛘呦褚粋€放牛童子那樣,“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然而,時過境遷,不要說在樹下的陰涼里美美地睡一覺,連輕松地在樹蔭下乘涼的機會也極少。
夏日里那一片樹下的陰涼只能永遠地灑在我的記憶里,灑在我心里了。
(選自《光明網(wǎng)?文薈頻道》)(1)作者多次寫到了夏天的太陽,“太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筆下的鄉(xiāng)村生活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結(jié)合情節(jié)和文本具體談一談。
(3)這篇文章開頭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4)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談?wù)勀銓Α跋娜盏年帥龉倘皇呛?,但是,和所有美好的東西一樣,要擁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句的理解。發(fā)布:2024/12/24 8:0:13組卷:3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故都的秋(節(jié)選)
郁達夫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祝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嘶叫的秋蟬,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fēng),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diào),微嘆著互答著的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北方的果樹,到秋來,也是一種奇景。第一是棗子樹;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fēng)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只有這棗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沒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xué)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贊頌秋的文字特別的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我雖則外國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賬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Anthology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guān)于秋的歌頌與悲啼。各著名的大詩人的長篇田園詩或四季詩里,也總以關(guān)于秋的部分,寫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guān)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了??墒沁@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下列對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對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態(tài)”的描繪,寄寓了眷戀故都自然風(fēng)物的情愫和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追求,流露出孤寂的心境。
B.用“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作為故都人的代表,體現(xiàn)出作者的平民意識,同時表現(xiàn)了“都市閑人”的生活寫照。
C.“清”“靜”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寫和總結(jié),又是作者內(nèi)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主觀感受,這種感受僅屬于郁達夫一人。
D.《故都的秋》是以“清”“靜”“悲涼”為文眼的抒情散文,文章用北國秋景的濃色與厚味來和南方秋景的淡色、淺味形成對比,突出主旨。
(2)幾種顏色中,作者為什么認為牽?;ㄒ运{色或白色為佳,并要求有“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3)本文是以寫景抒情為主的散文,關(guān)于“寫秋詩文的議論”一段是否可以刪去?請簡要分析。發(fā)布:2024/12/22 17:30:4組卷:5引用:1難度:0.5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