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成系統(tǒng)的漢語言材料。甲骨文數量眾多,刻有文字的甲骨約有16萬片,不重復的單字字頭有4000多個;內容宏富,涉及戰(zhàn)爭、祭祀、田獵等諸多方面。甲骨文是研究我國殷商時期的語言、古史,乃至思想的第一手資料。甲骨文的考釋,在甲骨學研究中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經過一代又一代學者的努力,現(xiàn)已有1000多個字頭被成功識別。但是,由于甲骨殘斷、拓片不清以及對字詞理解的不同等因素,還有相當一部分字詞的考釋在甲骨學界仍然存在分歧。甲骨文考釋工作任重而道遠,至少應在四個維度上同時展開。
      一是甲骨文的今字判定。甲骨文中的某字相當于今天的某字,這是針對甲骨文中的未識字而言的。目前已被學界所考釋出的1000多個字頭,均屬此類。如甲骨文中的“一”“二”幾乎與今字毫無二致;再如甲骨文中的“月”“雨”等獨體字,象形意味明顯;又如“休”“伐”等合體字,古今文字結構始終未變。對于熟諳金石學的學者來說,辨識出部分文字是比較容易的。在未被考釋出的約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中,大部分是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它們大都是十分難啃的“硬骨頭”。對這些未識甲骨文的今字判定,仍是今后一段時間內甲骨文考釋工作的首要內容。
      二是甲骨文的今字確釋。甲骨文中的某字究竟是否相當于今天的某字,長期以來學界對此的認識并不統(tǒng)一,經過深入研究后確認某一種觀點可接受,這是對懸而未決之字的考釋。如甲骨文中多次用在作亂方國名稱前的一個字,舊無確釋,絕大多數學者照摹原形作缺釋處理,僅少數學者將其釋為“屯”。李學勤在《釋新出現(xiàn)的一片征夷方卜辭》一文中將其釋讀作“禺(遇)”。蔣玉斌在《釋甲骨金文的“蠢”兼論相關問題》一文中指出,運用“對照法”,經過細致的字形比對,該字可確認為“屯”,主要用為蠢動之“蠢”。蔣說已被學界普遍接受。
      三是甲骨文的今字改釋。甲骨文中的某字,前人已考釋出相當于今天的某字,但后人作出了另一種考釋,這是針對甲骨文中的已識字而言的。如甲骨文中的“凡”是“盤”的象形初文,左右兩個豎筆不對稱,一個彎曲另一個不彎曲,且不等長?!巴保衲就靶?,是“簡”“桶”等字的象形初文,左右兩豎筆對稱等長。在敏銳觀察到甲骨文中的“凡”“同”二字的細微差別后,王子楊在《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xiàn)象研究》中指出,舊釋“凡”之字絕大多數當改釋為“同”。
      四是甲骨文的用法考定。不管是已識字還是未識字,均有其在甲骨文中的某些用法不明,需要深入考辨、考定,這是針對所有甲骨文而言的?!拔醋R字”在今天看來其中不少可能是死文字,即這些字只是在某個歷史時期使用過,后來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被淘汰,現(xiàn)在我們自然已經無法為其找到相對應的文字。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后的文字考釋工作除了要繼續(xù)關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某個字是后世或今天的某字外,對于實在無法對應者,弄清楚其在文字材料中的具體用法也很有必要。
      綜上所述,正確的釋文是通讀甲骨文的關鍵,是利用甲骨文進行深入綜合研究的基礎。甲骨學者要繼續(xù)坐穩(wěn)“冷板凳”,充分利用大數據在搜集材料方面帶來的便利,綜合運用“對照法”“偏旁分析法”“歷史考證法”等文字考釋方法,發(fā)揮語法分析在疑難辭例疏通方面特有的優(yōu)勢,給目前運用傳統(tǒng)手段研究陷于窘境的甲骨文字考釋工作提供新思路,從而推動甲骨學與殷商文化研究深入發(fā)展。
(摘編自齊航?!都坠俏目坚尩乃膫€維度》)(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甲骨文數量眾多且內容豐富,這對學者研究殷商時期的語言和思想等均有極大幫助。
B.辨析某甲骨文字是否相當于今天某字并取得一致意見,是甲骨文今字確釋的重要工作。
C.甲骨文中的部分獨體字象形特征明顯,從這些字中可以較容易地看出它們的構形意象。
D.甲骨文中的“未識字”僅在特定歷史時期使用,導致學者現(xiàn)在很難對其用法進行考定。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首段提及了甲骨文考釋存在分歧的原因,指出考釋工作任重道遠,并提出自己的主張。
B.作者在論述時有自己的學術見解,并多次引用專家學者有關研究成果,增強了說服力。
C.文末提出了“歷史考證法”“對照法”等研究的新思路,體現(xiàn)了作者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
D.文章總體采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主體部分采用并列式結構,論述脈絡清晰。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C
C

A.約三分之二的甲骨文未被考釋出,找到其對應的今字,一直是甲骨文考釋工作的首要內容。
B.因為蔣玉斌的觀點已被學界普遍接受,所以意味著這個字的今字考釋工作到此結束了。
C.學者如果想要充分利用甲骨文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就必須先要得到甲骨文的準確釋文。
D.甲骨文考釋工作已陷入困境,需要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和新方法來代替?zhèn)鹘y(tǒng)研究手段。

【答案】D;C;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4/20 14:35:0組卷:16引用:4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題。
    風格乃文學之大體
    郭宏安
    《列子》中講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馬,伯樂推薦的九方皋,說馬已找到,是一匹黃色的母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秦穆公不悅,伯樂則大喜,說,九方皋相馬,“得其精而忘其粗,見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事實證明,這匹馬果然是匹千里馬。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文學翻譯和翻譯批評,當我們對文學譯本進行欣賞和評判時,難道不應該力爭做一個九方皋那樣的人嗎?“得其精而忘其粗,見其內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謂也。
          從事文學翻譯以及翻譯批評的人,能夠從九方皋身上獲得的啟發(fā)是:判斷譯本的優(yōu)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現(xiàn)了原作的精氣神,而不只是看譯本的語句詞匯是否與原作一一對應,是否嚴格正確、準確或精確。所謂原作的精氣神乃是其“原有的風味”(錢鍾書語),即風格。風格者何?豈非“絕塵弭跡”者乎!譯作傳達原作的風格做到銖兩悉稱,是不可能的,但是盡力傳達,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則是可能的,這就要求譯者準確地感覺、體會到原作的風格,并且能夠用漢語加以正確表達,這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也是全面落實“信、達、雅”的結果。風格是貫穿原作的一股氣勢,或剛或柔,或動或靜,或顯或隱,精氣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華美,斯丹達爾的簡枯,波德萊爾的陰冷,加繆的冷靜??這股氣勢同樣應該在譯文中顯現(xiàn)。至于細節(jié)上的瑕疵,在這種風格氣勢的統(tǒng)領下,是不難糾正的。
          許多名著往往有幾處瑕疵,不害其為名著,這是因為有風格的存在。唐韋莊說:
    “班、張、屈、宋,亦有蕪辭,沈、謝、應、劉,猶多累句?!边@是中國古人衡文評詩時的基本態(tài)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場。還是清沈宗騫說得明白:“每見古人所作,細按其尺寸交搭處不無小誤,而一毫無損于大體,可知意思筆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體稿本,竟能無纖毫小病,而鑒賞家反不甚重,更知論畫者首須大體?!?br />      沈宗騫所說的鑒賞家正是我所說的文學翻譯批評家,前者面對的是想象力對現(xiàn)實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對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產品。如果讓一位文學翻譯批評家評論傅雷譯的《高老頭》,他是著眼于風格,還是細節(jié)?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名著叢書版的《高老頭》中,傅雷把“雞”譯成了“鴨”,只能說不留神犯了一個小錯,無關宏旨。像這類小錯可以糾正和避免,但并不影響《高老頭》被看作是準確傳達了原作風格的一部優(yōu)秀譯作,正如批評家李健吾所說:“巴爾扎克的龐大段落,在他是氣魄,是氣勢,是酣暢??”傅雷譯的《高老頭》的風格,庶幾近之。一位文學翻譯批評家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譯品的風格上,要獨具只眼,看出作品整體的美。
          細節(jié)不可濫用。因為整體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細節(jié)的精確之上,有時候過于追逐細節(jié)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創(chuàng)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償失了。法國 19 世紀的大批評家波德萊爾對整體與細節(jié)的關系有過十分精彩的論述,例如他毫不猶豫地贊同德拉克洛瓦“為整體而犧牲細節(jié)”,因為后者“唯恐因作業(yè)更清晰更好看而產生的疲勞減弱他的思想活力”。當然,細節(jié)的錯誤仍然是錯誤,當它危及整體的美的時候,就必須毫不留情地指出來。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品的風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強調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見其內而忘其外”中的“精”與“內”。
    B.判斷譯本的優(yōu)劣,要看譯本的語句詞匯是否忠實原作、是否準確,更要看它是否表現(xiàn)了原作的精氣神。
    C.名家作品也有細節(jié)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過于華美,斯丹達爾過于簡枯,波德萊爾過于陰冷,加繆過于冷靜。
    D.譯者對原作風格把握不準,即使詞句譯得很精準,也不能說是全面落實了翻譯工作的“信、達、雅”的要求。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大量地使用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體現(xiàn)出其豐厚的學養(yǎng)和開闊的眼界。
    B.舉例論證注意了詳略得當,既有多例的排比列舉,也有對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騫的話是為了論證文學翻譯批評家應著眼于整體風格而不是細節(jié)。
    D.作者在論證評論詩文應采取瑕不掩瑜立場后,接著論證文學翻譯家也應如此。
    (3)對翻譯作品,作者為什么特別看重風格的準確傳達而不糾結于細節(jié)的瑕疵?

    發(fā)布:2024/11/17 8:0:1組卷:14引用:7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議論是人的理性思維,其基礎是對具體的感性事物的抽象概括。這種能力,并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實踐過程。有了一定的抽象能力后,還要從概念、判斷、推理、論證等方面進化為語言文字,還得從口頭即興交流升華為文體,這個過程是相當復雜、漫長,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跨越。
          在孔子時代,人們交流主要是對話,連標題都沒有??鬃拥难哉撝?,在于大部分都是深刻的格言式警句。當然,光是形成獨特而全面的觀點,也還只是屬于邏輯中最初步的概念、判斷層次,要言之有理,必須進入更高層次:推理和論證。
          到了孟子那里,他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辯證格言,另一方面進一步用類比推理來說明觀點,不但增強了論點的可信度,而且把抽象的邏輯感性化。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弈秋誨人”這樣的寓言在邏輯上屬于類比推理,多少具有論證的功能,這比孔子進了一步。用寓言與、做類比推理是當時的風氣,也是漢人思維經過多年的積累,突破孔子時代局限于判斷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國人推理能力、抽象能力、論證能力的發(fā)展。但類比推理和比喻一樣,只是在某一點上相通,難以全面。而事物是復雜的、多面的,故類比推理鮮能全面。
          孟子晚孔子一百多年,中國人在交流中最明顯的進步,是表達觀點時正反結合轉化的模式普及了。孟子對于與自己論點不符合的例子不但不回避,而且加以分析,用“他說圓己說”,這就是把正例和反例、論證和駁論結合起來,達到了雄辯的境界。這與20世紀西方科學學者波普爾的“證偽比證明更有理論”的突破性學說不謀而合。
          光有這樣的自覺,還只限于思維方式,并不等于文。從思維方式到形成文章,除了語言、邏輯以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那就是文體。
          與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一樣,傳播方式的進步推動了文體的發(fā)展。有了做文章的意識,文體就隨之而豐富起來?!罢f”在最開始有現(xiàn)場即興、口頭交際的性質,“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如《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雖不像“論”那樣強調全面和嚴密,但是具有言說的智慧、機敏,特別是比喻的巧妙。其一:不直接正面說理,而是從側面以比喻引出論點。其二:不是單層次宣告,而是多層次的逐步深入。而“論”作為一種文體,論證上顯然比“說”要復雜的多。“論”是直接推理,從肯定、否定兩方面進行分析,把握全面資源,深思熟慮,把所有的可能加以權衡,嚴密到沒有任何漏洞,讓論敵反駁無門??偟膩碚f,“論”的要求就是全面、反思、系統(tǒng),《過秦論》《六國論》就是這樣的典范。
    (選自孫紹振《古代散文的解讀觀念和方法》,有刪改)
    (1)下面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概念和判斷是邏輯思維中的低層次思維,而推理和論證屬于更高層次,可以讓人做到言之有理。
    B.孟子運用寓言來說明觀點,把抽象的邏輯感性化,強調了論證的功能,這是當時的風氣使然。
    C.用寓言做類比推理雖然突破了判斷思維層次,但它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很難全面地說明觀點。
    D.“說”具有側面引題和多層次逐步深入推理的特點,但全面性和嚴密性不足,論證還是較為簡單。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采用總分結構,總起部分提出觀點,即人的議論能力的形成經過了漫長的、復雜的、多階段跨越的過程。
    B.在論述孔子和孟子的議論能力時,作者既闡明了兩者的不同,也剖析了兩者之間的所具有的內在聯(lián)系。
    C.文中列舉孟子三則寓言的事例是為了闡明:類比和比喻一樣,只是在某一點上相通,難以做到全面。
    D.文章論述孟子能用“他說圓幾說”論證的特色,是想強調孟子的論證有了新高度,已經達到了雄辯的境界。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對話是孔子時代人們的主要交流方式,所有孔子的言論非常精彩,出現(xiàn)了大量的格言式警句。
    B.相較于孔子,孟子既有所繼承,同時又在類比推理上有所突破,這體現(xiàn)了國人思維能力的進步。
    C.從判斷、推理論證等思維方式到形成文章,需要具備多個要素,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論說性文體。
    D.“論”這種文體著眼于全面,嚴密沒有任何漏洞,讓論敵反駁無門,是一種典范的議論性文體。

    發(fā)布:2024/11/17 7:0:2組卷:26引用:10難度:0.8
  • 3.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題。
    風格乃文學之大體
    郭宏安
    《列子》中講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馬,伯樂推薦的九方皋,說馬已找到,是一匹黃色的母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秦穆公不悅,伯樂則大喜,說,九方皋相馬,“得其精而忘其粗,見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事實證明,這匹馬果然是匹千里馬。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文學翻譯和翻譯批評,當我們對文學譯本進行欣賞和評判時,難道不應該力爭做一個九方皋那樣的人嗎?“得其精而忘其粗,見其內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謂也。
          從事文學翻譯以及翻譯批評的人,能夠從九方皋身上獲得的啟發(fā)是:判斷譯本的優(yōu)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現(xiàn)了原作的精氣神,而不只是看譯本的語句詞匯是否與原作一一對應,是否嚴格正確、準確或精確。所謂原作的精氣神乃是其“原有的風味”(錢鐘書語),即風格。風格者何?豈非“絕塵弭跡”者乎!譯作傳達原作的風格做到銖兩悉稱,是不可能的,但是盡力傳達,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則是可能的,這就要求譯者準確地感覺、體會到原作的風格,并且能夠用漢語加以正確表達,這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也是全面落實“信、達、雅”的結果。風格是貫穿原作的一股氣勢,或剛或柔,或動或靜,或顯或隱,精氣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華美,斯丹達爾的簡枯,波德萊爾的陰冷,加繆的冷靜……這股氣勢同樣應該在譯文中顯現(xiàn)。至于細節(jié)上的瑕疵,在這種風格氣勢的統(tǒng)領下,是不難糾正的。
          許多名著往往有幾處瑕疵,不害其為名著,這是因為有風格的存在。唐韋莊說:“班、張、屈、宋,亦有蕪辭,沈、謝、應、劉,猶多累句?!边@是中國古人衡文評詩時的基本態(tài)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場。還是清沈宗騫說得明白:“每見古人所作,細按其尺寸交搭處不無小誤,而一毫無損于大體,可知意思筆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體稿本,竟能無纖毫小病,而鑒賞家反不甚重,更知論畫者首須大體?!?br />      沈宗騫所說的鑒賞家正是我所說的文學翻譯批評家,前者面對的是想象力對現(xiàn)實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對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產品。如果讓一位文學翻譯批評家評論傅雷譯的《高老頭》,他是著眼于風格,還是細節(jié)?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外國文學名著叢書版的《高老頭》中,傅雷把“雞”譯成了“鴨”,只能說不留神犯了一個小錯,無關宏旨。像這類小錯可以糾正和避免,但并不影響《高老頭》被看作是準確傳達了原作風格的一部優(yōu)秀譯作,正如批評家李健吾所說:“巴爾扎克的龐大段落,在他是氣魄,是氣勢,是酣暢……”傅雷譯的《高老頭》的風格,庶幾近之。一位文學翻譯批評家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譯品的風格上,要獨具只眼,看出作品整體的美。
          細節(jié)不可濫用。因為整體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細節(jié)的精確之上,有時候過于追逐細節(jié)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創(chuàng)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償失了。法國19世紀的大批評家波德萊爾對整體與細節(jié)的關系有過十分精彩的論述,例如他毫不猶豫地贊同德拉克洛瓦“為整體而犧牲細節(jié)”,因為后者“唯恐因作業(yè)更清晰更好看而產生的疲勞減弱他的思想活力”。當然,細節(jié)的錯誤仍然是錯誤,當它危及整體的美的時候,就必須毫不留情地指出來。
    (選自《人民日報》2018年11月30日24 版)(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品的風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強調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見其內而忘其外”中的“精”與“內”。
    B.判斷譯本的優(yōu)劣,要看譯本的語句詞匯是否忠實原作、是否準確,更要看它是否表現(xiàn)了原作的精氣神。
    C.譯者對原作風格把握不準,即使詞句譯得很精準,也不能說是全面落實了翻譯工作的“信、達、雅”的要求。
    D.名家作品也有細節(jié)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過于華美,斯丹達爾過于簡枯,波德果爾過于陰冷,加繆過于冷靜。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大量地使用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體現(xiàn)出其豐厚的學養(yǎng)和開闊的眼界。
    B.舉例論證注意了詳略得當,既有多例的排比列舉,也有對一例的深入分析。
    C.引用沈宗騫的話是為了論證文學翻譯批評家應既著眼于整體風格又著眼于細節(jié)。
    D.作者在論證評論詩文應采取瑕不掩瑜立場后,接著論證文學翻譯批評家也應如此。

    發(fā)布:2024/11/17 8:0:1組卷:0難度:0.8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網站地圖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