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樂府詩作為一種詩體的名稱,是由漢代專門掌管音樂的一個官署名稱——“樂府”而來的。漢代人把當時由樂府機關所編錄和演奏的詩篇稱為“歌詩”,魏晉六朝時人,才開始稱這些歌詩為“樂府”或“樂府詩”。
漢代樂府機關,是漢武帝劉徹時開始設立的?!稘h書?藝文志》說:“自孝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云?!睗h代以后,魏晉時代仍有樂府機關的設置,但未見記載有采集民間詩歌的事。只是兩漢時代的樂府民間歌辭,有些還在演唱,這對于漢樂府詩歌無疑起了保存和流傳的作用。至東晉后的南北朝時期,統(tǒng)治階級縱情聲樂,所設的樂府機關又開始收集民歌俗曲,因此,流傳在當時南北朝的民歌,又被保存不少,僅南朝樂府詩流傳下來的就有四五百篇,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與漢代的樂府詩也有不同的特色。兩漢、南北朝樂府詩的來源,并不僅是民間作品,但樂府中的民間歌辭,無疑是樂府詩的精華。
在文學史上,所謂“樂府”或“樂府體詩”主要是指兩漢和南北朝的樂府作品,但從后來的文體分類上講,所謂樂府體詩的范圍,則是包括歷代作家仿制樂府的作品在內的。這種仿作的作品也有幾種不同的情況:(一)按照樂府舊的曲譜,創(chuàng)作新辭,還是入樂的;(二)由于舊譜的失傳,或由于創(chuàng)作者并不熟悉和重視樂曲,而只是沿用樂府舊題,仿效舊日樂府的藝術特色來寫作的,實際上已不入樂;(三)連舊題也不襲用,而只是仿效舊日樂府作品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某些形式特點,完全自立新題、新意,也是不入樂的。
利用樂府舊題寫作樂府詩,是從漢末建安時代開始的。曹操首開風氣之先,開始模仿兩漢樂府民間歌辭來寫作樂府體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有的是依漢樂府的舊曲創(chuàng)作出來的新辭,但大部分則是只沿用樂府舊題,屬于不再入樂的作品。從這以后,文人創(chuàng)作的“樂府詩”,雖稱為“樂府體”,但與音樂實際卻沒有關系了。隋唐以及隋唐以后,用樂府體寫詩一直很盛行,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高適和張籍等,都有許多樂府名篇,他們都不過是用樂府古題,學習古代民間樂府歌辭的“緣事而發(fā)”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在形式上不拘字數(shù),不避雜言而已。中唐以后,文學史上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樂府”,它的倡導者和創(chuàng)作者是元稹和白居易。這種樂府詩的特點是所謂“即事名篇,無所依傍”,它不僅不依舊譜,不入樂,而且連樂府舊題也取消不用。
另外,前人在文體分類上,也有專從入樂不入樂的角度來規(guī)定“樂府”詩的范圍的。按照這種意見,凡屬古代的樂歌,后世的詞、曲,均得稱為“樂府”。這無疑是對“樂府”做十分廣義的理解了。但從文體分類上講,這一理解混淆了不同文體的界線,是不科學的。
在現(xiàn)存的兩漢樂府和南北朝樂府中,民間歌辭是最值得我們珍視的部分。這部分作品繼承了《詩經》中《國風》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體制上又分別有新的發(fā)展和不同的特點。單從體制上說,我們可以看到兩漢樂府詩有如下的某些特點:(一)漢樂府詩打破了《詩經》基本上是四言體的格局,而創(chuàng)造了雜言體的詩歌,它往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間出,而基本上以五言為主,七言句式也不少見,這樣就為我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五、七言體的出現(xiàn),打下了基礎;(二)漢樂府詩除抒情詩外,還出現(xiàn)了較多的敘事詩,如《陌上?!贰恫D行》《孤兒行》乃至《孔雀東南飛》等,對我國敘事詩的發(fā)展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三)兩漢樂府詩一般根據(jù)樂調的反復而分為若干“解”,“解”相當于《詩經》中詩篇的“章”和唐宋詞中的“闋”,表現(xiàn)了它的入樂的性質;(四)樂府詩篇中往往摻有某些表聲詞,如“妃呼豨”“羊夷吾”“伊那阿”“路訾邪”,以及一些單音詞“梁”“之”“奴”等,它們都旨在表聲而無關文義,聲、辭往往相混,不細加辨識,就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五)樂府詩篇常用歌、行、曲、引、吟、謠等名稱,這些名稱與樂調的性質、聲情有關。
至于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又有些不同的特色。從題材上說,南朝樂府民歌以寫男女戀情的內容為多,其體制上的某些特點是:(一)以五言四句的短章為主,它對后世“絕句”體詩的興起有直接影響;(二)歌辭中經常運用雙關隱語。就是用同音而不同義的字,把所要表達的意思掩蓋起來,如用“絲”“梧子”等,代替“思”“吾子”等。北朝樂府民歌又與南朝樂府民歌有許多不同?,F(xiàn)存的北朝樂府民歌總共約七十首,數(shù)量上沒有南朝樂府民歌多,但題材卻比較廣泛。北歌的作品風格與南歌的婉轉含蓄不同,一般表現(xiàn)得十分粗獷豪爽。
魏晉以后文人模寫的樂府體作品,也有重要成就。
(摘編自褚斌杰《樂府詩體》)(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DD
A.統(tǒng)治者設立樂府機關采集歌謠,本是供政治借鑒,客觀上起了保存、流傳民歌的作用。
B.歷代樂府體詩不論入樂還是不入樂、舊題還是新題,都具有“緣事而發(fā)”的創(chuàng)作特點。
C.與曹操、李白等文人創(chuàng)作的樂府詩相比,民間歌辭無疑是更值得我們珍視的詩歌精華。
D.樂府詩不僅自身不斷地推陳出新,而且對我國古典詩歌的繼承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A
A.現(xiàn)存的使用樂府舊題寫作的樂府詩,都是建安及其以后的人模仿古代民間歌辭創(chuàng)作的。
B.有人從入樂不入樂的角度來劃分“樂府”詩,按照這種意見,《詩經》也應視為樂府。
C.漢樂府中的表聲詞,與文意無關,是表示聲音的符號,這是為配合音樂演唱而摻入的。
D.南朝樂府民歌多寫戀情,風格婉轉;而北歌題材廣泛,風格粗獷,可見南北風俗不同。
(3)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詩歌中最有可能是南朝民歌的是 BB
A.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古歌》)
B.朝登涼臺上,夕宿蘭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子夜四時歌?夏歌》)
C.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跋黃塵下,然后別雄雌。(《折楊柳歌辭》)
D.誰家女子能行步,反著夾襌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處,愿得兩個成翁嫗。(《捉搦歌》)
(4)有人說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篇“仿制樂府”,你同意嗎?請結合材料分析。
【答案】D;A;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6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學特別是敘事文學,有兩個基本的構成要件,一個是時間,另一個是空間。所謂的時間是指什么呢?任何一部敘事文學作品,都必須經歷一個時間的長度量。它必須有起始、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結尾,要經歷一個時間的跨度。作家正是通過時間的變化,來展現(xiàn)人物的命運,并以此表達他的某種道德判斷、他對讀者的勸告、他提供的意義。什么是空間呢?空間是在時間變化當中出現(xiàn)的片段,比如場景,畫面、人物的裝束、衣服、帽子、肖像--包括戲劇性的場面,所有這些都在空間的范圍內。
過去的文學,是時間和空間兩個部分構成的,這兩個部分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傳統(tǒng)的文學里,空間是永遠附屬于時間的??臻g不是沒有意義,它有意義,但是它的意義從屬于時間的意義。可是到了18、19世紀以后,空間性的東西開始急劇上升,加速繁殖,然后空間性開始慢慢取代時間性,壓倒時間性。在傳統(tǒng)的文學里,空間是時間化的;在今天的文學里則相反,時間是空間化的。而且,空間最后碎片化了。我們都是碎片化時間的俘虜。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學時空觀的巨大變化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會本身發(fā)生了變化,因為文學從總體上來說是在模仿這個社會,它是對社會的一種反映。近代科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呈現(xiàn)了太多空間。旅行變得太容易了,你可以隨時經歷無數(shù)個空間。在旅行當中你不經歷時間變化,你經歷的是空間,從一個賓館搬到另外一個賓館。碎片化的空間,在以幾何級數(shù)加速繁衍。我們一生中經歷了無數(shù)的事情,這是古人遠遠不敢想的,這構成了我們物質生活也是文化里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同時,它也造成了另外的后果,就是恍惚中,我們都忘了時間。
有的人也許會說,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空間化的碎片中也挺好。我自己有時候也很愛讀那些空間化的小說,比如說類型化的小說,我喜歡讀偵探小說,也喜歡讀金庸的武打小說。疲勞的時候你讀一讀,確實非常有趣。這都是很正當?shù)膴蕵沸袨椤?br /> 可是,因為我們過度地沉湎于這樣一些空間性的行為中,我們忘掉了文學最根本的目的,它要提供意義,它要闡述對這個世界的深刻理解,它有個巨大的情感上的誘惑力--這些東西本來是文學最核心的東西。而我們現(xiàn)在把它排除了,文學變成一種簡單的娛樂,今天有個口號叫“娛樂至死”,這很可怕。
如果你真的能把時間忘掉固然挺好,但問題就在于,我們忘記不掉。我們還是時間的動物,我們只不過是假裝忘記了時間,時間一直在那兒,它從來不停留?!都t樓夢》里寫道,“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說得很清楚。我認為,沒有對時間的沉思,沒有對意義的思考,所有的空間性的事物,不過是一堆絢麗的虛無、一片絢麗的荒蕪。
如果作家不能夠重新回到時間的河流當中去,也過度地迷戀這些空間的碎片,那么我們每個人就會成為這個河流中偶然性的風景,成為一個匆匆的過客。
(摘編自格非《文學時空觀的演變及其意義》)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作家通過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來實現(xiàn)對人物命運的抒寫、道德情感的表達以及對讀者的勸告。
B.較之于傳統(tǒng)文學中的時間,傳統(tǒng)文學中的空間沒有實質意義,即便有意義,也是從屬于時間的意義。
C.因為文學是社會的一種反映,從總體上模仿這個社會,導致空間的碎片化,并以幾何級數(shù)加速繁衍。
D.作者認為,我們無法忘掉時間,如果沒有對時間和意義的思索,所有空間性的事務都將是虛無。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先指出文學的時間和空間概念,再分析其演變過程和變化的根本原因,最后指出空間化的危害。
B.文章第二段將傳統(tǒng)文學和今天文學的時空關系進行比較,得出我們都被碎片化時間所俘虜?shù)慕Y論。
C.文章第四段采用舉例論證的方法,指出若偶爾讀讀自己喜歡的空間化小說,也是很正當?shù)膴蕵沸袨椤?br />D.文章第六段中引用《紅樓夢》“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的詩句,證明我們無法也不能忘記時間。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傳統(tǒng)文學里,時間和空間兩個部分緊密相連,空間也永遠附屬于時間。
B.在旅行中我們從一個賓館搬到另外一個賓館更多感受到的是空間的變化。
C.文學若想不變成簡單的娛樂,就需要將文學中的人物形象置于首要地位。
D.作者用“時間的河流”“偶然性的風景”來提醒作家要重視時間的重要意義。發(fā)布:2024/12/22 17:30:4組卷:4引用:4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速讀,按字面解釋,就是快速地閱覽。它注重的是閱讀過程的提速,目的是應對當下的“知識經濟時代”: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閱讀盡可能多的書本,以獲取更多的信息,把握更多的機會。
早在上世紀中后期,“速讀”一詞就經常出現(xiàn)在報刊的讀書專題版面,以期激發(fā)閱讀者不斷提高閱讀速度。中央電視臺曾在黃金時段反復播放《學習的革命》這本書的廣告,為速讀之風推波助瀾--大有誰不速讀,誰就要被時代淘汰之意。許多不明真相的讀者和好奇者,紛紛購買定價很高的《學習的革命》,然后反復翻之讀之,希望快速掌握速讀的各種“要領”,準確運用速讀的各種“方法”。一些出版社順應社會上猛刮勁吹的速讀之風,趁勢而上推出眾多的“速讀外國名著叢書”“速讀中國現(xiàn)代經典文學叢書”“速讀中國四大古典名著讀本”一類的圖書。結果,一些讀者購買了這些“壓縮書”和“精簡書”之后,隨即發(fā)出了“原來名著和經典也就這種水平”的喟嘆。其實這是“速讀”惹的禍。為了讀者能夠速讀,幾十萬字乃至上百萬字的一部名著或經典,被壓縮或精簡成數(shù)千字、上萬字的故事梗概或者作品簡介。讀者發(fā)現(xiàn),這些被抽剝了“血肉”的“經典”,讀得再多也是白讀,更要命的是,它還會讓讀者失去閱讀的信心。
速讀的正面價值被夸大以后,培訓速讀的商業(yè)機構就應運而生。它們收費招生,以函授、面授和網(wǎng)絡教學等各種方式,培訓閱讀者的速讀能力。他們安慰受訓者,最常見和最有蠱惑性的話語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速讀能力,只是缺少速讀方法。經過訓練,改變閱讀習慣,就能夠把閱讀的潛能激發(fā)出來?!比欢幢愠晒α送ㄟ^速讀的培訓,具備了所謂“眼腦直映,一眼看一行甚至整個頁面”的速讀能力,又能怎樣呢?這樣的速讀,能享受多少閱讀的樂趣呢?
速讀有極強的目的性和實用價值,這一點無可非議。然而閱讀者是不是都得提高閱讀的速度呢?我看未必如此,更沒必要刻意如此。一個純粹的閱讀者,其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各種文憑或者是形形色色的證書,而是為了安頓心靈與澄明思想,豐富內心生活與透亮內心世界。只有不受速度制約的入心入腦的品讀,才會讓人真正體驗到閱讀的意義和價值,維護閱讀的信仰和尊嚴。
生活在一個圖“快”的年代,生存的經驗似乎在告訴我們:只有與“快”字沾上邊,只有具備“快”字當頭的思想意識,你才能贏得良好的生存能力與生活條件。然而就閱讀而言,最好不要一味圖“快”。圖書畢竟是一種精神產品,其性質決定了人們的“使用方式”,不在多而在精,不在于閱讀的數(shù)量而在于閱讀的質量。
作為一個自由閱讀者,我一直拒絕速讀。我寧可用速讀十幾本書乃至幾十本書的時間來有滋有味地品讀一本書。
(1)下列說法不符合選文文意的一項是
A.為了應對“知識經濟時代”,有些閱讀者希望更快地閱讀更多的書籍。
B.報刊版面經常出現(xiàn)“速讀”,是為了激發(fā)閱讀者不斷提高閱讀的速度。
C.一些出版社推出眾多的速讀圖書,起到了為速讀之風推波助瀾的作用。
D.圖書的性質決定了人們對圖書的使用不在閱讀的數(shù)量而在閱讀的質量。
(2)對作者拒絕速讀的理由的理解,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速讀是為了獲取各種文憑或形形色色的證書,但不會速讀也不會被時代淘汰。
B.把名著或經典壓縮、精簡成故事梗概或作品簡介,這必然會讓讀者產生誤會。
C.商業(yè)機構為了收費招生蠱惑人心:速讀能改變閱讀習慣且能激發(fā)出閱讀潛能。
D.速讀有極強的目的性和實用性,卻無法達到安頓心靈與澄明思想的閱讀目的。
(3)某高中學校為激發(fā)學生的讀書熱情,開展了課外閱讀考級評比活動,每個等級都規(guī)定一定的閱讀篇目和數(shù)量。請結合本文的基本觀點,簡要評析上述做法。發(fā)布:2024/12/24 8:0:13組卷:1引用:2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短視頻何以如此火爆?除了產業(yè)層面不遺余力地推動外,還與審美和技術之間的媾和關系緊密相關。具體來說,審美在新的語境下與技術達成了一種新的契合,二者共同促進了短視頻作為一種視覺審美(消費)現(xiàn)象的流行。那么這種媾和關系是否也意味著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視覺審美范式的形成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審美和技術的這種媾和又秉持何種邏輯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剖析審美與技術之間的相互關系。
歷史地看,審美和技術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復雜的糾葛關系,這首先體現(xiàn)為技術的革新能夠促進審美觀念、審美形式的變革。幾乎每一次視覺技術革命都會帶來新的視覺經驗,并生成新的審美范式。比如,鏡子的發(fā)明就不僅使畫家找到了反映現(xiàn)實的理想模式,還使其反觀自身成為可能。而照相機的發(fā)明則使古典時代以來模仿再現(xiàn)的視覺審美原則被徹底祛魅,不僅寫實模仿不再是一個神秘而又難以操作的繪畫技巧,就連圖像的機械復制也首次成為可能。如果說鏡子是模仿再現(xiàn)的象征,相機是機械復制的代表的話,那么電腦的發(fā)明則使一種虛擬的圖像生產和消費模式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技術的革新和發(fā)展其實也有審美層面的動力支持。在技術作為“技藝”的階段,技術和藝術是合一的,技術天生就是為服務于審美而存在的。以透視法為例,它作為一種繪畫技藝的出現(xiàn)正是畫家不斷追尋再現(xiàn)美學理念的結果。在技術作為科學“工具”的階段也同樣如此。假如沒有制作者對電影美學表達形式的持續(xù)探索,也不會推動3D、4D電影制作技術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
技術其實并不依賴于其自身的邏輯出現(xiàn)并流行,而是出于社會的需要對已經存在于人頭腦中的特定目的和途徑的追尋。因此就視覺審美而言,新的視覺技術之所以每次出現(xiàn)都會取得空前的盛行,還與其迎合了大眾的圖像接受需求有關。一方面,觀看作為人與世界產生關聯(lián)的基本途徑決定了其不會天然排斥新的視覺審美形式,只要其具備一定審美價值就會存在受眾層;另一方面,一定程度的視覺審美氛圍的營造也會影響、形塑人的視覺接受取向,加速視覺技術的發(fā)展。這種互動邏輯在電子媒介主導視覺生產的時代尤為突出。鮑曼就曾指出:“電子設備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一種已經充分形成的需要變得更加迫切和顯著。”電子設備無疑對視像的生產帶來了極大便利,促進了視覺消費的日?;M無疑又會推動生產,這種互構關系最終使視覺審美成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場域。
從某種程度上講,短視頻消費的火爆正是建立在這一邏輯之上的。在技術層面,它植根于智能手機的普及,相較于普通的網(wǎng)絡視頻,其生產流程更為簡單、制作門檻更低、大眾參與性更強,這使視覺消費呈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即時性和便捷性。
(摘編自柴冬冬、金元浦《數(shù)字時代的視覺狂歡:論短視頻消費的審美邏輯及其困境》)(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視覺審美氛圍的營造會影響、形塑人的視覺接受取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視覺技術發(fā)展。
B.照相機的發(fā)明讓寫實模仿不再神秘而又難以操作,還實現(xiàn)了圖像的機械復制,促進了審美變革。
C.作者認為技術天生就是為服務于審美而存在,技術的革新能促進審美觀念、審美形式的變革。
D.迎合了大眾的圖像接受需求,是新的視覺技術每次出現(xiàn)都會取得空前的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鏡子、相機、電腦為例是為了說明這些事物的發(fā)明使一種虛擬的圖像生產和消費模式成為可能。
B.文章以短視頻火爆這一現(xiàn)象為切入點,并闡明其原因,即產業(yè)層面的推動以及審美與技術之間的媾和。
C.文章既論證了技術革新對審美觀念、審美形式的動力支持,也論證了審美變革對技術進步的推動作用。
D.文章采用總分結構,綜合運用道理論證、事實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層次清晰,論證嚴密,說服力強。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幾乎每一次視覺技術革命都會帶來新的視覺經驗并生成新的審美范式,短視頻就是一個例子。
B.審美層面具有動力性,只要有審美層面的動力支持,就一定會有技術的革新與技術的發(fā)展。
C.技術的出現(xiàn)并流行出于社會的需要,只要視覺審美形式具備一定審美價值就會存在受眾層。
D.智能手機的普及使視覺消費呈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即時性和便捷性,助推短視頻消費的火爆。發(fā)布:2024/12/23 4:30:3組卷:9引用:1難度:0.6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