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故宮出版社出版的《故宮知時節(jié)》一書,講述的是故宮節(jié)氣與天地萬物之美的故事。此書以故宮博物院院藏詳解七十二候的《月令圖》為緣起,從文化與科學兩個維度,圖文并茂地解讀古今節(jié)氣與物候。
中國古代歷法中,關于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四時、八節(jié)、十二月令、二十四節(jié)氣和七十二候。而七十二候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延伸和細化,是建立在古人長期對生物物候(植物、鳥類、昆蟲、走獸)以及非生物物候(天氣現(xiàn)象)的觀察中,梳理、歸納、總結形成的?!昂驊币晕逄鞛閱挝唬瑒游锏氖颊?、始鳴、交配、遷徙,植物的萌動、開花、結實,自然的冰凍、解凍等,都可以成為時間的參照。比如,驚蟄一候為“桃始華”,山桃盛放,絢麗多姿的春天拉開序幕;冬天的立冬一候為“水始冰”,水面開始凝聚成冰,漸入隆冬。
可見,古人不僅觀天象、觀氣象,也觀物象,從天文學、氣象學到物候?qū)W的應用軌跡,是先賢們借鑒其他生物的智慧來感知物候,應用于耕耘稼穡與日常生活的大智慧。
然而,二十四節(jié)氣與七十二候又怎樣與故宮相連?
緣起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這套《月令圖》冊。全套書包含春夏秋冬四冊,每冊18個對開,對應各“候”,每候有一面繪畫、一面文字。圖冊封面處題為南宋夏圭款,后經(jīng)考證,實為明代畫家所繪。該圖冊雖不是名家名作,但圖文并茂地呈現(xiàn)了“七十二候”內(nèi)容,為我們研究古代科學與文化提供了圖像依據(jù)。
古代社會,農(nóng)事為立國之本,五谷是朝廷的稅賦之源,也是民眾的衣食之本。因此,古代頒布政令的出發(fā)點,就是順應天時、地利,以求得物產(chǎn)的最大化。自先秦時期開始,月令與節(jié)氣相繼萌生且并行,開始了中國古人的時間法則。月令,便成為自上古時期開始延續(xù)幾千年的禮法制度,是依循自然時節(jié)而做出調(diào)整的政令,是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當行之“令”,可見,也是“道法自然”、順應上天意志所指導社會運轉(zhuǎn)、生產(chǎn)生活,大家都依循“月令”這一官之施政、民之行事的“基本法”,概莫能外。
月令除指導農(nóng)事外,也關乎祭祀;關乎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水利、道路、房屋等的建設與修繕);關乎賞罰(包括賑濟、撫恤);關乎貿(mào)易、稅收、城市秩序;甚至關乎日用器皿的紋飾設計,衣冠服飾的更換等生活禮儀??梢?,月令不只是施政綱領,還是生活指導;是古代社會的頂層設計,也關系到社會民生的方方面面;既是方法論,也是世界觀,由此也看出,中國人與天地自然融合的哲學觀。
二十四節(jié)氣是對于氣候密碼的中國式破譯,而中國式破譯的核心。就是把最復雜的氣候轉(zhuǎn)化成最淺顯的物候,使得每個人都能明白,每個人都可以參與。讓人們身邊的每一種生物,都可以成為天氣,氣候的“同聲傳譯”。于是,一年四季不僅僅是平鋪直敘的數(shù)字,更是有情節(jié)的時間故事。
即使在科技發(fā)展迅猛的今天,天氣變化依然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產(chǎn)生活,對于天氣的關注,可以不止于自己的添衣保暖,也可以把眼界擴展到從天地變化、萬物生息中悟得一些樸素的智慧。
一年的時節(jié),由立春啟程,大寒結束。即便是在隆冬時節(jié),七十二候中的“水泉動”“雁北鄉(xiāng)”依然給人以春的消息。一年的起始,是天地萬物生機勃發(fā)、欣欣向榮的伊始,也是每個人承故納新、萬象更新的伊始。古人依據(jù)節(jié)氣這一時間法則,循時而耕耘,順時而生養(yǎng)。一如今天的我們,同樣地跟著日月行走、跟著節(jié)氣過日子。
《故宮知時節(jié)》一書的最后這樣寫道:“什么是好天氣?遵循時令的天氣、就是好天氣。只要冷暖有常、雨旸有節(jié),便可以被視為‘正氣’,而無論月令,無論節(jié)氣,還是七十二候,都是對于‘正氣’的解讀方式。中國人最高的氣候理想,其實只有四個字——‘風調(diào)雨順’,人們并無奢望,天氣只要遵循時令規(guī)律便好。風調(diào)雨順,于是五谷豐登;五谷豐登,于是國泰民安?!?br />(摘編2020年5月24日《光明日報?物候與萬物之美》)(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CC
A.《故宮知時節(jié)》《月令圖》都圖文并茂,講述了故宮節(jié)氣與萬物之美的故事。
B.七十二候是古人了解時間的參照,由動物物候和植物物候構成。
C.月令是古代官施政、民行事的基本法,體現(xiàn)了中國人與自然融合的哲學觀。
D.今天我們關注天氣已不再是為了添衣保暖,而是為了從天地萬物中悟得樸素的智慧。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DD
A.如果我們想了解七十二候的驚蟄一候,《故宮知時節(jié)》應是可靠的參考書目。
B.《月令圖》是一本既有文化價值又有科學參考價值的物候圖譜。
C.七十二候可以讓人們更真實具體感知氣候變化并悟出人生智慧。
D.古人遵循時令規(guī)律來耕耘稼穡與日常生活,便可實現(xiàn)“風調(diào)雨順”的氣候理想。
(3)關于“中國式破譯”具體解讀,下列各項不準確的一項是 DD
A.驚蟄:萬象新,春雷萌動。
B.夏至:蟬始鳴,鳥語喧雜。
C.霜降:草木落,蟄蟲咸伏。
D.大雪:萬物閉,水適凝冰。
【答案】C;D;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20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在150年前,科學家關于植物利用偽裝躲避天敵的猜測就已經(jīng)零星出現(xiàn),但一直沒有得到嚴格的實驗證實。達爾文進化論觀點的來源——“自然選擇”理論提出者、英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和生物學家華萊士,曾認為植物幾乎不會“隱藏自己的需求”。
但近年來,隨著色彩測量技術、動物感官和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人們重新燃起了對生物色彩這一經(jīng)典進化生物學話題的熱情。在動物研究之外,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的不少證據(jù)顯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種偽裝策略來防御天敵。
從2012年起,孫航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博士在做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植物多樣性形成與演變研究時,開始關注偽裝植物。“我們從高山上的紫堇屬植物著手研究,注意到很多當?shù)厝瞬赏谪惸?,有時甚至會向我們推銷剛采挖的鱗莖。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梭砂貝母的偽裝和葉色變異?!迸Q笙蚩萍既請笥浾呓榻B?!霸谝恍┤后w中,梭砂貝母呈現(xiàn)常見的綠色,而在另一些群體中,它們則與背景融為一體,大多顯出灰褐色,非常隱蔽?!迸Q蟛┦拷榻B,他們起初推測,與囊距紫堇相似,這種偽裝可能也是應對食草動物的防御策略。但在多地經(jīng)過長達數(shù)年的觀察,他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動物取食梭砂貝母的明顯證據(jù)。
“由于體內(nèi)富含生物堿,貝母屬植物具有很強的化學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動物取食,那梭砂貝母為何要偽裝?這讓我們很困惑?!迸Q笳f,后來,他們才意識到,梭砂貝母的地下鱗莖長期遭到大量采挖,而這種采挖本身,有可能產(chǎn)生強烈的選擇壓力。這也意味著梭砂貝母的偽裝,可能與人類有關!
為了進一步搞清這一猜想,研究團隊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比較了動植物偽裝策略進化的差異、推測了影響植物偽裝進化的要素,這不僅是一個惹人著迷的話題,更關系到人類與植物未來的關系和命運。
“作為一味常用的中藥材,人類取用貝母已經(jīng)有2000年的歷史,當代大規(guī)模采挖的歷史超過80年。”牛洋說,為了評估每個群體遭受的采挖強度,他們從川滇一帶基層藥商那里得到了過去6年間梭砂貝母干品總量數(shù)據(jù),并估算出每個群體單粒貝母鱗莖的干重。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要獲得一千克干燥鱗莖,意味著要挖掉3000株以上的貝母。這樣的選擇壓力非同小可。牛洋說,通過樣方統(tǒng)計和分布面積評估,他們得到潛在貝母產(chǎn)量,從而獲得了每個群體的采挖強度。與此同時,他們發(fā)現(xiàn)采集強度越大的地方,貝母偽裝的也越好。
緊接著貝母色彩之謎的研究又擺到了眼前。牛洋與同事再次來到高山流石灘,采集每個群體的反射光譜數(shù)據(jù),又根據(jù)專為人類設計的CIELAB色覺模型,量化植物與礫石的光譜,算出在群體之間梭砂貝母體色確實有顯著差異。利用這一模型,他們還計算出貝母與生境巖石背景的匹配程度,來為偽裝程度提供衡量的指標。
“背景匹配是利用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讓采挖者難以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偽裝。”孫航說,考慮到采挖壓力可能在較長歷史內(nèi)有變化,他們還評估了偽裝程度與采挖難度的關系。
因落腳地方不同,有的鱗莖采挖只需幾十秒;有的長在數(shù)十厘米深處的石縫中,挖一顆需要數(shù)分鐘甚至更長時間,從價值和時間成本計,采挖者往往會放棄,遭受的采挖壓力也較小。從實際經(jīng)驗看,越是難以采集的群體,植株偽裝越好,與周圍灰褐色的石頭“渾然一體”;越是容易采挖的植株,越會“大模大樣”地保持通體透綠的本色。梭砂貝母的體色與生存有顯著的相關性,偽裝增加了它們的生存概率。然而,“變色”的過程仍有諸多有趣的自然之謎。
(摘編自趙漢斌《植物化身“變色龍”是人類“逼”出來的嗎》)(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早在150年前,科學家就已經(jīng)有了植物利用偽裝躲避天敵的看法,但因沒有得到嚴格的實驗證實,只能算是猜測。
B.2012年之前,孫航和牛洋博士并未關注到偽裝植物。之后他們從紫堇屬植物著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C.梭砂貝母一般為綠色,但有時則與周圍景物的顏色相似,與囊距紫堇一樣,梭砂貝母利用偽裝來抵御動物取食。
D.牛洋博士對貝母偽裝的研究主要是通過觀察、實地調(diào)研、科學的統(tǒng)計和評估等方法實現(xiàn)的,其結論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150年前科學家的猜測起筆,提出文章的中心話題,激發(fā)讀者的探究欲望,并能突出下文牛洋等人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B.文中多次引用孫航和牛洋博士說的話,既能對說明內(nèi)容做出具體解釋說明.同時也使得文章更具說服力,增強了文章說明的準確性。
C.“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種偽裝策略來防御天敵”“并沒有發(fā)現(xiàn)動物取食梭砂貝母的明顯證據(jù)”等語句體現(xiàn)了文章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
D.文章結尾處說“仍有諸多有趣的自然之謎”,表明孫航和牛洋等人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并不能解釋貝母的體色變化的原因
(3)簡要概括孫航、牛洋等人對貝母的偽裝研究的結論。發(fā)布:2025/1/1 2:0:1組卷:7引用:5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龍涎香 龍涎香是一種名貴的動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譽。它與麝香的香韻一樣,幾乎是所有高級香水和化妝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龍涎香的香味清靈而溫雅,既含有麝香氣息,又微帶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著一種特別的甜氣和莫可名狀的奇異香氣。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擬的,要比麝香長一倍,作為固體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氣長達數(shù)百年。歷史上流傳有龍涎香“與日月共長久”的佳話。據(jù)說在英國舊王室中,有一房間因為涂有龍涎香,歷經(jīng)百年風云,至今仍香飄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東西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星槎勝攬》中記載:“龍涎嶼,獨然南立海中,波擊云騰,每至春間,群龍所集,于上交戲,而遺涎味……其龍涎初若膠脂,黑黃色,頗有魚腥之氣,久則成就土泥?!庇纱丝芍?,先人相信龍涎香是“龍之唾液”。這種說法當然是不科學的。
后經(jīng)反復研究,海洋生物學家才真正解開了龍涎香的誕生之謎。原來,它源于抹香鯨的體內(nèi)。抹香鯨最喜歡吞吃章魚、烏賊、鎖管等動物,而章魚類動物體內(nèi)堅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蝕,在抹香鯨的體內(nèi)不能消化,如果直接從體內(nèi)排出的話,勢必割傷腸道,于是在千萬年的進化中,抹香鯨慢慢地適應了這種“飲食”習慣,它的膽囊能夠大量分泌膽固醇進入胃內(nèi)將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見的龍涎香,然后再緩慢地從腸道排出體外,有的抹香鯨也會通過嘔吐排出。稀世香料就這樣產(chǎn)生了。
奇怪的是,剛剛誕生的龍涎香不僅不香,還奇臭無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陽光的照射下,在空氣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減,然后淡香出現(xiàn),逐漸變得濃烈;顏色也會由最初的淺黑色,漸漸地變?yōu)榛疑\灰色,最后成為白色。白色的龍涎香品質(zhì)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經(jīng)過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將雜質(zhì)全漂出來,方可“修”成上品。
(1)下列對龍涎香的介紹,準確的一項是
A.龍涎香因其香氣獨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譽,和麝香的香韻一樣,它是所有高級香水和化妝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龍涎香的香味清靈而溫雅,有一種特別的甜氣和難以形容的奇異香氣,它含有麝香的氣息,又帶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較濃的混合香氣。
C.龍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擬的,作為固體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氣數(shù)百年之久。英國的舊王室中一間涂有龍涎香的房子歷經(jīng)百年仍香飄四溢,就是一個真實的例證。
D.剛剛誕生的龍涎香是淺黑色,無香氣可言,而且奇臭無比,它要經(jīng)過復雜的過程和漫長的時間,香氣才逐漸散發(fā)出來,最后成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對龍涎香的來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星搓勝攬》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龍涎香,它是“龍的涎水”積久而成的。這種說法雖然不科學,但對海洋生物學家真正解開龍涎香的誕生之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B.《星槎勝攬》中的有關記載對龍涎香的來源作了生動的描述,給神奇的龍涎香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反映了我們的前人探索大自然的強烈愿望。
C.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龍涎香源于抹香鯨的體內(nèi),被抹香鯨吞吃的章魚類動物體內(nèi)有堅硬的“角喙”,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鯨分泌的膽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鯨胃內(nèi)存積下來,它們是形成龍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鯨排出被膽固醇包裹的“角喙”有兩條途徑:一是緩慢地從腸道排出,二是通過嘔吐排出?!敖青埂北慌懦龊?,芳香襲人的稀世香料龍涎香就誕生了。
(3)根據(jù)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龍涎香“修”成上品,需要許多條件,如海波的摩挲,陽光的照射,空氣的催化,海水的浸泡等。因此可以說,龍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
B.白色的龍涎香是龍涎香中的上品,因此鑒定龍涎香的純度和品質(zhì),從色澤上進行觀察是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C.龍涎香來之不易,它的形成需要漫長的歲月,因此這種罕見的植物香料一定非常昂貴,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D.龍涎香的持久性雖然很強,但歷史上流傳的龍涎香可“與日月共長久”的佳話不過是夸張的說法而已,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發(fā)布:2024/12/24 8:0:2組卷:0引用:1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龍涎香 龍涎香是一種名貴的動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譽。它與麝香等香料一樣,幾乎是所有高級香水和化妝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龍涎香的香味清靈而溫雅,既含有麝香氣息,又微帶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著一種特別的香甜氣和莫可名狀的奇異香氣。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擬的,要比麝香長一倍,作為固體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氣長達數(shù)百年。歷史上流傳有龍涎香“與日月共長久”的佳話。據(jù)說在英國舊王室中,有一房間因為涂有龍涎香,歷經(jīng)百年風云,至今仍香飄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東西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星槎勝攬》中記載:“龍涎嶼,獨然南立海中,波擊云騰,每至春間,群龍所集,于上交戲;而遺涎味……其龍涎初若膠脂,黑黃色,頗有魚腥之氣,久則成就土泥?!庇纱丝芍热讼嘈琵埾严闶恰褒堉僖骸?。這種說法當然是不科學的。
后經(jīng)反復研究,海洋生物學家才真正解開了龍涎香的誕生之謎。原來,它源于抹香鯨的體內(nèi)。抹香鯨最喜歡吞吃章魚、烏賊等動物,而章魚類動物體內(nèi)堅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蝕,在抹香鯨的體內(nèi)不能消化,如果直接從體內(nèi)排出的話,勢必割傷腸道,于是在千萬年的進化中,抹香鯨慢慢地適應了這種“飲食”習慣,它的膽囊能夠大量分泌膽固醇進入胃內(nèi)將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見的龍涎香,然后再緩慢地從腸道排出體外,有的抹香鯨也會通過嘔吐排出。稀世香料就這樣產(chǎn)生了。
奇怪的是,剛剛誕生的龍涎香不僅不香,還奇臭無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陽光的照射下,在空氣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減,然后淡香出現(xiàn),逐漸變得濃烈;顏色也會由最初的淺黑色,漸漸地變?yōu)榛疑\灰色,最后成為白色。白色的龍涎香品質(zhì)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經(jīng)過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將雜質(zhì)全漂出來,方可“修”成上品。
(選自《中國青年》2005年第20期)(1)下列對龍涎香的介紹,準確的一項是
A.龍涎香因其香氣獨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譽,和麝香等香料-樣,它是所有高級香水和化妝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龍涎香的香味清靈而溫雅,有一種特別的香甜氣和難以形容的奇異香氣,它含有麝香的氣息,又帶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較濃的混合香氣。
C.龍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擬的,作為固體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氣數(shù)百年之久。英國的舊王室中一間涂有龍涎香的房子歷經(jīng)百年仍香飄四溢,就是一個真實的例證。
D.剛剛誕生的龍涎香是淺黑色,無香氣可言,而且奇臭無比,它要經(jīng)過復雜的過程和漫長的時間,香氣才逐漸散發(fā)出來,最后成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對龍涎香的來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星槎勝攬》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龍涎香,它是“龍的涎水”積久而成的。這種說法雖然不科學,但卻賦予龍涎香以一層特別神秘的色彩。
B.龍涎香的產(chǎn)生與抹香鯨的食譜有關,如果章魚等體內(nèi)有堅硬角喙的抹香鯨獵物從大海中消失,龍涎香很可能也就不復存在了。
C.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龍涎香源于抹香鯨的體內(nèi),被抹香鯨吞吃的章魚類動物體內(nèi)有堅硬的“角喙”,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鯨分泌的膽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鯨胃內(nèi)存積下來,它們是形成龍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鯨排出被膽固醇包裹的“角喙”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緩慢地從腸道排出,二是通過嘔吐排出。“角喙”被排出后,還要接受風浪的浸潤加工,很長時間后才能成為芳氣襲人的龍涎香。
(3)根據(jù)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龍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也可以說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美妙饋贈,現(xiàn)在,神奇的自然也需要人類的呵護,那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行為是應該禁止的。
B.白色的龍涎香是龍涎香中的上品,但灰色、淺灰色的龍涎香如果保存得當,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酵,品質(zhì)也不亞于白色的龍涎香。
C.牛黃作為牛的膽結石而入藥,龍涎香作為鯨魚的膽結石而成為香料,都很珍貴,但龍涎香的形成需要漫長的歲月,更難得,也更加珍貴,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D.中國沿海并無抹香鯨出沒,因此龍涎香在中國尤其顯得珍貴,中國古代所使用的龍涎香多半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亞、南亞以及中東地區(qū)進口來的。發(fā)布:2024/12/24 8:0:2組卷:7引用:1難度:0.7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