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中,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地勞動”,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上述重要講話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對各類人才培養(yǎng)的重大理論指導,是從民族和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對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體系建設提出的重大任務。
在2013年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歷數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勞動者杰出代表,既包含體力勞動者,又包含腦力勞動者;既包含簡單勞動者,又包含復雜勞動者;既包含物質生產勞動者,又包含精神生產勞動者。誠實勞動與創(chuàng)造性勞動一樣,都是對勞動的性質規(guī)定,前者是強調勞動目的、方法和手段的正當性,后者則是強調勞動要素、方法和結果的發(fā)展性。
(摘編自文新華《論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指導深入推進勞動教育》)材料二:
勞動是一切成功的必經之路,勞動教育是成長成才的題中之義。
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承載立德樹人的理念,對推動勞動創(chuàng)新、建設教育強國意義重大。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基因?!睹献印分芯陀小昂箴⒔堂窦诜w,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記載。勤勞創(chuàng)業(yè)、耕讀傳家是中國教育的重要內容,“勞”與“學”在歷史上從未分離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兒童勞動教育應謀求手腦相長。長期以來,勞動教育融入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歷史、發(fā)展自我的過程中,發(fā)揮了興國利民的重要作用。
應該看到,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在學校課程的實施中,存在“口頭上重視、課程上忽視”等情況,勞動教育內容大多以活動的方式呈現;社會和家庭對勞動教育在人的全面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也存在認識不足的現象。推動全社會重視勞動教育,就要使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學校勞動教育常規(guī)化、社會勞動教育多樣化,形成勞動樹人、協同育人的格局。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意見》強調,“家庭要發(fā)揮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鼓勵孩子利用節(jié)假日參加社會勞動,樹立崇尚勞動的良好家風。《意見》同時提出,“學校要發(fā)揮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包括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統(tǒng)籌安排課內外勞動實踐時間,有序安排學生集體勞動,等等。而從社會角度看,企業(yè)公司、工廠農場可以開放實踐場所,工青婦、公益基金會、社會福利組織等可以搭建多樣化勞動實踐平臺。
在推動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理念的基礎上,更應倡導創(chuàng)造性勞動。當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特別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競爭。這就要注重生活實踐、社會實踐、勞動實踐的錘煉,培養(yǎng)孩子們的實踐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近年來在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出臺《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等,就是著眼于適應科技發(fā)展和產業(yè)變革的需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強化誠實合法勞動意識,培養(yǎng)科學精神。一切勞動者,只要肯學肯干肯鉆研,練就一身真本領,就能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更能在勞動中拓寬個人成才、國家發(fā)展的廣闊天地。
馬克思說:“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敝腥A民族是勤于勞動、善于創(chuàng)造的民族。廣大青少年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推動他們從小接受勞動教育、感受勞動之美,養(yǎng)成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習慣,從而以勞動教育樹時代新人,用勞動之手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
(摘編自呂文利《以勞動教育樹時代新人》)材料三:
人生活在具體的、現實的社會中,人的全面發(fā)展要受到方方面面社會條件的制約,教育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條件。馬克思說:“要改變人的本性,使他獲得一定的勞動技能和技巧,成為發(fā)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br /> 在教育中,如何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呢?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在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中,將教育與勞動相結合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在日常生活勞動教育方面,讓學生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實踐機會,主動分擔家務,掌握洗衣、做飯等必要的家務勞動技能,養(yǎng)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在服務性勞動教育方面,強調讓學生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志愿服務,培育公共服務意識,使學生具有面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參與社區(qū)治理。在生產勞動教育方面,強調讓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豐富職業(yè)體驗,提高職業(yè)技能水平,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yè)的勞動態(tài)度,提升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這樣對勞動教育的進一步細化,將教育與勞動相結合,充分發(fā)揮了勞動教育在人的全面發(fā)展中的獨特育人價值。
(摘編自陳云龍《勞動教育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要途徑》)(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CC
A.誠實勞動是就勞動性質而言的,它強調了勞動目的、方法和手段的正當性,黨和國家對此比創(chuàng)造性勞動更加重視。
B.勤勞創(chuàng)業(yè)、耕讀傳家是中國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國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由春秋時期儒學的倡導而開始的。
C.對大中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學校要起主導作用,家庭要發(fā)揮基礎作用,社會可以搭建多樣化的勞動實踐平臺。
D.勞動者只要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在勞動中拓寬個人成才的天地,就能樹立肯學肯干肯鉆研的精神。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C
A.中共中央、國務院對勞動教育非常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勞動的重要性,并高度評價勞動者。
B.馬克思主義認為,必須通過一定的教育或訓練才能改變人的本性,只有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才能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C.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出臺《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重點都是為了強化和落實勞動教育。
D.近年來,在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這與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勞動教育存在不足有關。
(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BB
A.“勞動不僅是經濟的范疇,而且是道德的范疇,因此不勞而獲是可恥的?!?br />B.“加強青少年學生勞動教育是一個關乎人才培養(yǎng)和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課題?!?br />C.“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br />D.“當勞動是快樂時,生活是美的;當勞動是一種責任時,生活就是奴役?!?br />(4)請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脈絡。
(5)為什么要在大中小學生中加強勞動教育?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考點】非連續(xù)性文本.
【答案】C;C;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2/18 10:0:2組卷:27引用:10難度:0.4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fā)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讓讀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在第二十五屆全球大會上提出“世界圖書日”的設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將方案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后來,俄羅斯認為“世界圖書日”還應當增加版權的概念。1995年10月25日-11月16 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正式確定每年4月23 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讀書日”“世界圖書日”,其主旨宣言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文學、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權。”
(摘編自百度百科等)材料二:
為及時了解目前西安市民的閱讀狀況、閱讀習慣及影響因素,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西安市統(tǒng)計局開展了專項調查,調查對象為成年人。
調查顯示,每天閱讀超過30分鐘的被訪者占55.2%,四成多被訪者每天閱讀不到 30分鐘,10.4%被訪者每天閱讀不到5分鐘。沒有時間是被訪者不閱讀或閱讀時間相對較短的主要原因。從總體上看,閱讀時長和文化程度密切相關,被訪者的文化程度越高,閱讀時間也越長。
調查中,超過半數的被訪市民傾向于數字化閱讀。值得一提的是,和 2016 年西安市首次市民閱讀狀況調查不同,數字化閱讀方式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調查中,超五成 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把數字化閱讀作為首選方式。在數字化閱讀傾向明顯的今天,作為“深閱讀”的重要方式,紙質閱讀的地位仍然不可替代。調查中,首選紙質閱讀的被訪者占到三成,其中,學生占比達 50.0%。
調查顯示,時事新聞是市民最感興趣的閱讀內容,關注度為66.9%。在把時事新聞作為首選閱讀內容的被訪者中,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比超七成,男性占比為 69.3%。位居“興趣榜”第二、三、四位的分別是生活常識(關注度50.9%)、中國歷史(關注度 43.5%)和專業(yè)知識(關注度 40.3%)。
(摘編自《2021年西安市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 新聞成為市民最感興趣的閱讀內容》,《三秦都市報》2021年4月20日)材料三:
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連續(xù)八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2020年10月,中宣部印發(fā)了《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部署了進一步推動全民閱讀工作的重點任務、保障措施,提出到 2025 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xiāng)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的總體目標。
近年來,出版行業(yè)持續(xù)加強優(yōu)質閱讀內容供給。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了優(yōu)秀通俗理論年來,出版行業(yè)持續(xù)加強優(yōu)質閱讀內容供給。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了優(yōu)秀通俗理論讀物出版工程、優(yōu)秀青少年讀物出版工程、優(yōu)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等,推廣優(yōu)秀出版物。出版行業(yè)通過舉辦“中國好書”“數字出版精品遺選計劃”“有聲讀物精品工程”等推薦活動,向社會薦了一大批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精品出版物,引導人民群眾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品位,提高閱讀能力。
“十三五”以來,各地精心組織策劃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積極舉辦讀書月、讀書周、閱讀日活動,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新意的閱讀活動品牌?!氨本╅喿x季”“書香荊楚?文化湖北”“書香八閩”等書香品牌不斷得到培育和鞏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積極參與。統(tǒng)計顯示,目前全國所有省區(qū)市都有省級閱讀活動品牌,80%以上的縣(區(qū))有品牌活動。特別是在每年的“世界讀書日”期間,各地各部門積極開展系列重點活動,大力引導全社會關注、參與閱讀。
(摘編自《讓中華大地充盈書香》,《人民日報》2021年4月23日)(1)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超過半數的被訪者每天閱讀30分鐘以上;在每天閱讀少于 30 分鐘的被訪者中,每天閱讀少于 5 分鐘的被訪者占比為10.4%。
B.被訪者的文化程度對閱讀時長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文化程度低并不是被訪者不閱讀或閱讀時間相對較短的主要原因。
C.紙質閱讀是“深閱讀”的重要方式,從首選紙質閱讀的被訪者的占比看,當下,數字化圖讀尚不能代替紙質閱讀的地位。
D.從閱讀內容來看,時事新聞比生活常識、中國歷史等更受關注;在對時事新聞最感興的被訪者中,青年占比不到三成。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常重視閱讀,于 1972年年向全世界發(fā)出“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于1995年設立“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B“世界圖書與版權日”的設立有助于引導更多的人參與閱讀,有助于增強人們對一些大師的感恩意識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
C 2016年,西安市中老年人較少接觸數字化閱讀,2021年西安市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中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喜愛數字化閱讀。
D.我國將于2025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xiāng)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出版行業(yè)、各地政府都應積極采取措施。
(3)近年來,我國在促進全民閱讀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主要原因有哪些?請根據材料三簡要概括。發(fā)布:2024/12/25 17:0:4組卷:0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們所要傳達的情意是和當時當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當時當地的情意記了下來,如果在異時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反應很難盡合于當時當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應。文字之成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
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是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達情意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自己而在話里吃去一個我字。在寫作時卻不能如此。于是我們得盡量地依著文法去寫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詞難免引起人家的誤會,所以不好。說話時我們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顯得迂闊,而且可笑。這是從書本上學外國語的人常會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當我們有了電話、廣播的時候,書信文告的地位已經大受影響。等到傳真的技術發(fā)達之后,是否還用得到文字,是很成問題的。
這樣說來,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了。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么舍此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文字呢?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材料二:
費孝通先生僅從熟悉社會只需要語言,不需要文字來解釋為何鄉(xiāng)土社會缺乏文字,不免過于片面簡單了。費孝通先生還是外來者,對鄉(xiāng)村人不夠了解。他們真的不想學習文字?
首先,鄉(xiāng)村里認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樣,在大家眼里那是認字的、有學問的。
其次,從實用的角度說,認識字了,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派上了用場,可應不時之需,即使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也是這樣。有句老話說“藝不壓身”,或者叫“技不壓身”,認了字,也是多了一門“藝”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寫個信、念個信什么的。我在家讀書的時候,舊時代過來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認識字,我就多次替別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點小生意,記個賬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個鄉(xiāng)村出來的同齡朋友,他的母親與我母親一樣,不認識字。他家里做點小買賣,他母親一個人在家的時候,誰來買東西賒賬,需要記下來誰誰買的什么,欠錢多少,她就發(fā)明了一套記錄符號來記賬,只有她自己認識,多少年過去了還不會認錯。
總之,即使在鄉(xiāng)土社會里,文字還是需要的,并不是因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對面,語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最后,如果認識了文字,也可以讀些書,增加生活的趣味。雖然鄉(xiāng)土社會有個書本不容易,但只要識了字,有了書本就可以讀了。
(摘編自陳心想《走出鄉(xiāng)土——對話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費孝通認為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毫無用處,對此,陳心想持相反觀點,他認為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也具有實用性。
B.費孝通認為,文字是間接的說話,就因為它是“間接接觸”產生的交流,所以文字傳達的情意是不完全的。
C.在陳心想看來,即便鄉(xiāng)土社會的交流可以面對面,文字也因為它在傳情達意上有獨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
D.陳心想通過列舉寫信、念信、記賬等生活需求,來說明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可以應不時之需,是一門實用技藝。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文字是個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隨著電話、廣播、傳真技術的發(fā)展,書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
B.費孝通認為語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鄉(xiāng)土社會的人覺得文字是雞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學習文字。
C.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人們可以直接面對面接觸的熟人社會,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D.費孝通是從文字的弊端來從論證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的非必要性,陳心想則從文字的優(yōu)點論證文字是被需要的。
(3)請根據材料二,概括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作用。發(fā)布:2024/12/26 15:0:4組卷:0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為什么要讀書?第一,書是代表人類老祖宗傳給我們的知識的遺產,我們接受了這遺產,以此為基礎,可以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更在這基礎之上,建立更高深更偉大的知識。人類之所以與別的動物不同,就是因為人有語言文字,可以把知識傳給別人,又傳至后人,再加以印刷術的發(fā)明,許多書報便印了出來。人的腦很大,與猴不同,人能造出語言,后來更進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貢獻就是能累積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使后人可以節(jié)省很多腦力。但是把知識和經驗遺給兒孫有什么用處呢?這是有用處的,因為這是前人很好的教訓。蜜蜂雖能筑巢,能發(fā)明,但傳下來就只有這一點知識,沒有繼續(xù)去改革改良,以應付環(huán)境,沒有做格外進一步的工作。人呢,達不到目的,就再去求進步,而以前人的知識學問和經驗作參考。如果每樣東西,要個個人從頭學起,而不去利用過去的知識,那不是太麻煩了嗎?
第二點稍復雜,就是為讀書而讀書,為求過去的知識而讀書。不錯,知識可以從書本中得來,但讀書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讀書不能讀書,要能讀書才能多讀書。好比戴了眼鏡,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遠的可以變近。不讀書,學問不能進去,讀書沒有門徑,學問也不能進去。曾子固說過:“經而已不足以致經”,所以他對于《本草綱目》、內經、小說,無所不讀,這樣對于經才可以明白一些。在《墨子》一書里,差不多各種學問都有,像光學、力學、邏輯、算學、幾何學上的圓和平行線,以及經濟學上的購買力和貨幣,幾乎什么都講到了,但你要懂得各種知識,才能懂得墨子??傊?,讀書是為了要讀書,多讀書更可以讀書。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讀書,怕書難讀。越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們,把它們作為我們的奴隸或向導。我們要打倒難讀,這才是我們的“讀書樂”,若是我們有了基礎的科學知識,那么,我們在讀書時便能左右逢源。
第三點,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應付環(huán)境,供給思想材料,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書是過去知識學問經驗的記錄,而知識學問經驗就是要用在這時候,所謂養(yǎng)軍千日,用兵一朝。否則,學問一些都沒有,遇到困難就要糊涂起來。例如達爾文把生物變遷現象研究了幾十年,卻想不出什么原則去解決,后來無意中看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說人口是按照幾何學級數一倍一倍地增加,糧食是按照數學級數增加,達爾文研究了這原則,忽然觸機,就把這原則應用到生物學上去,創(chuàng)了物競天擇的學說。譬如從前的人以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后來天文學家哥白尼卻主張?zhí)柺鞘澜绲闹行?,繞著地球而行。據羅素說,哥白尼所以這樣的解說,是因為希臘人已經講過這句話,哥白尼想到了這句話可以解決這問題,便采用了。這就是讀書的好處。
(節(jié)選自胡適《為什么讀書》) 材料二:
讀書讀出味來,語言自然有味,語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讀書讀了半世,亦讀不出什么味兒來,都是因為讀不合的書,及不得其讀法。讀書須先知味。世上多少強讀人,聽到此語否?這味字,是讀書的關鍵。所謂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異,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讀出味來。有人自幼嚼書本,老大不能通一經,便是食古不化勉強讀書所致。袁中郎所謂讀所好之書,所不好之書可讓他人讀之,這是知味的讀法。若必強讀,消化不來,必生疳積胃滯諸病。
口之于味,不可強同,不能因我的所嗜好以強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強學生去讀。父親亦不得以其所好強兒子去讀。所以書不可強讀,強讀必無效,反而有害,這是讀書之第一義。有愚人請人開一張必讀書目,硬著頭皮咬著牙根去讀,殊不知讀書須求氣質相合。人之氣質各有不同,英人俗語所謂“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因為聽說某書是名著,因為要做通人,硬著頭皮去讀,結果必毫無所得。過后思之,如作一場惡夢。甚且終身視讀書為畏途,提起書名來便頭痛。蕭伯納說許多英國人終身不看莎士比亞,就是因為幼年塾師強迫背誦種下的果。
所以讀書不可勉強,因為學問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長出來。其滋長自有滋長的道理,如草木之榮枯,河流之轉向,各有其自然之勢,逆勢必無成就。世上無人人必讀之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心境不得不讀之書。有你所應讀,我所萬不可讀,有此時可讀,彼時不可讀,即使有必讀之書,亦決非此時此刻所必讀。見解未到,必不可讀,思想發(fā)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讀。且同一本書,同一讀者,一時可讀出一時之味道出來。四十學《易》是一種味道,五十而學《易》,又是一種味道。自己見解愈深,學問愈進,愈讀得出味道來。
(節(jié)選自林語堂《論讀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從印刷術被發(fā)明出來,許多書報就可以印制出來,這為人類傳播知識。傳承知識提供了便利。
B.曾子固說“經而已不足以致經”,是說如果僅停留在讀經本身,就不會獲得經的全部知識和內涵。
C.有人讀書半世卻讀不出味來,其語言和寫出的文章也就可能沒有味,究其原因就在于讀了不合的書。
D.讀書須求氣質相合,但人的氣質各不相同,對于不同的人,書不可以強讀,強讀不僅無效反而有害。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蜜蜂雖然能筑巢,但是它卻不懂得為了應付外在環(huán)境而去創(chuàng)造性地改革。
B.知識可以從書本中來,所以讀書是人們繼承過去知識遺產唯一的方法。
C.達爾文“物競天擇”學說的開創(chuàng),得益于他對馬爾薩斯《人口論》的閱讀。
D.林語堂認為要想讀書讀出味來,讀者應該做到“先知其所好”。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林語堂觀點的一項是
A.讀書讀出味來,語言自然有味,進而做出的文章也必然會有味。
B.同一讀者在不同年齡段讀同一本書,感受到的味道也會不一樣。
C.世上沒有人人必讀的書,所有書必須要等到思想成熟時方可讀。
D.讀者見解愈深,學問愈進,就愈能讀出他們所讀書中的味道。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圍繞“讀書”這個話題在闡述時的側重點,以及各自論述的思路。
(5)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發(fā)布:2024/12/25 22:0:4組卷:9難度:0.1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