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材料,完成小題。
材料一:
《史記》是史傳散文,《離騷》是抒情長詩,兩者文體不同,形式各別。魯迅先生能異中見同,一眼看出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一篇“無韻之《離騷》”。《史記》與《離騷》確實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首先,《史記》所表現(xiàn)的審美理想與《離騷》一脈相承。司馬遷的審美觀有著明顯的尚奇傾向。尚奇的審美觀,使他對歷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計、奇言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從而影響到《史記》的取材和藝術風格。屈原的審美觀也有著好奇的傾向。且不說他的穿戴與眾不同,就是從《離騷》中所寫的以鷙鳥自比,以精玉為糧,驅策龍鳳,役使風云雷神等情節(jié)來看,已經(jīng)夠令人嘆奇不止了。這些只是外在表現(xiàn)的不同,就精神實質而言,屈原與司馬遷都稱得上是悲劇詩人。他們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離騷》打上了艱巨斗爭的烙印,顯示出戰(zhàn)國后期楚國歷史上忠與奸、善與惡、美與丑相對抗、相斗爭的深刻過程,因而富于悲劇的崇高美;司馬遷的《史記》同樣打上了艱巨斗爭的烙印,顯示了中國上下三千年間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相對抗、相迭代的深刻過程,因而也富于悲劇的崇高美。
      其次,《史記》深得《離騷》的情韻,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司馬遷富于詩人氣質,感情特別豐富。他說:“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币馑际钦f:《離騷》是國情而生文的。他寫歷史,本不該夾帶過多的主觀感情,但由于受到《離騷》的感染,他以詩人的氣質寫史,于是使史文多帶詩的情韻。劉熙載說:“學《離騷》得其情者為太史公?!币会樢娧刂赋隽恕妒酚洝放c《離騷》在情韻上的內在聯(lián)系。
      復次,《史記》從《離騷》中吸取了諷興當世的力量和反傳統(tǒng)思想的精神。司馬遷曾說:“作辭以諷諫,連類以爭義,《離騷》有之。”這一看法,說明他很推崇屈原諷諫、爭義的膽氣。《史記》中有相當一部分當代史。司馬遷以屈原為榜樣,不怕觸犯忌諱,大膽地諷興當世。
《史記》與《離騷》神合韻諧的情況,不是偶然的。司馬遷所處的時代與屈原所處的時代雖然不同,但漢文化實際上是繼承楚文化而來的。李長之先生曾把漢朝的建立說成是“楚文化的勝利”,李澤厚先生認為,對漢代文化藝術影響最大的是“屈騷傳統(tǒng)”,這個見解十分深刻。
(摘編自吳汝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試釋》)材料二:
      屈原是中國最早、最偉大的詩人。他“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一個人對后世文藝起了這么深遠的影響,確乎罕見。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種根底深沉的文化體系。這就是充滿浪漫激情、保留著遠古傳統(tǒng)的南方神話——巫術的文化體系。儒家在北中國把遠古傳統(tǒng)和神話、巫術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異傳說化為君臣父子的世間秩序。例如“黃帝四面”(四面臉)被解釋為派四個大臣去“治四方”,黃帝活三百年說成是三百年的影響……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刪定的《詩經(jīng)》中再也看不見這種“怪力亂神”的蹤跡。然而,這種蹤跡卻非常活潑地保存在以屈原為代表的南國文化中。
      王夫之解釋《九辯》時說:“辯,猶遍也。一闋謂之一遍。亦效夏啟九辯之名,紹古體為新裁??梢员恢芟?,其詞激宕淋漓,異于風雅,蓋楚聲也。后世賦體之興,皆祖于此?!边@段話也很重要,它點明了好幾個關鍵問題。第一,它指出楚辭是“紹古體”,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見源遠流長,其來有自,確乎是遠古社會的遺風延續(xù)和模擬。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證也都認為,像《九歌》等,很明顯是一種有關巫術禮儀的祭神歌舞和音樂。所以它是集體的活動而非個人的創(chuàng)作。第三,“其詞激宕淋漓,異于風雅”,亦即感情的抒發(fā)爽快淋漓,形象想象豐富奇異,還沒受到嚴格束縛,尚未承受儒家實踐理性的洗禮,從而不像所謂“詩教”之類有那么多的道德規(guī)范和理智約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緒、無羈的想象在這里表現(xiàn)得更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漢代賦體文學的祖宗。
      其實,漢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漢不可分。盡管在政治、經(jīng)濟、法律等制度方面,“漢承秦制”,劉漢王朝基本上是承襲了秦代體制。但是,在意識形態(tài)的某些方面,又特別是在文學藝術領域,漢卻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鄉(xiāng)土本色。漢起于楚地,劉邦、項羽的基本隊伍和核心成員大都來自楚國地區(qū)。項羽被圍,“四面皆楚歌”;劉邦衣錦還鄉(xiāng)唱《大風》;西漢宮廷中始終是楚聲作主導……都說明這一點。楚漢文化一脈相承,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顯的繼承性和連續(xù)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國。楚漢浪漫主義是繼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與它相輔相成的中國古代又一偉大藝術傳統(tǒng)。它是主宰兩漢藝術的美學思潮。不抓住這一關鍵,很難真正闡明兩漢藝術的根本特征。
(摘編自李澤厚《楚漢浪漫主義:屈騷傳統(tǒng)》)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C
C

A.司馬遷以《史記》記史,屈原以《離騷》抒情,兩人雖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審美觀上有著相同的尚奇傾向。
B.因為受到了《離騷》抒情性的影響,所以《史記》從《離騷》中吸取了諷興當世的力量和反傳統(tǒng)思想的精神。
C.儒家更強調理性和人倫秩序,較之以屈原為代表的南國文化,“怪力亂神”的蹤跡在儒家文化中難以尋見。
D.楚辭是一種有關巫術禮儀的祭神歌舞和音樂,其源遠流長,風格自由狂放,是集體的活動而非個人的創(chuàng)作。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B
B

A.為了表現(xiàn)悲劇的崇高美,《離騷》《史記》的創(chuàng)作都側重展現(xiàn)善與惡的對抗斗爭。
B.從《史記?酷吏列傳》批評漢武帝對人民的高壓政策可看出司馬遷的諷諫精神。
C.楚辭不像“詩教”之類有那么多道德規(guī)范和約束,故楚辭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較微弱。
D.楚漢浪漫主義和先秦理性精神作為兩漢藝術的根本特征主宰了兩漢美學思潮。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A
A

A.班固認為,《離騷》“弘博深刻,為辭賦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容”。
B.司馬遷《報任安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br />C.朱熹:“《離騷》以靈修、美人目君,蓋托為男女之辭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br />D.屈原“變國風雅頌而為《離騷》”,司馬遷“易編年而為傳記”,均具有開創(chuàng)性。
(4)班級擬召開《屈原列傳》學習討論會,請你根據(jù)材料一,列出發(fā)言要點。

【答案】C;B;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1引用:2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材料一:
          今天,微博已經(jīng)成為一個發(fā)表意見的重要途徑。作為一種被廣為應用的交際工具,微博有與眾不同的發(fā)表意見的方式。有人注意到,一些在生活中很溫和的朋友,一旦上微博,言辭就變得非常激烈,不像是理性說理的言論,由此,微博形成了一個有特色的言論空間。
          微博是一種字數(shù)非常有限的傳媒方式,往往不足以負載說理需要的充分信息。人們可以用微博發(fā)表結論性的斷言、口號、警句格言等“罐頭思維”式的言論,但無法用它來進行好的說理。
          人們在簡單、現(xiàn)成的語言中找到了方便的解答,久而久之,很容易養(yǎng)成一種習慣,接受一些可以免除他們思考之勞的簡明論斷。這就是罐頭思維。罐頭思維表現(xiàn)為“一群人采用一句話”和“聽見別人說就跟著說”等行為,它讓人思想懶惰,先是不肯仔細思考,最終完全喪失了仔細思考的能力。
          理性的說理需要足夠的文字。說理是由三個必要部分——結論、理由和保證組成?!罢f理”與“非說理”的區(qū)別在于說理有結論,并有理由,而非說理則只有結論。在說理的主張和理由之間,還需要有一可靠的中介保證,又稱“假設”,如果這個假設不可靠,那么,再好的理由也不能充分證明結論的合理。
          往往是在需要思考一個說理陳述是否可靠時,我們才特別注意那個被省略掉的假設。例如,一個人說尼克松是一位好總統(tǒng)(結論),因為他擅長外交事務(理由)。這是一個說理的陳述,但并不可靠。單憑這個理由,結論是站不住腳的,這是因為,在理由與結論中那個被省去的假設(“一個擅長外交的總統(tǒng)一定是好總統(tǒng)”)是有問題的(“片面”)。
          說理需要理性、邏輯、認真地對待論證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這是為了能夠說服與自己看法和主張不同的他人。以廣大的而不是專門讀者為對象的報刊,是最適合于說理的大眾媒體。微博則主要是在朋友、熟人,或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中傳播,具有同聲相求的性質們發(fā)現(xiàn),微博常常裹挾大批的粉絲,其實就是一種同聲相求的效應。在這些群體里,三言兩語,說說心情,發(fā)發(fā)感慨,曬曬心情,是用不著太說明理由的。“非說理”并不是微博的錯,因為微博本來就不是為說理而創(chuàng)建的。
          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鮮明、富有修辭特色的“痛快”語言,這是因為微博信息需要借助強烈的情緒感染方能得以傳播,結果更是不斷強化、激勵已經(jīng)在起作用的情緒。富有感染力的話語給人一種雄辯的感覺,似乎能夠提高說服力。然而,在這種說服中,需要把說理與感染力做一個區(qū)分。有感染力不代表就是好的說理。
    (選自徐賁《微博為什么不是好的說理形式》,有刪改)      材料二:
          對我的《微博是好的說理形式嗎》,曾憲皓先生寫了《來論微博正是好的說理形式》的討論文章。微博是廣為人們運用的傳播媒介,公共說理也是人們很關心的話題,討論微博與說理的關系,目的不是要爭一個誰是誰非的最終結論,而是要加深對問題的了解,因此,我愿意就曾先生文中提到的幾個關于說理和微博的問題再作一點討論。
          首先便是什么是公共說理的“理”。此“理”指的是個由“理由”來充分支持的“結論”,在這二者之間還需要有一個可靠的、可稱為“假設”的中介保證。這當然不是唯一可以稱作“理”的理。牧師布道說的是理,老百姓心目中的天道是理,發(fā)展是硬道理堅持的是理,但這些都不是公共說理的那個理。這些“理”與公共說理的“理”的區(qū)別在于,它們的結論是靠“信仰”支撐的,不需要說出理由。
          曾文說,“貢獻出結論,不代表推演缺位”。這話是對的,但是,在公共說理中,那個不缺位的推演不能只是發(fā)生在說話者的頭腦里,而必須說給公眾聽。放在一個人頭腦里的推演是否可靠,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合理,不說出來,別人又如何檢驗呢?說理不僅要說出“什么”,而且還要解釋“為什么”。
          曾文說“不認‘結論’和‘理解’,照此思維,禪宗是虛妄,頓悟不存在,口號皆扯淡”。這話恰恰犯了一個公共說理的錯誤——扯開話題,因為徐文討論的是“說理”,不是禪宗,不是頓悟,也不是口號。公共說理不是對人類其他思維和表達方式的否定。提倡公共說理,不是說別的什么都是“胡鬧”或“扯淡”。禪宗、頓悟、呼口號有它們自己的作用,但不在討論說理的范圍之內。
          曾文認為,在說理時“以偏概全”不是什么大問題,“統(tǒng)計學上的以偏概全,不排斥這段話在精神上抓住癥結,不排斥它的正確。恰恰是它抽出了現(xiàn)象中的‘理’,人們才認同它,轉發(fā)它”。以偏概全不是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謬誤,而是一種有社會危害的思維方式,叫作“草率概括”。說理要求避免草率概括,那是因為許多的成見或偏見都是因草率概括造成的。成見或偏見就是在握有充分證據(jù)之前,便先有了確定的意見和看法。
          其實,在說理中,要“抽出現(xiàn)象中的‘理’”,有比草率概括更好的辦法,那就是用“限定詞”。圖爾敏的說理論證稱之為“模態(tài)限定”,也就是在陳述主張的時候,添加“往往”“可能”“也許”“基本上”“在很大程度上”等限定語。這不僅僅是為說理留余地,更是一種話語倫理的基本教養(yǎng)。
          這當然不是說夸張就不好,而是說夸張在說理中會削弱說話者的可信度。許多在文學修辭中常用的有效手法或風格在說理中恰恰是應該避免的,因為說理不是文學。
          說微博不適用于說理不是貶低微博,這就像說水壺不適用于煮飯不是要貶低水壺一樣。曾文說,“微博可以加圖片、視頻、長微博,實在不行還能用文章鏈接嘛”。但這正說明,微博所起的畢竟只是引介與索引的作用,它本身并不是在說理。亞里士多德曾指出一種邏輯錯誤,“5是2加3,因此5既是奇數(shù),又是偶數(shù)”,所以,微博只是許多媒介中的一種,不能因為它與別的媒介可以結合使用,它就變成了一種無所不能、什么都是的媒介。
    (選自徐賁《再談“微博”與“說理”》,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一中的“罐頭思維”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們在簡單現(xiàn)成的語言中找到方便的解答可能導致“罐頭思維”。
    B.“罐頭思維”使得人們習慣接受可以免除思考之勞的論斷。
    C.“頭思維”就是“一群人采用一句話”“聽見別人說就跟著說”。
    D.“罐頭思維”讓人們從懶于仔細思考到喪失仔細思考的能力。
    (2)下列關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微博往往使用感情色彩鮮明、富有修辭特色的“痛快”語言,富有感染力的話語給人一種雄辯的感覺,能夠提高說服力。
    B.對微博到底適不適合說理的討論,是一個理性的討論,并不是在貶低微博,而是加深對問題的了解。
    C.微博常常裹挾大批的粉絲,其實就是一種同聲相求的效應。在同聲相求的群體里,人們往往更能夠交互信息,促進思維發(fā)展,更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事物本質。
    D.微博是廣為人們運用的傳播媒介,富有感染力,會使人們的思維方式發(fā)生非理性的轉變。
    (3)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第五段用尼克松的例子是說明,一個說理陳述是否可靠,可以通過還原理由與結論之間的假設,并檢驗這個假設是否成立來驗證。
    B.材料二采用駁論的方式,先指出曾文的觀點,然后駁斥每個觀點的錯誤之處,從而肯定自己觀點的合理之處。
    C.徐賁先生認為,說理不僅要有結論,還要有理由且要避免因成見或偏見產生草率概括的錯誤。
    D.曾文以微博可以加圖片、視頻等反駁徐責的微博字數(shù)有限,不足以負載說理需要的充分信息為觀點。
    (4)材料二最后一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5)請根據(jù)材料內容概括徐賁先生認為“微博不是好的說理形式”和曾憲皓先生認為“微博正是好的說理形式”的理由。

    發(fā)布:2024/11/16 13:30:1組卷:7引用:5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前段時間,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聞不斷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將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遠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進行整合,將這些村落的人們遷往大村子或城鎮(zhèn)并居,從而整合資源,節(jié)約土地,提升人居環(huán)境和公共服務水平。
          作為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合村并居無疑是一件好事??珊洗宀⒕雍?,對一些群眾而言,“人住進了城鎮(zhèn)的樓房,心卻在牽掛老家的祠堂”。這說明,合村并居不是簡單的“拆舊房、建新居”的物理遷移,它還應包含“人心搬遷”“文脈傳承”等軟性內容。
          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指出,鄉(xiāng)土性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本質特色。中國人素來就有安土重遷、聚村而居、終老是鄉(xiāng)的習慣傳統(tǒng)。鄉(xiāng)村是承載中國文化與精神的基石,是鄉(xiāng)土文脈賡續(xù)的重要空間。
          不管是被動的合村并居,還是自然的城市化進程,大量村莊已經(jīng)消失或正在消失,這是客觀現(xiàn)實。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00年中國大約擁有360萬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該數(shù)字已下降到270萬。長期關注傳統(tǒng)村落保護的學者馮驥才評估,中國每天大約有80到100個村莊消失。
          一旦村莊消失,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精神和歷史記憶也將失去依托。比如,遍布鄉(xiāng)村的祠堂是鄉(xiāng)村中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建筑,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親聯(lián)誼、家風傳承。合村并居過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簡單拆掉,那真的可能會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親敬祖的傳統(tǒng)可能因此就斷裂了。
          面臨同樣命運的,還有那些農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極具歷史價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規(guī)模較小,離城鎮(zhèn)較遠,人口也流失嚴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標準,可能會一并了之、一拆了之。當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機的轟鳴中應聲倒下時,我們丟掉的不是幾片殘磚斷瓦或幾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是通過老房子與歷史進行對話的機會。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過程中,不少地方將經(jīng)濟價值和商業(yè)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關注合村并居中“錢值”(經(jīng)濟價值)和“顏值”(景觀價值)的開發(fā),而忽略了“文值”(文化價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業(yè)住宅的統(tǒng)一標準,給村民設計房子,樓越蓋越高,可原來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還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國風格改造農村的院子,結果使得鄉(xiāng)村建筑中出現(xiàn)“歐洲補丁”“美國碎片”等不倫不類、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觀。鄉(xiāng)村景觀城市化與建筑西洋化,不僅割裂了鄉(xiāng)土原生文化傳承,也污染了鄉(xiāng)土文化精神。丟棄鄉(xiāng)土文化特色,一味地進行克隆復制,很難將新社區(qū)建成讓群眾擁有獨特記憶的精神家園,也很難讓搬入其中的村民擁有踏實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農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莊要修更寬的馬路,于是土窯洞被水泥瓷磚取代,青石板路上覆蓋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種現(xiàn)實選擇。只不過,環(huán)境變了,生活變了,基于生活之上的習俗、文化、歷史等也都會隨之改變。因此,合村并居與保護鄉(xiāng)土文脈之間存在天然的矛盾,這其實也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中廣泛存在的一個文化悖論。
    摘編自《合村并居,別丟了鄉(xiāng)土文脈》材料二:
          鄉(xiāng)下最小的社區(qū)可以只有一戶人家。夫婦和孩子聚居于一處有著兩性和撫育上的需要。無論在什么性質的社會里,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最基本的撫育社群。在中國鄉(xiāng)下這種只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qū)是不常見的。在四川的山區(qū)種梯田的地方,可能有這類情形,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這一點對于我們鄉(xiāng)土社會的性質很有影響。美國的鄉(xiāng)下大多是一戶人家自成一個單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鄰舍。這是他們早年拓殖時代,人少地多的結果,同時也保持了他們個別負責、獨來獨往的精神。我們中國很少類似的情形。
          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下列幾點:一、每家所耕的面積小,所謂小農經(jīng)營,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農場不會距離得過分遠。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們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來比較方便。三、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衛(wèi)。四、土地平等繼承的原則下,兄弟分別繼承祖上的遺業(yè),使人口在一個地方一代一代的積起來,成為相當大的村落。
          無論出于什么原因,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說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qū)間的往來也必然疏遠。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qū)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將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遠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進行整合是鄉(xiāng)村振興的一件重要舉措。
    B.將經(jīng)濟價值和商業(yè)考量置于首要地位,過分關注合村并居中經(jīng)濟價值和景觀價值是得不償失的。
    C.農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莊要修更寬的馬路,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D.只有在中國社會,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最基本的撫育社群。
    (2)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馮驥才評估中國每天大約有80到100個村莊消失,這是被動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進程的結果。
    B.有些村落規(guī)模較小,也沒有具歷史價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將這些村落的人們遷往大村子或城鎮(zhèn)并居。
    C.中國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區(qū)種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戶人家的小社區(qū)。
    D.中國鄉(xiāng)村里,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這是一個熟悉的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3)下列不可以視為“合村并居”積極有效舉措的一項是
     

    A.陜西安康譚壩借助發(fā)展民宿的契機,對村子里的老房子進行保護性的改造。
    B.對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幫其編寫村史村志,有條件的可以建村史館。
    C.對于農村現(xiàn)存的無人居住的老舊危房,為了消除安全隱患,避免其倒塌給周圍村民帶來危險,可以一律拆除。
    D.云南山歌作為民間藝術的一個分支,傳承于古時最底層老百姓的生活,不夠高雅,可以取締。
    (4)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寫圖表中序號所指內容。
    菁優(yōu)網(wǎng)
     
     
     
     

    (5)近日,南京市就合村并居如何開展面向社會征集意見。請結合材料給出幾條建議。

    發(fā)布:2024/11/16 14:30:1組卷:14引用:7難度:0.6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題。
    材料一:
          1925年,他當時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念建筑專業(yè)。他的父親梁啟超給他寄來一本書,是北宋李誡寫的《營造法式》。但這本書像天書一樣難以讀懂,因為那是北宋時代的書。
          后來,梁思成通過對五臺山的佛光寺大殿、應縣木塔、薊縣的獨樂寺觀音閣等一系列有上千年歷史的古建筑的研究,他終于初步破譯了《營造法式》的密碼。特別是在對獨樂寺觀音閣的研究中,他發(fā)現(xiàn),這座建筑雖然有成千上萬個木構件,居然一共只有6種規(guī)格?!稜I造法式》里說:“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長,曲直舉折之勢,規(guī)矩繩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為制度焉?!边@句話簡單來說,是指一座木結構建筑渾身上下的各種尺寸,其實都是以材為基本的模數(shù)。我們可以想象,這些標準材可以在一個工廠里大量地生產,然后搬到工地現(xiàn)場進行加工和組裝,這樣就大大加快了中國古建筑建造的速度。比方,唐長安的皇宮,面積大概3倍于今天的北京故宮,僅10個月時間建成。
          中國古代建筑的這種標準化、模數(shù)化、裝配式,真是多快好省。林徽因后來在給梁思成的著作《清式營造則例》寫的序言中說,像《營造法式》這種標準化、模數(shù)化、裝配式的設計,就是中國古建筑的真髓所在。
    (摘自王南《中國古建筑的營造密碼》,有刪改)材料二:
          這一切特點都有一定的風格和手法,為匠師們所遵守,為人民所承認,我們可以叫它做中國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語言文字一樣,一個民族總是創(chuàng)造出他們世世代代所喜愛因而沿用的慣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臘、羅馬體系創(chuàng)造了它們的“五種典范”,成為它們建筑的方式。中國建筑怎樣砍割并組織木材成為梁架,成為斗拱,成為“一間”,成為個別建筑物的框架;怎樣用舉架的公式求得屋頂?shù)那婧颓€輪廓;怎樣結束瓦頂;怎樣求得臺基、臺階、欄桿的比例;怎樣切削生硬的結構部分,使同時成為柔和的、曲面的、圖案性的裝飾物;怎樣布置并聯(lián)系各種不同的個別建筑,組成庭院:這都是我們建筑上兩三千年沿用并發(fā)展下來的慣例、法式。無論每種具體的實物怎樣的千變萬化,它們都遵循著那些法式。構件與構件之間,構件和它們的加工處理裝飾,個別建筑物和個別建筑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處理方法和相互關系,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檁、門、窗、墻、瓦、檻、階、欄桿、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戧獸、正房、廂房、游廊、庭院、夾道等等,那就是我們建筑上的“詞匯”,是構成一座或一組建筑的不可少的構件和因素。
          這種“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時也有極大地運用的靈活性,能有多樣性的表現(xiàn)。也如同做文章一樣,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許多體裁,有多樣性的創(chuàng)作,如文章之有詩、詞、歌、賦、論著、散文、小說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題,有“大文章”或“小品”?!按笪恼隆比鐚m殿、廟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軒、一樓。文字上有一面橫額,一副對子,純粹作點綴裝飾用的。建筑也有類似的東西,如在路的盡頭的一座影壁,或橫跨街中心的幾座牌樓等等。它們之所以都是中國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國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為它們都用中國建筑的“詞匯”,遵循著中國建筑的“文法”所組織起來的。運用這“文法”的規(guī)則,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極不相同的“詞匯”構成極不相同的體形,表達既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chuàng)造極不相同的類型。
    (摘自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材料三:
          現(xiàn)代建筑設計如何來繼承和學習傳統(tǒng)建筑的理念呢?
          對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繼承和學習。想要真正對傳統(tǒng)建筑文化進行傳承,還需要先去了解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特點,根據(jù)這些特點以及建筑中包含的精神來對建筑理念進行區(qū)分,然后對其中積極的正面的理念進行吸收。傳統(tǒng)建筑文化和現(xiàn)代建筑文化之所以會有區(qū)分,就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建筑理念不能夠完全運用到現(xiàn)在的建筑設計當中,但是傳統(tǒng)建筑中包含有很多先進的理念,這些理念能夠為現(xiàn)代建筑注入活力。在傳承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過程中,不能僅僅追求設計的相似、風格的相似,一定要深刻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這樣才能夠做到形神兼?zhèn)洌膊拍軌驅⒄嬲貍鹘y(tǒng)建筑帶到眾人面前,讓所有看到的人都能夠通過建筑來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比如說,在了解傳統(tǒng)建筑天人合一的特點之后,在現(xiàn)代建筑的設計中也要多去注意如何達到建筑與自然的和諧,這也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注重建筑本身,還要注重建筑的外部環(huán)境。
          對中庸理念的繼承和學習。在傳統(tǒng)建筑中,經(jīng)常會把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面的位置,外面一般是圍墻,這就是傳統(tǒng)文化中中庸理念,比較重視內涵,在傳承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忽視對中庸理念的繼承和學習,這是現(xiàn)代建筑中最缺乏的一項內容?,F(xiàn)在的建筑設計風格總是張揚、夸張,希望能夠奪人耳目,忽視了建筑的內涵。中庸思想在現(xiàn)代建筑中的運用主要應該集中在不要只注重外觀的新奇,要符合建筑本身的運用和內涵;其次是建筑的布局、色彩要協(xié)調,每個部分的建筑風格和整體建筑的風格必須是一致的。將中庸理念和現(xiàn)代建筑設計進行結合,可以讓建筑既不過分浮夸高調,但也會讓人眼前一亮,低調奢華有內涵。
          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充分貫徹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建筑不像衣服,不想穿的時候就可以換,建筑的投資比較大,推倒重來成本較高,所以在建筑設計上一定要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在科技的支持下,可以將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進行優(yōu)化。
    (摘自郗俊《傳統(tǒng)建筑文化在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有刪節(ji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1925年距離北宋李誡近千年之遙,時光太久遠,所以他的書像天書一樣難以讀懂。
    B.獨樂寺觀音閣木構件成千上萬,但只有6種規(guī)格,這顯露出了《營造法式》密碼。
    C.面積很大的唐代長安的皇宮,僅賴于建筑構件的標準化生產,10個月就得以建成。
    D.建筑上豐富的“詞匯”,如梁、柱、枋、檁、門等等,組成了中國建筑的“文法”。
    (2)根據(jù)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希臘、羅馬的建筑“文法”只有“五種典范”,中國建筑的“文法”種類比國外多得多。
    B.中國建筑“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和靈活性,但拘束性并沒限制靈活性,兩者相輔相成。
    C.現(xiàn)代建筑設計要做到天人合一,需注重建筑本身和其外部的環(huán)境,達到建筑與自然的和諧。
    D.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外面一般是圍墻,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的位置,這體現(xiàn)了重視內涵的中庸理念。
    (3)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建筑“文法”的一項是
     

    A.中國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漿”。
    B.“斗栱”是木結構建筑常用的制式。
    C.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縱橫梁組合構架制。
    D.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對稱和中軸線原則。
    (4)材料三行文脈絡清晰,請進行簡析。
    (5)縱觀三則材料,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特色有哪些?請你結合材料進行簡析。

    發(fā)布:2024/11/16 12:0:2組卷:16引用:4難度:0.6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xié)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網(wǎng)站地圖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