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多數消費者還比較狹隘地認為,新能源汽車就是純電動汽車。那么究竟什么是新能源汽車呢?新能源汽車是指采用非傳統燃料作為動力源的汽車,汽油、柴油和天然氣、乙醇等均屬于傳統燃料。純電動汽車、插電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統稱為新能源汽車。這里需要特別指出,常規(guī)的混合動力汽車,也就是行業(yè)所稱的HEV,不屬于新能源汽車,因為傳統燃料仍是其動力唯一來源。
近日,汽車行業(yè)一家知名咨詢機構,發(fā)起了一項名為“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發(fā)展趨勢看法”的調研。調研結果顯示:58%的消費者看好插電混動汽車;而正如火如荼的純電動汽車,發(fā)展趨勢竟然不如還處在萌芽期的燃料電池汽車。其實,不管看好哪種動力系統,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不斷提高是毋庸置疑的。201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僅為1萬輛,時隔6年后的2018年,成功突破120萬輛,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當然,其快速發(fā)展不僅是需求所致,還受到國家政策和廠商產品供給的影響。其中,政策對純電動汽車的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撇開補貼政策不談,地方政府對純電動汽車發(fā)展的支持尤為明顯。近日,昆明發(fā)布公告:自2019牟1月1日起,昆明新增網約車必須是純電動汽車,否則不予發(fā)放營運證。有這樣規(guī)定的省市比比皆是,即使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也是如此。
(摘編自《暢所欲言:純電動、插電混動、燃料電池,誰將主導汽車的未來?》,易車網2019年2月20日) 材料二:
記者從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獲悉,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fā)布了《電動汽車能量消耗率限值》等國家標準。《電動汽車能量消耗率限值》標準是全球首個針對純電動汽車能耗指標提出要求的技術標準。
《電動汽車能量消耗率限值》將在促進純電動汽車節(jié)能技術應用、推動電動汽車降低能耗、節(jié)約電力能源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有利于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健康發(fā)展。該標準規(guī)定,具有三排以下座椅且最高車速大于或等于120公里/小時的電動汽車車型,當整車整備質量在750公斤及以下時,能量消耗率限值應在13.1千瓦?時/100公里。
(摘編自《我國發(fā)布全球首個純電動汽車能耗指標技術標準》,人民網2019年2月20日) 材料三:
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的巨大機遇,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預測,2030年,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將達到8000萬到1億輛。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表示:“汽車行業(yè)和互聯網行業(yè)不一樣,互聯網技術是誰搶先誰占便宜,汽車不是搶先,汽車行業(yè)是與其做得早,不如做得好。”他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yè)應該關注技術突破,而不是為新能源汽車行業(yè)設計時間表。
近日,由100多家新能源汽車企業(yè)共同發(fā)起參與設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yè)技術路線圖”,將重點聚焦電動汽車充電相關的技術領域,從共性基礎、能源傳輸、生產、消費和車網融合5個細分方向設計相關標準及發(fā)展路線。這將為新能源汽車能源產業(yè)鏈上下游相關企業(yè)、科研院所、高校相關專業(yè)及其他研究機構,提供技術決策參考和戰(zhàn)略規(guī)劃指引,同時將帶來新能源汽車產業(yè)一系列的規(guī)模效應。當下新能源汽車還有很多問題,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還要忍受一些不太好的車,但是這個階段很快就會過去,到2025年,無論是綜合成本還是駕駛體驗,新能源汽車都和燃油車不相上下。
(摘編自《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常州發(fā)布 2025年電動車與燃油車成本相當》,中國新聞網2019年3月30日)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BB
A.新能源汽車的“新”表現在其采用非傳統燃料作為動力源,而HEV采用傳統燃料作為唯一動力來源,因此不屬于新能源汽車。
B.超過半數的消費者看好插電混動汽車,讓人意外的是,發(fā)展狀況很好的純電動汽車和剛起步的燃料電池汽車一樣,都不被看好。
C.《電動汽車能量消耗率限值》對純電動汽車能耗指標提出要求,對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yè)技術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將會發(fā)揮重要作用。
D.新能源汽車行業(yè)想要發(fā)展好,重要的不是像互聯網行業(yè)一樣搶占先機,而是關注技術突破,只求速度不求技術很難做出好車。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B
A.我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fā)展,既有市場需求因素,又有國家政策和廠商產品供給的影響,尤其是地方政策對其發(fā)展助力很大。
B.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發(fā)布全球首個電動汽車能耗限值標準,說明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fā)展已經位居世界前列。
C.“新能源汽車產業(yè)技術路線圖”從多個細分方向設計相關標準及發(fā)展路線,為該行業(yè)提供了技術決策參考和戰(zhàn)略規(guī)劃指引。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用具體數字介紹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fā)展,材料一說明過去幾年的發(fā)展,材料三預測了未來的發(fā)展。
(3)請結合以上幾則材料,簡要概括促進新能源汽車快速、健康發(fā)展的有效措施。
【考點】非連續(xù)性文本.
【答案】B;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5/27 14:0:0組卷:4引用:10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fā)出了“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讓讀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國際出版商協會在第二十五屆全球大會上提出“世界圖書日”的設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將方案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后來,俄羅斯認為“世界圖書日”還應當增加版權的概念。1995年10月25日-11月16 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正式確定每年4月23 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讀書日”“世界圖書日”,其主旨宣言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文學、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權。”
(摘編自百度百科等)材料二:
為及時了解目前西安市民的閱讀狀況、閱讀習慣及影響因素,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西安市統計局開展了專項調查,調查對象為成年人。
調查顯示,每天閱讀超過30分鐘的被訪者占55.2%,四成多被訪者每天閱讀不到 30分鐘,10.4%被訪者每天閱讀不到5分鐘。沒有時間是被訪者不閱讀或閱讀時間相對較短的主要原因。從總體上看,閱讀時長和文化程度密切相關,被訪者的文化程度越高,閱讀時間也越長。
調查中,超過半數的被訪市民傾向于數字化閱讀。值得一提的是,和 2016 年西安市首次市民閱讀狀況調查不同,數字化閱讀方式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調查中,超五成 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把數字化閱讀作為首選方式。在數字化閱讀傾向明顯的今天,作為“深閱讀”的重要方式,紙質閱讀的地位仍然不可替代。調查中,首選紙質閱讀的被訪者占到三成,其中,學生占比達 50.0%。
調查顯示,時事新聞是市民最感興趣的閱讀內容,關注度為66.9%。在把時事新聞作為首選閱讀內容的被訪者中,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比超七成,男性占比為 69.3%。位居“興趣榜”第二、三、四位的分別是生活常識(關注度50.9%)、中國歷史(關注度 43.5%)和專業(yè)知識(關注度 40.3%)。
(摘編自《2021年西安市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 新聞成為市民最感興趣的閱讀內容》,《三秦都市報》2021年4月20日)材料三:
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連續(xù)八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2020年10月,中宣部印發(fā)了《關于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部署了進一步推動全民閱讀工作的重點任務、保障措施,提出到 2025 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xiāng)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的總體目標。
近年來,出版行業(yè)持續(xù)加強優(yōu)質閱讀內容供給。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了優(yōu)秀通俗理論年來,出版行業(yè)持續(xù)加強優(yōu)質閱讀內容供給。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了優(yōu)秀通俗理論讀物出版工程、優(yōu)秀青少年讀物出版工程、優(yōu)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等,推廣優(yōu)秀出版物。出版行業(yè)通過舉辦“中國好書”“數字出版精品遺選計劃”“有聲讀物精品工程”等推薦活動,向社會薦了一大批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精品出版物,引導人民群眾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品位,提高閱讀能力。
“十三五”以來,各地精心組織策劃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積極舉辦讀書月、讀書周、閱讀日活動,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新意的閱讀活動品牌。“北京閱讀季”“書香荊楚?文化湖北”“書香八閩”等書香品牌不斷得到培育和鞏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積極參與。統計顯示,目前全國所有省區(qū)市都有省級閱讀活動品牌,80%以上的縣(區(qū))有品牌活動。特別是在每年的“世界讀書日”期間,各地各部門積極開展系列重點活動,大力引導全社會關注、參與閱讀。
(摘編自《讓中華大地充盈書香》,《人民日報》2021年4月23日)(1)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超過半數的被訪者每天閱讀30分鐘以上;在每天閱讀少于 30 分鐘的被訪者中,每天閱讀少于 5 分鐘的被訪者占比為10.4%。
B.被訪者的文化程度對閱讀時長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文化程度低并不是被訪者不閱讀或閱讀時間相對較短的主要原因。
C.紙質閱讀是“深閱讀”的重要方式,從首選紙質閱讀的被訪者的占比看,當下,數字化圖讀尚不能代替紙質閱讀的地位。
D.從閱讀內容來看,時事新聞比生活常識、中國歷史等更受關注;在對時事新聞最感興的被訪者中,青年占比不到三成。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常重視閱讀,于 1972年年向全世界發(fā)出“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于1995年設立“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B“世界圖書與版權日”的設立有助于引導更多的人參與閱讀,有助于增強人們對一些大師的感恩意識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
C 2016年,西安市中老年人較少接觸數字化閱讀,2021年西安市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中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喜愛數字化閱讀。
D.我國將于2025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xiāng)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出版行業(yè)、各地政府都應積極采取措施。
(3)近年來,我國在促進全民閱讀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主要原因有哪些?請根據材料三簡要概括。發(fā)布:2024/12/25 17:0:4組卷:0引用:1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們所要傳達的情意是和當時當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當時當地的情意記了下來,如果在異時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反應很難盡合于當時當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應。文字之成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
在說話時,我們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說話時沒有文法,而是因為我們有著很多輔助表情來補充傳達情意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手指指著自己而在話里吃去一個我字。在寫作時卻不能如此。于是我們得盡量地依著文法去寫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詞難免引起人家的誤會,所以不好。說話時我們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顯得迂闊,而且可笑。這是從書本上學外國語的人常會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當我們有了電話、廣播的時候,書信文告的地位已經大受影響。等到傳真的技術發(fā)達之后,是否還用得到文字,是很成問題的。
這樣說來,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不用文字絕不能說是“愚”的表現了。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么舍此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文字呢?
(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材料二:
費孝通先生僅從熟悉社會只需要語言,不需要文字來解釋為何鄉(xiāng)土社會缺乏文字,不免過于片面簡單了。費孝通先生還是外來者,對鄉(xiāng)村人不夠了解。他們真的不想學習文字?
首先,鄉(xiāng)村里認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樣,在大家眼里那是認字的、有學問的。
其次,從實用的角度說,認識字了,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派上了用場,可應不時之需,即使在鄉(xiāng)土社會里也是這樣。有句老話說“藝不壓身”,或者叫“技不壓身”,認了字,也是多了一門“藝”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寫個信、念個信什么的。我在家讀書的時候,舊時代過來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認識字,我就多次替別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點小生意,記個賬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個鄉(xiāng)村出來的同齡朋友,他的母親與我母親一樣,不認識字。他家里做點小買賣,他母親一個人在家的時候,誰來買東西賒賬,需要記下來誰誰買的什么,欠錢多少,她就發(fā)明了一套記錄符號來記賬,只有她自己認識,多少年過去了還不會認錯。
總之,即使在鄉(xiāng)土社會里,文字還是需要的,并不是因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對面,語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最后,如果認識了文字,也可以讀些書,增加生活的趣味。雖然鄉(xiāng)土社會有個書本不容易,但只要識了字,有了書本就可以讀了。
(摘編自陳心想《走出鄉(xiāng)土——對話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費孝通認為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毫無用處,對此,陳心想持相反觀點,他認為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中也具有實用性。
B.費孝通認為,文字是間接的說話,就因為它是“間接接觸”產生的交流,所以文字傳達的情意是不完全的。
C.在陳心想看來,即便鄉(xiāng)土社會的交流可以面對面,文字也因為它在傳情達意上有獨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
D.陳心想通過列舉寫信、念信、記賬等生活需求,來說明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可以應不時之需,是一門實用技藝。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于文字是個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隨著電話、廣播、傳真技術的發(fā)展,書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
B.費孝通認為語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鄉(xiāng)土社會的人覺得文字是雞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學習文字。
C.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人們可以直接面對面接觸的熟人社會,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D.費孝通是從文字的弊端來從論證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的非必要性,陳心想則從文字的優(yōu)點論證文字是被需要的。
(3)請根據材料二,概括文字在鄉(xiāng)土社會中的作用。發(fā)布:2024/12/26 15:0:4組卷:0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為什么要讀書?第一,書是代表人類老祖宗傳給我們的知識的遺產,我們接受了這遺產,以此為基礎,可以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更在這基礎之上,建立更高深更偉大的知識。人類之所以與別的動物不同,就是因為人有語言文字,可以把知識傳給別人,又傳至后人,再加以印刷術的發(fā)明,許多書報便印了出來。人的腦很大,與猴不同,人能造出語言,后來更進一步而有文字,又能刻木刻字,所以人最大的貢獻就是能累積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使后人可以節(jié)省很多腦力。但是把知識和經驗遺給兒孫有什么用處呢?這是有用處的,因為這是前人很好的教訓。蜜蜂雖能筑巢,能發(fā)明,但傳下來就只有這一點知識,沒有繼續(xù)去改革改良,以應付環(huán)境,沒有做格外進一步的工作。人呢,達不到目的,就再去求進步,而以前人的知識學問和經驗作參考。如果每樣東西,要個個人從頭學起,而不去利用過去的知識,那不是太麻煩了嗎?
第二點稍復雜,就是為讀書而讀書,為求過去的知識而讀書。不錯,知識可以從書本中得來,但讀書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讀書不能讀書,要能讀書才能多讀書。好比戴了眼鏡,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遠的可以變近。不讀書,學問不能進去,讀書沒有門徑,學問也不能進去。曾子固說過:“經而已不足以致經”,所以他對于《本草綱目》、內經、小說,無所不讀,這樣對于經才可以明白一些。在《墨子》一書里,差不多各種學問都有,像光學、力學、邏輯、算學、幾何學上的圓和平行線,以及經濟學上的購買力和貨幣,幾乎什么都講到了,但你要懂得各種知識,才能懂得墨子??傊?,讀書是為了要讀書,多讀書更可以讀書。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讀書,怕書難讀。越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們,把它們作為我們的奴隸或向導。我們要打倒難讀,這才是我們的“讀書樂”,若是我們有了基礎的科學知識,那么,我們在讀書時便能左右逢源。
第三點,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應付環(huán)境,供給思想材料,知識是思想材料的來源。書是過去知識學問經驗的記錄,而知識學問經驗就是要用在這時候,所謂養(yǎng)軍千日,用兵一朝。否則,學問一些都沒有,遇到困難就要糊涂起來。例如達爾文把生物變遷現象研究了幾十年,卻想不出什么原則去解決,后來無意中看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說人口是按照幾何學級數一倍一倍地增加,糧食是按照數學級數增加,達爾文研究了這原則,忽然觸機,就把這原則應用到生物學上去,創(chuàng)了物競天擇的學說。譬如從前的人以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后來天文學家哥白尼卻主張?zhí)柺鞘澜绲闹行?,繞著地球而行。據羅素說,哥白尼所以這樣的解說,是因為希臘人已經講過這句話,哥白尼想到了這句話可以解決這問題,便采用了。這就是讀書的好處。
(節(jié)選自胡適《為什么讀書》) 材料二:
讀書讀出味來,語言自然有味,語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讀書讀了半世,亦讀不出什么味兒來,都是因為讀不合的書,及不得其讀法。讀書須先知味。世上多少強讀人,聽到此語否?這味字,是讀書的關鍵。所謂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異,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讀出味來。有人自幼嚼書本,老大不能通一經,便是食古不化勉強讀書所致。袁中郎所謂讀所好之書,所不好之書可讓他人讀之,這是知味的讀法。若必強讀,消化不來,必生疳積胃滯諸病。
口之于味,不可強同,不能因我的所嗜好以強人。先生不能以其所好強學生去讀。父親亦不得以其所好強兒子去讀。所以書不可強讀,強讀必無效,反而有害,這是讀書之第一義。有愚人請人開一張必讀書目,硬著頭皮咬著牙根去讀,殊不知讀書須求氣質相合。人之氣質各有不同,英人俗語所謂“在一人吃來是補品,在他人吃來是毒質”。因為聽說某書是名著,因為要做通人,硬著頭皮去讀,結果必毫無所得。過后思之,如作一場惡夢。甚且終身視讀書為畏途,提起書名來便頭痛。蕭伯納說許多英國人終身不看莎士比亞,就是因為幼年塾師強迫背誦種下的果。
所以讀書不可勉強,因為學問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長出來。其滋長自有滋長的道理,如草木之榮枯,河流之轉向,各有其自然之勢,逆勢必無成就。世上無人人必讀之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種心境不得不讀之書。有你所應讀,我所萬不可讀,有此時可讀,彼時不可讀,即使有必讀之書,亦決非此時此刻所必讀。見解未到,必不可讀,思想發(fā)育程度未到,亦不可讀。且同一本書,同一讀者,一時可讀出一時之味道出來。四十學《易》是一種味道,五十而學《易》,又是一種味道。自己見解愈深,學問愈進,愈讀得出味道來。
(節(jié)選自林語堂《論讀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從印刷術被發(fā)明出來,許多書報就可以印制出來,這為人類傳播知識。傳承知識提供了便利。
B.曾子固說“經而已不足以致經”,是說如果僅停留在讀經本身,就不會獲得經的全部知識和內涵。
C.有人讀書半世卻讀不出味來,其語言和寫出的文章也就可能沒有味,究其原因就在于讀了不合的書。
D.讀書須求氣質相合,但人的氣質各不相同,對于不同的人,書不可以強讀,強讀不僅無效反而有害。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蜜蜂雖然能筑巢,但是它卻不懂得為了應付外在環(huán)境而去創(chuàng)造性地改革。
B.知識可以從書本中來,所以讀書是人們繼承過去知識遺產唯一的方法。
C.達爾文“物競天擇”學說的開創(chuàng),得益于他對馬爾薩斯《人口論》的閱讀。
D.林語堂認為要想讀書讀出味來,讀者應該做到“先知其所好”。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林語堂觀點的一項是
A.讀書讀出味來,語言自然有味,進而做出的文章也必然會有味。
B.同一讀者在不同年齡段讀同一本書,感受到的味道也會不一樣。
C.世上沒有人人必讀的書,所有書必須要等到思想成熟時方可讀。
D.讀者見解愈深,學問愈進,就愈能讀出他們所讀書中的味道。
(4)請簡要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圍繞“讀書”這個話題在闡述時的側重點,以及各自論述的思路。
(5)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發(fā)布:2024/12/25 22:0:4組卷:9難度:0.1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