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史事的本來面目,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言事者的表述不一,而顯得撲朔迷離,給后人帶來困惑。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99年康有為回憶“公車上書”時說:“李鴻章求和,議定割遼、臺,并償款二萬萬兩。三月二十一日電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啟超鼓動各省公車,上折拒和議。時以士氣可用,乃合十八省舉人于松筠庵會議,與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晝二夜草萬言書。聯都察院前里許,至四月八日投遞,則察院以既已用寶(光緒帝批準和約),無法挽回,卻不收。”許多論著據此認為康有為發(fā)起和組織了“公車上書”,并將之視為資產階級改良派走上政治舞臺的標志。
——摘編自《康南海自編年譜》等材料二  近來,史學界對康有為的說法提出諸多質疑。茅海建詳細查閱清朝軍機處《隨手檔》《早事檔》《上諭檔》《電報檔》《洋務檔》《收電》《交發(fā)檔》《宮中電報電旨》等檔案,提出:“從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電奏次數達154次,人數超過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電奏反對者(反對簽訂和約)已過其半數;在京城,官員皆有大規(guī)模的聯名上書;舉人們單獨上書達31次,人數1555人次;舉人們參加官員領銜上書7次,人數為135人次?!薄八脑掳巳眨纯涤袨樗Q‘不收’其上書當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員舉人的上書共計十五件?!庇纱丝梢宰C明,康有為組織的十八行省公車聯名上書,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為根本沒有去送。
——摘編自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材料三  日本逼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回國內,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對聲浪。在京官員及在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紛紛聯名上書??涤袨?、梁啟超組織了聯合各省舉人的“公車上書”,雖未送達光緒皇帝,但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1)關于“公車上書”,材料一、二的分歧在哪里?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論證自己觀點的?
(2)利用材料一、二,嘗試解釋材料三關于“公車上書”史事的敘述。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價值?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3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史互證”是源于傳統(tǒng)的訓詁考據學方法,而參以宋代以來的史學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學、語言學、論釋學理論精華的一種既打通漢、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學研究方法。對于這一史學研究方法,梁啟超認為詩古文辭、小說都是極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過這些文學作品“于非事實中見出事實”;陳寅恪也曾提出:“小說等雖然有很多疏漏錯誤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實?!?br />——摘編自景蜀慧《“文史互證”方法與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等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任選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采用“文史互證”的史學研究方法從歷史層面對其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文章篇目,史論結合,闡釋清晰)
    發(fā)布:2024/9/15 20:0:8組卷:0難度:0.5
  • 2.關于啟的繼位,《史記?夏本紀》寫道:“益(禹晚年培養(yǎng)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而《戰(zhàn)國策?燕策一》則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對于上述記載的差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iv>
    發(fā)布:2024/9/6 5:0:8組卷:2引用:4難度:0.6
  • 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中國考古百年成就(部分成果)示意圖
    菁優(yōu)網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任選3個視角,簡述考古成果對歷史研究的貢獻。
    發(fā)布:2024/9/4 15:0:9組卷:0引用:1難度:0.4
小程序二維碼
把好題分享給你的好友吧~~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4.8.2  |  隱私協議      第三方SDK     用戶服務條款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網站地圖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