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閱讀,回答問題。
甲
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節(jié)選自《老子》)乙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鼻f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br />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nóng)、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xiāng)乎!”
(節(jié)選自《莊子?山木》有刪改)(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伐者無功 |
伐:夸耀 |
B.不貴難得之貨 |
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 |
C.死而不亡者壽 |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 |
D.其脆易泮 |
泮:折斷 |
(2)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B.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C.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D.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
(3)下列對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子》運用三個例子來說明“有”和“無”的關(guān)系,并認為“無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為有了“無”,“有”才能發(fā)揮作用。
B.《老子》認為自以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認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勝”比“勝人”更加難得。
C.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鳴卻被殺,莊子看來只有處于“材”與“不材”之間,才能免于累。
D.莊子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應(yīng)該是超脫于世俗生活之外,徹底擺脫現(xiàn)實社會的羈絆,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
(4)下列對相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期楚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
B.《老子》又名《南華經(jīng)》,全書的思想結(jié)構(gòu):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老子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權(quán)術(shù)上講究物極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雙修。
C.莊子是道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之一,創(chuàng)立了哲學(xué)學(xué)派“莊學(xué)”。他一生貧困,卻鄙棄榮華富貴、權(quán)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D.莊子的文章,富有想象力,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其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gòu)成了莊子奇特的形象世界。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②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