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qū)樹人外國語學校六年級(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試卷(五四學制)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本大題2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正確的,請將正確選項的答案寫在第二卷相應的表格中。)

  • 1.倡導低碳生活,建立低碳消費模式,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已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在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氣含量過程中功勞最大的綠色植物是(  )

    組卷:28引用:13難度:0.7
  • 2.植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下列植物中按照進化順序,最早出現(xiàn)根、莖、葉分化的是( ?。?/h2>

    組卷:29引用:6難度:0.7
  • 3.1945年夏,一架橫渡太平洋的客機不幸中途失事,部分乘客漂流到一個荒無人煙、寸草不生的孤島上,并最終得以生還。在等待救援期間,他們只能從淺海中撈取植物充饑,你認為他們能撈到哪些植物?( ?。?/h2>

    組卷:81引用:27難度:0.9
  • 4.“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淀粉和脂肪”的實驗中,擠壓花生種子后在白紙上留下一個印跡,這說明食物確實含有(  )

    組卷:40引用:23難度:0.9
  • 5.下列植物中具有網(wǎng)狀脈的一組植物是( ?。?/h2>

    組卷:5引用:4難度:0.7
  • 6.“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中,上述的詩句分別描述了兩類植物大量繁殖后的自然景觀,這兩類植物分別是( ?。?/h2>

    組卷:135引用:30難度:0.9
  • 7.有一種植物,植株高大,結有種子;但種子裸露,沒有果皮包被.這種植物屬于(  )

    組卷:67引用:61難度:0.9
  • 8.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

    組卷:9引用:6難度:0.7
  • 9.生物圈中有四大植物類群。在陸生植物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類群是( ?。?/h2>

    組卷:37引用:45難度:0.7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25個空,每空2分,共50分)

  • 28.仔細閱讀以下材料,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小麥是人類最早種植的糧食作物,在古埃及石刻上已有所記載。冬小麥作為北方人餐桌上的主食,深受人們喜愛。讓我們跟隨東營市農(nóng)科院的技術人員,體驗一下冬小麥的種植過程。
    ( l )“白露至霜降’是冬小麥播種的適宜時節(jié),“霜降”以后播種會造成小麥種子的發(fā)芽率降低??梢?,
     
    是影響種子萌發(fā)的重要外界條件之一。
    (2)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播種時通常選用籽粒飽滿的小麥種子,因為小麥種子的
     
    內(nèi)貯存著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能夠保證小麥種子正常萌發(fā)所需。
    (3)小麥種子萌發(fā)時,吸水膨脹,胚根最先突破種皮形成根,胚芽和胚軸發(fā)育成莖和葉。此過程中種子內(nèi)的有機物逐漸減少,原因是
     
    。
    (4)來年開春麥苗返青后,為了促進麥苗快速生長,通常追施一次以含
     
    的無機鹽為主的肥料,以免造成苗小,分蘗少,群體不夠,難獲高產(chǎn)。
    (5)5月下旬進入抽穗期,是冬小麥生長需水最關鍵時期,水分主要通過小麥根尖的
     
    吸收。
    (6)6月初,冬小麥進入灌漿期,這一時期是小麥千粒重形成的關鍵時期。適當大的日較差,有利于積累有機物,提高小麥的粒重,因為
     
    。

    組卷:9引用:3難度:0.5
  • 29.如圖為種子及其萌發(fā)后的結構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2]將來會發(fā)育成乙圖中的[
     
    ]
     
    ;[8]是由甲圖中的[
     
    ]
     
    發(fā)育而來的。
    (2)種子萌發(fā)時最先突破種皮的結構是甲圖中的[
     
    ]
     

    (3)雙子葉植物的種子萌發(fā)時,營養(yǎng)物質由[
     
    ]
     
    提供;單子葉植物的種子(如玉米種子),萌發(fā)時由
     
    提供營養(yǎng)。

    組卷:21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