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乙)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蘇軾《石鐘山記》) (丙)乘彼垝垣,以望復(fù)關(guān)。不見復(fù)關(guān),泣涕漣漣。既見復(fù)關(guān),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偨侵纾孕﹃剃?。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氓》) (?。┦侨找玻炖蕷馇?,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王羲之《蘭亭集序》)(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雖趣舍萬殊:取向,趨向 |
信可樂也:實在 |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前往 |
B.則或咎其欲出者:責(zé)怪 |
體無咎言:責(zé)怪 |
所以游目騁懷:……的原因 |
C.不思其反:后悔 |
乘彼垝垣:登上 |
或因寄所托:于是 |
D.汝識之乎:認(rèn)識 |
游目騁懷:敞開 |
亦已焉哉:已經(jīng) |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夫人之相與 |
獨與邁乘小舟 |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
B.入之愈深,其進愈難 |
古之人不余欺 |
足以極視聽之娛 |
C.則或咎其欲出者 |
或曰此鸛鶴也 |
或取諸懷抱 |
D.此余之所得也 |
暫得于己 |
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丙文選自《詩經(jīng)》,“風(fēng)”“雅”“頌”是《詩經(jīng)》的三部分,其中“風(fēng)”是《詩經(jīng)》中的精華部分;“賦”“比”“興”是《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后人把它們合稱為“詩經(jīng)六義”。
B.乙文中描寫了蘇軾在明月之夜坐船到石鐘山的絕壁下實地探察,用棲鶻和鸛鶴的聲音渲染了一種陰森恐怖的氣氛,從側(cè)面凸顯了作者的不怕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
C.甲文作者出洞后的心情,突出表現(xiàn)為一個“悔”字,因為當(dāng)時“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與之俱出”,“不得極夫游之樂”,因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D.丁文《蘭亭集序》的序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大多用以題贈,或作著作的前言?!短m亭集序》是朋友間唱和的贈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②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③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④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