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昌平區(qū)中考生物一模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下列各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意要求的。
-
1.下列生物的細胞中,沒有成形細胞核的是( ?。?/h2>
A.大腸桿菌 B.香菇 C.海帶 D.水螅 組卷:79引用:2難度:0.6 -
2.用顯微鏡(如圖)觀察番茄果肉細胞時,欲增加視野中物像的放大倍數(shù),應該轉動( ?。?/h2>
A.① B.② C.③ D.④ 組卷:46引用:2難度:0.5 -
3.瘧原蟲與草履蟲的基本結構相似,部分時期寄生在人的紅細胞內,破壞血紅蛋白。有關瘧原蟲的說法,錯誤的是( ?。?/h2>
A.屬于單細胞生物 B.有細胞壁和線粒體 C.會引起人體貧血 D.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組卷:68引用:3難度:0.5 -
4.國槐是北京市樹。下列有關國槐結構層次的表述,正確的是( ?。?/h2>
A.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B.組織→細胞→器官→植物體 C.細胞→器官→組織→植物體 D.器官→組織→細胞→植物體 組卷:49引用:1難度:0.6 -
5.在課外實踐活動中,研究小組利用裝置培育芽苗菜,以下分析錯誤的是( ?。?br />
A.應該選取完整有活性的種子 B.胚芽是最先突破種皮的結構 C.網(wǎng)格盤有利于種子獲取空氣 D.下層水盤需要定期補充水分 組卷:69引用:3難度:0.4 -
6.下列移栽樹木時的做法,不能提高成活率的是( ?。?/h2>
A.在晴天的中午進行移栽 B.剪去部分枝葉后進行移栽 C.移栽時帶土坨保護根毛 D.移栽后及時補充適量的水 組卷:36引用:3難度:0.7 -
7.某興趣小組利用如圖裝置測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實驗結果如表,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br />食物名稱 花生仁 黃豆 大米 質量(克) 20 20 20 水(毫升) 50 ① 50 溫度上升(℃) 2.2 1.4 1.3 A.選材都是雙子葉植物 B.①處應添加水50毫升 C.水的初始溫度應相同 D.花生仁貯存能量最多 組卷:70引用:1難度:0.6 -
8.為了營養(yǎng)更均衡,青少年早餐在吃油條和豆?jié){的同時,最好選擇搭配( ?。?/h2>
A.一杯牛奶 B.一個雞蛋 C.一個蘋果 D.一片面包 組卷:9引用:8難度:0.6 -
9.當患者接受靜脈輸液滴注抗生素治療肺炎時,藥物流經(jīng)途徑為( )
A.→上腔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 B.→肺動脈→左心室→左心房→上腔靜脈→ C.→上腔靜脈→肺動脈→右心房→右心室→ D.→肺動脈→上腔靜脈→左心室→左心房→ 組卷:87引用:4難度:0.4 -
10.能夠吞噬進入人體的細菌的血細胞是( ?。?/h2>
A.紅細胞 B.白細胞 C.血小板 D.血紅蛋白 組卷:23引用:5難度:0.9
二、非選擇題(共45分)
-
31.蝗蟲是農業(yè)害蟲,大山雀是其天敵之一?;葹谋l(fā)的最關鍵原因是蝗蟲從散居型到群居型的轉變。
(1)圖1中,可能通過保護色防御大山雀捕食的是
(2)科學家檢測發(fā)現(xiàn),兩種類型的蝗蟲釋放不同揮發(fā)性物質的量存在差異(圖3)。其中差異最顯著的是
(3)綜合圖2和圖3的研究結果嘗試推測,群居型蝗蟲被捕食率很低的原因可能是:群居型蝗蟲
(4)為探究上述推測,研究者設計如下兩組實驗。按照下表選取不同蝗蟲與饑餓處理的大山雀放入同一籠中,相同時間后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組別 第一組實驗 第二組實驗 蝗蟲 散居型蝗蟲 ? 群居型蝗蟲 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蝗蟲 蝗蟲數(shù)量 50只 50只 50只 50只 饑餓處理的大山雀 10只 10只
②第一組實驗中“?”處選取的是
a.涂抹苯乙腈的散居型
b.去除苯乙腈的散居型
c.涂抹苯乙腈的群居型
d.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
③可以預期實驗結果:實驗一中散居型蝗蟲被捕食率大于“?”處選取的蝗蟲,實驗二中群居型蝗蟲被捕食率組卷:49引用:3難度:0.3 -
32.科普閱讀理解。
很久以前,人類已經(jīng)開始用葡萄發(fā)酵來生產葡萄酒,酵母菌是葡萄酒釀制過程中的關鍵微生物。酵母菌分布于整個自然界,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微小單細胞生物。酵母菌具有典型的真核細胞結構,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可以觀察到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液泡、線粒體等。
1856年,路易斯?巴斯德發(fā)現(xiàn)了釀酒的葡萄汁中有酵母菌,在氧氣充足條件下,酵母菌可以同人體細胞一樣,將糖類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用于各項生命活動;而在缺乏氧氣時,通過將糖類轉化成為二氧化碳和乙醇(即酒精)來獲取能量。巴斯德將酵母菌歸類為兼性厭氧微生物。
酵母菌的全套基因裝載在16條染色體上。2018年我國科學家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以酵母菌為材料,將16條染色體拼接成了一條巨大染色體。首次人工創(chuàng)建了“人造單染色體酵母細胞”,這是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16合1的染色體只去除掉少數(shù)基因,卻顯著改變了染色體的三維結構。
此前有學者認為,染色體的三維結構變化會很大地影響生物體發(fā)揮功能。為了研究人工拼接染色體對生物的影響,研究團隊將含16條染色體的酵母菌和人造單染色體酵母細胞單獨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兩者性狀類似,在生長上僅出現(xiàn)較小差異。他們又把酵母菌和人造單染色體酵母細胞混合培養(yǎng),經(jīng)過一段時間培養(yǎng)之后發(fā)現(xiàn),酵母菌數(shù)量越來越多,人造單染色體酵母細胞越來越少。
酵母菌三分之一基因與人類同源,人造單染色體酵母細胞的誕生,為眾多研究課題提供重要模型。比如人的過早衰老、基因突變、腫瘤形成等很多與染色體有關的疾病,都可以先用人造單染色體酵母細胞為材料進行研究,然后在高等生物上測試。
(1)若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可用載玻片和蓋玻片制作
(2)用酵母菌發(fā)酵制作葡萄酒的過程應控制為
(3)人造單染色體酵母細胞與酵母菌相比,二者所含DNA的質量
(4)文中信息表明,人造單染色體酵母細胞和酵母菌二者相比,
(5)根據(jù)文中信息推測,人造單染色體酵母細胞的出現(xiàn)可能對下列哪些研究領域有幫助
a.抗衰老
b.腫瘤治療
c.骨折修復組卷:98引用: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