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必修上冊《第10課 師說》2022年同步練習(xí)卷(23)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
-
1.下列加點(diǎn)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26引用:5難度:0.8 -
2.對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80引用:6難度:0.8 -
3.下面句子中加線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歸類有誤的一項是( ?。?/h2>
組卷:29引用:4難度:0.5 -
4.下列文言文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⑤不拘于時
⑥青,取之于藍(lán)
⑦而恥學(xué)于師
⑧師不必賢于弟子組卷:219引用:9難度:0.8 -
5.對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h2>
組卷:32引用:6難度:0.9 -
6.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實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h2>
組卷:14引用:6難度:0.7
五、文言文閱讀
-
1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愛直贈李君房別①
韓愈 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欲其身之不正,烏可得邪?吾觀李生在南陽公之側(cè),有所不知,知之未嘗不為之思;有所不疑,疑之未嘗不為之言;勇不動于氣,義不陳乎色。南陽公舉措施為不失其宜,天下之所窺觀②稱道洋洋③者,抑亦左右前后有其人乎!
李生,南陽公之甥也。人不知者將曰:“李生之托婚于貴富之家,將以充其所求而止耳。”故吾樂為天下道其為人焉。今之從事于彼也,吾為南陽公愛之;又未知人之舉李生于彼者何辭,彼之所以待李生者何道。舉不失辭,待不失道,雖失之此足愛惜,而得之彼為歡忻,于李生道猶若也。舉之不以吾所稱,待之不以吾所期,吾重為天下惜之。
(有刪改)
[注]①李君房是南陽公張建封的女婿。韓愈當(dāng)時在張建封幕下任推官,李君房將前往他地任職,分別時韓愈作此文以相贈。②窺觀:暗中察看。③洋洋:眾多。
(1)文中加點(diǎn)詞“其人”指什么樣的人?
(2)下列對原文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第一段說南陽公身邊有許多正直之人輔佐他,所以南陽公“舉措施為不失其宜”。
B.第二段筆鋒一轉(zhuǎn),介紹李生是南陽公的女婿,人們對他“托婚于貴富之家”頗有微詞。
C.文章最后,作者用“吾重為天下惜之”來稱贊李君房,李君房的人品和才華不言而喻。
D.此文有取悅上司的意圖,當(dāng)時韓愈在張建封手下做事,贊嘆李生,不免暗藏私心。
(3)本文表達(dá)了作者對李生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組卷:1引用:2難度:0.6 -
1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續(xù)師說
黃宗羲①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豈特弟子之過哉?亦為師者有以致之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者也。道之未聞,業(yè)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矣。本無可師,強(qiáng)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師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師,習(xí)其句讀,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授以藝術(shù)者之有其實也。傳道受業(yè)解惑,既無所藉于師,則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亦非過也。遂以為古之師弟子皆然,而使師之為道,出于童子、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下,則是為師者之罪也。
今世以無忌憚相高。代筆門客,張口輒罵歐、曾②;兔園蒙師③,搖筆即毀朱、陸④。古人姓氏,道聽未審,議論其學(xué)術(shù)文章,已累幅見于坊書矣。乳兒粉子⑤,輕儇淺躁,動欲越過前人,抗然自命;世無孔子,不當(dāng)在弟子之列,蓋不特恥為弟子,相率而恥不為師。吁其可怪也若是則師之為道人心之蟊賊也吾惟恐其傳也矣
昔者孫明復(fù)之為師也,以石守道為之弟子,執(zhí)杖屐,侍左右,明復(fù)坐則立,升降拜則扶之,師弟子之禮,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⑥之于來學(xué),未嘗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為茍無其德,寧虛其位,以待后之學(xué)者,不可使師道自我而壞也。北山可以為師,避師名而不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學(xué),欲求為弟子者也,諸君子徒以其久待劉夫子而過情推獎,羲其敢冒今世之無恥哉?反昌黎之意,作《續(xù)師說》以謝之。
(注)①黃宗羲:明末清初經(jīng)學(xué)家、史學(xué)家、思想家、教育家。②歐、曾:指文學(xué)家歐陽修和曾鞏。③兔園蒙師:指知識淺陋的讀書人。④朱、陸:指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和陸九淵。⑤乳兒粉子:指年輕識淺的人。⑥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稱北山先生,以讀書講學(xué)為平生志向,教授門生,不遺余力。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吁/其可怪也/若是/則師之為道/人心之蟊賊也/吾惟恐其傳也矣/
B.吁其可怪也/若是/則師之為道/人心之蟊賊也/吾惟恐/其傳也矣/
C.吁/其可怪也若是/則師之為道/人心之蟊賊也/吾惟恐其傳也矣/
D.吁其可怪也/若是則師之/為道人心之/蟊賊也/吾惟恐其傳也矣/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說”是古代一種文體,既可說明記敘事物,也可說理辨析,但都是針對社會上某些問題表達(dá)觀點(diǎn)。與“論”統(tǒng)稱為論說文。
B.蒙師,是給兒童啟蒙的老師。中國古代“庠序”中用于啟蒙的教材主要有“四書五經(jīng)”、《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等。
C.古代君主坐南朝北,臣子拜見君主則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師之禮。
D.昌黎,郡名,唐代韓氏為昌黎郡望,韓愈自稱“昌黎韓愈”。作為“古文運(yùn)動”的倡導(dǎo)者,他提倡“文以載道”,以道為先。
(3)根據(jù)原文意思,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代筆門客,張口輒罵歐、曾;兔園蒙師,搖筆即毀朱、陸”一句,批判當(dāng)時追名逐利、華而不實的學(xué)風(fēng)。
B.黃宗羲說“吾惟恐其傳也矣”,擔(dān)心的是無才德者為師之風(fēng)蔓延,在社會上形成不良的學(xué)風(fēng)。
C.黃宗羲開篇點(diǎn)明觀點(diǎn),認(rèn)為“師道之不傳”有為師者的過錯。
D.黃宗羲用孫明復(fù)、何北山兩人的事例,意在說明執(zhí)師弟子之禮,乃莊重之事,為人之師,應(yīng)慎重對待。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既無所藉于師,則生不為之憐,死不為之喪,亦非過也。
②以為茍無其德,寧虛其位,以待后之學(xué)者,不可使師道自我而壞也。組卷:372引用:6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