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dāng)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xué)年廣西河池市鳳山縣七年級(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9/18 15:0:8

一、積累運用(共34分)

  • 1.2021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為緬懷大先生,朝華文學(xué)社舉辦“致敬魯迅先生?賡續(xù)時代精神”主題活動,大家跟隨社長小寧同學(xué)一起來參加活動吧!
          魯迅是當(dāng)之無愧的民族脊梁。社長小寧為《魯迅印象》的宣傳畫冊撰寫了如下卷首語。
          魯迅是一個幸運兒!他有在百草園嬉鬧的快樂,有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收獲,還有在長媽媽呵護下的成長……魯迅是一位智者!他自然不甘于做一只溫xùn的羔羊,面對國人的   A,睿智的他決心以文字為匕首,一點一點地刺透敵人的心臟,給國人以警醒。魯迅是一名愛國者!有對祖國的一腔熱血,他覺悟在前,吃苦在前,奮斗在前。魯迅的熱,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
    (1)指導(dǎo)老師看了小寧同學(xué)撰寫的文段,聽了他的朗讀,告訴他,“xùn”應(yīng)該寫作
     
    ,“忱”的讀音是
     
    ,選填入A處最恰當(dāng)?shù)某烧Z是
     
    (冷冷清清、麻木不仁),文段畫線的句子有語病,可以修改為
     

    (2)結(jié)合文段內(nèi)容補全對話。
          小寧同學(xué):漢語有意蘊之美。詞義需根據(jù)上下文來確定,文中“自然”的詞義是
     
    。詞語的性質(zhì)也需要根據(jù)語境來確定,“一點一點地刺透敵人的心臟”中“刺透”的詞性是
     
    ,“心臟”的詞性是
     

          指導(dǎo)老師:漢語還有聲韻之美。“覺悟在前,吃苦在前,奮斗在前”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朗讀時要鏗鏘有力。

    組卷:16引用:2難度:0.7
  • 2.語言運用。
          如果要給宣傳畫冊封面配文,有同學(xué)選擇了下面的名言,請結(jié)合卷首語以及對魯迅的認識,說說理由。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血。
          理由:
     

    組卷:0引用:1難度:0.5
  • 3.文學(xué)社擬邀請魯迅研究專家李教授前來指導(dǎo)。指導(dǎo)老師審閱草擬的邀請函(如下)時,就語言得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邀請函敬愛的李教授:
          您好!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我社將于12月30日上午9:00在報告廳舉辦“致敬魯迅先生?賡續(xù)時代精神”主題活動,真誠地邀請您前來指導(dǎo)。本次活動意義重大,懇請您鼎力相助。我們恭候您的惠顧。
    朝華文學(xué)社
    2021年12月26日
    (1)在人際交往中,準確得體地使用言辭,能更好地體現(xiàn)個人的修養(yǎng)和品位。如文中的“
     
    ”一詞,含有對別人幫助的感謝,表達了敬意。
    (2)邀請函中含有表述不得體的詞:“
     
    ”,應(yīng)改為“
     
    ”。

    組卷:21引用:3難度:0.5

二、精讀賞鑒(共36分)

  • 9.閱讀《植樹的牧羊人》,完成下面的小題。
    植樹的牧羊人讓?喬諾(法)      真正了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進法國普洛旺斯地區(qū),在游人稀少的阿爾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這里一眼望去,到處是荒地。在無邊無際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終于來到一個廢棄的村莊前。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陽快要把人烤焦了。我的水在兩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飲用水。村子里有的水井早已干枯,我繼續(xù)向前走了五個小時,還是沒有找到水,連一點兒希望都沒有。到處是干旱的土地和雜草。
          我看見遠處有一個黑影,原來是一個牧羊人,他讓我喝了他水壺里的水,又帶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不太愛說話,不過,他顯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他住在一座結(jié)實的石房子里。房間里收拾得很整齊,餐具洗得干干凈凈,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獵槍也上過了油。爐子上,還煮著一鍋熱湯。他剛刮過胡子,衣服扣子縫得結(jié)結(jié)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我們一起喝了熱湯。飯后,我遞上煙草袋,他說他不吸煙。他的那條大狗也像主人一樣,安靜、忠厚、不張揚。不一會兒,他拿出一個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子,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著。接著,他按十個一堆把它們分開。他一邊數(shù),一邊又把個兒小的,或者有裂縫的揀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顆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來,我們就去睡了。
          受好奇心的驅(qū)使,我請求再住一個晚上。相處一起,我感覺,沒有什么事能擾亂他的生活。他要趕著羊群去吃草了。出發(fā)前,他把昨夜精挑細選的橡子,連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著那桶水離開屋子我看到,他帶了一根鐵棒,大概像拇指那樣粗,一米半長。我們沿著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約兩百米。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輕輕地往坑里放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他是在種橡樹!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那是誰的地?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他說不知道??雌饋硭⒉辉谝?,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顆橡子都種了下去。吃過午飯,他又開始選橡子。趁這個機會,我刨根問底,才從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來,他一直這樣,一個人種著樹,已經(jīng)種下了十萬顆橡子。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顆發(fā)了芽。而在這兩萬棵樹苗中,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是因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萬顆樹苗,會在這光禿禿的土地上扎根,長成大樹。他今年五十五歲,名叫艾力澤?布菲,以前有一個自己的農(nóng)場。他先是失去了獨子,接著,妻子也去世了。他說,這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沒有生機。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種樹吧。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別。
          第二年,爆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五年的軍旅生涯使我差不多忘記了植樹的牧羊人。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艾力澤?布菲還活著,而且,身體還很硬朗。他徹底執(zhí)行著他的計劃,種橡樹,種山毛櫸,還種白樺樹。1910年種的橡樹,已經(jīng)長得比我都高,看起來壯觀極了。我們在他種的森林中轉(zhuǎn)悠了一整天。這片樹林分為三大塊,最大的一塊,有11公里寬。還有種在谷底的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這是從這個男人的雙手及心靈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沒有任何外界技術(shù)的支持。我明白了,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chuàng)造。
          從1920年開始,我?guī)缀趺磕甓既タ催@位植樹的老人,我從沒見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見到植樹的老人,那年他已經(jīng)87歲了。我再次踏上這條通往荒原的路,一切都變了。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機勃勃,成為了一片沃土,老人靠一個人的體力和毅力把這片荒原變成綠洲,這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跡。
    (1)文章以時間為線索,關(guān)注時間和主要事件,圈出關(guān)鍵詞,快速梳理文章內(nèi)容。
    時間 主要事件
    1913年 初次遇見①
     
    的牧羊人。
     
    再次遇見身體很硬朗的牧羊人。
    從1920年起 每年都要去看③
     
    的牧羊人。
     
    最后一次見到87歲年邁的牧羊人
    (2)朝華文學(xué)社將這個感人的故事拍攝成題為《牧羊人一心一意種橡樹》的短片,以下是小寧的創(chuàng)意設(shè)計,交流中,你與他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①畫面將呈現(xiàn)怎樣的色調(diào)?原因是什么?
    ②畫面將呈現(xiàn)怎樣的牧羊人?理由是什么?
    ③畫外音以“我”的視角介紹牧羊人的好處是什么?

    組卷:15引用:1難度:0.5

三、寫作表達(50分)

  • 10.在《植樹的牧羊人》中,“我”走進阿爾卑斯山,見證了牧羊人艾力澤?布菲創(chuàng)造的人間奇跡,看到他身上閃爍著的理想光輝和人格力量。你一定也有過這樣的一場旅行、一種嘗試或者一次活動,讓你看到了生活中非凡的意義。
          請以“不虛此行”為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記敘文。做到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行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不得抄襲和套作。
          寫作提示:
    (1)“此行”中你的體驗一定很精彩,你經(jīng)歷了什么?有哪些收獲?
    (2)記敘事情時,可對事情的來龍去脈進行具體的描述,理清寫作思路。

    組卷:10引用:2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yīng)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yīng)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wù)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