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福建省廈門一中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4 0:0:1
一.現(xiàn)代文閱讀(共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文學的自覺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它貫穿于整個魏晉南北朝,經(jīng)過大約三百年才實現(xiàn)。
所謂文學的自覺有三個標志:首先,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一個門類。漢朝人所謂的文學是指學術,特別是儒學,《史記》中“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所說的文學顯然是指學術。到了南朝,文學有了新的獨立于學術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學,文學與儒學、玄學、史學并立。同時又有文筆之分,劉勰《文心雕龍》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绷涸凼捓[對文筆之分有進一步說明:“至如不便為詩如閻纂,善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汛謂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
”蕭繹所說的文筆之別已不限于有韻無韻,而強調了文之抒發(fā)感情以情動人的特點,并且更廣泛地注重語言的形式美,他所說的“文”已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了。
其次,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細致的區(qū)分,更重要的是對各種體裁的體制和風格特點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文體辨析可以上溯至《漢書?藝文志》,更為明晰而自覺的文體辨析則始自曹丕的《典論?論文》,他將文體分為四科,并指出它們各自的特點: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西晉陸機的《文賦》進一步將文體分為十類,對每一類的特點也有所論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將詩和賦分成兩類,并指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特點。到了南朝,文體辨析更加深入、系統(tǒng)?!段男牡颀垺泛汀段倪x》對文體的區(qū)分更系統(tǒng),討論更深入。《文心雕龍》上篇的主要篇幅討論文體,分33大類。其《序志》說:“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睂γ糠N文體都追溯其起源,敘述其演變,說明其名稱的意義,并舉例加以評論?!段倪x》是按文體編成的一部文學總集,當然對文體有詳細的辨析。如果對文學只有一種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區(qū)分,還不能算是對文學有了自覺的認識,所以文體辨析是文學自覺的重要標志。
再次,對文學的審美特性有了自覺的追求。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離不開審美特性。所謂文學的自覺,最重要的或者說最終還是表現(xiàn)在對審美特性的自覺追求上。上面所說的“詩賦欲麗”的“麗”,“詩緣情而綺靡”的“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瀏亮”,便已經(jīng)是審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聲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在詩歌中的運用,再加上對用事和對偶的講究,證明他們對語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覺的追求,這對中國文學包括詩歌、駢文、詞和曲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而《文心雕龍》以大量篇幅論述文學作品的藝術特征,涉及情采、聲律、麗辭、比興、夸飾、煉字等許多方面,更是文學自覺的標志。
(摘編自袁行霈《中國文學史》)材料二:
魯迅論“魏晉文學自覺”,指出其關鍵乃世情的變化促使思想的新變,遂引起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其優(yōu)點是自尊、自我覺醒,其缺點則是消極避世。他認為世情思想的演變、人之覺醒,乃文學自覺的動國。正因為關切世事,文學所承載的乃是世情、思想和個人情性及其生命體驗。文學自覺是一個漸進的進程。以文字記述事件,表達思想與情性,進而描摹物象,傳神寫照,娛情悅性,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進,日益積累了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與體會。從此,文學的表現(xiàn)內容擴大,文學性日趨明確、豐富。內容的擴大與豐富,不僅關注“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署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發(fā),而且關涉“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的廣泛的人生悲歡離合。動蕩社會中的民生百態(tài),開始進入了建安、曹魏時代作家的視野,盡情展示時代亂離與悲苦人生,抒寫個體命運的焦灼憂慮。漢代體物瀏亮的大賦,難見個人情性,至此遂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王粲《登樓賦》、向秀《思舊賦》等,旨在表現(xiàn)個人悲苦以及對他人悲慘遭遇的感同身受,日趨多樣和深切。即使實用文體,如阮籍《大人先生傳》、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等,亦有著鮮明的個性特色。就文學性而論,曹丕“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旨在強調作家才情、生命體驗的獨特性:陸機“詩緣情而綺靡”,明確主張詩歌應基于個人情感,而有“綺靡”之美;劉勰兼重“風骨”與“情采”,更是基于作家生命活力、體驗、才情。
文學自覺,指的是一種自覺之創(chuàng)作意識與狀態(tài)。為藝術而藝術,指作家看重藝術,借藝術(文學)表達自己獨特的生命意識和人生體驗。魏晉張揚文學的個人情性表現(xiàn)、審美追求,打破寓訓勉于文學的樊籬,也并不意味著否定文學應該承載的社會責任。曹丕說文章乃“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價值,也強調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以自我的努力,達到超越權勢、生命局限的不朽。而這正可以視為文學自覺的宣言。由此,文學自覺,乃是魏晉時期的特殊文學現(xiàn)象,開啟于建安時期,興盛于曹魏、兩晉,影響于南朝。因而,魏晉文學自覺正是對這一特殊文學現(xiàn)象的高度概括,并且最終開啟了唐代文學之雍容大雅和豐富多樣。
(摘編自雷恩?!蹲杂X是魏晉文學的特征》)(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宋文帝立四學,將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離出來,這里所說的“文”已接近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學了。
B.曹丕根據(jù)對不同體裁的特點的把握,將文體分為四科,是文體辨析的開始與文學自覺的標志。
C.魯迅認為,魏晉時代是一個“文學自覺”的時代,思想先進、活躍,重視人之價值,自尊、自我覺醒,積極入世。
D.魏晉張揚文學的個人情性表現(xiàn),借文學表達獨特的生命意識和人生體驗,但并未否定文學的社會責任。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關于“文”與“筆”的區(qū)分,劉勰強調文需有韻,蕭繹強調文之抒情并且更廣泛地注重語言形式美。
B.“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明確區(qū)分詩與賦的文體特征,標志著文學自覺的成熟。
C.“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強調了作家的才情與生命體驗,是文學性明確和豐富的表現(xiàn)。
D.“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既突出了文章具有的價值,也強調可以借此使作者超越權勢與生命局限。
(3)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jù)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陸機在《文賦》中指出:“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凄愴?!?br />B.范曄《后漢書》單列《文苑列傳》,與《儒林列傳》并列。
C.郭象《莊子注》認為萬物并不是由道產(chǎn)生,而是自然如此。
D.鐘嶸《詩品?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
(4)請簡要說明材料一論證結構的特點。
(5)請結合材料一、材料二的相關論述,以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為例,分析其對文學自覺的體現(xiàn)。組卷:0引用:1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革命者
朱山坡
黃昏,家門外突然傳來馬的嘶鳴。我打開門,看見一匹棗紅色的高頭大馬。我興奮地往屋子里喊:“祖父回來了。”
祖母幾乎是小跑著從屋子里走出來。馬背上馱著兩袋子沉重的物品,袋子上用炭黑墨水寫著一個人的名字:銀興邦。盡管字跡模糊,但也足以讓我們知道是大伯回來了,而非祖父。
大伯在井那邊給馬打水,向我們招手。
馬一口氣把一桶水吸干,大伯要把馬背上的物件卸下來。
祖母警惕地問:“這是什么?”
“你放心,不是軍火,是書。”大伯說。
祖母說:“書比軍火更危險,讓它離家遠一點?!弊婺笍臎]出過遠門,但她似乎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比如,每隔一段時間,省城里總要在一堵著名的“南墻”前,槍殺一些不聽話的讀書人……
大伯在省立大學里教政治學,三年前竟開始迷上畫油畫,后來干脆辭了職,改行畫油畫。有人從他的畫里看到了反意,告他的密。警察一次又一次上門,將他的畫當場付之一炬,并將他驅逐。大伯露面次數(shù)便越來越少,行蹤越來越隱蔽。他不斷地換地方,最后連祖母也搞不清楚他到底在干什么。在給遠在廣州做生意的祖父的去信中,她甚至激憤地寫道:“興邦或許已經(jīng)死了吧,我們就認命吧。
然而,四個月后,大伯回來了,身上散發(fā)著油畫顏料的氣味。
大伯搬不動書,央求我?guī)兔?。我和他合力把兩袋子書從馬背上卸下來。祖母堅決不讓這些書進家門,我們只好把書抬進小粉河畔一間廢棄的豬舍。豬舍是草房子,長滿了荒草,落在山坡上,對著彎曲的河流。時值汛期,河面開闊,??康奈ㄒ坏囊粭l船好久沒有離開過碼頭了,它肯定已經(jīng)長出了根,穩(wěn)穩(wěn)地扎在河里。
大伯沒有為自己的行為給出一個合適理由,祖母好像受到了天大冒犯,院子里彌漫一股劍拔弩張之氣。我父親臉有驚慌之色,趕緊調和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爭,一面讓我把飯和被鋪送到豬舍去,一面悄聲告訴祖母一個驚天秘密:“省城里的劊子手已經(jīng)磨好刀等著他?!?br /> 在我父親的幫忙下,大伯很快將豬舍修葺得煥然一新。他把那些書擺到用木板臨時搭起來的書架上,還有一些未完成的畫作。每隔一段時間,大伯便把寄往省城的信件交到我的手上,我踏著泥濘的道路跑到鎮(zhèn)郵政局。盡管我知道,信封里裝的并不是什么信函,而是他剛好完成的油畫。
在這期間,我父親去見大伯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每次從豬舍走出來,父親的臉色都很凝重。有時候,我能聽到他們激烈的爭吵。我總以為他們從此會分道揚鍍,但他們并沒有因此翻臉,第二天又在一起聊天了,好像爭吵從未發(fā)生過。后來,我看見父親帶著不同的人穿過夜色來見大伯。
我看不清楚他們的面容,有胖的,有瘦的,有高的,有矮的,戴著大草帽,來去匆匆,神神秘秘的。有時候大伯對他們的大聲呵斥引發(fā)一陣陣犬吠。
有一天,一個陌生男人急匆匆閃進我家,從廣州帶田來一條消息:祖父被殺頭了!
那人說,祖父是共產(chǎn)黨,而且是年紀最大、官階最高的一個。
祖母驚愕地張開嘴巴,懷疑來人是哄人的,但那人從懷里掏出一封祖父留下的親筆信,祖母看后才慢慢安靜下來。
“一個老傻瓜!”祖母將信揉成一團塞進口袋里,朝著父親和大伯說,“你們告訴我,天底下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的秘密!”
當天夜里下了一場大暴雨,我能感覺得到屋頂上水流成河。有雷鳴聲滾過天際,徹夜不絕。祖母房間燈火通明,人來人往。祖母的蒼老的怒罵聲和悲嘆聲穿透窗戶和雨幕震動著我的耳膜,讓人心有余悸,仿佛祖父的頭顱就掛在大門外。
外面雨停了,一切都安靜下來。小粉河漲水。那條船高出了河面,顛簸著。迅猛而慌亂的河水沖擊河床發(fā)出“轟轟”的聲響。
大伯在豬舍里淡定地收拾東西,燒毀書籍和信箋,還有未完成的畫,屋子里彌漫著嗆人的氣味。我去尋找父親,發(fā)現(xiàn)父親不知所蹤。多年以后有人說,父親當年是游擊隊隊長。
“把畫送給‘南墻’對面的宏遠火鍋店老板,一個叫屠三的人。”大伯望向六神無主的我,嚴肅地說道,“四十八個人的安危全靠這幅畫了,我所有的畫都隱藏著生死攸關的秘密?!?br /> 乘船和乘車都來不及了。大伯讓我騎馬去。馬上就走。
“你怎么辦?”我問。
大伯遙指小粉河上那條船:“走水路?!?br /> 但那條船多少年沒有離開過河灣了!小粉河多少年不行船了!又遇上洪水,連魚都無法逃跑,何況一條廢棄多年的船?
我既興奮,又害怕。天色越來越明亮。遠處的鮮山像剛睡醒的巨人艱難地蠕動,那里好像藏著千軍萬馬。
“不能走大道,憲兵已經(jīng)沿著大道朝這里來了?!贝蟛f,“我已經(jīng)聽得見他們殺氣騰騰的馬蹄聲。”
我從沒有出過遠門,不知道省城離此有多遠,甚至搞不清楚省城到底往哪個方向走。
“朝著血腥味最濃的方向走!”大伯厲聲提醒我。
我記住了。我拼命張開鼻子,仿佛聞到了從遙遠的“南墻”飄過來的血腥味,那是來給們引路的。我雙腿一夾,韁繩一拉,這匹棗紅色的高頭大馬揚起蹄腳,馴順地奔跑起來。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祖母認為“書比軍火更危險”,是因為她覺得在那個特殊年代里,讀書容易變得“不聽話”,會給家族帶來災難。
B.大伯從省城歸家以后,表面上是在豬舍里繼續(xù)著自己的繪畫事業(yè),而實際上是通過繪畫來給組織傳遞情報。
C.“朝著血腥味最濃的方向走”,大伯認為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他的“厲聲提醒”是出于對我的保護。
D.小說以“革命者”為題,塑造了祖父、大伯、父親等革命者群像,以及正在成長中的“我”,表明革命精神的賡續(xù)。
(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伯歸來極為神秘,打破了這個家庭原有的平靜,小說開頭部分設置懸念,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期待。
B.祖母頑固守舊,不理解祖父的革命行為,罵他是“老傻瓜”,二人形成鮮明反差,增強小說敘事張力。
C.小說以一個南方小鎮(zhèn)為故事場景地,通過一個家庭的變故折射出時代的風云變幻,敘事時空高度集中。
D.馬馱著大伯和書回家,我最終騎著馬離去,情節(jié)首尾呼應,結構圓融,結尾處又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
(3)小粉河與船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與情節(jié)發(fā)展相關聯(lián),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
(4)關于祖父、大伯和父親的革命活動,文中的敘述有所隱匿。請分析這樣處理的文學效果。組卷:5引用:1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
-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春節(jié)假期,神州大地歡樂祥和、熱鬧非凡。
山東青島用①_____的燈光扮靚了城市夜空。唐島灣沿岸,鳳凰、玉兔、中國結、祥云、“?!弊值雀鞣N元素的花燈不斷變換,讓海岸線熠熠生輝,令游人嘆為觀止!充滿海洋元素的新春花燈會也在金沙灘盛裝亮相,貝殼、水母、海豚等海洋生物造型的花燈異彩紛呈,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打卡”。
在廣東河源漳溪畬族鄉(xiāng)中聯(lián)村,每年大年初三都有春節(jié)捕魚“迎春接?!钡膫鹘y(tǒng)習俗,醒獅繞場一周、鞭炮點燃后,村民們齊聲吆喝,②_____躍入水中捕魚,為新年贏得好兆頭。江蘇鹽城東臺黃海國家森林公園推出“兔乖乖來林”歡樂過大年主題活動。在“兔”飛猛進的雕塑前,人們跳起歡快的兔子舞;民俗年味小集市上,“非遺”兔年花燈、兔年剪紙、新年糖葫蘆、創(chuàng)意棉花糖,讓大人小孩③_____。
(1)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2)請以“眾多市民”開頭,重組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可適當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組卷:4引用:5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7.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fā)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418引用:20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