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這是李白《橫江詞》的第三首。橫江即采石磯對岸的橫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輯注》引有胡三省《資治通鑒注》:“揚子津在今真州揚子縣南?!睋P子縣位置在江都(揚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揚子津更在其南,則是江邊的津渡了。李白在詩中所以會由橫江浦聯(lián)想到揚子津,正是這個緣故。揚子津當時必然久已馳名,因為它乃是從江都入江的運河渡頭,可是開元之后卻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詩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揚子津卻很少見。胡三省乃宋元間人,那時讀《資治通鑒》就已經需要有人來為揚子津做注了。揚子津作為運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揚子縣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揚子津,然而它自身卻久已沉埋,不為人所知曉了。
揚子津原來是個近江面的較低洼處,可是它與南岸從潤州入江的運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對,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處又有沙洲,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缎绿茣?齊浣傳》:“(浣)遷潤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紆匯六十里,舟多敗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婁渠已達揚子,歲無覆舟,減運錢數(shù)十萬?!币簿褪钦f,渡江進入北岸的運河不再通過揚子津,而是通過新開的伊婁河到達揚子縣。李白《提瓜州新河餞族叔舍人賁》詩云:“齊公鑿新河,萬古流不絕?!敝傅谋闶沁@條河,而瓜洲從此也就取代了揚子津,成為大江北岸運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長相思》詞:“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卑拙右椎臅r代去開元未遠,而瓜洲就已經成了古渡頭,至于比起瓜洲來更古的揚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們的記憶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對南岸江邊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開元二十五年齊浣遷潤州后才興修的,換句話說,舊漕路原來并不通京口。而要開辟一條通京口的新漕路卻是十分艱辛的。宋代《新唐書音訓》云:“京口在潤州城東北甘露寺側?!备事端抡挥诒惫躺?,所以移徙這段漕路,勢必要緊貼著北固山下與山根的頑石打交手戰(zhàn),這樣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這也就是李白《丁督護歌》中所描繪的“萬人鑿磐石,無由達江滸”的施工場面。過去有些注家以為“無由達江滸”是由于運載石頭的緣故。其實水運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運石頭還是運糧食,只要不超過吃水量,運什么都一樣可行。其所以“無由達江滸”,只是由于山下的頑石還沒有被鑿通而已。這里李白的三首詩正好可以為瓜洲浦取代揚子津這一變遷作證,而同時《橫江詞》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條證據(jù)。
(摘編自林庚《閑話揚子津》)(1)下列關于本文第一段內容的表達,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CC
A.李白《橫江詞》第三首由橫江浦聯(lián)想到揚子津,是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是長江邊上有名的運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詩中很少提到揚子津,是因為當時瓜洲已經取代揚子津成為長江邊上的運河渡口了。
C.胡三省雖然是宋元間人,但是讀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已經有困難,需要有人來做注解才行。
D.揚子縣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為“揚子”,可能是因為該縣的南部有久已馳名的揚子津。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A
A.揚子津是長江邊上的低洼處,并且跟南岸的運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對,而江中正對揚子津處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齊浣遷官潤州以后,把長江南岸的漕路遷徙到京口,又在北岸開鑿了伊婁河,這樣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過揚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處伊婁河的入江處,由于正對著南岸江邊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經開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為一個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認為李白詩句“無由達江滸”,是說由于石頭過重,無法用船運到江滸。其實用船運石頭和糧食是一樣的,注家此說不能成立。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BB
A.對于南岸從潤州入江的運河渡口來說,揚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則正對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揚子津的東面。
B.齊浣對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達北岸運河渡口的行程縮短了,并減少了覆舟的危險,為航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C.從李白《丁督護歌》中的“萬人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開辟京口漕路的過程是非常艱辛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詩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揚子津的歷史變遷,其中《橫江詞》寫作最早,《丁督護歌》則寫作最晚。
【答案】C;A;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6/27 10:35:59組卷:64引用:5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在150年前,科學家關于植物利用偽裝躲避天敵的猜測就已經零星出現(xiàn),但一直沒有得到嚴格的實驗證實。達爾文進化論觀點的來源——“自然選擇”理論提出者、英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和生物學家華萊士,曾認為植物幾乎不會“隱藏自己的需求”。
但近年來,隨著色彩測量技術、動物感官和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人們重新燃起了對生物色彩這一經典進化生物學話題的熱情。在動物研究之外,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的不少證據(jù)顯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種偽裝策略來防御天敵。
從2012年起,孫航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博士在做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植物多樣性形成與演變研究時,開始關注偽裝植物。“我們從高山上的紫堇屬植物著手研究,注意到很多當?shù)厝瞬赏谪惸?,有時甚至會向我們推銷剛采挖的鱗莖。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梭砂貝母的偽裝和葉色變異?!迸Q笙蚩萍既請笥浾呓榻B?!霸谝恍┤后w中,梭砂貝母呈現(xiàn)常見的綠色,而在另一些群體中,它們則與背景融為一體,大多顯出灰褐色,非常隱蔽?!迸Q蟛┦拷榻B,他們起初推測,與囊距紫堇相似,這種偽裝可能也是應對食草動物的防御策略。但在多地經過長達數(shù)年的觀察,他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動物取食梭砂貝母的明顯證據(jù)。
“由于體內富含生物堿,貝母屬植物具有很強的化學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動物取食,那梭砂貝母為何要偽裝?這讓我們很困惑。”牛洋說,后來,他們才意識到,梭砂貝母的地下鱗莖長期遭到大量采挖,而這種采挖本身,有可能產生強烈的選擇壓力。這也意味著梭砂貝母的偽裝,可能與人類有關!
為了進一步搞清這一猜想,研究團隊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比較了動植物偽裝策略進化的差異、推測了影響植物偽裝進化的要素,這不僅是一個惹人著迷的話題,更關系到人類與植物未來的關系和命運。
“作為一味常用的中藥材,人類取用貝母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當代大規(guī)模采挖的歷史超過80年?!迸Q笳f,為了評估每個群體遭受的采挖強度,他們從川滇一帶基層藥商那里得到了過去6年間梭砂貝母干品總量數(shù)據(jù),并估算出每個群體單粒貝母鱗莖的干重。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要獲得一千克干燥鱗莖,意味著要挖掉3000株以上的貝母。這樣的選擇壓力非同小可。牛洋說,通過樣方統(tǒng)計和分布面積評估,他們得到潛在貝母產量,從而獲得了每個群體的采挖強度。與此同時,他們發(fā)現(xiàn)采集強度越大的地方,貝母偽裝的也越好。
緊接著貝母色彩之謎的研究又擺到了眼前。牛洋與同事再次來到高山流石灘,采集每個群體的反射光譜數(shù)據(jù),又根據(jù)專為人類設計的CIELAB色覺模型,量化植物與礫石的光譜,算出在群體之間梭砂貝母體色確實有顯著差異。利用這一模型,他們還計算出貝母與生境巖石背景的匹配程度,來為偽裝程度提供衡量的指標。
“背景匹配是利用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讓采挖者難以發(fā)現(xiàn),實現(xiàn)偽裝?!睂O航說,考慮到采挖壓力可能在較長歷史內有變化,他們還評估了偽裝程度與采挖難度的關系。
因落腳地方不同,有的鱗莖采挖只需幾十秒;有的長在數(shù)十厘米深處的石縫中,挖一顆需要數(shù)分鐘甚至更長時間,從價值和時間成本計,采挖者往往會放棄,遭受的采挖壓力也較小。從實際經驗看,越是難以采集的群體,植株偽裝越好,與周圍灰褐色的石頭“渾然一體”;越是容易采挖的植株,越會“大模大樣”地保持通體透綠的本色。梭砂貝母的體色與生存有顯著的相關性,偽裝增加了它們的生存概率。然而,“變色”的過程仍有諸多有趣的自然之謎。
(摘編自趙漢斌《植物化身“變色龍”是人類“逼”出來的嗎》)(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早在150年前,科學家就已經有了植物利用偽裝躲避天敵的看法,但因沒有得到嚴格的實驗證實,只能算是猜測。
B.2012年之前,孫航和牛洋博士并未關注到偽裝植物。之后他們從紫堇屬植物著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C.梭砂貝母一般為綠色,但有時則與周圍景物的顏色相似,與囊距紫堇一樣,梭砂貝母利用偽裝來抵御動物取食。
D.牛洋博士對貝母偽裝的研究主要是通過觀察、實地調研、科學的統(tǒng)計和評估等方法實現(xiàn)的,其結論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150年前科學家的猜測起筆,提出文章的中心話題,激發(fā)讀者的探究欲望,并能突出下文牛洋等人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B.文中多次引用孫航和牛洋博士說的話,既能對說明內容做出具體解釋說明.同時也使得文章更具說服力,增強了文章說明的準確性。
C.“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種偽裝策略來防御天敵”“并沒有發(fā)現(xiàn)動物取食梭砂貝母的明顯證據(jù)”等語句體現(xiàn)了文章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
D.文章結尾處說“仍有諸多有趣的自然之謎”,表明孫航和牛洋等人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并不能解釋貝母的體色變化的原因
(3)簡要概括孫航、牛洋等人對貝母的偽裝研究的結論。發(fā)布:2025/1/1 2:0:1組卷:7引用:5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龍涎香 龍涎香是一種名貴的動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譽。它與麝香的香韻一樣,幾乎是所有高級香水和化妝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龍涎香的香味清靈而溫雅,既含有麝香氣息,又微帶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著一種特別的甜氣和莫可名狀的奇異香氣。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擬的,要比麝香長一倍,作為固體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氣長達數(shù)百年。歷史上流傳有龍涎香“與日月共長久”的佳話。據(jù)說在英國舊王室中,有一房間因為涂有龍涎香,歷經百年風云,至今仍香飄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東西是怎樣產生的呢?《星槎勝攬》中記載:“龍涎嶼,獨然南立海中,波擊云騰,每至春間,群龍所集,于上交戲,而遺涎味……其龍涎初若膠脂,黑黃色,頗有魚腥之氣,久則成就土泥。”由此可知,先人相信龍涎香是“龍之唾液”。這種說法當然是不科學的。
后經反復研究,海洋生物學家才真正解開了龍涎香的誕生之謎。原來,它源于抹香鯨的體內。抹香鯨最喜歡吞吃章魚、烏賊、鎖管等動物,而章魚類動物體內堅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蝕,在抹香鯨的體內不能消化,如果直接從體內排出的話,勢必割傷腸道,于是在千萬年的進化中,抹香鯨慢慢地適應了這種“飲食”習慣,它的膽囊能夠大量分泌膽固醇進入胃內將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見的龍涎香,然后再緩慢地從腸道排出體外,有的抹香鯨也會通過嘔吐排出。稀世香料就這樣產生了。
奇怪的是,剛剛誕生的龍涎香不僅不香,還奇臭無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陽光的照射下,在空氣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減,然后淡香出現(xiàn),逐漸變得濃烈;顏色也會由最初的淺黑色,漸漸地變?yōu)榛疑\灰色,最后成為白色。白色的龍涎香品質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經過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將雜質全漂出來,方可“修”成上品。
(1)下列對龍涎香的介紹,準確的一項是
A.龍涎香因其香氣獨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譽,和麝香的香韻一樣,它是所有高級香水和化妝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龍涎香的香味清靈而溫雅,有一種特別的甜氣和難以形容的奇異香氣,它含有麝香的氣息,又帶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較濃的混合香氣。
C.龍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擬的,作為固體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氣數(shù)百年之久。英國的舊王室中一間涂有龍涎香的房子歷經百年仍香飄四溢,就是一個真實的例證。
D.剛剛誕生的龍涎香是淺黑色,無香氣可言,而且奇臭無比,它要經過復雜的過程和漫長的時間,香氣才逐漸散發(fā)出來,最后成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對龍涎香的來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星搓勝攬》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龍涎香,它是“龍的涎水”積久而成的。這種說法雖然不科學,但對海洋生物學家真正解開龍涎香的誕生之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B.《星槎勝攬》中的有關記載對龍涎香的來源作了生動的描述,給神奇的龍涎香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反映了我們的前人探索大自然的強烈愿望。
C.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龍涎香源于抹香鯨的體內,被抹香鯨吞吃的章魚類動物體內有堅硬的“角喙”,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鯨分泌的膽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鯨胃內存積下來,它們是形成龍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鯨排出被膽固醇包裹的“角喙”有兩條途徑:一是緩慢地從腸道排出,二是通過嘔吐排出。“角喙”被排出后,芳香襲人的稀世香料龍涎香就誕生了。
(3)根據(jù)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龍涎香“修”成上品,需要許多條件,如海波的摩挲,陽光的照射,空氣的催化,海水的浸泡等。因此可以說,龍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
B.白色的龍涎香是龍涎香中的上品,因此鑒定龍涎香的純度和品質,從色澤上進行觀察是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C.龍涎香來之不易,它的形成需要漫長的歲月,因此這種罕見的植物香料一定非常昂貴,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D.龍涎香的持久性雖然很強,但歷史上流傳的龍涎香可“與日月共長久”的佳話不過是夸張的說法而已,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發(fā)布:2024/12/24 8:0:2組卷:0引用:1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龍涎香 龍涎香是一種名貴的動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譽。它與麝香等香料一樣,幾乎是所有高級香水和化妝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龍涎香的香味清靈而溫雅,既含有麝香氣息,又微帶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著一種特別的香甜氣和莫可名狀的奇異香氣。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擬的,要比麝香長一倍,作為固體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氣長達數(shù)百年。歷史上流傳有龍涎香“與日月共長久”的佳話。據(jù)說在英國舊王室中,有一房間因為涂有龍涎香,歷經百年風云,至今仍香飄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東西是怎樣產生的呢?《星槎勝攬》中記載:“龍涎嶼,獨然南立海中,波擊云騰,每至春間,群龍所集,于上交戲;而遺涎味……其龍涎初若膠脂,黑黃色,頗有魚腥之氣,久則成就土泥?!庇纱丝芍热讼嘈琵埾严闶恰褒堉僖骸?。這種說法當然是不科學的。
后經反復研究,海洋生物學家才真正解開了龍涎香的誕生之謎。原來,它源于抹香鯨的體內。抹香鯨最喜歡吞吃章魚、烏賊等動物,而章魚類動物體內堅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蝕,在抹香鯨的體內不能消化,如果直接從體內排出的話,勢必割傷腸道,于是在千萬年的進化中,抹香鯨慢慢地適應了這種“飲食”習慣,它的膽囊能夠大量分泌膽固醇進入胃內將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見的龍涎香,然后再緩慢地從腸道排出體外,有的抹香鯨也會通過嘔吐排出。稀世香料就這樣產生了。
奇怪的是,剛剛誕生的龍涎香不僅不香,還奇臭無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陽光的照射下,在空氣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減,然后淡香出現(xiàn),逐漸變得濃烈;顏色也會由最初的淺黑色,漸漸地變?yōu)榛疑?、淺灰色,最后成為白色。白色的龍涎香品質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經過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將雜質全漂出來,方可“修”成上品。
(選自《中國青年》2005年第20期)(1)下列對龍涎香的介紹,準確的一項是
A.龍涎香因其香氣獨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譽,和麝香等香料-樣,它是所有高級香水和化妝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龍涎香的香味清靈而溫雅,有一種特別的香甜氣和難以形容的奇異香氣,它含有麝香的氣息,又帶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較濃的混合香氣。
C.龍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擬的,作為固體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氣數(shù)百年之久。英國的舊王室中一間涂有龍涎香的房子歷經百年仍香飄四溢,就是一個真實的例證。
D.剛剛誕生的龍涎香是淺黑色,無香氣可言,而且奇臭無比,它要經過復雜的過程和漫長的時間,香氣才逐漸散發(fā)出來,最后成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對龍涎香的來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星槎勝攬》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龍涎香,它是“龍的涎水”積久而成的。這種說法雖然不科學,但卻賦予龍涎香以一層特別神秘的色彩。
B.龍涎香的產生與抹香鯨的食譜有關,如果章魚等體內有堅硬角喙的抹香鯨獵物從大海中消失,龍涎香很可能也就不復存在了。
C.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龍涎香源于抹香鯨的體內,被抹香鯨吞吃的章魚類動物體內有堅硬的“角喙”,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鯨分泌的膽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鯨胃內存積下來,它們是形成龍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鯨排出被膽固醇包裹的“角喙”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緩慢地從腸道排出,二是通過嘔吐排出?!敖青埂北慌懦龊?,還要接受風浪的浸潤加工,很長時間后才能成為芳氣襲人的龍涎香。
(3)根據(jù)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龍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也可以說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美妙饋贈,現(xiàn)在,神奇的自然也需要人類的呵護,那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行為是應該禁止的。
B.白色的龍涎香是龍涎香中的上品,但灰色、淺灰色的龍涎香如果保存得當,經過長期的發(fā)酵,品質也不亞于白色的龍涎香。
C.牛黃作為牛的膽結石而入藥,龍涎香作為鯨魚的膽結石而成為香料,都很珍貴,但龍涎香的形成需要漫長的歲月,更難得,也更加珍貴,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D.中國沿海并無抹香鯨出沒,因此龍涎香在中國尤其顯得珍貴,中國古代所使用的龍涎香多半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亞、南亞以及中東地區(qū)進口來的。發(fā)布:2024/12/24 8:0:2組卷:7引用:1難度:0.7